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的以太网

来源:互联网 发布:移动高速网络速度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00:02

扩展的以太网

1. 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

  • 以太网上的主机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例如,10BASE-T以太网的两主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00米),否则主机发送的信号经过铜线的传输就会衰减到使CSMA/CD协议无法正常使用。
  • 过去,广泛使用粗缆或细缆以太网时,常使用工作在物理层的转发器来扩展以太网的地理覆盖范围。
  • 现在,双绞线以太网成为以太网的主流类型,扩展主机和集线器之间的距离的一种简单方法就是使用光纤(通常是一对光纤)和一对光纤调制解调器。
  • 光纤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进行电信号和光信号的转换。
    这里写图片描述

2.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 注: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要使用网桥。
  •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它根据MAC帧的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或过滤。当网桥收到一个帧时,并不是向所有的接口转发这个帧,而是检查此帧的目的MAC地址,然后再确定将该帧转发到哪一个接口,或者是把它丢弃(即过滤)。

2.1 网桥的内部结构

  • 最简单的网桥有两个接口,复杂些的网桥可能有更多的接口。两个以太网通过网桥连接起来后,就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以太网,而原来的每个以太网就可以称为一个网段(segment)。
  • 网桥通过转发表来转发帧。转发表也称为转发数据库或路由目录。
  • 网桥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内部的接口管理软件和网桥协议实体来完成以下操作的。
    (1)若网桥从接口1收到A发给E的帧,则在查找转发表后,把这个帧送到接口2转发到另一个网段,使E能够收到这个帧。
    (2)若网桥从接口1收到A发给B的帧,就丢弃这个帧,因为转发表指出,转发给B的帧应当从接口1中转发出去,而现在正是从接口1收到这个帧,这说明B和A处在同一个网段上,B能够直接收到这个帧而不需要借助网桥的转发。

    这里写图片描述

2.2 网桥的优点

2.2.1 过滤通信量,增大吞吐量
  •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可以使以太网各网段成为隔离区的碰撞域。
    这里写图片描述
2.2.2 扩大了物理范围
  • 扩大了物理范围,因而也增加了整个以太网上工作站的最大数目。
2.2.3 提高了可靠性
  • 提高了可靠性,当网络出现了故障时,一般只影响个别网段。
2.2.4 可互连不同物理层、不同MAC子层和不同速率(如10Mb/s或100Mb/s)的以太网

2.3 网桥的缺点

2.3.1 增加了时延
  • 由于网桥对接收的帧要先存储和查找转发表,然后才转发,而转发之前,还必须执行CSMA/CD算法(发生碰撞时要退避),这就增加了时延。
2.3.2 没有流量控制功能
  • 在MAC子层并没有流量控制功能。当网络上的负荷很重时,网桥中的缓存的存储空间可能不够而发生溢出,以致产生帧丢失的现象。
2.3.3 广播风暴
  • 网桥只适用于用户数不太多(不超过几百个)和通信量不太大的以太网,否则有时还会因传播过多的广播信息而产生网络拥塞。这就是所谓的广播风暴。

2.4 两个网桥之间有点到点的链路

这里写图片描述

注:网桥在转发帧时,不改变帧的源地址。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第三章 3.5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