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略说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无形资产软件折旧年限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4 17:41

心经略说(一),心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陈玄奘法师所译。此经为般若部经典之纲要,言简意骇,广为流传。近期我会结合净空法师讲义,进行简要描述,感兴趣的请先熟读愿文。

心经略说(二)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略说(三)“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心经略说(四)“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縟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心经略说(五)“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心经略说(六)经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中文即“智慧”因含义多,故不翻(佛经有“五不翻”之说),般若包括三个意思: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波罗,代表彼岸,密,代表到,波罗密等于“到彼岸”;多,为助音,无含义;心,本经为般若部核心、精要,如人心脏;

心经略说(七)经,有四个含义,贯、贯穿;摄、摄持;常、古今不易;法、真理。故本经题含义为“无上究竟智慧之核心经典”。

心经略说(八)佛经的由来,世尊在世时,是随机、随缘、根据弟子根器不同而说法,世尊去世后,其弟子进行“集结”即回忆世尊讲课内容,整理出书面材料即佛经。中国传统经典,儒家有“四书五经”道家有“三经(道德经、南华经、清虚经)”。经,是不变的道理,典,是历史资料,现代叫“案例”。

心经略说(九)“观自在菩萨”是名字,有含义。“观”和看不一样,看是用眼睛,观,是用心。例如,眼前来个人,看到的是个人,当你想“哦,美女!”这个时候你的心已经起分别意识了。常人喜欢被外界所吸引,修行要学习内观,观察自己内心状态,观察自我。观不只是物理世界,还可以观察声音。

心经略说(十)观,是看自己,看,是看别人;世人多是心外求法,被外境所牵引,修行要返观“返观观自性,性成无上道”,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佛家还有句“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要观察每个念头,是善,是恶?当你感觉到自己悲伤时,其实已经不再悲伤,人们犯错误都是冲动,就是没“观”己念头

心经略说(十一):“观自在”何谓自在,两个含义“自我之存在的本体”,“内心的解脱和逍遥”,第一个以后再说,第二个,就是自由自在。常人“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愁是心理难受,病是身体难受,原因是被五欲六尘所牵绊。大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小五欲是“笑、视、交、抱、触”

心经略说(十二)古往今来,名人高官被人攻击只有两件事:要么贪财、要么好色。求财、好色、争名、夺利。没有想有,有了想更多,多了怕失去,不修行永远不自在。某贪官在狱中说“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因为在外面天天提心吊胆。小五欲“笑”她对你笑,你开心,她对你发脾气,你难过,你不自在啊

心经略说(十三)如何得自在?要学,学佛是靠智慧去理解、去感悟,千万不能“得少为足,不求甚解”学佛不是迷信,不是烧香拜拜就可以了,拜是表示尊敬,不是求保佑。如果你拜,他保佑你,你不拜,他不保佑,他等于是黑社会收保护费的。佛是觉者,悟者,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向学习,了解生命真相。

心经略说(十四)“菩萨”是梵文“菩提萨綞”的缩写,含义是“觉悟有情”,就是自己先觉悟,然后再去帮助别人。菩萨是个称谓,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菩萨道,属于大乘,小乘和大乘区别是:小乘求自度,是出世,远离尘垢,自我清修;大乘菩萨,是入世,自度度他

心经略说(十五)小乘修行者穿“坏色衣”显示出家相,光头,小乘类似老子说的“不见可遇使民心不乱”怕诱惑,就远离。大乘菩萨,外表与常人无异,行“四摄法”想度谁就表现和他接近:想度流氓,就装个流氓样子;想度妓女,就装个妓女样子,外表接近,内在不变,接近是为了方便帮助他。

心经略说(十六)我见过一些人,道貌岸然,俨然正人君子,动不动就说“别赌博了,好色坏身,嗜赌败家!”听得人就容易反感“你赌过吗?会玩牌吗?”两人不欢而散。按菩萨道,你就得学赌博,陪他玩,最后赢光他的钱,等他佩服你时,你再教育他。所以行菩萨道,需要学好多东西“无边法门誓愿学!”

心经略说(十七)也有些学佛的人,满身佛气,每天很严肃,自己吃素,要求全家必须都吃素,谁吃肉,她就说有报应,搞得众叛亲离。度人,不只是要有爱心,还要有智慧!要懂方法、要看人的根器(悟性)、还要看机缘(时机、条件)。所以要先自度,再度人,还要不认为自己在度人“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心经略说(十八)“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看到这个“行”,就不敢讲了。多数人想法多,行动少,学得多,用的少。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行要真干。有人问我《金刚经》放在家能辟邪吗?我笑了,我说你只写个标语贴你家墙上“跑步有益身心”每天继续睡懒觉,身体能好吗?经典要读诵受持。

心经略说(十九)修行的三个方面:身、口、意;身三是:不杀(广义的包括不伤害别人)、不盗(未经别人同意就占有)、不淫;口四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三是:不贪、不嗔、不痴。佛家有句话“勤修戒定慧,除灭贪嗔痴”,是佛学之高度概括。

心经略说(二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智慧有高有下,思考有深有浅,看事物,有人只看表面,有人则看本质。有人得少为足,自以为是,有人博学多思,即谦且虚。古人云学问深时意气平,智慧越高,外表越普通,学问越大,态度越谦和。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白若黑。最高深即最平凡。

心经略说(二十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多与少相对,凡是告诉我记不住东西的人只有一个原因:太自负,高看自己。我建议你把自己当笨鸟,别人1遍记住,我就10遍,别人背10遍,我就背100遍。道家说“无为”是为了“有为”,佛家有“定”,儒家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人生苦短,必须确定目标。

心经略说(二十二)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是有明确目标,即“止”,然后有“定”即专注,专注于目标3分钟是小孩,若3天是普通人,若3年是能人,若30年是神人,普通人则得陇望蜀,心浮气躁,见异思迁,如无根浮萍,随社会之波而逐流。

心经略说(二十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就是时间。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来叫做“宙”;世,是时间,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是空间,分四面八方和上下为“十法界”。悟道后,只有当下一刻,无过去未来,如楞严经所说“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无边刹土不隔于毫端”。

心经略说(二十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还是说这个“时”。近代有些科学家提出一个观念“时间是一种错觉”从宇宙而言,只是当下一刻。对个人而言,不思过去不后悔,不念未来无恐惧,要活在当下。世尊说“人生只在呼吸间”,其实,我们只有今天,没有明天。最重要的是“当下事,眼前人”。

心经略说(二十四)“照见无蕴皆空”何谓照?观,是心内忽见忽不见,照是心内永远明亮,观如室内点油灯,照如室内通电灯。“心净则国土静”心生则众众法生,心明则万事皆明。普通人是“见外不见内”内心被五欲所缚,外在被六尘所盖,心不明,眼不亮,故被幻化吸引,不能看见事物之真相。

心经略说(二十六)“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空,不是没有,空有很多含义,有一个是“变化,不可把握”。色,外面的物质世界,山河大地都称为色;受,人与环境接触的触、视、听、嗅、味觉产生的感受;想,接触后内在的念头;行,内心的想法,识,观念、观点,看法。

心经略说(二十七)色,即物质世界包括地(固体)、水(液体)、火(热量)、风(动态)。例如,一个茶杯是“色”;当我们看到是白色,用手抚摸时,身体就产生了“受”心里想到“白色的茶杯,手感很光滑”这是“想”;拿起来把玩不想放下是“行”;以后看到这个杯子就会想到这一切,是你内在的“识”。

心经略说(二十八)看万物,动物有生老病死,矿物有成住坏空,微生物也有生灭,凡是有形的终将毁灭;看个人,生理上,毛发骨骼肌肉,每个细胞都在生灭“朝如青丝暮成雪”,心理上,念头、情绪、思想、看法也在变化之中。此即“无常”易经里叫“变”---这是“五蕴皆空”的一种含义。

心经略说(二十九)“度一切苦厄”,一切苦根源是有“我”,有我就有你,有他,就有了“我的”,你的,他的。此即分别心。常人不明白一切无常,执着有个我,希望牢牢把握一切:得到都是快乐,失去就是痛苦,当认识到一切无常后,便不再执着,不期盼未得到的,不追悔失去的,珍惜眼前,自然痛苦消除。

心经略说(三十)生老病死都是苦,人最怕的是“死”,若能堪破生死,其他苦自然不在话下。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人一生就是“出生入死”。道家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生暂来,死暂去”,从生活中就可以体悟:每天睡即死,醒即生;昨天即前世,明天即来生,若真明白,便只求“生而无悔,死而无憾。”

心经略说(三十一)世尊早期说“无常、苦、无我、染污”最后涅磐时又说“常、乐、我、净”,貌似矛盾,实则统一。有会无,无也会有;生会死,死还会生;来的会去,去还会来;富会变贫,贫也会变富;爱会生恨,恨也会生爱,万物万事有规律,不懂规律,有求皆苦;懂了规律,有求必应。诸位可自行体会!

心经略说(三十二)“舍利子”即舍利弗,梵语Shariputra(舍利弗怛罗)的音译略称。 乃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持戒多闻, 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被称为"智慧第一"。 此处称呼他的名字,意指般若法门是大乘的真空妙理, 最深最上, 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得入。

心经略说(三十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质世界,是现象;此处“空”是指“真如本性”即万物之本质。在道家是“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古人有个比喻“以金做器,器器皆金”,叶曼老师用电比喻“本性”用电灯电风扇比喻“色”,没电,电器不能用;没电器不能体现出电

心经略说(三十四)“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句含义是说“受想行识,也是这样,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常人执著是因为“有我”,把我的身体和外界事物对立起来,若能明白“色空不二”,明白此身是物质因缘聚合,与万物本是一体,便不再执著,不再贪生怕死,不再痛苦。

心经略说(三十五)“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此句中,“是”的含义即“所谓的”这是唐代的写作习惯,本句可略译为“舍利子啊,所谓的“本体”是没有生灭的,无所谓染污或纯净”,句子好理解,含义却无穷,语言是工具,是来沟通的,这里的“本体”是个词,真实代表的,需要自行体会。

心经略说(三十六)真理与语言,佛典有个比喻“指月”,真理如月亮,语言如手指,手指可以指引月亮的位置,手指非月,故需“用文字,离文字”。修行四阶段“信”即相信“解”即了解“行”即实践“证”有所体会。语言用于“解”时。证悟到的真相,语言无法表达,如禅宗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心经略说(三十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乃对本体的描述。现象有生有灭,本体无生灭:很多现象如同电影上的画面,看起来绚丽多彩,不停变换,本质上影幕、放映机、光线没有变化。生是现象出现,灭是现象消失,一切是因缘和合,因是内在的因素,缘是外在的条件,缘来相聚,缘去即散。

心经略说(三十八)动物会生老病死,植物会生住异灭,物体会成住坏无。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无论肉身还是念头。虽然现象有生灭,能使现象生灭的那个却是“不生不灭的”;虽然我们在变化,可是内在能觉察我们变化的那个却是没有变化的,此处感兴趣者可自行阅读《楞严经》“老王观河”去深入体会。

心经略说(三十九)“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乃对本体的描述。垢,污染;净,纯净,事物的垢或净是相对概念,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时间、不同的人感受不同,我们说猪脏,是从我们的角度,从猪的角度,可能感觉我们脏;我们说西施漂亮,而从鱼的角度,可能认为丑,鱼沉下去,是不忍心看。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