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笔记:观察者模式

来源:互联网 发布:数据分析临界值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1 19:31

观察者模式

我的理解:
这个模式,觉得主要就是一个主体通知客体(由被观察者遍历内部观察者容器调用其【观察者】更新方法),实现变动更新。


2016年4月17

定义:定义对象间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使得当每一个对象改变状态,则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类型:行为类模式

类图:


结构角色:

    • 被观察者:从类图中可以看到,类中有一个用来存放观察者对象的Vector容器(之所以使用Vector而不使用List,是因为多线程操作时,Vector在是安全的,而List则是不安全的),这个Vector容器是被观察者类的核心,另外还有三个方法:attach方法是向这个容器中添加观察者对象;detach方法是从容器中移除观察者对象;notify方法是依次调用观察者对象的对应方法。这个角色可以是接口,也可以是抽象类或者具体的类,因为很多情况下会与其他的模式混用,所以使用抽象类的情况比较多。
    • 观察者:观察者角色一般是一个接口,它只有一个update方法,在被观察者状态发生变化时,这个方法就会被触发调用。
    • 具体的被观察者:使用这个角色是为了便于扩展,可以在此角色中定义具体的业务逻辑。
    • 具体的观察者观察者接口的具体实现,在这个角色中,将定义被观察者对象状态发生变化时所要处理的逻辑。


注意:
  • 1) 如果一个观察目标对象有很多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者的话,将所有的观察者都通知到会花费很多时间。
  • 2) 如果在观察者和观察目标之间有循环依赖的话,观察目标会触发它们之间进行循环调用,可能导致系统崩溃。


代码示例:

被观察者(主体)
abstract class Subject {
private Vector<Observer> obs = new Vector<Observer>();
public void addObserver(Observer obs){
this.obs.add(obs);
}
public void delObserver(Observer obs){
this.obs.remove(obs);
}
protected void notifyObserver(){
for(Observer o: obs){
o.update();
}
}
public abstract void doSomething();
}
 
class ConcreteSubject extends Subject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System.out.println("被观察者事件反生");
this.notifyObserver();
}
}
观察者:
interface Observer {
public void update();
}
class ConcreteObserver1 implements Observer {
public void update() {
System.out.println("观察者1收到信息,并进行处理。");
}
}
class ConcreteObserver2 implements Observer {
public void update() {
System.out.println("观察者2收到信息,并进行处理。");
}
}
调用: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ubject sub = new ConcreteSubject();
sub.addObserver(new ConcreteObserver1()); //添加观察者1
sub.addObserver(new ConcreteObserver2()); //添加观察者2
sub.doSomething();
}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