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AR...

来源:互联网 发布:异构数据整合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19:37

我经常看看邮件。里面的行情,有时候在博客里做个小注。


  • 感谢 AR 增强现实公司 AR Devices 联合创始人邵鹏在硅发布会员跨境直播中的分享,现将分享内容 1/3 与大家共享。邵鹏目前正在融 100 万美金 Pre-A 阶段,特别感谢邵鹏百忙中接受我们邀请。

  • 来源:硅发布《中国或失AR/VR主导权?》
  • “谷歌眼镜”最新进展

    谷歌眼镜一代关闭是在2015年1月,但这不意味谷歌眼镜终结,我这边知道情况是:前Nest CEO Tony Fadell会领导谷歌眼镜组此后从“X Lab”出来,进入到一个单独生产部门。

    这代表谷歌“规划”,如果继续呆在X Lab,它在谷歌内部也许还是个R&D概念,想先看看潜力,不一定最终成为真正“产品”,但现在单独进入一个生产部门,意味谷歌非常重视,并认为它有很大市场潜力,最终会成为“商品/产品”推向市场。

    关于谷歌为何终止一代销售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最可信的应该是谷歌对一代不满意,在接受大量开发者反馈后,认为有信心做出更好眼镜来满足普通消费者。

    我 们行业里人的想法:一代眼镜在推出时可能也没太想清楚具体应用场景或者说市场痛点,只是先把“平台”拉到市场上,让开发者看看可以怎么用。所以谷歌眼镜还 在不停寻找应用场景这样一个阶段,但因为探索时间有点长,很多人就对它失去热度。舆论对一代有不少负面评价,但我们行业里人其实不这么看。

    另外很重要一个信息:一代整个设备从阶段看,它就不是一个面向普通大众的东西,因为运用技术成本非常高,所有东西都有,包括像前置摄像头、触控等,再比如都没麦克风,它是贴着你颌骨靠你颌骨震动来判断你是什么声音,然后去做语音识别。里面用到技术都非常高大上,然后一副眼镜卖1500美金,也就是说代本身它就不是个对个人消费者开放、而是向“开发者”开放阶段。

    但这不是因为成本导致,谷歌这样的公司完全可以做到“控制”成本,比如把价格压到500-1000美金之间,这是谷歌自己主观定位,一代项目名字就是“Glass Explorers”,它是“探索者计划”,就是说我先针对开发者推出来看看。从谷歌自己角度,一代最大作用就是为二代开发奠定广泛开发者基础和众多反馈+指导意见。

    二代现在是内部封闭研发状态,一些谷歌内部和网络上的只言片语:二代可能会采用Intel处理器,这意味二代会拥有更强计算和图形渲染能力,同时功耗会成为另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相信谷歌应该会有很好应对。

    处 理器是很重要角色,这里Intel确实没赶上Mobile时代,他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Intel现在做的事就有点像是那就跳过已经很Popular的 Mobile这个Generation,这块我就不管了,我直接向下代(IOT物联网包括可穿戴和AR/VR)发力,比如它2012年推出可以给可穿戴使 用的处理器,再包括它的芯片应用到无人机等等。我们看到它在这一块的发力是十分显著和引人注目的。

    而关于二代模式硅谷这边一些Rumor:可能会走两种不同路线。一种是设计一种眼镜去适配在任何眼镜上,满足不同佩戴环境需求;第二种是在设计师Ivy Ross和合作伙伴Luxottica帮助下,推出一款引领时尚、专为谷歌眼镜设计的产品也是很有可能。

    两种方案的主要区别:前者是“适配”在其它东西上的一个产品,比如整合到现有可穿戴设备和服饰中;后者则是完全“独立”的一个产品,可以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戴。

    第一种方案之所以说必须满足“不同佩戴环境”需求,是因为AR产品涉及两个问题:A, 硬件上适配问题。比如滑雪情况下为保护眼睛,你需要戴的是一个护目镜,很厚重,而骑车时你戴的是一个墨镜,这里需求不同,你在硬件上很难用一个统一方案解 决,这是一个非常难的技术问题;B,需要“功能”不一样,你骑车时要的可能是导航软件,但你滑雪时要的是看到你飞起来那个时间段你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关于第二点,之前我和Lynn准备这个分享时,她问为什么不能把开发者开发出的不同功能同时集合,这是因为:AR产品,你屏幕/用户操作界面是非常小的。比如我们产品GogglePal,界面设计只给用户设计了“开关键”和“功能键”两个按键。为什么?因为用户滑学时是佩戴了很厚重手套,几乎不可能在一个小屏幕上操作很多事。

    所以可以看出:二代主要面对对象已经从泛泛、拥有很多功能的产品向消费者市场、可能针对不同使用环境设计的方向去转变。当然,我丝毫不怀疑谷歌仍想做出一个可以戴在任何环境下的眼镜/传闻中第二种方案,相信他们一直都在努力。

    硅谷今年和去年变量

    2014 年底-2015年初时,多数AR公司还在闷头开发产品,都在开发一种全面的、包括硬件、软件系统级眼镜。举例:Glass up、Meta glass、Hololens、ODG等。但也有公司意识到产品出路是细分市场,比如Recon Instrument、ATHEER等,直到16年初越来越多公司意识到:AR最近几年出路应该是细分市场。

    主要原因:物理成像技术的高成本,AR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导致无法进入消费级市场。目前AR产业多数销售集中在2B领域,像军事、航天、医疗这些应用等。

    我 们认为AR行业是经历了2个平行线:一是出现谷歌眼镜这个比较大产品,教育用户同时提供一个平台,给很多软件开发者机会,并且之后也出现很多针对通用环境 的AR产品;另一平行线:市场出现很多硬件开发者在谷歌眼镜后去尝试各细分领域的AR应用,就是说现在所有人都想把AR作为一个平台,但鉴于目前两大问 题,一是市场痛点,一是软件限制,结果就是你想做得越大跌得就越大。而在这之后,对未来市场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这点,即AR目前可能做不到让任何人去戴都能 很舒适,做不到会有很多软件开发者给你开发应用,那就先找到一个Niche Market,然后当技术慢慢成熟可能会有区域整合,比如说可以结合在一起,用同一种设备解决。

    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它就是这么个阶段,包括我们公司运营思路,首先是切滑雪,先抓这个市场痛点,然后做到一定程度,可能再去切自行车或跳伞市场,再然后可能是潜水市场等。然后这些产品背后软件,总体趋势是它会打通。

    关 于我们做法:滑雪这个领域其实是个比较传统、有相当多市场痛点,而且用户购买力非常强、以及人数非常大这样一个市场。比如美国,每年滑雪人数2000万、 年销售额20个亿美金在设备上;然后欧洲和日本也非常大;而因为政策支持,中国现在处在一个上升曲线。但这个市场有什么痛点?

    第 一个最简单例子,我跟我一个滑得很好的朋友想比比看谁滑得更好,怎么比?市场上一个解决方案是App,比如都把App打开,按下“开始”,手机有GPS, 然后它可以Check你速度,我们就把这东西放口袋里,等滑完,它给我们一个最高速度,就可以通过“最高速度”这个值来进行一些比较。

    但 它缺点是说,比如我这个朋友总是比我快,那到底是他有段路突然冲得特别快,还是他就一直比我滑得快?因为滑雪中,我其实看不到究竟发生什么,这东西你没法 通过手机、腕表在运动时解决;还有一个就是说滑了2小时后手机没电,因为手机GPS很耗电,低温情况下电池活性也会降得很低,导致电量缩水严重。

    所 以手机App它就不是个专门去匹配滑雪整个特性的东西。再比如经过我们市场调查,50%以上滑雪人想知道自己速度,但App可能就给你一个曲线,那怎么去 想象当时我在这个曲线时是怎么一个情况?另外滑雪里还有比较重要的是海拔落差,你从山顶到山脚滑了多少、你燃烧的卡路里,包括像“寻人”功能等。所以就是 鉴于这些市场痛点,同时因为AR可以及时在你眼前显示你要的各种数据,而每个滑雪的人都要戴个“护目镜”,所以我们产品是一个硬件,它最大特色就是:做得 足够小,可以放在任何滑雪护目镜里。

    我们有个专利技术叫“万用支架”,用“强磁铁”方式把自己吸在那,然后根据不同人眼睛间距、各种护目镜深浅不一样,太小不一样等进行调整,目前有2个产品。

    所以总结下来:目前硅谷AR创业者比较多的策略走法是先垂直细分市场,然后再做产品类目扩张走通用型市场。这也意味,我们最终还是会像谷歌眼镜一样,要把它做成一个平台,比如未来5年可能产品扩张到运动领域其它类目,而当软硬件技术更成熟时,再拓展到日常应用。

    AR 产业爆发一定是在消费级产品

    我前面说过物理成像技术的高成本,AR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导致无法进入消费级市场,但我们产品100多美金,刚才Lynn问:似乎也不贵。关于价格,确实因为我们有一定技术,但整体上讲要达到消费级市场,这个价格还是有可以再降低空间。

    目前硅谷虽然很多公司推出自己产品,但能做到消费级产品公司,基本上用一只手可以数出来。我的一个观点是:AR产业爆发一定在消费级产品,一定是可以被每个人使用,一定不是小范围的市场群体或者工业级使用,而消费级产品一定会在细分市场先打响战斗,先意识到这点的公司会占先机。

    至于To B到To C转化时间需要多久,我个人观点是:像iPhone这种级别的爆发,可能还需要至少3-5年。

    AR 行业其他问题

    第一:缺乏“小屏幕”生产的产业链,这也直接导致AR产品显示部件成本太高。大厂商普遍不进入,主要是量太小,因为大厂商通常按几代生产线几代生产线这样来规划生产,那你做大屏幕第一,市场已经很大,第二你容易方便切割,你按比例割就可以,良品率也高,但如果你搞小屏幕,良率和利润就都是问题。

    这里我特别说一下:我这几次回国看到中国大量制造商倒闭,但其实如果哪个光学厂商可以提前在这方面布局,将成为行业领头羊。给国内制造商一个建议是,电路方面:可以试图去做AR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光学方面:提前布局AR相关成像技术。

    第二,AR产业目前看还缺乏很牛逼的操作系统。 目前生产AR技术公司都在试图开发自己硬件和软件,暂无通用操作系统,主要原因是每个AR产品硬件还都在摸索阶段,包括成像、输入输出方式等,所以开发周 期较长,需要公司有硬件和软件一起开发能力。但随着产品越来越成熟,相信3年内会有个类似Android操作系统的AR操作系统面世。

    对 未来AR产品会运行在什么操作系统这个问题,可能很少有人思考过,谷歌也曾为此头痛,谷歌眼镜曾采用的操作系统是给予Android系统的深度修改版,系 统操作方式和硬件的可选择输入方式有很大关系。由于基础还是Android系统,谷歌可以以此为平台,吸引开发者写出很好应用。当然,这些应用仅限于谷歌 眼镜。

    这 里,操作系统领域创业公司有没有成功机率?我认为是有的,Android操作系统最初就是一家小公司产品,然后谷歌把它收购推出进化产品。因为这些开发者 可以拿到硬件公司开放的SDK,然后拿到他们传感器数据,然后去编辑,但目前具体哪些硬件会“胜出”都还看不清楚,也导致开发者Confused,只能自 己去判断。

    刚 才有人问:怎么看国内大量VR/AR创业热,比如他自己经历过TV 08年开始的3D眼镜热,现在基本电视不配了,AR/VR上硅谷团队和国内团队各自优势是什么?这个问题根据我的了解:国内在AR/VR硬件开发上已经落 后,目前仍没有奋起直追的趋势,大多数公司都在做内容做软件,这样的结果就是被海外厂商占领了硬件平台高地,将来规则他们说了算。其实AR和VR开发需要很长时间去做深度用户体验分析和设计,这点可能很多国内公司没有耐心,时间一长,慢慢就被国外公司超越。




引用:http://forum.esm-cn.com/FORUM_POST_1000010011_1201263743_0.HTM?click_from=1000077454,9950040075,20160323,ESMCOL,FORUM_ALERT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