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ndroid native层的Ixxx 接口中Binder机制的探讨

来源:互联网 发布:iphone应用连不上网络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6:56

一直没仔细研究这个,今天抽时间整理一下。

最能解惑的文章是这篇对mediaplayer的解析

http://blog.csdn.net/wyl123/article/details/4300673


我按自己的思路整理+无指向归总。

背景:

一般涉及到Hardware或者native部分的android java API的实现,在越过JNI的映射机制之后,很多背后都有一个Binder机制,把主线程和native的service/core线程串起来。

而binder机制的物理体现形式是中间JNI部分直接保留一个Ixxx的实例,并对它直接操作。


分析:

让我们分析下这个Ixxx.cpp

其中代码一般分两部分:Bpxxx和Bnxxx

1)其实Bpxxx就是Ixxx的实例,怎么实现的呢?通过这个macro:

IMPLEMENT_META_INTERFACE() 把Bpxxx实例化,并cast为Ixxx

Bpxxx做了什么呢?一是实现了Ixxx的所有接口函数,

二是在接口函数实现中把参数&数据打包通过remote()->transact()发给binder

2) 代码Bnxxx中一般只实现了一个方法:onTransact(), 这个函数负责解析Bpxxx发送过来的数据类型,并调用相应方法,且把执行结果写入到reply里给Bp端参考。

那Bnxxx的实例在哪儿呢?一般都在native负责干实事的service里,里面一般会有个叫Client的继承实现Bnxxx里的所有内容,主要是方法实现。因此onTransact()实际上就是直接调用这个service里的方法。这样一个连续的调用时序就通畅了。


Bp和Bn的i桥梁是Android的binder,是一个系统级部件,负责精确传递消息。


总结:

JNI层持有Ixxx的实例,实际是Bpxxx的实例, cpp的service层持有Client实例,实际是Bnxxx的实例,两者的双手凌空虚握了一下,但使用起来却是直接的。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