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ready(...) 和 window.onload 区别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编程书籍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5 18:17
$(document).ready(...) 和 window.onload 事件虽然具有类似的效果,但是,它们在触发操作的时间上存在着微妙的差异。window.onload  当一个文档完全下载到浏览器中时,会触发 window.onload 事件。这意味着页面上的全部元素对 javascript 而言都是可以访问的,这种情况对编写功能性的代码非常有利,因为无需考虑加载的次序。$(document).ready()  通过 $(document).ready() 注册的事件处理程序,则会在 DOM 完全就绪并可以使用时调用。虽然这也意味着所有元素对脚本而言都是可以访问的,但是,缺不意味着所有关联的文件都已经下载完毕。换句话说,当 HTML 下载完成并解析为 DOM 树之后,代码就可以运行。例:  假设有一个页面,表现的是图库,这种页面中会包含许多大型图像,我们可以通过 jQuery 隐藏、显示或以其他方式操纵这些图像。如果我们通过 onload 事件设置界面,那么用户在能够使用这个页面之前,必须要等到每一幅图像都下载完成。  如果行为尚未添加给那些具有默认行为的元素(例如链接),那么用户的交互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然而,当我们使用 $(document).ready() 进行设置时,这个界面就会更早地准备好可用的正确行为。  使用 $(document).ready() 一般来说都要优于使用 onload 事件处理程序,但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因为支持文件可能还没有加载完成,所以类似图像的高度和宽度这样的属性此时则不一定会有效。如果需要访问这些属性,可能就得选择实现一个 onload 事件处理程序(或者更类似于 jQuery 中 .load() 的等效方法)。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