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似然估计(like-hood)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 qq截图失效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9 17:37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sunanger_wang/article/details/8852770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yanqingan/article/details/6125812

最大似然估计的原理

给定一个概率分布D,假定其概率密度函数(连续分布)或概率聚集函数(离散分布)为f_D,以及一个分布参数\theta,我们可以从这个分布中抽出一个具有n个值的采样X_1, X_2,\ldots, X_n,通过利用f_D,我们就能计算出其概率:

\mathbb{P}(x_1,x_2,\dots,x_n) = f_D(x_1,\dots,x_n \mid \theta)

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theta的值,尽管我们知道这些采样数据来自于分布D。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估计出\theta呢?一个自然的想法是从这个分布中抽出一个具有n个值的采样X_1, X_2, ..., X_n,然后用这些采样数据来估计\theta.

一旦我们获得X_1, X_2,\ldots, X_n,我们就能从中找到一个关于\theta的估计。最大似然估计会寻找关于\theta的最可能的值(即,在所有可能的\theta取值中,寻找一个值使这个采样的“可能性”最大化)。这种方法正好同一些其他的估计方法不同,如\theta的非偏估计,非偏估计未必会输出一个最可能的值,而是会输出一个既不高估也不低估的\theta值。

要在数学上实现最大似然估计法,我们首先要定义似然函数:

\mbox{lik}(\theta) = f_D(x_1,\dots,x_n \mid \theta)

并且在\theta的所有取值上,使这个函数最大化。这个使可能性最大的\widehat{\theta}值即被称为\theta最大似然估计

注意

  • 这里的似然函数是指x_1,x_2,\ldots,x_n不变时,关于\theta的一个函数。
  • 最大似然估计函数不一定是惟一的,甚至不一定存在。

例子

离散分布,离散有限参数空间

考虑一个抛硬币的例子。假设这个硬币正面跟反面轻重不同。我们把这个硬币抛80次(即,我们获取一个采样x_1=\mbox{H}, x_2=\mbox{T}, \ldots, x_{80}=\mbox{T}并把正面的次数记下来,正面记为H,反面记为T)。并把抛出一个正面的概率记为p,抛出一个反面的概率记为1-p(因此,这里的p即相当于上边的\theta)。假设我们抛出了49个正面,31个反面,即49次H,31次T。假设这个硬币是我们从一个装了三个硬币的盒子里头取出的。这三个硬币抛出正面的概率分别为p=1/3,p=1/2,p=2/3.这些硬币没有标记,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哪个是哪个。使用最大似然估计,通过这些试验数据(即采样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哪个硬币的可能性最大。这个似然函数取以下三个值中的一个:

\begin{matrix}\mathbb{P}(\mbox{H=49, T=31 }\mid p=1/3) & = & \binom{80}{49}(1/3)^{49}(1-1/3)^{31} \approx 0.000 \\&&\\\mathbb{P}(\mbox{H=49, T=31 }\mid p=1/2) & = & \binom{80}{49}(1/2)^{49}(1-1/2)^{31} \approx 0.012 \\&&\\\mathbb{P}(\mbox{H=49, T=31 }\mid p=2/3) & = & \binom{80}{49}(2/3)^{49}(1-2/3)^{31} \approx 0.054 \\\end{matrix}

我们可以看到当\widehat{p}=2/3时,似然函数取得最大值。这就是p的最大似然估计。

离散分布,连续参数空间

现在假设例子1中的盒子中有无数个硬币,对于0\leq p \leq 1中的任何一个p, 都有一个抛出正面概率为p的硬币对应,我们来求其似然函数的最大值:

\begin{matrix}\mbox{lik}(\theta) & = & f_D(\mbox{H=49,T=80-49}\mid p) = \binom{80}{49} p^{49}(1-p)^{31} \\\end{matrix}

其中0\leq p \leq 1. 我们可以使用微分法来求最值。方程两边同时对p取微分,并使其为零。

\begin{matrix}0 & = & \frac{d}{dp} \left( \binom{80}{49} p^{49}(1-p)^{31} \right) \\  &   & \\  & \propto & 49p^{48}(1-p)^{31} - 31p^{49}(1-p)^{30} \\  &   & \\  & = & p^{48}(1-p)^{30}\left[ 49(1-p) - 31p \right] \\\end{matrix}
在不同比例参数值下一个二项式过程的可能性曲线t = 3, n = 10;其最大似然估计值发生在其众数并在曲线的最大值处。

其解为p=0,p=1,以及p=49/80.使可能性最大的解显然是p=49/80(因为p=0p=1这两个解会使可能性为零)。因此我们说最大似然估计值\widehat{p}=49/80.

这个结果很容易一般化。只需要用一个字母t代替49用以表达伯努利试验中的被观察数据(即样本)的“成功”次数,用另一个字母n代表伯努利试验的次数即可。使用完全同样的方法即可以得到最大似然估计值:

\widehat{p}=\frac{t}{n}

对于任何成功次数为t,试验总数为n的伯努利试验。

连续分布,连续参数空间

最常见的连续概率分布是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如下:

f(x\mid \mu,\sigma^2) = \frac{1}{\sqrt{2\pi\sigma^2}} e^{-\frac{(x-\mu)^2}{2\sigma^2}}

现在有n个正态随机变量的采样点,要求的是一个这样的正态分布,这些采样点分布到这个正态分布可能性最大(也就是概率密度积最大,每个点更靠近中心点),其n个正态随机变量的采样的对应密度函数(假设其独立并服从同一分布)为:

f(x_1,\ldots,x_n \mid \mu,\sigma^2) = \left( \frac{1}{2\pi\sigma^2} \right)^\frac{n}{2} e^{-\frac{ \sum_{i=1}^{n}(x_i-\mu)^2}{2\sigma^2}}

或:

f(x_1,\ldots,x_n \mid \mu,\sigma^2) = \left( \frac{1}{2\pi\sigma^2} \right)^{n/2} \exp\left(-\frac{ \sum_{i=1}^{n}(x_i-\bar{x})^2+n(\bar{x}-\mu)^2}{2\sigma^2}\right),

这个分布有两个参数:\mu,\sigma^2.有人可能会担心两个参数与上边的讨论的例子不同,上边的例子都只是在一个参数上对可能性进行最大化。实际上,在两个参数上的求最大值的方法也差不多:只需要分别把可能性\mbox{lik}(\mu,\sigma) = f(x_1,,\ldots,x_n \mid \mu, \sigma^2)在两个参数上最大化即可。当然这比一个参数麻烦一些,但是一点也不复杂。使用上边例子同样的符号,我们有\theta=(\mu,\sigma^2).

最大化一个似然函数同最大化它的自然对数是等价的。因为自然对数log是一个连续且在似然函数的值域内严格递增的上凸函数。[注意:可能性函数(似然函数)的自然对数跟信息熵以及Fisher信息联系紧密。]求对数通常能够一定程度上简化运算,比如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

\begin{matrix}0 & = & \frac{\partial}{\partial \mu} \log \left( \left( \frac{1}{2\pi\sigma^2} \right)^\frac{n}{2} e^{-\frac{ \sum_{i=1}^{n}(x_i-\bar{x})^2+n(\bar{x}-\mu)^2}{2\sigma^2}} \right) \\  & = & \frac{\partial}{\partial \mu} \left( \log\left( \frac{1}{2\pi\sigma^2} \right)^\frac{n}{2} - \frac{ \sum_{i=1}^{n}(x_i-\bar{x})^2+n(\bar{x}-\mu)^2}{2\sigma^2} \right) \\  & = & 0 - \frac{-2n(\bar{x}-\mu)}{2\sigma^2} \\\end{matrix}

这个方程的解是\widehat{\mu} = \bar{x} = \sum^{n}_{i=1}x_i/n .这的确是这个函数的最大值,因为它是\mu里头惟一的一阶导数等于零的点并且二阶导数严格小于零。

同理,我们对\sigma求导,并使其为零。

\begin{matrix}0 & = & \frac{\partial}{\partial \sigma} \log \left( \left( \frac{1}{2\pi\sigma^2} \right)^\frac{n}{2} e^{-\frac{ \sum_{i=1}^{n}(x_i-\bar{x})^2+n(\bar{x}-\mu)^2}{2\sigma^2}} \right) \\  & = & \frac{\partial}{\partial \sigma} \left( \frac{n}{2}\log\left( \frac{1}{2\pi\sigma^2} \right) - \frac{ \sum_{i=1}^{n}(x_i-\bar{x})^2+n(\bar{x}-\mu)^2}{2\sigma^2} \right) \\  & = & -\frac{n}{\sigma} + \frac{ \sum_{i=1}^{n}(x_i-\bar{x})^2+n(\bar{x}-\mu)^2}{\sigma^3}\\\end{matrix}

这个方程的解是\widehat{\sigma}^2 = \sum_{i=1}^n(x_i-\widehat{\mu})^2/n.

因此,其关于\theta=(\mu,\sigma^2)最大似然估计为:

\widehat{\theta}=(\widehat{\mu},\widehat{\sigma}^2) = (\bar{x},\sum_{i=1}^n(x_i-\bar{x})^2/n).

性质

泛函不变性(Functional invariance)

如果\widehat{\theta}\theta的一个最大似然估计,那么\alpha = g(\theta)的最大似然估计是\widehat{\alpha} = g(\widehat{\theta}).函数g无需是一个一一映射。请参见George Casella与Roger L. Berger所著的Statistical Inference定理Theorem 7.2.10的证明。(中国大陆出版的大部分教材上也可以找到这个证明。)

 渐近线行为

最大似然估计函数在采样样本总数趋于无穷的时候达到最小方差(其证明可见于Cramer-Rao lower bound)。当最大似然估计非偏时,等价的,在极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称其有最小的均方差。 对于独立的观察来说,最大似然估计函数经常趋于正态分布。

偏差

最大似然估计的偏差是非常重要的。考虑这样一个例子,标有1nn张票放在一个盒子中。从盒子中随机抽取票。如果n是未知的话,那么n的最大似然估计值就是抽出的票上标有的n,尽管其期望值的只有(n+1)/2.为了估计出最高的n值,我们能确定的只能是n值不小于抽出来的票上的值。

 

 

注意:

最大似然估计是个概率学的问题,其作用对象是一次采样的数据(包含了很多特征信息点,知道其满足什么分布,如高斯分布,但参数未知,从而转换为一个参数估计的问题),最大似然估计的作用是,利用一次采样的数据(不完整的数据,以抛硬币的例子来说明最贴切),来估计完整数据的真实分布,但该估计是最大可能的估计,而不是无偏估计。


1. 作用

在已知试验结果(即是样本)的情况下,用来估计满足这些样本分布的参数,把可能性最大的那个参数clip_image002作为真实clip_image004的参数估计。

2. 离散型

clip_image006为离散型随机变量,clip_image008为多维参数向量,如果随机变量clip_image010相互独立且概率计算式为P{clip_image012,则可得概率函数为P{clip_image014}=clip_image016,在clip_image008[1]固定时,上式表示clip_image014[1]的概率;当clip_image014[2]已知的时候,它又变成clip_image008[2]的函数,可以把它记为clip_image018,称此函数为似然函数。似然函数值的大小意味着该样本值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既然已经得到了样本值clip_image014[3],那么它出现的可能性应该是较大的,即似然函数的值也应该是比较大的,因而最大似然估计就是选择使clip_image020达到最大值的那个clip_image002[1]作为真实clip_image004[1]的估计。

3. 连续型

clip_image006[1]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其概率密度函数为clip_image022clip_image010[1]为从该总体中抽出的样本,同样的如果clip_image010[2]相互独立且同分布,于是样本的联合概率密度为clip_image024。大致过程同离散型一样。

4. 关于概率密度(PDF)

我们来考虑个简单的情况(m=k=1),即是参数和样本都为1的情况。假设进行一个实验,实验次数定为10次,每次实验成功率为0.2,那么不成功的概率为0.8,用y来表示成功的次数。由于前后的实验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可以计算得到成功的次数的概率密度为:

clip_image026=clip_image028 其中yclip_image030

由于y的取值范围已定,而且clip_image032也为已知,所以图1显示了y取不同值时的概率分布情况,而图2显示了当clip_image034时的y值概率情况。

clip_image036

图1 clip_image038时概率分布图

clip_image040

图2 clip_image042时概率分布图

那么clip_image032[1]在[0,1]之间变化而形成的概率密度函数的集合就形成了一个模型。

5. 最大似然估计的求法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对于图1这种情况y=2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还会面临另外一种情况: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系列的观察值和一个感兴趣的模型,现在需要找出是哪个PDF(具体来说参数clip_image032[2]为多少时)产生出来的这些观察值。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到参数估计的方法,在最大似然估计法中,我们对调PDF中数据向量和参数向量的角色,于是可以得到似然函数的定义为:

clip_image044

该函数可以理解为,在给定了样本值的情况下,关于参数向量clip_image032[3]取值情况的函数。还是以上面的简单实验情况为例,若此时给定y为7,那么可以得到关于clip_image032[4]的似然函数为:

clip_image046

继续回顾前面所讲,图1,2是在给定clip_image032[5]的情况下,样本向量y取值概率的分布情况;而图3是图1,2横纵坐标轴相交换而成,它所描述的似然函数图则指出在给定样本向量y的情况下,符合该取值样本分布的各种参数向量clip_image032[6]的可能性。若clip_image048相比于clip_image050,使得y=7出现的可能性要高,那么理所当然的clip_image048[1]要比clip_image050[1]更加接近于真正的估计参数。所以求clip_image032[7]的极大似然估计就归结为求似然函数clip_image052的最大值点。那么clip_image032[8]取何值时似然函数clip_image054最大,这就需要用到高等数学中求导的概念,如果是多维参数向量那么就是求偏导。

clip_image070

图3 clip_image072的似然函数分布图

主要注意的是多数情况下,直接对变量进行求导反而会使得计算式子更加的复杂,此时可以借用对数函数。由于对数函数是单调增函数,所以clip_image056clip_image058具有相同的最大值点,而在许多情况下,求clip_image060的最大值点比较简单。于是,我们将求clip_image058[1]的最大值点改为求clip_image060[1]的最大值点。

clip_image062

若该似然函数的导数存在,那么对clip_image060[2]关于参数向量的各个参数求导数(当前情况向量维数为1),并命其等于零,得到方程组:

clip_image064

可以求得clip_image034[1]时似然函数有极值,为了进一步判断该点位最大值而不是最小值,可以继续求二阶导来判断函数的凹凸性,如果clip_image034[2]的二阶导为负数那么即是最大值,这里再不细说。

还要指出,若函数clip_image022[1]关于clip_image066的导数不存在,我们就无法得到似然方程组,这时就必须用其它的方法来求最大似然估计值,例如用有界函数的增减性去求clip_image068的最大值点

6. 总结

最大似然估计,只是一种概率论在统计学的应用,它是参数估计的方法之一。说的是已知某个随机样本满足某种概率分布,但是其中具体的参数不清楚,参数估计就是通过若干次试验,观察其结果,利用结果推出参数的大概值。最大似然估计是建立在这样的思想上:已知某个参数能使这个样本出现的概率最大,我们当然不会再去选择其他小概率的样本,所以干脆就把这个参数作为估计的真实值。

求最大似然函数估计值的一般步骤: 
(1) 写出似然函数
(2) 对似然函数取对数,并整理
(3) 求导数
(4) 解似然方程

对于最大似然估计方法的应用,需要结合特定的环境,因为它需要你提供样本的已知模型进而来估算参数,例如在模式识别中,我们可以规定目标符合高斯模型。而且对于该算法,我理解为,“知道”和“能用”就行,没必要在程序设计时将该部分实现,因为在大多数程序中只会用到我最后推导出来的结果。个人建议,如有问题望有经验者指出。在文献[1]中讲解了本文的相关理论内容,在文献[2]附有3个推导例子。

7. 参考文献

[1]I.J. Myung. Tutorial on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2003, 90-100.

[2] http://edu6.teacher.com.cn/ttg006a/chap7/jiangjie/72.htm

该文通过Windows Live Writer上传,如有版面问题影响视觉效果请见谅,可以通过点击看清晰图!^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