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营销没那么难

来源:互联网 发布:安卓2.2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0:48

对症下药,营销没那么难

咱们都知道,不同的产品,营销手段都不一样。那怎么才能给产品制定一个合适营销方案呢?最近,李叫兽在文章里说,其实营销策略就是说服用户做出购买决策。想要说服人,就得知道咱们大脑是怎么做决策的。
大脑有两个决策系统:一个是冲动的、短期的、容易受诱惑的系统,主要是皮质下的原始大脑,它反应迅速、充满动力,但渴望立刻享受,缺乏规划和理智,确实很原始,我们就叫它“享受小人”
另一个是思考的、长期的、喜欢规划的系统,主要是前脑皮质,它反应比较慢、能量一般,但充满规划和理智,能够延迟满足,我们就叫它“自律小人”

李叫兽认为,和这两种小人相对应,产品也可以分为“享乐型产品”“自律型产品”
享乐型产品指的就是满足用户短期享受的产品,比如说游戏,蛋糕,烟酒等。
自律型产品指的就是满足用户长期目标的产品,比如说健身,读书,培训等。

这两种产品特点不一样,营销思路也不一样。

比如可乐,是一种享乐型产品,但长期喝对健康不好,所以它的卖点就是强调短期刺激,你就需要通过各种文案、广告,降低人的自律,扰乱目标、制造诱惑、感受当下、烘托压力,告诉消费者:别的不用管,享受这一刻就对了!

矿泉水是一种自律型产品,喝水对长远的健康有好处,短期的口感它不如可乐,所以必须打健康这张长期牌,打动自律小人,你就需要通过各种文案、广告等,提高人的自律,明确目标、畅想未来、提高自信。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营销策略。

具体来说,有以下5点。

第一点,制造不同的目标清晰度。

一般来说,当你目标清晰的时候,就容易自律。反过来,当你目标模糊的时候,就愿意享受。所以,如果是享乐型的产品,你就要想办法模糊别人的目标。比如,可口可乐最近的新广告语:“享受这个感觉”。这个文案就是个没有目标的文案,没有说我为什么要享受这个感觉,这种强调当下,没有目标的意境,可以让人们倾向于选择享乐。但如果你的产品是自律型产品,你的文案就要明确目标。 比如说尚德教育的文案:“你距离本科,只差一个电话”。“本科”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只差一个电话”就是明确的行动。

第二点,塑造不同的自信程度。

一般来说,我们在担忧恐惧的时候,会选择享乐,在积极自信的时候,会选择自律。所以,如果你是享乐型产品,你就要适当地刺激压力感。比如,“饿了吗”有个校园宣传海报是这么说的:“啃一口书本,咬一口鸡腿,高效补脑,吃饱再考。”这个文案明显是在刺激学生,考试压力太大了,赶紧享受一下,多吃东西吧。但如果你的产品是自律型的,你就要想办法让用户有自信,对明天有希望。比如有个成人教育机构的广告就说:“本科学历,没你想的那么难。”好像在鼓励你,让你觉得可以一试。

第三点,引导用户关注“过去很辛苦”或者“未来任重道远”

自制力像肌肉一样,是可以被消耗完的,人们辛苦很久的时候,就会选择享受,反过来在人们觉得任重而道远的时候,就会选择自律。所以说,如果你是享乐型产品你的文案就要让人们觉得自己已经辛苦好久了。比如说滴滴专车的文案:“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坐好一点”。这个文案就是塑造了一种加了一天班,精疲力尽的感觉,人看了很容易放松自制、选择享乐,坐一次比较贵的专车。但如果你的产品是自律型产品,就要不断提醒目标,让人们觉得任重而道远。比如说图书年展的文案:“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第四点,给用户找个理由,或者激励他们。

人们在享受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负罪感,要给自己一个借口。*而人们在自律的时候,需要短期的激励来保持自律。所以,如果你是享乐型的产品,你就要找一个借口,麻痹他的负罪感,来让他继续享受。比如说,吃太多巧克力会让人们有一种负罪感,如果你告诉他“吃一块巧克力相当于给山区小朋友捐了一毛钱”,这时负罪感就会消失,人们就会吃更多的巧克力。如果你的产品是自律型的,你就要想办法提供短期激励*。比如说高中有一种复习资料,每个单元之后都有一张刮刮乐,复习完一单元就能抽奖,这就是一种短期激励的办法。

第五,强调当下决策或者未来决策。

人们面对当下决策的时候,往往倾向于享乐。而面对未来决策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自律。所以说,如果你是享乐型产品,你就要想办法营造一种抢购的感觉。比如说超市糕点的免费试吃活动,就是鼓励人们多吃糕点这种享受型产品。但如果你的产品是自律型产品,你就要想办法预售,提前预定未来的订单。比如说健身房,你觉得自己要是每两天去一次的话,5000块钱一年也不算贵,一次才几十块。

所以说,搞清楚自己的产品是享乐型还是自律型,对症下药,营销没那么难。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