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 哪些素质很重要,却是读书学不来的?-3

来源:互联网 发布:ubuntu zip压缩命令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8 06:51
1、坚信自己的能力。
2、反思自己的能力。
3、两者共存的能力。
4、坚持到最后的能力。


--------------------------------------------------------------------------------

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反思和观察,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哪怕他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只要他确实是坚信自己的道路的,那他就是可以做出一定的成绩的。

因为他不怀疑自己,能投入,能坚持,所以必然可以做出一点成绩,而且这样的人往往具有魅力。

简单概括,就是坚信自己的人,具有做成事情的能力和某种魅力。

------------------------------------------------------------------------------------

问题在于,这样的人往往也会具有巨大的缺陷。
属于成绩很大,错误很大的类型。

这些缺陷,往往带给他们巨大的挫败。

而且,由于过于坚信自己是对的,他们的人生不具有成长性,特别是不具有创造性、质变性的成长,他们的努力,往往是属于积累性的。

很辛苦,但是很难提升自己人生的层次。

他们想要取得更大的成长空间,更加完善自己,就需要反思自己。

-------------------------------------------------------------------------------------

反思自己的阶段,往往带来原有思维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崩塌,这样阶段的人,往往一事无成,而且由于不相信自己,无法建立自信,原有的人格魅力也消失殆尽。

反思是一种摧毁,是一种重建,这样的阶段,却往往是灰暗的。

-------------------------------------------------------------------------------------

需要经历很多的波折,最终,新的思维体系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建立,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清楚,这时候,经历了一番波折和坎坷的人,才能够重建自信。

最终,反思与自信,达成融合。

-----------------------------------------------------------------------------------------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反思,去摧毁,去一点一点重建的。

但在这里,最可贵的不是勇气,而是坚持到最后的耐心。

我一直强调耐心的重要性。

太多美好的东西,你早早放弃了,就看不到它最终的样子。

------------------------------------------------------------------------------------

其实我今天是想强调自信的重要性的。

从2007年到现在,快要十年了,我终于又开始感到自信这个属性重新回到我身上。

而且,这种自信不同于过去那种盲目的自信,而是,我知道我应该做什么。

现在的我,因为环境变了,所以并不比2007年之前更有优势。
但是,自信却开始恢复了。

我不知道我会不会赢,但我知道我应该做什么。
我也会认真去做。


重新拥有自信的感觉真好,我却也失去它将近十年的时间。
这种踏实而笃定的感觉真好。

静极生动,阴极生阳,天道往复,诚不我欺。

我想说什么呢?

这条路很辛苦,也很漫长,但并不是没有尽头,还是有希望的。

与大家共勉。


这篇文字是心有所感而成,不怎么切题,包涵了。

作者:东坡夜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626263/answer/4901122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把人的所有活动 划分为思维——情绪——行动 三个类别的话,那么,与此相对应三项素质,我觉得是读书获取不来的。(或者说不是简单通过读书就能获取的)

一、与思维相对应的知识转化率

经常在知户上看到“我读了200本书,却发现没什么用啊?”,”读1000本书后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读书无用,该如何反驳?”“能力与学历,到底哪个重要?“诸如此类的问题。

而我认为,所有上述的问题其实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知识转化率的问题。

简单来说,知识转化率就是你通过活动(包括阅读、交流、经历、实践、写作、甚至娱乐等等)有效地从活动对象中提取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内在有序的知识体系,并有效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知识转化率越高,相对应的思维素质就越强。而这项素质,有时候跟受教育程度并不成正比例。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大老板(包括在知户前面也有知友留言举例),反映这样一个现象:这些大老板本身可能受教育程度有限,平时可能根本不会进行阅读,看书。但是你具体问到某一个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他的业务问题,他可以分析的头头是道,情路清晰;而相反,有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回答同样的问题时,反而思维比较混乱,回答起问题来相当含糊不清楚。

其实,这就是两类人知识转换率的问题。大老板虽然不读书,但是坚持业务,能够从业务活动中获取最直接、最感性的思维素材,如果长期坚持某项业务,往往就会对该项业务以及与业务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有深刻的见解。而读书人往往对某项问题的缺乏亲身的体验,而是从书本上获取类似的知识,有的是经过作者抽象提炼的,读者缺乏直观、感性的体验,其实并没有了解的很深。而且书籍类的知识往往受限于作者语言风格、思维的限制,读者并不能完全有效的习惯和吸收。

两者的差异,造就了知识转化率的不同。活动的对象不一致,大老板靠亲身实践,读书人靠阅读,但大老板的知识转化率高,读书人的知识转化率低。

即便是同样进行阅读,不同生活经历、背景的人,对于某一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转化率也有不同。比如经常有学妹学弟问我推荐好看的美剧或者日剧。我给他们推荐了《权力的游戏》和《legal high》,看过之后,我也会与他们交流。

譬如《legal high》。

我问他们,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学弟说:好看。

我说除了好看之外呢。学弟说感觉古美门很厉害,很会说,巧舌如簧,而且感觉还很有道理。我说还有呢?学弟说:没有了。

我说你为什么会觉得古美门说的话很有道理呢,你是学法律的,可以试着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一下古美门么?

学弟说,不知道,没有想过。

于是我把自己写的关于古美门的一篇文章发给他看。为什么古美门讲的话挺有道理的,其中既涉及到律师的社会角色定位,还涉及到法庭的论证质证技巧,而他的局限性又在哪里。

《Legal High》呈现的是怎样的三观? - 路小疯的回答

学弟看后,说是啊,还真是这样的,我怎么从来没有想到过。

这就是同样追一部剧,同样的专业,我和学弟之间的“知识转化率”之间出现了差别。同样是追一部剧,我可能看到了古美门的价值观、辩论策略。而学弟可能只是觉得特别厉害,看过之后很满足。当然,有可能我比学弟多看了几本书,多写过几篇文章,所以相关的领域会比他了解。但是,反过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经历、知识贮备,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你能不能站在自己现有的经历、知识基础之上对新接触的知识进行理解、重构、解析,然后把它们变成你自己的新的知识呢?

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不管是阅读、经历、娱乐,都能够很好的提高知识的转化率。而泛泛地谈论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或者迄今为止读了多少本书,其实并无太多的意义。

提高知识的转化率,个人有一下几点建议:

第一,是学会复述。当你阅读一本新书或者听他人的某个观点时,在理解了解之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意思相同或者相近。道理其实前文已经说了,他人的语言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自己未必适应。而复述的过程,其实就是把他人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帮助你更好的理解。

第二,是学会引申。某一个知识,某一个观点,你是不是可以站在他的对立面重新组织逻辑和语言?是不是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譬如前文的legal high 除了律师定位、辩论技巧的角度,是不是还可以从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角度对古美门的行为进行解读。学法律的是这样,那么学心理学的是不是可以从某些心理学的知识出发对古美门进行解读。凡此种种,都需要你充分调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当你调动起这些知识时,不仅会产生新的知识,而且也是对已有的知识的一次补充与更新,知识的转化率自然就上去了。

第三,是学会应用。简单来说,就是用新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或者联系生活中、身边的现象进行解读。譬如,心理学上有一个“巴纳姆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对应是什么呢?星座分类啊。你单单了解一个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找不到实例,理解当然有限。再比如,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冲突,是不是在泸州继承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去了解一下这个案件,是不是比单纯听德沃金、哈特两位教授争论来的更直接和直观,了解了这个案件,你再去看两位教授的争论,是不是理解的更深了?

第四,是学会写作。我觉的写作本身是一个特别好的习惯,因为写作本身就集合了复述、引申和应用三种功能。你将一个你新看的书、新经历的故事、新追的剧,转化为文字,本身就是最好的提炼、复述、引申、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不赘言。

二、与情绪相对应的能量转化率

每个活在这个世界的人都在不同程度的感受着两种情绪,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与此相对应的,是负能量和正能量。负能量让人消极,影响思考和行动;正能量让人积极,促进思考和行为。

知户上经常会出现对智商重要性的讨论,经常会有知友举出各路大神智商碾压的例子。其实,我觉得在这些大神优秀的背后,除去智商之外,更为让人忽略的一点是他们对情绪的把控能力,也就是说,凡是成功者,其能量转化率都是非常之高的。

他们能够很快地投入到自己所属的领域中去,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完成的工作又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成就感,在这个领域,他们获得了无尚的快乐和兴趣。因为成就感和兴趣,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投入时间、精力去专注于某个领域,从而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

智商当然重要,但是对于大神们的成功,这个良性的能量转化链实在也是功不可没。

而我们普通人,可能很难打造这样高质量的良性能量转化链。我们总是习惯在某一事项中分心,哪怕这个事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总是容易受到各式各样环境的影响,轻而易举的变得消沉,没有干劲和动力。遇到挫折,我们感受到了负能量,变得消极,而往往又把差距的原因归结于智商,而很少反思事实上差距正是由于情绪上的能量转化率造成的。

负能量也可以转化为正能量。两种力量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点我在源动力一文中有所述及:

考研怎么控制负面情绪,更大程度上控制自己? - 路小疯的回答

X哥其实是带有很强的负能量的,但是他一直把自己的负能量转化为自己学习上进的动力。现在,学业、事业顺利,人也非常阳光、和蔼、亲善,看不到一点颓废消沉的影子。

譬如基督山伯爵的情绪能量是复仇,看起来是一种极端消极的负能量。但是最后这样极端的负能量并没有造就他个人的毁灭,反而谱写出了一曲传奇,让他抱得美人归。当然生活中的励志的例子就更多了。

我们与大神的真正差距,从个人素质上说,我认为主要是提高能量转化率(包括从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取正能量,以及将各种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能力的差距,而主要不是智商。(虽然智商也影响很大)

一个资质平庸的正常人,如果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能量转化率,我相信他同样能够成为一个健康、阳光、有才干的人。

三、与行动对应的试错与“制势”能力


在人类的认识论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争议。一种是理性主义,认为人的理想是万能的,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理性和智慧,谋划出未来的蓝图,然后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去实现;还有一种是经验主义,后来又发展为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这种观点恰恰相反,它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不可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更不可能凭借理性谋划出一个理想中的王国,只能遵循传统,一步一步改良。


后来,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对上述两种思想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调和,提出了他的“进化理性主义”思想,既强调经验的作用,又不完全否认理性的构建。就我个人而言,两种思潮的争论,其实对于我们个人的行动同样是一个很好的启迪,笔者尤其赞同哈耶克提出的“进化理性主义”,所以特别提到了他,有兴趣的知友可以自行了解。

我经常在QQ上会接受学弟学妹们的一些询问。其中很大部分的问题都涉及到未来规划的问题。有的学弟学妹问的问题非常直接,就是某一个选择该如何做好。实际上,我是很不愿意回答这类问题的,因为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实际上知识、社会经验、眼界都非常有限,我们整个的社会环境又变化的这么快,我实在是很难打包票说我给予你的建议就是一定正确对你有益的,更何况我对你们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所以,一般而言,我对于新入大学的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不要天天呆在寝室里睡觉就好。最好是多看书、多参加活动、多实习、多考取证书、多旅游、哪怕玩游戏,追剧,你也多玩几个,多追几个。

因为新入校的学弟学妹,就是一张白纸呀。在这些广泛的活动中,你能够积累学识、培养能力、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认清楚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基础之上,大三大四的学弟学妹我就会建议他们对未来有一个想法了,要么就业、要么考验进修、要么出国,无论你的方向是什么,你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该方向的能力,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了。

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并且提取出有效信息的过程。你可能从事的大量活动最后对你选择的方向,最后从事的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这又并不能说这些活动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没有这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你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打个浅显易懂的比方。如果你在森林里迷路了,想要出走森林,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可以是随身带一个小刀,把你走过的路都划上一个记号,这样你就知道你是否是在走弯路;可以是随便找一个视野好的高山或者大树爬上去,仔细观察,找到正确的方向再走。这个用刀划和爬山(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试错明确方向的过程。凭借着这些活动,能够让你找到正确的方向。

同时,在进行这些活动的同时,你一定也会有意识无意识地积累培养出相关的观念、知识、经验、能力,这对于你未来的路如何选择,实际上也多了参考的因素和标尺。

而事实上,相当的年轻人都缺乏这样试错的能力(或者说耐心),他们总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优的方案,避免走一点点弯路。经常会去听取长者或者前辈的经验,希望他们能够给予一个直接、有效的答案。而事实上,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就是长者和前辈的经验,也是他们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完成的呀。他们的很多知识、经验、能力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所以他们的道路和成功是有道理的,是适合他们的。直接给你又有什么作用呢?

除去这种试错的能力外。还有一种行动的能力我觉的也特别重要。那就是“制势”的能力。

“制势”一词,出自《孙子兵法》,简单来说是要造就一种客观的局势,使得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优点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

我个人非常喜欢下象棋,但是水平非常差,但是对棋理却有一定的了解。

象棋高手和初学者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就是“制势”能力的差距。初学者的做法是想尽快地干掉对方的子,我要用车吃了他的炮,我要用马飞了他的象。叮当四五,可能刚开局就开始厮杀了。而高手通常并不急于吃子,而是想着如何尽快地占据有利的地形,维持好自己的阵形,保持自己子力的灵活性,让自己的防守变得更加坚固,然后再寻找对手的破绽,进行厮杀。

当两位高手进行对决,往往厮杀吃子要进行到中盘(当然也可能是为了观赏性)才能见到,虽然没有进攻,双方都在试探,不断地辗转腾挪,保持子力的衔接和配合。虽然没有吃子,没有初学者那么豪迈,但其中的斗智斗勇,精彩和厮杀,也往往只有高手才能洞察。

西门吹雪斩杀叶孤城也只用了一剑啊,但是在交锋前两人的变招,凶险,除了陆小凤这样的绝顶高手又有几个人察觉的到。

反映在个人的行动上。年轻人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往往就是急功近利,往往只想直奔目标,生怕耽误一点时间,而之前的积累、思考、分析、规划都没有很好的最足。

很多的年轻人一毕业就想找一个铁饭碗,或者一个高薪的职务,然后人生就此圆满了。二十来岁,其实本就是“制势”的最好阶段,何必急着这么快下子,尘埃落定。

当然,这其中也有社会压力和亲友、家庭环境压力的影响。

但是,要我说,年轻人最好不要急着下子,找工作的时候,也多仔细思考行业、自己特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不必过于纠结于账面上的薪水。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最好的“制势”手段就是不断地投资、提升自己。不断学习、看书、实践,让自己的平台努力地往上走,考学、出国、进修、多掌握几门外语、几门技术都是“制势”有利无害的方法。

一旦自己的平台、能力、资源起来了,你害怕未来没有机会么?表面上看起来,虽然短时间内你为了提升自己丧失了一些选择,而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放弃让你获得了无限的可能,随着你的提升你的选择余地反而更多了。既然如此,你又何必急着下子做决定呢?


作者:路小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626263/answer/617190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