RPC概述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退货金额怎么改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18:52

RPC是什么?

RPC的全称是Remote Procedure Call,是进程间通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的一种技术,一般指不同机器上的进程间通信。在采用C等古老语言编程的时候,RPC被称作了对S端的“子程序”的调用,所以称“过程调用”。在OOP出现后,RPC也可以称为远程方法调用(RemoteMethodInvocation),或者远程调用(RemoteInvocation)。它允许程序调用另一个地址控制的过程或函数,而不用程序员显示编码这个远程调用的细节。即程序员无论是调用本地还是远程的方法,编写的调用代码是一致的。

RPC是一项广泛用于支持分布式应用程序(不同组件分布在不同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的技术。RPC 的主要目的是为组件提供一种相互通信的方式,使这些组件之间能够相互发出请求并传递这些请求的结果。

RPC过程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同步方式:C端向S端发送请求,阻塞等待;S端执行一段子程序,发送响应;C端继续执行;异步方式,比如XHTTP调用。

RPC起源

RPC 这个概念术语在上世纪 80 年代由 Bruce Jay Nelson 提出。这里我们追溯下当初开发 RPC 的原动机是什么?在 Nelson 的论文 “Implementing Remote Procedure Calls” 中他提到了几点:

  1. 简单:RPC 概念的语义十分清晰和简单,这样建立分布式计算就更容易。
  2. 高效:过程调用看起来十分简单而且高效。
  3. 通用:在单机计算中过程往往是不同算法部分间最重要的通信机制。

通俗一点说,就是一般程序员对于本地的过程调用很熟悉,那么我们把 RPC 作成和本地调用完全类似,那么就更容易被接受,使用起来毫无障碍。Nelson 的论文发表于 30 年前,其观点今天看来确实高瞻远瞩,今天我们使用的 RPC 框架基本就是按这个目标来实现的。

RPC结构

  1. Client
  2. Client-Stub
  3. RPC-Runtime
  4. Server-Skeleton
  5. Server
    RPC各模块调用
    这里 user 就是 client 端,当 user 想发起一个远程调用时,它实际是通过本地调用 user-stub。user-stub 负责将调用的接口、方法和参数通过约定的协议规范进行编码并通过本地的 RPCRuntime 实例传输到远端的实例。远端 RPCRuntime 实例收到请求后交给 server-stub 进行解码后发起本地端调用,调用结果再返回给 user 端。

什么是Stub

Stub是一段代码,用来转换RPC过程中传递的参数。处理内容包括不同OS之间的大小端问题。另外,Client端一般叫Stub,Server端一般叫Skeleton。

生产方式:1)手动生成,比较麻烦;2)自动生成,使用IDL(InterfaceDescriptionLanguate),定义C/S的接口。

交互机制标准:一般采用IDL,生成IDL的工具 RPCGEN()。

RPC 实现

  • JavaRMI
  • XML-RPC,XML+HTTP来进行机器之间的调用
  • JSON-RPC
  • SOAP,XML-RPC的升级版
  • Facebook Thrift
  • CORBA
  • AMF,AdobeFlex
  • Libevent,是一个用于构建RPC Server和Client的框架。
  • WCF,来自微软
  • .net Remoting,逐步被WCF取代

Nelson 论文中给出的这个实现结构也成为后来大家参考的标准范本。大约 10 年前,我最早接触分布式计算时使用的 CORBA 实现结构基本与此类似。CORBA 为了解决异构平台的 RPC,使用了 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来定义远程接口,并将其映射到特定的平台语言中。后来大部分的跨语言平台 RPC 基本都采用了此类方式,比如我们熟悉的 Web Service(SOAP),近年开源的 Thrift 等。他们大部分都通过 IDL 定义,并提供工具来映射生成不同语言平台的 user-stub 和 server-stub,并通过框架库来提供 RPCRuntime 的支持。不过貌似每个不同的 RPC 框架都定义了各自不同的 IDL 格式,导致程序员的学习成本进一步上升(苦逼啊),Web Service 尝试建立业界标准,无赖标准规范复杂而效率偏低,否则 Thrift 等更高效的 RPC 框架就没必要出现了。
IDL 是为了跨平台语言实现 RPC 不得已的选择,要解决更广泛的问题自然导致了更复杂的方案。而对于同一平台内的 RPC 而言显然没必要搞个中间语言出来,例如 java 原生的 RMI,这样对于 java 程序员而言显得更直接简单,降低使用的学习成本。目前市面上提供的 RPC 框架已经可算是五花八门,百家争鸣了。需要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谨慎选型,需要考虑的选型因素我觉得至少包括下面几点:

  1. 性能指标
  2. 是否需要跨语言平台
  3. 内网开放还是公网开放
  4. 开源 RPC 框架本身的质量、社区活跃度

Refer
http://blog.csdn.net/mindfloating/article/details/39473807
http://www.cnblogs.com/caca/p/3573687.html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