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

来源:互联网 发布:mysql字符串拼接转义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5:35
我看完了全文,不说什么,也没有资格说什么,那个年代的事情自然不能抹去,但是历史就是历史

找了几篇文章


                    狼图腾能救中国?

近日内地畅销小说《狼图腾》通过讲述几十个“狼的故事”,鼓吹“狼性民族”的历史观,忽然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争论焦点。

    今夏北京有本时髦书,叫《狼图腾》。厚厚的一本小说,讲一个知青当年自愿下乡到内蒙,见到牧人与狼搏斗的各种事件,牧人是如何敬佩草原狼的团结、智能、拚劲,外来的干部根本不明白牧人世代积下来的对狼的了解。

    作者目睹一幕幕血腥场面,自己也经历与狼斗智斗勇的险境,觉得自己从牧人那里学会很多,从狼那里学会很多。甚至觉得中国人也应该从狼身上学习。

    我读这本书,觉得这是另一个角度的《河殇》。《河殇》用历史叙述的形式来讲中国人不应选择陆地,应该选择海洋,中国的历史选择,甚至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有问题。《狼图腾》则用小说的形式,鼓励中国人去学狼的性格。

    近日读某报一专栏,据说深圳南山区有小学竟然教学生以狼为榜样,在学校里树了狼的塑像,群狼在首领号召下昂首狂奔,塑像座下写: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的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

    说是西方人崇拜狼,所以强大进取,中国人的和平、温厚是羊性格,是安于现状,逆来顺受。引述的专栏作者长期在西方生活,立即反驳谓西方并不鼓励学狼,举了西方学校教的各种故事,狼都不是正面角色。不知道两件事是不是相关,这家深圳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否看了《狼图腾》,所以搞这样的狼崇拜?

    《河殇》叫中国人学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欧洲殖民掠夺者的海洋取向,《狼图腾》叫中国人向更早的成吉思汗时代的狼崇拜学习。《河殇》当年的热潮耸动了一大批电视观众,但在真正的历史研究者眼中是毫无基础的,王赓武就曾写短文暗讽该书历史观的不成熟。《狼图腾》今夏的热潮,有多少大众读者又因为读了寓意丰富的小说寓言而入局呢?

    中国人若有可哀之处,不光在近代史上被打个落花流水,被人贬低侮辱,弄得自我怀疑,把自己的文化视为一文不值,还在于中国已走出被人欺侮、国将不国的谷底,已经在国力上升的阶段,却还是不明白自己的价值,还是将社会环境的局促折射解释为中国人的性格罪衍,不从正途去建设价值观,却鼓励一种扭曲的历史观、人性观。

    记得看近代留学生的资料,有个留美学生问美国的名教授,中国为什么会积弱?美国名教授说,中国过度文明。对中国历史的评价,我更相信这个判断。中国人已经从被人打倒在地上的情况站起来,我们要鼓励的是用朝气愤发的精神,建设有秩序有正义的社会,狼图腾救不了中国,只能是一种苦闷者装扮强者的扭曲宣泄。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 文/张倩仪) 

狼图腾》:传达了伪草原文化?
 新华网 ( 2004-06-10 16:45:20 )稿件来源: 中国青年报

 得知《狼图腾》这本书是一个年轻同事的电话。他知道我曾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插队11年之久,认为我一定会对记述草原生活的书有兴趣。不过我并没有立时提起兴趣来。

    上个世纪知青运动衰微及至最后破产的全过程中,天南海北涌现出一批知青作家,黑龙江、陕西、山西、云南、海南等地,都产生了当时大名鼎鼎的作品,这些知青作家用亲身经历,记录、描述了那个注定会被历史重新审阅的岁月。这些作品里的翘楚,我认为是钟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阿城的作品远远超出了知青的命运本身,浸满了与当地人民的苦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肉联系。

    说来惭愧,内蒙古乃知青聚集的大户,既有上万知青云集的兵团,也有散落在茫茫草原和广袤农区、林区的芸芸众生。按理说,如此众多、生活更加丰富的内蒙知青,应该出现大作家和大作品,可是似乎没有,让内蒙古知青很没面子。

    说起来,作家张承志应该算一个,他关于草原有两部广为人知的小说,一部是《黑骏马》,还有一部是《金牧场》。相比之下,后者虽然架构宏大,但想承载的东西太多,超出了作者的驾驭能力,他自己也承认是失败之作。而《黑骏马》因为由名导谢飞拍成了电影,影响要大很多。

    自那以后,始终再没有关于草原的像样的作品出现,这也是我听到《狼图腾》问世后并没有激动起来的原因。几天以后,我从一位80多岁的老干部那里得知,他正在阅读这部作品,并且说“写得好”。这让我大为惊讶———如果这部小说能让三十几岁和八十几岁的人都说好,那就值得认真对待了。

    用了两三天时间,我终于读完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感觉十分复杂。应该说,作者依托他长年在草原生活的经验,他完全有可能写出一部精彩的表现草原文化的力作,事实上,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熟悉草原生活的所有细节。可是,看完全书,我不由得发出疑问:这难道是一部小说吗?很明显,作者在书里不仅犯了与张承志同样的错误,即传达了一种伪蒙古文化,而且叠加了当年一部著名的政论片《河殇》的简单化的错误,因此,小说的结尾部分的长篇大段的说教,几乎让人难以卒读。

    为什么说“狼图腾”是伪草原文化?这是因为我在牧民的蒙古包里住过多年,从未见到、听到任何一位蒙古族老人表现出过对狼的敬畏,更不要说对狼有意识的保护了。相反,我看到的是对狼“格杀勿论”。在草原上,按照规则,无论何人,只要碰到新鲜的狼迹,就不能回家了,他必须循迹跟踪到底。我们大队一个老马倌,就曾经三天三夜追赶一只狼,直至把它杀死。与此相关,草原上的狗,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猎犬,只要咬死了羊,也必须处以极刑。蒙古族牧民对狼恨之入骨是有道理的,因为狼袭击羊群,并不是咬死一只饱腹而已,而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能放倒多少就放倒多少,如果碰到无力阻击狼的小孩子放羊,那绝对是尸横遍野。狼太狡猾了,知道牧民不吃被咬死的羊,它夜里才回来慢慢享受,而且这等于储存了狼多日的食物。你就是再悲天悯狼,也不可能如此慷慨。

    正是无法无视这种生活真实,作者在书中构造了一个完全矛盾的符号性人物———毕力格老人。一方面,老人对狼的重要性,具有高度的生态意识甚至文化意识,不断对汉族知青进行说教;另一方面,老人又是屈指可数的灭狼高手,只要他出手,最凶狠狡诈的狼群首领也插翅难逃。这两种对立的形象被作者强行捏合在一起。文化说教者的形象生硬、苍白而不可信;灭狼高手的形象却栩栩如生,捕狼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实际上,曾经每年一度、周围几个公社几乎所有青壮年悉数出动的围猎,几乎就是一场不亚于“那达慕”大会的狂欢,最终被围在人马群中的狼,此时吓得浑身发抖,我亲眼见过狼还活着就被扒了皮,赤身踉跄几步倒地死去的情景。

    蒙古民族是一个非常感性的民族,从来不会以抽象的词汇来描述事物,更不要说文化了。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蒙古族老人,将手伸向他当马倌的儿子用来打刀的一把刚刚退火的钢锉,结果当然被烫得惨叫起来。我十分不解地问老人,明明看见钢锉才从火炉中取出,你为什么要去摸呢?他回答说:“我们蒙古人不是用眼睛看东西,而是用手看东西的呀!”这在老人嘴里是家常话,我却受到了强烈的文化震撼。因此,看到书中一个满嘴文化大词的“蒙古人”,我毫不怀疑这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这个老人只是作者自己观念的一个符号载体而已。

    看完本书后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受,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出一本关于草原文化的力作,而是将一种伪蒙古文化强行拴在作者观念的战车上,这就使小说严重地偏离了文学的轨道。小说不是试图通过真实、丰富的故事和细节的描述,来让读者自然地得到审美感受及作出自己的结论,而是将自己的理念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强加给读者。于是,本书截然被割裂成两个部分:当受到理念支配较少时,那些篇章不乏动人心魄之处(喂养小狼的全过程都真实可感;而狼群消灭马群的描述则是不顾常识的天方夜谭);而当理念找不到可以承载的故事时,作者便被迫自己跳出来大发宏论———当全书的故事已经结束时,作者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再也无法补拙,于是干脆来一章议论———如果不是为了写这篇文字,我是断然没有耐心读下去的。这也太不文学了!

    写下这些个人感受,并不是我不同意作者的某些理念,譬如作者对草原生态链的描述及刻骨铭心的忧虑甚至绝望,我都是深有同感的。但是,我不能同意将小说写成历史或哲学论文,乃至为此而不惜扭曲真正的草原文化。以作者难得的草原生活经验,我期望他择日能拿出真正让我们这些有同样经历的人满意的力作!姑妄言之。

《狼图腾》:一曲狼的赞歌

所属栏目  >
  批评第十期  
作者:田志凌  发布时间:2004-5-22 11:30:53 点击数:2433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近日,一本名为《狼图腾》的小说刚刚推出,就在评论界、传媒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首先是新浪网和《北京娱乐信报》同时连载该书,网上反应强烈;其次是众多名家——包括李敬泽、孟繁华等文学评论家和赵忠祥、白岩松等“名嘴”为其新书发布会捧场,而作者自己却非常低调地没有到场,这一反常的举动引起了诸多媒体的关注。许多新浪网友在网上留下自己的读后感言,大多对其拍手叫好;但也有另外一种声音表示,书中的语言繁复,并不好读。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小说呢?
     有评论称《狼图腾》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全面研究狼、描绘狼、与狼共舞、人狼合一,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作者姜戎曾在内蒙古额仑草原下乡插队,曾亲身掏过狼、养过狼、也打过狼。正是长达11年与狼共舞的生涯,使他对狼产生了亲密的感情,并获得了创作的源泉。
     小说以北京知青陈阵在内蒙古大草原插队时对草原狼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一场场神奇而惊心动魄的场景:狼群如何围剿黄羊、狼群与马群甚至与人的战役等等。书中表现的蒙古草原狼调兵遣将的军事才能、组织战役的非凡智慧、威武不屈的狼格尊严和以命拼食的团队精神,都极其令人震撼。
     作者姜戎并非专业作家,而是一位学者,据悉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作为学者的姜戎显然在小说中融入了许多自己的理性思考,这使得这部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比如书中对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论述,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优劣的比较,以及对于狼性精神的思考,都带有明显的学者式的思辩。评论家孟繁华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像。作者将他的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作品的独创性。”这一点显然是由作者的学者身份决定的。在小说中作者常常按捺不住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往往借人物的大段对话或内心独白,来表达对狼以及狼性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看法。主人公陈阵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与对话中,从狼的生命中悟出了人生与传统文化的真谛,这个人物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小说最容易引发争论的地方在于书中观点的特异性。首先是狼的形象,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早已经将狼定型为凶残、愚蠢、险恶的代表,而《狼图腾》中的狼却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坚毅、充满灵性和团队拼搏精神的品质。作者多次将狼的斗争智慧与古代的兵法、成吉思汗的战争相比较,满怀热情地赞美了狼的强者品性。为什么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能够横扫欧亚?作者认为就是因为学习了狼的精神和智慧的缘故。据说海尔总裁张瑞敏就深受小说中狼的兵法启发,以此思考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战术。
     其次是作者彻底地鲜明地贬斥了农耕文化,而赞美游牧文化。通过赞美狼性,赞美成吉思汗,作者表达了对游牧文化的深深向往,以及对汉民族的精神羸弱的蔑视。小说中通过杨克的话充分表达了这一点:“中国汉族是农耕民族,食草民族,从骨子里就怕狼恨狼,怎么会崇拜狼图腾呢?中国汉人崇拜的是主管农业命脉的龙王爷——龙图腾,只能顶礼膜拜,诚惶诚恐,逆来顺受。哪敢像蒙古人那样学狼、护狼、拜狼又杀狼。人家的图腾才真能对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直接产生龙腾狼跃的振奋作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民族性格,差别太大了。”诸如此类的议论在小说中屡屡出现,令人触目心惊。由此,《狼图腾》甚至在新浪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发展国人的狼性精神、关于龙图腾与狼图腾所代表的民族性格差异的讨论,许多网友还将之延伸到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话题上。
     《狼图腾》中的狼不仅是坚毅的强者,还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神灵。小说中通过牧民毕利格老人的话,表达了狼在草原上的价值和地位:“腾格里是父,草原是母。狼杀的全是祸害草原的活物,腾格里能不护着狼吗?”万物相生相克才能维护自然平衡,作者在小说中贯注了更深的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他眼中,草原上的狼和牧民是顺乎天理而生存的,他们尊重自然规律。而在这一点上,原住牧民与那些从农区迁移来的农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农区人的形象总是愚昧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对自然资源疯狂掠夺的。作者由此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性与狼性的互补、狼道与天道的融合。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又是一篇生态主义的小说。
     综观全文,《狼图腾》其实是一部力在表达思想的小说,它完全是围绕着作者表达的需要来编织的。这使得《狼图腾》不可避免地带有简单化、概念化、非文学化的一面,如那些大段的论述。但另一方面它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空间,同时书中对于狼战场面等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描述则保证了小说仍具备相当的文学价值和阅读快感。

转载本站文章请自觉注明:“转引自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