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如何面都不确定》有感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卖家上图教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4 00:51

  关注陈老师的知乎专栏已经很久了,在上面也获得了不少启发,但总觉得应该自己写点什么,消化消化,于是开始了这一系列的博客写作。

  看完这篇文章的前一部分,感觉里面描述的人简直就是我啊:在一个可以做选择的岔路口,左右摇摆,一会觉得这个好,一会觉得那个好,便不断地向学长学姐咨询,在知乎在各种论坛看这种“指路帖”,看“这种技术那种技术怎么学”等等,但缺少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并没有真正消化这些信息,这样一来不确定的信息多了以后,人就容易变得焦虑,而且这种焦虑容易导致进一步地想控制一切,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

  这种焦虑会消耗精神,稍有不慎会产生对自己的怀疑,最关键的是很多时间用在了处理这“多出来的焦虑”上,开始学习做事的时间就少了。

  焦虑产生的来源,大致有这些:选择的利与弊,做出一个选择之后万一失败怎么办。通常,我们想选一条既稳妥又有前途而且风险比较小的路,但要选出这样一条路,需要大量的信息来佐证,这样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所花费的精力就不少,而且有的信息只有经过实践才能验证。那么,当我们想尽早地选出一条路来,却又不断地审视每一个细节时,(例如这个要不要做,那个要不要做,这个该怎么做,那个该怎么做),担心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掉进坑里时,焦虑和拖延就产生了。

   另外,引用陈老师文章里提到的:   

《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的作者在讲述完美主义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完美主义建立的基础,是一味相信只要自己的步伐够小心,稳稳踏在每个垫脚石上,就不会摔死。但实情是你终究难逃一死,而很多完全不看路的人甚至比你做得好太多,也从中获得许多乐趣。」

  但事实上,我们所做的事一直到做完做成以前,都是不确定的,换句话说,只有做得时候遇到才可能知道,或者说要预计到每一个细节必须是全过程地完成实践;我们当然可以借鉴原来的经验或者别人的经验,但问题不是完全相同并且表述很多时候有偏差;这样,连预计到的问题都不清楚,事先做得决策有何谈自始至终地有效呢?

  所以,做事情前,预研和预计划可以,比如吸取原来的经验,在知乎论坛上看看,都是有好处的,但别做得太宏大,毕竟要全过程地实践,除了所谓的“路线”,时间和资源以及其它因素都是要考虑的。这样,借鉴敏健开发的观点,在预研的基础上先做一个大致合理的决定,马上实践,在实践中检验,遇到问题马上调整。

  另外,非零即一的思维在这种焦虑中,也有体现,就是觉得我万一失败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但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吗?很多东西是可以“原子化”的,在这条路线中学的东西,很多时候是可以复制到另外一条路线的实行中的,半吊子学有半吊子的收获,全力以赴地学可以得到全力以赴的收获,你并不是一无所有,做了事就有收获,就是和没做有区别。再结合敏捷开发的观点,就可以把注意力真正集中到每一个小模块的实践上。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