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来源:互联网 发布:轴系校中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1:02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原文链接
刘丁 ·2015-02-26 10:00

摘要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几乎是工程师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但是要精确掌握这两个概念并不容易:一方面,它们往往作为框架的一部分出现而湮没在框架之中;另一方面,它们会以其他更容易理解的概念出现,例如加密、持久化。然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选型却是系统设计或重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分布式、大数据量系统设计里面更为显著。恰当的序列化协议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通用性、强健性、安全性、优化系统性能,而且会让系统更加易于调试、便于扩展。本文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讲解“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并对比了当前流行的几种序列化协议,期望对读者做序列化选型有所帮助。

简介
文章作者服务于美团推荐与个性化组,该组致力于为美团用户提供每天billion级别的高质量个性化推荐以及排序服务。从Terabyte级别的用户行为数据,到Gigabyte级别的Deal/Poi数据;从对实时性要求毫秒以内的用户实时地理位置数据,到定期后台job数据,推荐与重排序系统需要多种类型的数据服务。推荐与重排序系统客户包括各种内部服务、美团客户端、美团网站。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为了实现与上下游各系统进行良好的对接,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选型往往是我们做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本文内容按如下方式组织:

第一部分给出了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定义,以及其在通讯协议中所处的位置。
第二部分从使用者的角度探讨了序列化协议的一些特性。
第三部分描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典型的序列化组件,并与数据库组建进行了类比。
第四部分分别讲解了目前常见的几种序列化协议的特性,应用场景,并对相关组件进行举例。
最后一部分,基于各种协议的特性,以及相关benchmark数据,给出了作者的技术选型建议。

一、定义以及相关概念

互联网的产生带来了机器间通讯的需求,而互联通讯的双方需要采用约定的协议,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属于通讯协议的一部分。通讯协议往往采用分层模型,不同模型每层的功能定义以及颗粒度不同,例如:TCP/IP协议是一个四层协议,而OSI模型却是七层协议模型。在OSI七层协议模型中展现层(Presentation Layer)的主要功能是把应用层的对象转换成一段连续的二进制串,或者反过来,把二进制串转换成应用层的对象–这两个功能就是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一般而言,TCP/IP协议的应用层对应与OSI七层协议模型的应用层,展示层和会话层,所以序列化协议属于TCP/IP协议应用层的一部分。本文对序列化协议的讲解主要基于OSI七层协议模型。

序列化: 将数据结构或对象转换成二进制串的过程
反序列化:将在序列化过程中所生成的二进制串转换成数据结构或者对象的过程
数据结构、对象与二进制串
不同的计算机语言中,数据结构,对象以及二进制串的表示方式并不相同。

数据结构和对象:对于类似Java这种完全面向对象的语言,工程师所操作的一切都是对象(Object),来自于类的实例化。在Java语言中最接近数据结构的概念,就是POJO(Plain Old Java Object)或者Javabean--那些只有setter/getter方法的类。而在C++这种半面向对象的语言中,数据结构和struct对应,对象和class对应。

二进制串:序列化所生成的二进制串指的是存储在内存中的一块数据。C++语言具有内存操作符,所以二进制串的概念容易理解,例如,C++语言的字符串可以直接被传输层使用,因为其本质上就是以’\0’结尾的存储在内存中的二进制串。在Java语言里面,二进制串的概念容易和String混淆。实际上String 是Java的一等公民,是一种特殊对象(Object)。对于跨语言间的通讯,序列化后的数据当然不能是某种语言的特殊数据类型。二进制串在Java里面所指的是byte[],byte是Java的8中原生数据类型之一(Primitive data types)。

二、序列化协议特性

每种序列化协议都有优点和缺点,它们在设计之初有自己独特的应用场景。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序列化需求的方方面面,综合对比各种序列化协议的特性,最终给出一个折衷的方案。

通用性
通用性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技术层面,序列化协议是否支持跨平台、跨语言。如果不支持,在技术层面上的通用性就大大降低了。
第二、流行程度,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需要多方参与,很少人使用的协议往往意味着昂贵的学习成本;另一方面,流行度低的协议,往往缺乏稳定而成熟的跨语言、跨平台的公共包。

强健性/鲁棒性
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会导致协议不够强健:
第一、成熟度不够,一个协议从制定到实施,到最后成熟往往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协议的强健性依赖于大量而全面的测试,对于致力于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系统,采用处于测试阶段的序列化协议会带来很高的风险。
第二、语言/平台的不公平性。为了支持跨语言、跨平台的功能,序列化协议的制定者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是,当所支持的语言或者平台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特性的时候,协议制定者需要做一个艰难的决定–支持更多人使用的语言/平台,亦或支持更多的语言/平台而放弃某个特性。当协议的制定者决定为某种语言或平台提供更多支持的时候,对于使用者而言,协议的强健性就被牺牲了。

可调试性/可读性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数据正确性和业务正确性的调试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良好的调试机制会大大提高开发效率。序列化后的二进制串往往不具备人眼可读性,为了验证序列化结果的正确性,写入方不得同时撰写反序列化程序,或提供一个查询平台–这比较费时;另一方面,如果读取方未能成功实现反序列化,这将给问题查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难以定位是由于自身的反序列化程序的bug所导致还是由于写入方序列化后的错误数据所导致。对于跨公司间的调试,由于以下原因,问题会显得更严重:
第一、支持不到位,跨公司调试在问题出现后可能得不到及时的支持,这大大延长了调试周期。
第二、访问限制,调试阶段的查询平台未必对外公开,这增加了读取方的验证难度。

如果序列化后的数据人眼可读,这将大大提高调试效率, XML和JSON就具有人眼可读的优点。

性能
性能包括两个方面,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第一、空间开销(Verbosity), 序列化需要在原有的数据上加上描述字段,以为反序列化解析之用。如果序列化过程引入的额外开销过高,可能会导致过大的网络,磁盘等各方面的压力。对于海量分布式存储系统,数据量往往以TB为单位,巨大的的额外空间开销意味着高昂的成本。
第二、时间开销(Complexity),复杂的序列化协议会导致较长的解析时间,这可能会使得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阶段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

可扩展性/兼容性
移动互联时代,业务系统需求的更新周期变得更快,新的需求不断涌现,而老的系统还是需要继续维护。如果序列化协议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自动增加新的业务字段,而不影响老的服务,这将大大提供系统的灵活度。

安全性/访问限制
在序列化选型的过程中,安全性的考虑往往发生在跨局域网访问的场景。当通讯发生在公司之间或者跨机房的时候,出于安全的考虑,对于跨局域网的访问往往被限制为基于HTTP/HTTPS的80和443端口。如果使用的序列化协议没有兼容而成熟的HTTP传输层框架支持,可能会导致以下三种结果之一:
第一、因为访问限制而降低服务可用性。
第二、被迫重新实现安全协议而导致实施成本大大提高。
第三、开放更多的防火墙端口和协议访问,而牺牲安全性。

三、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组件

典型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往往需要如下组件:

IDL(Interface description language)文件:参与通讯的各方需要对通讯的内容需要做相关的约定(Specifications)。为了建立一个与语言和平台无关的约定,这个约定需要采用与具体开发语言、平台无关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这种语言被称为接口描述语言(IDL),采用IDL撰写的协议约定称之为IDL文件。
IDL Compiler:IDL文件中约定的内容为了在各语言和平台可见,需要有一个编译器,将IDL文件转换成各语言对应的动态库。
Stub/Skeleton Lib:负责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工作代码。Stub是一段部署在分布式系统客户端的代码,一方面接收应用层的参数,并对其序列化后通过底层协议栈发送到服务端,另一方面接收服务端序列化后的结果数据,反序列化后交给客户端应用层;Skeleton部署在服务端,其功能与Stub相反,从传输层接收序列化参数,反序列化后交给服务端应用层,并将应用层的执行结果序列化后最终传送给客户端Stub。
Client/Server:指的是应用层程序代码,他们面对的是IDL所生存的特定语言的class或struct。
底层协议栈和互联网:序列化之后的数据通过底层的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以及物理层协议转换成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中传递。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