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使用多态引发的一些思考

来源:互联网 发布:初学者羽毛球拍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1 13:57

某一天,本人在打代码时正巧用到了多态,发现了有个很神奇的想法,简单的说请看如下代码

当有如下两个类:

class A{  public:  int a;  };class B:public A{  public:  int b;  int c;};

此时下面main函数中的打印是几?

int main(){    A* pa = new B;    printf("%x",sizeof(*pa));
    delete pa    return 0;}









答案是 4


这时心中顿时产生了疑问,实际上new B的时候我们向操作系统申请了12个字节的内存,如果pa只管辖4个字节,那么delete pa的话不就内存泄露了?

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做?难道是要delete (B*)pa; ????

带着心中的疑问,我研究了C语言下的free函数,此函数的原型为 void free(void*);

原来,系统只是要个地址就行了,不需要我们告诉系统要释放多少个字节。

从而推理出OS内部应该是这样实现的,当我们申请动态内存的时候,系统会记录该内存块的首地址,以及该地址的长度。类似形成了一张表(也就是一个hashmap),key是内存块首地址,value是长度。当我们释放的时候,只要告诉系统首地址,系统便会去这张表中查询,如果查到则释放改地址后面的value个字节,如果查不到则会出现内存错误。


既然是这样,那么 int* p = new int[10]; 的时候,操作系统应该只是记录了p的首地址和整个内存块的长度,按照之前的推断,delete p 的时候系统会释放p指针后面value个字节,也就是刚才申请的全部内存。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教科书上说delete 只是会释放动态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而之后的元素将不会被释放,造成内存泄露?

到底是教课书说的是正确的,还是我们的推论是正确的呢?下篇文章将一探究竟。。。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