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linux虚拟环境

来源:互联网 发布:暴雪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08:29

一、Vmtools安装

在安装Linux的虚拟机中,单击“虚拟机”菜单下的“安装Vmware-Tools

mkdir /mnt/cdrom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把/dev/cdrom光驱挂载到我们上面创建的目录中。

cp VMwareTools-6.0.2-59824.tar.gz /tmp ‘复制目录下的VMwareTools-6.0.2-59824.tar.gz安装文件到/tmp目录

tar –zxvfVMwareTools-6.0.2-59824.tar.gz’解压VMwareTools-6.0.2-59824.tar.gz安装文件。

sudo vmware-tools-distrib/ vmware-install.pl‘安装vmware-tools,也就是我们的主要目的。

一路enter

 

 

二、vmware brige mode can access internet

(1) 设置主系统的本地连接,确保其中的“VMware bridge protocol”前面打了勾

(2) 设置虚拟机,菜单栏——VM—settings—hardware—networkadapter—选择bridged

(问题出现在vmware->vmware editer ->修改配置->vmnet0->桥接到:选择物理接口,若为自动,是无法访问网络的)

(3) VM下,进入虚拟机的edit—virtual net editor,把VMnet0设置成桥接模式,且连接到以太网。


三、centos 7 中安装chrome

配置yum

首先需要修改yum的更新源,进入“/etc/yum.repos.d”目录下,新建"google.repo"文件,或者直接修改目录下的“CentOS-Base.repo”,在文件内追加如下参数:

32 位系统,复制以下内容并保存

[google] name=Google - i386 baseurl= enabled=1 gpgcheck=1 gpgkey=https://dl-ssl.google.com/linux/linux_signing_key.pub

64 位系统,则复制以下内容并保存

[google64] name=Google - x86_64 baseurl= enabled=1 gpgcheck=1 gpgkey=https://dl-ssl.google.com/linux/linux_signing_key.pub安装chrome

打开终端,,安需求安装不同版本的chrome即可。
安装稳定版本:yum install google-chrome-stable
安装测试版本:yum install google-chrome-beta
安装不稳定版本:yum install google-chrome-beta

输入 yum install google-chrome-stable

后出错;

Is this ok [y/d/N]: y
Downloading packages:
warning: /var/cache/yum/x86_64/7/google64/packages/google-chrome-stable-39.0.2171.99-1.x86_64.rpm: Header V4 DSA/SHA1 Signature, key ID 7fac5991: NOKEY
从 https://dl-ssl.google.com/linux/linux_signing_key.pub 检索密钥


获取 GPG 密钥失败:[Errno 14] curl#7 - "Failed to connect to 2404:6800:4003:c02::be: Network is unreachable"

然后输入

yum --nogpgcheck localinstall /var/cache/yum/x86_64/7/google64/packages/google-chrome-stable-39.0.2171.99-1.x86_64.rpm
 


四、linux 的启动过程

启动第一步--加载BIOS

当你打开计算机电源,计算机会首先加载BIOS信息,BIOS信息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计算机必须在最开始就找到它。这是因为BIOS中包含了CPU的相关信息、设备启动顺序信息、硬盘信息、内存信息、时钟信息、PnP特性等等。在此之后,计算机心里就有谱了,知道应该去读取哪个硬件设备了。

启动第二步--读取MBR

众所周知,硬盘上第0磁道第一个扇区被称为MBR,也就是Master Boot Record,即主引导记录,它的大小是512字节,别看地方不大,可里面却存放了预启动信息、分区表信息。

系统找到BIOS所指定的硬盘的MBR后,就会将其复制到0x7c00地址所在的物理内存中。其实被复制到物理内存的内容就是Boot Loader,而具体到你的电脑,那就是lilo或者grub了。

启动第三步--Boot Loader / Grub

Boot Loader 就是在操作系统内核运行之前运行的一段小程序。通过这段小程序,我们可以初始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空间的映射图,从而将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带到一个合适的状态,以便为最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做好一切准备。

Boot Loader有若干种,其中Grub、Lilo和spfdisk是常见的Loader。

我们以Grub为例来讲解吧,毕竟用lilo和spfdisk的人并不多。

系统读取内存中的grub配置信息(一般为menu.lst或grub.lst),并依照此配置信息来启动不同的操作系统。

启动第四步--加载内核

根据grub设定的内核映像所在路径,系统读取内存映像,并进行解压缩操作。此时,屏幕一般会输出“Uncompressing Linux”的提示。当解压缩内核完成后,屏幕输出“OK, booting the kernel”。

系统将解压后的内核放置在内存之中,并调用start_kernel()函数来启动一系列的初始化函数并初始化各种设备,完成Linux核心环境的建立。至此,Linux内核已经建立起来了,基于Linux的程序应该可以正常运行了。

启动第五步--用户层init依据inittab文件来设定运行等级

内核被加载后,第一个运行的程序便是/sbin/init,该文件会读取/etc/inittab文件,并依据此文件来进行初始化工作。

其实/etc/inittab文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设定Linux的运行等级,其设定形式是“:id:5:initdefault:”,这就表明Linux需要运行在等级5上。Linux的运行等级设定如下:

0:关机

1:单用户模式(单用户、无网络)

2:无网络支持的多用户模式(多用户、无网络)

3:有网络支持的多用户模式(多用户、有网络)

4:保留,未使用

5:有网络支持有X-Window支持的多用户模式(多用户、有网络、X-Window界面)

6:重新引导系统,即重启

关于/etc/inittab文件的学问,其实还有很多。

启动第六步--init进程执行rc.sysinit

在设定了运行等级后,Linux系统执行的第一个用户层文件就是/etc/rc.d/rc.sysinit脚本程序,它做的工作非常多,包括设定PATH、设定网络配置(/etc/sysconfig/network)、启动swap分区、设定/proc等等。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到/etc/rc.d中查看一下rc.sysinit文件,里面的脚本够你看几天的。

启动第七步--启动内核模块

具体是依据/etc/modules.conf文件或/etc/modules.d目录下的文件来装载内核模块。

启动第八步--执行不同运行级别的脚本程序(/etc/rc.d/rc $RUNLEVEL    # $RUNLEVEL为缺省的运行模式 )

根据运行级别的不同,系统会运行rc0.d到rc6.d中的相应的脚本程序,来完成相应的初始化工作和启动相应的服务。

启动第九步--执行/etc/rc.d/rc.local

你如果打开了此文件,里面有一句话,读过之后,你就会对此命令的作用一目了然:

# This script will be executed *after* all the other init scripts.
# You can put your own initialization stuff in here if you don’t
# want to do the full Sys V style init stuff.

rc.local就是在一切初始化工作后,Linux留给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地方。你可以把你想设置和启动的东西放到这里。

启动第十步--执行/bin/login程序,进入登录状态

此时,系统已经进入到了等待用户输入username和password的时候了,你已经可以用自己的帐号登入系统了。


注意:好像 Debian 不使用 rc.local 定制启动过程; 那么提供了什么工具?

假设系统要在启动时运行 foo 脚本, 或进入指定的 (System V) 运行级别. 那系统管理员可以这样:

  • 将 foo 脚本加入 /etc/init.d/ 目录.

  • 使用合适的参数运行 Debian 命令 update-rc.d, 这样就在(命令行指定的)rc?.d目录和 /etc/init.d/foo 之间建立了链接, 这里?是 0 到 6 中的一个数字, 对应于 System V 的各个运行级别.

  • 重启系统.

update-rc.d 命令会建立rc?.d目录中文件与 /etc/init.d/ 目录中脚本的链接, 每个链接名会以 'S' 或 'K' 打头, 接下来是一个数字, 再就是脚本名. /etc/rcN.d/中以 'S' 打头的脚本在系统进入运行级别 N 时被执行. 以 'K' 打头的脚本在离开运行级别 N 时被执行.

还可以这样来做, 将脚本 foo 放在 /etc/init.d/ 下然后使用 update-rc.d foo defaults 19 建立链接, 让 foo 脚本在系统启动期间执行. 参数 'defaults' 指默认运行级别, 它可以是 2 到 5 中某个值. 参数 '19' 确保 foo 在其它参数大于 20 的脚本之前执行.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