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海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维护员的技能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3 16:56

题海

 

题海是现今被妖魔化的一个词。所以很多人一到大学就忙不迭地抛弃它,划清界线。然而我在网上看到的,亲历者说名校学生是要刷题的,不仅中国名校,世界名校也是如此。难道这些学校失去理智到了这种地步?到底有没有水平啊,连咱们弃若弊履的东西都还在用着。

其实不妨顺着想一想。大规模思考性解题是一种极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当然,题得不是那种僵化的、靠背答案就能完成的题。

 

题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入理解、掌握。我们听一堂课,或看一本书,虽然接收了知识,但头脑所获还是较浅。在知识的掌握上会呈现对细节的忽略、思路的断续与紊乱、理解未能深入等等情况,尤其那些复杂、艰难的知识点,不可能简单听一遍就达到好的掌握层次。何况一堂课、一节书并不能覆盖所有知识内涵——教过书的都知道知识点延伸的丰富性远超过课堂与教材,而课时往往只够讲知识主干。同时受限于老师的水平、课堂的实情(比如课堂纪律差、老师备课不充分、有时赶课而简略知识点、个人听课难免有走神等等),有许多讲不到位的地方。

没有理由否认授课学习方式是有一定的固有缺陷的。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方式可以对知识有更系统全面深入的梳理。这就是题海。

 

首先它可以使我们对知识点理解的更全面更透彻。借助题我们是在进行着再思考再学习。由于题海对于知识内涵的覆盖全面,在对题的求解与弄懂的过程中,会对前面模糊的知识点更清晰,会对遗漏的知识点查漏补缺,不致留下盲点。

钻研题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自我讲解。一个知识点多讲一遍自然有多讲一遍的好处。老师讲解过后再来一遍甚至几遍自我讲解,知识就能掌握的更透彻。另外碰到未解之处,可通过翻课本查教参、研究答案、搜索或请教来弄懂。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自学能力。越思考越清晰,很多聪明的小孩有这能力,可惜自己放弃了能力的使用。

我敢说聪明的小孩只要肯耐心地钻研题海,长久下来必定扎实无比。

其次题使我们运用知识,掌握了运用性思维。光听不用绝对是不行的。我们平常看书、听讲、浏览媒体,也接触了太多的知识与思路。但又能运用几个呢?能用到什么程度呢?恐怕没多少吧?之所以不能用,不是你不够聪明,而是根本没学过用,没走到用这一步。

即使听别人解析怎么用,也不代表自己会用。有人给你解析下棋的路数、篮球的动作、弹钢琴的手法,你就会用了?从根本上说,理解性思维与运用性发挥就是两回事。后者包含前者,但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运用中才能学会运用。无法单纯地从理解思维打通运用能力,只理解不运用的知识有巨大缺陷。

题是一种模拟运用的手段。那些考核知识运用的题提供了我们训练运用知识的机会。其很多都是从现实中总结或抽象而来的。既然没那么好的条件去实践中操作,那么只好以在题中运用知识来替代。想要有整体运用的能力,必须先熟练掌握一大批知识的运用。所以初学者得过题海这关。既然现实比书本灵活许多倍,那么就得熟练掌握各类的题、难题、刁钻的题,而不要抱侥幸心理。

其三对所学知识必须有记忆、巩固。所谓理解记忆,一种刻板的方法是先理解了,再反复地诵读记忆。这真的是最好的理解记忆吗?无疑,这种方法太刻板了,未能充分调动起大脑。另一种方法是先理解学习一遍,再反复地练习运用,每思考运用一遍就相当于一遍记忆。相对而言,这样记得更牢更灵活。既然我们赞同理解记忆,又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多遍地思考做题呢?

其四学习必须以简明便于执行的方式组织起来,才能有效、高效。高效地学两个小时远胜过思绪杂乱、晕晕乎乎地学半天。题的优点就是格式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可以迅速切入,思路完整条理,高效率地一遍遍操作,组织好一天的思维活动。同时它对复杂的课程进行了有条理的切分。既让人易于把握重点,又可以循序有致地逐点掌握彻底,还可以哪里不会练哪里。

反之,没有了题的引导,我们一天漫长的思维活动会显得松散凌乱,不尽不透,效率极低。

其五题海是对课程的一种检验。老实说,一本书编的怎么样,实不实用,单从书来看我们并不好轻下断言。但若从题来看,就一目了然。如果一门课程,连一批好的切实的题都出不了,那么这叫什么课程?

也是对学习的检验。没有检验叫什么学习?我们怎知自己学的怎样?学到位没有?

其六题海是思维练习的有效手段。可以看《思维练习》这一篇。

 

当然,题这种学习方式并非没有缺陷。一、一味做糊涂题的话,对深入学习并没有什么效果。得放慢节奏,学练结合,深入钻研,一题一题搞懂,达到思路清晰,同时巩固加深。二、书面学习终究有所局限。大量接触、处理动态的模型头脑才能灵活,长期只做静态的题容易拘泥。所以终不可忘了去接触实际。三、好题难得。不要以为所有题都是好题。只做一些简单呆板、为出题而出的题并没有更多的用处。得善于去收集题,那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题。及各种灵活的题。四、长期把全副心神投注到一个方向确实会使人视野越来越窄,学习也要,生活也要。不要因学习废了生活。

 

我们从小就是刷题而成长的。这是经多年检验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我在民办学校的经验,那些放弃了作业的孩子简直到了错别字成堆、简单数学问题都不会的地步。这就是有题与无题的差别。

后来可以不刷题的,也只是因为前面有长达十多年的刷题练出了思维能力。人必须有这么个过程。否则并没有学习的基础。

对题的逃避与指责,无非是对深入思维的逃避,以及无能力去把握题而生出的怨望。求知本不易,人们却总希望像喝凉开水般容易。题不过是一柄砍伐知识的斧子。一个人往往因工具的沉重而指责工具,却忘了自己的无能与懒惰。

 

对于一些有益处却艰难的事,人们往往不愿去正面看待。惯于逆反思维,倾慕“独立思考”,惯于想得美。说到底就是鸡贼侥幸心理导致,就是三观没培养好。结果那些正面积极对待的人已取得优势,而他们还在寻找捷径而止步不前。若你平和理性地去考虑,会发现许多存在的合理之处。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