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读后感

来源:互联网 发布:java展示excel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21:29

《菊与刀》,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讲述日本民族性格的书,在二战后的1946年出版。

我没有去过日本,在读这部书前,我看过抗日神剧、日本动漫,也看过一些日本人写的小说,父母工作中经常跟日本人打交道,我也有机会与日本人接触,家人和朋友也有许多人去过日本,通过他们讲述的见闻和我亲身的经历,多多少少都对日本文化算是有一些了解,读了这部书后我对于日本人的一些行为和思想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菊与刀》所描绘的日本绝对不是100%的日本,但是在这之前很难找到一部书籍能描绘的比它更详细,日本的文化是复杂的矛盾的,不是一部书就能讲明白的,但是很多内容还是值得借鉴。

我也不知从何说起,那我就从历史开始说说我的理解把。

由于中国大陆的地缘特征,造就了领先世界的唐文化,日本的文化启蒙应该是从中国的唐代开始的,大唐文化远扬四海,代表着一种极度先进的社会文化,自然也影响到了东方的日本。日本的建筑很大程度上模仿了唐,日本人推行的佛教也来源于唐,日本人尊崇的很多道德文化比如忠、孝,都来自于唐朝,可以说唐朝在日本文化上深深地烙下了印记,但是日本没有完全继承唐,而是拿取了一部分,同时又在本土上添加了一部分,构成了真正的日本。

其实经常有人说中华文化绵延4000年未断,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个中华文化是泛指的,因为纵观历史,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中,纷争从未停止,各方的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从鲜卑的北魏到元蒙的统治,每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一次微调,也有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只是文化的根源没有断。但是看日本,由于独特的封闭地形,日本很大程度上是靠自我发展的,很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并慢慢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我发现日本人跟中国人有很多方面非常的像,许多作者这样的美国人理解不了的事情,在我看来,我是非常接受的,不过,我认为,日本的文化,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忠孝礼义”的发展方向上走向了极端。本来中国也有走向极端的趋势和机会,但是由于中国统治的地区是在是太大,内部差异巨大、周边强邻如云,一次次地极端演变都被内部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所破坏,这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中庸精神、道文化、和文化、仁文化、太极文化,达到一种阴阳平衡,构造一种不愠不火的秩序,才能和谐统治这片大陆。这种秩序当然包括了日本从唐学来的“忠孝礼义”,但是在日本,这些逐渐发展到了极端。

一个日本人跟另一个日本人说“吃”或“坐”时都必须按照双方的亲疏程度或者辈分,使用不同的词汇,光“你”的表达方式就有好几个,这一点上,日本跟中国非常像,中日都有这样的传统,尊崇一种等级制度,敬语在中日都被使用,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日本人对于礼节扣的越来越细,他们对于两个不同身份的人鞠躬程度上的微弱不同,都会被拿出来说事,渐渐地一种注重“礼”的文化兴起,人们小心谨慎地活着,对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礼节,对于别人给自己的小恩惠,会铭记在心,想方设法还回去,不然就好像自己沾了便宜,在良心上过不去,在人格上也会被人瞧不起,同时自己说话办事时也会避免一不小心让对方背上了人情债。人情债这种东西,老美体会的是在是浅,美国人对于日本人的这种人情债包袱很难理解,但是在中国却是被广泛接受的,但是,日本人还是把人情债引向了极端。这本书讲了好多故事来表明日本人多么注重自己的这方面的精神,很大程度上,人情债重于泰山,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当人情债还不上去的时候,日本人往往就会选择毁灭自己。

日本人把中国人讲究的那一套“忠孝礼义”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这里我讲一个书中提到日本故事。日本有一个大名(分封出的领主)想杀将军(皇上),于是设鸿门宴,让手下在宴会上舞剑刺杀将军,同时准备让房屋倒塌压死该被压死的人同时毁灭证据,就在计划顺利实施到要刺杀的前一刻,舞剑的人背叛了自己的上司,带着将军离开了要倒塌的房屋,将军本想感激他带他离开,然而舞剑的人选择了返回要倒塌的房屋自杀。舞剑的人虽然救出了将军,但是违抗了自己的上司,背叛了当初的承诺,于是就以死谢罪,在舞剑人看来,他死得其所。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非常能理解日本人为什么要自杀,和当事人那些矛盾的心情,因为这样的故事我听过不少,中国古代这种“舍生取义”的故事也非常多。

这里我又不由地想到了关羽当初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杀曹操就是忘记旧恩而不义,放走曹操就是违抗君命而不忠,“忠义”这种东西有时候人们把他看待的比生命都更重要,因此在面对这种抉择的时候,人们往往是选择其中的一样,然后对于另外不能满足的一方,会以死谢罪。但是对于日本,我总感觉他们把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归到了这些宏大的“恩义”里面,给自己拷上沉重的枷锁,人生不如意时,我们在日本精神中看不到苏轼这样的豁达乐观的精神,他们往往选择毁灭自己,还发明了一种极为体面的死法:剖腹自尽。

从大家接触的很多日本人来看,大家对于日本人的普遍经典印象是日本人比较拘谨、古板,用褒义词来说是懂礼貌,这也是有原因的,前面提到日本人会对别人的小恩小惠都要还,有些时候,自己的帽子掉了,路人帮你捡起来,你要感谢他,但是感想只能仅限于口头感谢了,由于彼此只是陌生路人,实在没法更进一步表达感谢,于是自己只好表达内心的不安,“诚惶诚恐”地接过帽子,然后深鞠躬,这样来理解就容易多了,我终于明白日本人为什么都看起来那么懂礼貌了,日本人会毫不吝啬自己地使用敬语和各种礼貌姿势,以免自己的失礼,同时又要小心翼翼地避免用过了礼节让对方为难,所以日本人看起来都非常地谨言慎行,唯恐有失,但是对于环境的小心敏感,这绝不是中国人的特点。引用在美国生活的三岛女士说起中日两国文化对姑娘的影响的话,中国姑娘那种沉稳的风度和社交能力是大多数日本姑娘所没有的,在她看来,她们是世界上最文雅的人,仪态大方高贵,就好像她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即使是在高度工业化与高度文明的美国,她们也保持恬静和沉着,这与日本姑娘的怯懦、拘谨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充分说明了中日社会背景的差异,我也没想到在1946年的书上能看到日本人对于中国女性如此高的评价。

前面提到的大多是日本文化中的“忠孝礼义”,下面我想再说一下日本人的自尊心、耻心、复仇心理和耻感文化。在我看来,日本是一种“耻感文化”,他们不允许自己蒙受羞耻,如果有羞耻,一定要找回来,这里可以说一个日本的“四十七士”的故事,跟“赵氏孤儿”、“卧薪尝胆”的故事差不多,这里讲一个A家族的boss被B家族的boss调戏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在皇上面前A想杀B最后失败,然后A的boss自杀了,并且被没收了家产。之后A的家丁组成了一个地下组织,一共47位精英,经过各种伪装、精密的筹划,甚至都不惜抛妻、弃子、弑父,最终去解决了B的boss。日本人大多玻璃心,一点点对他们的蔑视和挑衅都会招致极力的报复,有时候表面装作没事的样子,但是心里却很固执、顽强地实行自己的报复计划,直到挽回自己失去的面子。日本人非常看重面子,甚至在二战撤军的时候,都告诉士兵,全世界的人都在看着你们,你们不能给日本丢脸,要用最优美的姿势撤离。日本人可谓是时时刻刻都在极力地表现出自己的强者形象,吹毛求疵,绝不马虎,就像作为家长、作为领导的权威决不允许被挑战一样。二战日本被轰炸时,日本军官会强撑面子说:这些都是在我的预料之中,这是我们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有些痛苦是要我们承受的。战后的日本人,感觉自己似乎什么都没有做错,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他们的“预料之中”,都是安排好的,尝试了一下武力征服世界然后发现失败了,那好,我们就走和平发展道路吧!日本人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哪怕是真错了,也会找理由搪塞过去,当然日本人在做事的时候会极力避免出错。日本人的固执好面这一点跟琅琊榜里面的皇帝真是一样,明明是自己当初判错的案子,真相水落石出,自己还是不肯承认错误。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不同在于,罪感文化的人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罪过的时候就会停止,而耻感文化的人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羞耻的时候才会停止。耻感文化更注重外人对于自己的评论和看法,只要外人对自己的评价没什么变化,那么自己便可做任何事情,当武士杀死一个农民,武士不觉得羞耻,农民们也麻木地不认为武士应该羞耻,于是这样的“罪过”便理所当然起来,人们用耻不耻来评价一件事情的对错,而不是用“罪”,当你偷了邻居家的鸡,没有人发现,对于自己的名誉没有任何损伤,偷鸡的人不会觉得有任何耻辱,假如邻居送来一只鸡,自己没有拿点相当的礼物送回去,那便是天大的耻,因为别人都知道自己收了礼没有还。

再谈一点我的别的看法,日本人对于祖先的看法仅限于两三代,祭拜的人也仅限于自己上面几代,亲属关系也仅限于几个比较亲近的关系,而中国人,我们会看到往往会有大家谱,追溯祖先追溯到自己不知道为止,中国人对于祖先的认同感要强于日本人。除了追溯祖先的问题上中国人喜欢久远一些,在精神领域上,中国也喜欢刨地深一些,读一些中国的古籍诗词,就会发现动不动就把话题扯到了宇宙、精神这些东西上面,苏轼会写: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庄子逍遥游里面会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些个冥想出来的精神与讨论的话题已经超乎了柴米油盐这些俗气的话题,中国人很喜欢研究一些“不接地气”的东西,逐渐地也演变出了独有的中华文化,阴阳论、五行说等等。这里也得中性地评价一下中国人研究的方向,研究固然是好的,然而古人研究更多地是靠想象、靠经验,发明创造都是应用范畴的,而很少有中国人像牛顿、伽利略那样用实验、数据和严谨地证明去研究基础理论。

作者在最后提到战后建设的问题,书中说在未来,欧洲或亚洲那些不扩充军备的国家,肯定比扩充军备的国家更有潜力,因为这类国家可以把财富用来建设健全繁荣的经济。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战败国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的经济成就如此之瞩目了。作者预言日本如果不把军事纳入国家预算,它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来繁荣的经济并成为东方贸易的中心。如今来看,作者1946年的预言在30年后果然应验了,日本在1945年后就全身心投入到重建工作,社会虽然在美国的控制下,好处是外交基本安定,能得到美国提供的技术帮助还能获得武力保护,并一口气成为了发达国家,东京也成为了跟纽约伦敦齐名的大都市。同一时间我们看看中国大陆上的故事,45年后又进入了国共内战,51年朝鲜战争,然后中国人开始拼命发展重工业,造武器,一边发展一边把新疆西藏收了,62年中印战争,然后研究原子弹、发卫星,中苏交恶……在这期间还不闲着搞大跃进玩脱了之后又来“自然灾害”,而且又搞文革最后79年又跟越南战了一发,可以说中国在日本腾飞的这段时间里就没专心做有益于民生的事情,但是又是些不得不做的事情(除了大跃进和文革),因为没有重工业建立起的国防,就不会有未来的国际话语权。随着日本80年代的没落,日本人才发现是身不由己,自己不过是美国养的羊和狗,差不多的时候美国就来剪一次羊毛,该被使唤的时候就要冲在前面帮主人冲着敌人狂吠。

我相信,“四十七士”这样的故事,在未来一定会重演,日本人现在在美国人的控制下显得格外乖巧,这不过是伪装与表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日本人一定会尝试着挽尊,在某种程度上扯断美国给他栓的链子并且“洗刷耻辱”。



3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