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spring-总结篇

来源:互联网 发布:儿童机器人编程入门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02:31

spring
Spring致力于提供一种方法管理你的业务对象。
我喜欢他的说法,因为最初的初衷,才有了spring,这个富于革命性的开源轻量框架。
1.方便解耦,简化开发
通过Spring提供的IoC容器,我们可以将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交由Spring进行控制,避免硬编码所造成的过度程序耦合。有了Spring,用户不必再为单实例模式类、属性文件解析等这些很底层的需求编写代码,可以更专注于上层的应用。
2.AOP编程的支持
通过Spring提供的AOP功能,方便进行面向切面的编程,许多不容易用传统OOP实现的功能可以通过AOP轻松应付。
3.声明式事务的支持
在Spring中,我们可以从单调烦闷的事务管理代码中解脱出来,通过声明式方式灵活地进行事务的管理,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4.方便程序的测试
可以用非容器依赖的编程方式进行几乎所有的测试工作,在Spring里,测试不再是昂贵的操作,而是随手可做的事情。例如:Spring对Junit4支持,可以通过注解方便的测试Spring程序。
5.方便集成各种优秀框架
Spring不排斥各种优秀的开源框架,相反,Spring可以降低各种框架的使用难度,Spring提供了对各种优秀框架(如Struts,Hibernate、Hessian、Quartz)等的直接支持。
6.降低Java EE API的使用难度
Spring对很多难用的Java EE API(如JDBC,JavaMail,远程调用等)提供了一个薄薄的封装层,通过Spring的简易封装,这些Java EE API的使用难度大为降低。
7.Java 源码是经典学习范例
Spring的源码设计精妙、结构清晰、匠心独用,处处体现着大师对Java设计模式灵活运用以及对Java技术的高深造诣。Spring框架源码无疑是Java技术的最佳实践范例。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Java技术水平和应用开发水平,学习和研究Spring源码将会使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先谈谈ioc
IOC
看这个更仔细:
http://blog.csdn.net/u014586894/article/details/51628168
诞生原由
传统Java对象业务逻辑处理的较为复杂、繁琐并且开发效率较低。
方法内有方法,类中有类 ,可复用性太低,耦合性较高。因此有了IOC.
IOC核心说法
Spring容器来实现这些相互依赖对象的创建、协调工作。对象只需要关系业务逻辑本身就可以了.
Martin Fowler说:其实质就是:控制的什么被反转了?就是:获得依赖对象的方式反转了。
实现说法
Java 1.3之后一个重要特征是反射(reflection),它允许程序在运行的时候动态的生成对象、执行对象的方法、改变对象的属性,spring就是通过反射来实现注入的。
其实依赖注入的思想也很简单,它是通过反射机制实现的,在实例化一个类时,它通过反射调用类中set方法将事先保存在HashMap中的类属性注入到类中。
通俗说法
有的类的创建、销毁都由 spring来控制,也就是说控制对象生存周期的不再是引用它的对象,而是spring。对于某个具体的对象而言,以前是它控制其他对象,现在是所有对象都被spring控制,所以这叫控制反转。

再谈谈aop
AOP:
看这个更仔细:
http://blog.csdn.net/u014586894/article/details/51629090
诞生原由
在传统的编写业务逻辑处理代码时,我们通常会习惯性地做几件事情:日志记录、事务控制及权限控制等,然后才是编写核心的业务逻辑处理代码。代码编写完成时,观察发现真正用于核心业务逻辑处理的很少,方法复方法,类复类,若是,突然接到私人订制,添加一个权限控制或者在事物上需要进行大的变动时,可想而知后果是多么的可悲。因此有了aop.
传统业务逻辑是怎样伤人的?看看这个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看看现在的aop是怎样喜人的?看看这个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使用配置说法
这里写图片描述
切面(Aspect):其实就是共有功能的实现。如日志切面、权限切面、事务切面等。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一个存放共有功能实现的普通Java类,之所以能被AOP容器识别成切面,是在配置中指定的。

通知(Advice):是切面的具体实现。以目标方法为参照点,根据放置的地方不同,可分为前置通知(Before)、后置通知(AfterReturning)、异常通知(AfterThrowing)、最终通知(After)与环绕通知(Around)5种。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切面类中的一个方法,具体属于哪类通知,同样是在配置中指定的。

连接点(Joinpoint):就是程序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插入切面的地点。例如,方法调用、异常抛出或字段修改等,但spring只支持方法级的连接点。

切入点(Pointcut):用于定义通知应该切入到哪些连接点上。不同的通知通常需要切入到不同的连接点上,这种精准的匹配是由切入点的正则表达式来定义的。

目标对象(Target):就是那些即将切入切面的对象,也就是那些被通知的对象。这些对象中已经只剩下干干净净的核心业务逻辑代码了,所有的共有功能代码等待AOP容器的切入。

代理对象(Proxy):将通知应用到目标对象之后被动态创建的对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代理对象的功能等于目标对象的核心业务逻辑功能加上共有功能。代理对象对于使用者而言是透明的,是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产物。

织入(Weaving):将切面应用到目标对象从而创建一个新的代理对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发生在编译期、类装载期及运行期,当然不同的发生点有着不同的前提条件。譬如发生在编译期的话,就要求有一个支持这种AOP实现的特殊编译器;发生在类装载期,就要求有一个支持AOP实现的特殊类装载器;只有发生在运行期,则可直接通过Java语言的反射机制与动态代理机制来动态实现。

实现原理说法
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同的jdk版本和不同的其他一些框架如asm的出现,一些原始的实现aop的技术就得被更新和替代或者集成进去。
那么他有哪些实现技术呢?
静态AOP(包括静态织入)和动态AOP(包括动态代理、动态字节码生成、自定义类加载器、字节码转换)
内容上分析一下:
静态织入:———对应表格中的手动编写修改字节码文件(Decorator 模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耦合,而功能仍旧是分散)

a、原理:在编译期,切面直接以字节码形式编译到目标字节码文件中 ;

b、优点:对系统性能无影响;

c、缺点:不够灵活;

动态代理 :———对应表格中jdk proxy(Java在JDK1.3后引入的动态代理机制,使我们可以在运行期通过接口动态生成代理类。在当前类加载器的缓存里搜索是否有代理类,没有则生成代理类并缓存在本地JVM里。容易造成full gc。来源 jre\lib\rt.jar,目的:代理的目的是调用目标方法时转而执行InvocationHandler类的invoke方法)

a、原理:在运行期,目标类加载后,为接口动态生成代理类。将切面织入到代理类中;

b、优点:更灵活;

c、缺点:切入的关注点要实现接口;

动态字节码生成:———对应表格中asm这个字节码操控框架(其实spring是通过 cglib中的另一个更高层一些的自动代码生成工具使用了 ASM。 Cglib是高性能的code生成类库,可以在运行期间扩展java类和实现java接口。它封装了Asm,使用Cglib前要引入Asm的jar。)(采用visitor模式对访问者调用classReader然后采用适配器模式classAdaptor将字节码文件进行行为方法和属性分析 最后通过调用classwriter方法进行处理)

a、原理:在运行期,目标类加载后,动态构建字节码文件生成目标类的子类,将切面逻辑加入到子类中;

b、优点:没有接口也可以织入;

c、缺点:扩展类的实例方法为final时,无法进行织入;

自定义类加载器——–未对应表格:采用Javassist是jdk中的一个编辑字节码的框架,可以很简单操作字节码。它可以在运行期定义或修改Class。使用Javassist实现AOP的原理是在字节码加载前直接修改需要切入的方法,比使用Cglib实现AOP更加高效。(原理:系统类加载器——>启动——>自定义类加载器(类加载监听器)——>载入——>类文件。 比较:在性能上Javassist高于反射,但低于ASM)

a、原理:在运行期,目标加载前,将切面逻辑加到目标字节码里;

b、优点:可以对绝大部分类进行织入;

c、缺点:代码中若使用了其它类加载器,则这些类将不会被织入;

字节码转换——-对应表格中instrument和javassist(jdk1.5中 instrument(类载入时都要执行hook方法,改变特定类的字节码,改变类的行为。但他更擅长的是监控和控制虚拟机的行为)(过程: 构建字节码转换器 、注册转换器 、配置和执行、输出)

a、原理:在运行期,所有类加载器加载字节码前进行拦截;

b、优点:可以对所有类进行织入;

c、缺点:

对应的表格说明:
这里写图片描述

详细文字表格:
这里写图片描述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