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

来源:互联网 发布:什么是java构造器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4:39

面向对象是软件开发中主流方法之一,它是把数据及对数据的操作方法放到一起,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即对象。

对同类对象抽象出其共性,即类,类中的大多数数据,只能被本类的方法进行处理。类通过一个简单的外部接口与外界发生关系,对象与对象之间通过消息进行通信。程序流程由用户在使用中决定。

面向过程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开发方法,就是自顶向下顺序执行,逐步求精,其程序结构是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基本模块,这些模块形成一个树状结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简单,在功能上相对独立,每一个模块内部一般都是由顺序、选择和循环3种基本结构组成,模块化实现的具体方法是使用子程序,而程序流程在写程序时就已经决定。

以五子棋为例面向过程的设计思路就是分析问题的步骤:第一步,开始游戏;第二步,黑子先走;第三步,绘制画面;第四步,判断输赢;第五步,白子再走;第六步,绘制画面;第七步,判断输赢;第八步,返回第二步;第九步,输出最后结果。

把上面每个步骤用分别的函数来实现就是一个面向过程的开发方法。

具体而言,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出发点不同。面向对象方法是符合常规思维的方式来处理客观世界的问题,强调把问题域的要领直接映射到对象及对象之间的接口上。而面向过程方法强调的是过程的抽象化与模块化,它是以过程为中心构造或者处理客观世界问题的。

2、层次逻辑关系不同。面向对象方法是用计算机逻辑来模拟客观世界中的物理存在,以对象的集合-类-作为处理问题的基本单位,尽可能地使计算机世界向客观世界靠拢,以使问题的处理更清晰直接,面向对象方法是用类的层次结构来体现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而面向过程方法处理问题的基本单位是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过程的模块,用模块的层次结构概括模块或模块间的关系与功能,把客观世界的问题抽象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过程。

3、数据处理方式与控制程序的方式不同。面向对象方法将数据与对应的代码封装成一个整体,原则上其他对象不能直接修改其数据,即对象的修改只能由自身的成员函数完成,控制程序方式上是通过“事件驱动”来激活和运行程序。而面向过程的方法是直接通过程序来处理数据,处理完毕后即可显示处理结果,在控制程序方式上按照设计调用或返回程序,不能自由导航,各模块之间存在控制与被控制、调用与被调用的关系。

4、分析设计与编码转换方式不同。面向对象方法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分析、设计以及编码中,是一种平滑过程,从分析到设计再到编码是采用一致性的模型表示,即实现的是一种无缝连接。而面向过程方法强调分析、设计以及编码之间按照规则进行转换,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分析、设计以及编码中,实现的是一种有缝的连接。

面向对象的特征:

1、抽象。抽象就是忽略一个主题中与当前目标无关的那些方面,以便更充分地注意与当前目标有关的方面。抽象不打算了解全部问题,而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暂时不用部分细节。抽象包括两个方面:过程抽象;数据抽象。

2、继承。继承是一种连接类的层次模型,并且允许和鼓励类的重用,它提供了一种明确表述共性的方法。对象的一个新类可以从现有的类中派生,这个过程称为类的继承。新类继承了原始类的特性,新类称为原始类的派生类(子类),而原始类称为新类的基类(父类)。派生类可以从它的基类那里继承方法和实例变量,并且派生类可以修改或者增加新的方法使之更适合特殊的需要。

3、封装。封装是指将客观事物抽象成类,每个类对自身的数据和方法实行保护。类可以把自己的数据和方法只让可信的类或者对象操作,对不可信的进行信息隐藏。

4、多态。多态是指允许不同类的对象对同一消息做出响应。多态包括参数化多态和包含多态。多态性语言具有灵活、抽象、行为共享、代码共享等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应用程序函数同名问题。Java中实现多态主要是方法的重载和方法的覆盖。

面向对象开发方式的优点:

1、较高的开发效率。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式可以对现实的事物进行抽象,可以把现实的事物直接映射为开发的对象,与人类的思维过程相似。同时面向对象的开发方式可以通过继承或者组合的方式来实现代码的重用,因此可以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

2、保证软件的鲁棒性。由于其很高的重用性,在开发过程中重用已有的而且在相关领域经过长期测试的代码,稳定性比较高,对软件的鲁棒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3、保证软件的高可维护性。面向对象开发,代码可读性好,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使得代码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同时针对面向对象的开发方式,已有非常成熟的设计模式,这些设计模式可以使程序在面向需求的变更时,只需要修改部分的模块就可以满足需求,因此维护起来非常方便。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