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8)之策略模式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一个域名绑定多个ip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1:52

今天,我们换个方式。我先出一个题目:某大型超市要搞促销活动,简单起见就搞两种吧,一种是打八折,另一种是满200减50。请你写一个程序,要求是,客户端可以选择这两种打折方式,输入金额,输出最终付款金额。

注意看题目,大型超市哦,代码要写得优雅点。

好了,我先来写个。

既然有两种打折方式,嘿,这个简单,二话不说,抽象出来一个基类。

//Strategy.java//打折接口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    //输入金额,返回要付的款。    double cost(double cost);}

下面实现第一种打折方式:打八折。

//StrategyA.javapublic class StrategyA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double cost(double cost) {        return cost*0.8;    }}

第二种打折方式:满200减50.

//StrategyB.javapublic class StrategyB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double cost(double cost) {        if(cost>=200){            return cost - 50;        }        return 200;    }}

搞定!!!

客户端调用:

//MainClass.javapublic class MainClas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ouble price = 200;        Strategy strategyA = new StrategyA();        double cost = strategyA.cost(price);        System.out.println(cost);        Strategy strategyB = new StrategyB();        double costB = strategyB.cost(price);        System.out.println(costB);    }}

OK,大多数人应该和我想的一样吧。

但是,我觉得,哦,不对,是大师们觉得这段代码不够优雅,他们是这么改进的。

新建一个叫做【打折上下文】的东东,看这名字,xxx上下文,一下子档次就上去了,不然怎么叫大师呢。

//StrategyContext.javapublic class StrategyContext {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public Strategy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double cost(double cost){        return strategy.cost(cost);    }}

客户端调用:

//MainClass.javapublic class MainClas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ouble price = 200;        StrategyContext context = new StrategyContext(new StrategyA());        double cost = context.cost(price);        System.out.println(cost);        context = new StrategyContext(new StrategyB());        System.out.println(context.cost(price));    }}

这么一看,嘿,你别说,好像是比我们前面写的代码要清爽一点哈。

我们来分析下这个Context起了什么作用。它将Strategy接口作为他的成员变量,隐藏了具体的打折过程,对外提供统一的调用接口,也就是说,你不管什么打折方式,你只要在new 一个context时传递一个实现了打折接口的具体打折方法对象,然后调用context的打折方法cost就能得到结果。

那他的扩展性如何呢?我们如果新增一种打折方式,只要重写一个类实现Strategy接口即可,其他代码不需要任何修改。好像没有context类的时候,这么干也就可以啊,所以说,策略模式的优势好像并不是那么明显。

其实,不是策略模式优点不明显,是各位看官的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已经提高了一个档次了,只是觉得他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用而已,因为你都已经掌握这种编程思想了。看看官方是怎么吹他的优点的吧,看完你就会觉得,呵呵,原来不知不觉你已经这么腻害了,哈哈。

好了,下面看官方是怎么说的。

1. 什么是策略模式
Strategy模式也叫策略模式是行为模式之一,它对一系列的算法加以封装,为所有算法定义一个抽象的算法接口,并通过继承该抽象算法接口对所有的算法加以封装和实现,具体的算法选择交由客户端决定(策略)。Strategy模式主要用来平滑地处理算法的切换 。

2. 策略模式的结构
这里写图片描述

3. 策略模式的角色和职责

Strategy: 策略(算法)抽象。
ConcreteStrategy: 各种策略(算法)的具体实现。
Context: 策略的外部封装类,或者说策略的容器类。根据不同策略执行不同的行为。策略由外部环境决定。

4. 策略模式的优点

<1>策略模式提供了管理相关的算法族的办法。策略类的等级结构定义了一个算法或行为族。恰当使用继承可以把公共的代码移到父类里面,从而避免重复的代码。

<2>策略模式提供了可以替换继承关系的办法。继承可以处理多种算法或行为。如果不是用策略模式,那么使用算法或行为的环境类就可能会有一些子类,每一个子类提供一个不同的算法或行为。但是,这样一来算法或行为的使用者就和算法或行为本身混在一起。决定使用哪一种算法或采取哪一种行为的逻辑就和算法或行为的逻辑混合在一起,从而不可能再独立演化。继承使得动态改变算法或行为变得不可能。

<3>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多重转移语句不易维护,它把采取哪一种算法或采取哪一种行为的逻辑与算法或行为的逻辑混合在一起,统统列在一个多重转移语句里面,比使用继承的办法还要原始和落后。

5. 策略模式的缺点

<1>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这就意味着客户端必须理解这些算法的区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换言之,策略模式只适用于客户端知道所有的算法或行为的情况。

<2>策略模式造成很多的策略类。有时候可以通过把依赖于环境的状态保存到客户端里面,而将策略类设计成可共享的,这样策略类实例可以被不同客户端使用。换言之,可以使用享元模式来减少对象的数量。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