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学习笔记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中国古代gdp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6 18:32

学习http://wenku.baidu.com/link?url=uQiPCir7gghewqJOSS2UI6lVyxayIgoziesmd6w1oloHKnSo0WgTUCvAzLFzvEEqmUdjw7ZUpDGpr9kd8tVq0paQvnA_CnQNxn5L40Eq0_S

学习到的知识点:

1、 心房除极、心室除极和心室复极过程中,分别产生P、QRS、T环。(空间心电向量环)

2、 正常心脏的活动,其兴奋传导的过程是由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蒲肯野纤维—心室肌纤维

在每一心动周期内,一个典型的心电图有5或6个波,自左至右称为P、Q、R、S、T、U波。

心脏除、复极与心电图关系示意图

3、 国际通用导联体系,即标准导联,包括12个导联。

Limb leads:standard leads : I, II,III     双肢体导联

Limb leads:aVR,aVL,Avf               加压肢体导联

Chest leads:V1V2V3V4V5V6

其中,

I导联:左上肢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相连,右上肢与其负极相连

II导联: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相连,右上肢与其负极相连

III导联: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相连,左上肢与其负极相连

加压肢体导联aVR:探查电极(正极)置于右手腕内侧,中心电端与左手腕和左下肢相连

加压肢体导联aVL:探查电极(正极)置于左手腕内侧,中心电端与右手腕和左下肢相连

加压肢体导联aVF:探查电极(正极)置于左下肢,中心电端与左、右手腕相连

Bailey六轴系统:

V1导联: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导联: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导联:V2与V4连线的中点

V4导联:第5肋间与左锁骨中线相交处

V5导联:左腋前线与通过V4水平线的相交处

V6导联:左腋中线与通过V4水平线的相交处

 

不同导联反应不同部位的电位变化:  对心肌缺血、心梗的诊断意义较大

I、aVL --- 左室外侧壁

II、III、aVF --- 左室下壁

aVR 、V3R、V4R、V5R---  右室壁

V1V2V3 --- 室间隔

V4V5V6 --- 左室前壁及前外侧壁

V7V8V9---左室后壁

 

心电图导联线有 红黄绿黑标记(肢体导联):

红  ----  右上肢       黄  ----  左上肢

绿  ----  左下肢       黑  ----  右下肢,即地线

4、 心肌兴奋与恢复时,有微小的电流产生,从心脏传导到正常组织,使身体各个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发生电位的改变。通过电极将此种电位改变从心脏或身体的不同部位测得,应用心电图机或心向量图机记录下来,即得到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和心向量图(vectorcardiogram)

在心电图上可以测出心率,即每分钟内的心动周期数。

可根据60s除以每一心动周期的时据s(可取P-P或R-R间距)计算出来。

 

5、 心电轴的临床意义

正常电轴:0~90

左偏: -30~-90,见于左室肥大及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右偏:+90~+180,见于右室肥大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不确定心电图:-90~-180以上,见于正常人、肺心病、高血压。

6、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 正常值  --- P波

心电周期的第一个波,即P波。

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然后传导到达心房。P波由心房除极所产生,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

P波方向在I、II、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余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

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

P波在aVR导联直立,II、III、aVF导联倒置: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7、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 正常值  --- P-R间期

P-R间期 即 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 的时间。 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秒。

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者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

P-R间期延长常表示 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8、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 正常值  --- QRS波群

QRS波群是心室除极波形成的总称。

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  称为R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                      称为Q波

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称为S波

继S波之后的正向波                    称为R’波

R’波后再出现的负向波                  称为S’波

如果QRS波只有负向波,则称为QS波。大小写根据幅度而定

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

        QRS波群时间 或 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  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1)R峰时间:QRS起点至R波顶点垂直线的距离。V1、V2导联 小于0.04秒,V5、V6导联 小于 0.05秒。

R峰振幅

        肢体导联

               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2.0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

               aVR导联R波不超过0.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

               IIIIII导联在没有电轴偏移情况下,主波向上,I导联R不超过1.5毫伏。

        心前导联

               V1V2导联呈rS型,R/S<1V1R波一般不超过1.0毫伏。

               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

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

正常时自V1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当 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2)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

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波型。

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  称为异常Q波(病理性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9、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 正常值  --- S-T段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

正常S-T向下偏移任一导联都不应超过0.05毫伏。   S-T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

正常S-T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V5V6不应超过0.1毫伏,V1V2不超过0.3毫伏,V3不超过0.5毫伏。   S-T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常见于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10、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 正常值  --- T波

T波是心室的复极波,是T向量环在各导联的投影产生的。

        T波的方向与QRS综合波的主波方向一致。在I、II、V4、V5、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它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如果V1直立,V2~6不能倒置。

        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较短的波形。

        在以R波为主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心前导联的T波可高达1.2~1.5毫伏。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11、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 正常值  --- Q-T间期

Q-T间期同心率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正常值是0.32~0.44秒。  Q-T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为轻度延长。

Q-T间期延长见于 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

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

12、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 正常值  --- U波

U波振幅很小,在心前导联特别是V3较清楚,可高达0.2~0.3毫伏。

U波明显增高 常见于血钾过低、服用奎尼丁等。

U波倒置  常见于冠心病或运动检测时。

U波增大 时,常伴有心室肌应激性增高,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