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网页优化方案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10:39
 
 
 
 
 
 
 
十二经络流注时间具体如下:
 

方法/步骤
1清晨3:00~5:00【肺经,服用药物效果好】《寅时》血气流注于肺,称为「手太阴肺经」。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易发作;有些医师认为严重气喘患者,应在此时起床服药,治疗效果会更好,且宜吃补肺饮食,如燕窝、银耳等。
 
早上5:00~7:00【大肠经,吃蔬果排便顺】《卯时》血气流注于大肠,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蔬菜及水果。
 
早上7:00~9:00【胃经,一定要吃早餐】《辰时》血气流注于胃,称为「足阳明胃经」。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此时人体的胃肠消化吸收最强,是营养能输送到各器官滋养脏腑的最佳时刻,这也是早餐在中医里很重要的因素。
 
早上9:00~11:00 【脾经,禁食辛辣刺激】《巳时》血气流注于脾脏,称为「足太阴脾经」,此时是人体气血最旺时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行补养,都要很小心。
 
中午11:00~下午1:00【心经,适度午睡佳】《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称「手少阴心经」,陈旺全提醒,很多人说中午不宜剧烈运动,就是担心在心经气血充盈时,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因此应适度休息,但午睡不宜过久。
 
下午1:00~3:00【小肠经,肠胃要休息】《未时》血气流注于小肠,称为「手太阳小肠经」,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未时过后肠胃开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淀粉类食物要少量摄取,否则易在体内累积。
 
下午3:00~5:00【膀胱经,多喝水利排泄】《申时》血气流注于膀胱,此为「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为肾之腑,两者均属水,因此这段时间要多补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体内废物,以促进泌尿系统的代谢。
 
下午5:00~7:00【肾经,工作完毕多休息】《酉时》血气流注于肾经,称为「足少阴肾经」,肾经是人体协调阴阳能量的经脉,也是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主要经络,由于此时是工作完毕需稍事休息之时,因此不宜过劳。
 
晚上7:00~9:00【心包经,晚餐别太丰盛】《戌时》血气流至心包经,称为「手厥阴心包经」,在中医来说,心包经主泻、主血,因此若晚餐吃得太丰盛,易生亢热而致胸中烦闷、恶心,因此建议晚餐不宜过腻,餐后要休息,运动以散步的方式最好。
 
晚上9:00~11:00【三焦经,少喝水】《亥时》气血流至三焦经,称为「手少阳三焦经」,掌管人体诸气通往各脏腑,是为人体血气运行的要道,特别是人体上肢,以及排水的肾脏均属三焦经掌管范畴;此时阴盛,要安五脏以利睡眠,注意睡眠时不要特别压迫到某侧的手部,容易水肿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
 
深夜11:00~1:00【胆经,勿熬夜】《子时》血气流注于胆,称为「足少阳胆经」,此时天地磁场最强,胆经会引导人体阳气下降,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始;熬夜会致胆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忧愁易思等多种神经症状,因此宜多休养。
 
凌晨1:00~3:00【肝经,愉快入眠佳】《丑时》血气流注于肝,称为「足厥阴肝经」,本经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且由于肝胆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养肝,否则就不利肝脏排毒功能。肝经具有调节全身的血液疏导全身,使气血调和,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过度压抑致气血不畅。
 
-=
自我经络调理 缓解疲劳综合征
 
 
 
刘小雨 孙鑫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刘小雨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体也应有生机勃勃的活力,但很多人却感到很疲劳,人们因此而觉得疑惑,做同样的工作,睡眠时间也差不多,但第二天却还是昏昏欲睡,总感觉困倦疲乏、注意不集中、甚至头昏、头胀、进而影响工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疲劳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了人体各大系统的异常表现。中医所说的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与人体的是人体的各大系统、诸多功能的调控总网络,对于经络的有效调理,可以启动机体自身的修复潜能,有效的缓解徘徊在疾病入口处的疲劳综合征。
 
以下以各系统的疲劳综合征为线索,来教大家几招如何自己动手,用经络按摩的方法来缓解疲劳整合征。
 
 
 
1、精神、心理系统:
 
   常见表现:多数表现为心情抑郁,心慌、胸闷、甚至胸部疼痛;工作注意力不集中,思绪混乱,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做事缺乏信心,犹豫不决等。
 
  经络调养:以心经、心包为主,中医讲“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所以涉及心理、神志方面的疾患,均可通过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来调理。
 
  经脉循行及时辰调养:心经起始于心中,向下横出于腋窝下,沿着上臂内侧的后缘及前臂内侧到达掌后.进入掌内后缘,沿着小指内侧行至末端;要保养心经、需在心经经气最旺盛的时刻午时,也就是11:00-13:00点,此时段是人体阳气达到最旺盛开始向阴转化的时间段,也就是阴阳转换点,应在此时照顾好心脏。通常可采取午休、静养等方法。按摩方法主要以顺经络循行的方向按揉为主,从腋窝开始,缓慢按揉而下至小指末端结束,可按揉2-3遍。如酸胀感较明显,可适当延长按揉时间、按揉力度以自己能耐受为主。
 
  局部取穴调养:穴位以按揉为主,以酸胀为度,每穴2-3分钟。
 
如:少海: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能滋养心阴,清心泻火.安神镇静。
 
神门:位于腕横纹内侧端,偏于小指一侧的凹陷处。有补益心气、滋养心血.宁心安神的作用。
 
内关:位于前臂内侧中间,腕横纹向上两横指;有宁心安神、通络止痛之效。
 
劳宫:握拳时,中指指端所指的位置。可镇静安神、补益心血。
 
 
 
2、呼吸系统
 
常见表现:反复感冒、经久不愈,稍遇天气变化就感觉身体不适,并伴有发热、咳嗽、鼻塞等症,平均每月感冒一次,平素感觉疲乏、精神无力,稍微运动则倍感乏力,气喘气促,休息后也不能很快缓解。
 
经络调养:从肺调理,“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所以涉及呼吸系统方面的疾患,均可通过手太阴肺经来调理。
 
 经脉循行及时辰调养:肺经的循行起始于胃脘部位,沿着上臂前外侧、前臂桡侧的前缘进入寸口、止于拇指外侧端。肺经经气最旺盛在寅时,也就是凌晨3: 00-5: 00点,但此时段正是处于深度睡眠当中,所以要保养肺经,需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利于经气的恢复,平时可顺经络循行方向敲打肺经,从上臂前外侧开始,至手掌处以点按为主,直至大指末端。
 
   局部取穴调养:如:列缺:双手虎口自然交叉,食指指端所指向的位置;凡是颈部不适,落枕、头痛、头晕、咽喉疼痛等疾患,均可以选列缺以按揉。
 
鱼际:将大姆指伸直,在大拇指根部和手腕连线的中点。能疏通肺经经气,调理肺气,起到解表宣肺的作用。
 
 
 
3、消化、运动系统:
 
   常见表现: 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或欲进食却难以下咽,缺乏食欲,尤以油腻为著。有时可能出现偏食或食后消化不良,腹胀、恶心、经常返吐酸水、嗳气等表现;大便形状也多有改变,习惯性的便秘、大便干燥或大便次数增多等。经常感觉全身疲惫,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甚至害怕运动,总感觉步履沉重;周身感觉不适,甚至无诱因的肌肉酸痛、小关节疼痛。
 
   经络调养:从脾、胃经调理,“脾主运化、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胃主受纳、主通降”。所以涉及消化系统、运动系统,血液系统的一些疾患,均可通过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来调理。
 
   经脉循行及时辰调养:脾经的循行起始于足大趾的末端,沿下肢内侧前缘向上循行,进入腹中,向上分散于舌下。要保养脾经,需在脾经经气最旺盛在的时间段即上午9-11点,是养护“脾”的最佳时间,在该时间段敲打脾经、胃经,或该经相关穴位进行按揉,如果没时间按摩的话,也可以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以促进机体对精微营养物质的吸收。
 
   局部取穴调养:三阴交:内踝尖向上四横指的位置,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调肝补肾,调气活血。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健脾利湿作用强,善于治疗脾虚湿盛的腹胀便塘。
 
天枢:与肚脐相平,旁边约两横指。具有止痛止泻.消胀通便之功,统治一切肠胃疾患。
 
足三里:位于下肢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约一1.5cm处;具有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
 
 
 
4、神经、感官系统:
 
常见表现: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遇事容易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或急躁、情绪不稳,脾气暴躁,初期常有头晕、失眠、心慌、易怒等;后期则表现为难以入睡、或睡后噩梦纷纭易惊,入夜早醒、醒后难以再睡等,甚至嗜睡、懒言、记忆力减退等表现。在视觉系统主要表现为眼睛疼痛,视物模糊,对光敏感等;在听觉系统则主要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
 
经络调养:从肝经调理,中医讲“肝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体合筋”,所以涉及眼睛视力、情志精神、及肢体关节运动的疾患、均可通过足厥阴肝经来调理。也就是说,神经精神系统、感官系统出现了异常表现,我们可以调肝经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从而消除疲劳。
 
经脉循行及时辰调养:肝经从足大趾向上循行,沿着下肢内侧向上,进入腹部,散布于胁肋之间,分支向上与眼及肺相连。肝经经气最旺盛的时刻丑时(也就是凌晨1: 00-3: 00点),此时已进入深度睡眠,所以要保养肝经除了保证充足的睡眠外,平时我们应注意调畅情志,多饮水,适当加强运动,少饮酒、尽量不熬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全身气机畅通。  
 
局部取穴调养:如:大墩:位于足大趾趾甲根部靠小指侧约0.5mm处;可有效缓解头痛和焦躁情绪。以点按为主。
 
太冲:位于第一、第二足趾的趾缝向上约一横指,凹陷处;可平肝熄风,清泻肝火;以点揉为主。
 
 
 
5、泌尿系统
 
 常见表现:  总感觉腰膝酸软、尤其以腰两侧明显,并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此外,疲劳甚者,排尿后容易起泡沫、尿不尽的感觉。生殖系统症状,在男子出现遗精、阳痿、早泄;女子出现月经不调或提前闭经等。长此下去,可能发生不孕不育症。
 
经络调养:从肾调理,“肾藏精、开窍于耳及二阴”,所以涉及泌尿系统,耳部疾患等方面的疾患、均可通过足少阴肾经来调理;
 
经脉循行及时辰调养:肾经起始于足小趾的下端,斜着走向足心,沿着内踝骨的后面向上沿下肢后缘,向上贯穿脊柱后归入肾脏。在一天当中,肾经经气最旺盛在酉时,也就是下午17:00-19:00点,一般来说、此时段正处于下班回家、晚餐的时段,经历了一天的忙碌,应尽量休息,不能过分疲劳,也可食用一些养肾之品,如枸杞、芝麻、核桃等。
 
  局部取穴调养:偱经按摩肾经是很好的养肾方法,对于相关穴位的按摩,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涌泉:足底前1/3处,足趾屈指时凹陷处。是人体强身保健的要穴,常按揉该穴能使人精力充沛、改善机体的个种不适。
 
太溪:位于内踝尖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的功能,以按、揉为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类人群疲劳的感觉也愈来愈明显,我们可根据自己的疲劳表现,选择恰当的经络进行调理,从而消除疲劳,达到健康。
 
-=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zhaodongqi_4100101182.htm
中医睡眠的三个学说(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201人已访问
 
(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睡眠和醒觉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的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中医有关睡眠的理论,离不开阴阳学说的统摄。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具有日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日节律。《素问· 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相应,故人体的阳气亦随之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平旦,人体阳气随外界阳气的生发由里外出,人起床活动;中午,人体阳气最盛;黄昏,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就上床休息。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灵枢· 口问》篇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发生睡眠;阳气盛,阴气衰,人即醒觉。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醒觉的机制,是由人体阳气出入运动来决定的。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卫气运行学说
 
睡眠的卫气运行学说包括于阴阳学说之内,阴阳学说中阳气消长出入,指的就是卫气。卫气运行学说认为:由于卫气运行于阳经而醒觉,运行于阴经及五脏而发生睡眠。
 
卫气来源于水谷精气,营运不休,属人体阳气的范畴。《灵枢· 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运行的规律是:白天运行于阳经之外二十五周,夜间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二十五周。平旦时,卫气出于目,循足太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手阳明经之外运行,再从手阳明经入掌中,足阳明经入足心,行阴分至目,为一周;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如《灵枢· 卫气》篇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以肾、心、肺、肝、脾五行相克的顺序周行。白天卫气行于阳,人体阳气盛于外,温煦周身,卫外而为固,人寤而活动;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及五脏,人卧寐休息。卫气通过阴阳跷脉,来司目的闭睁。由于卫气昼夜运行的规律,使人体出现寤与寐的不同生理活动。
 
(3)神主学说
 
睡眠的神主学说认为,睡眠和醒觉由神的活动来主宰。正如张景岳所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中医所说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 本神》篇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随先天之精而生,孕育于父母,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分藏于五脏,主宰于心。《灵枢· 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统摄协调五脏,主持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具有重要的地位,神充则身强壮,神衰则身虚弱。神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自然界阴阳消长而变化。白天属阳,阳主动,故神营运于外,人寤而活动;夜晚属阴,阴主静,故神归其舍,内藏于五脏,人卧而寐则休息。《血证论》说:“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又说:“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神安静守舍则能寐,若神不能安其舍,游荡飞扬,则会出现不寐、多梦、梦游、梦语等病症。
 
       中医睡眠的三个学说,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中医睡眠的理论体系。睡眠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睡眠理论的总纲领,揭示了睡眠与醒觉的基本原理;卫气运行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而神主学说则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形式。现代医学关于睡眠有抑制扩散学说、中枢学说、睡眠物质三大学说,随着脑科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各学说还不断蕴蓄证据,与时俱新。《黄帝内经》的三种学说虽与现代研究未尽合拍,但别具意蕴,能裨实用,并有三个特点:
 
一是认识到睡眠—觉醒时序与大自然的昼夜交替的统一性,人体营卫之气昼夜循行五十周,至夜营卫都会于阴,营卫相会时人入睡,叫做“合阴”。五十营为日周期,是人体生命节律之一。其二是指出失眠发生机制的多元性,可从不同脏腑论治睡眠障碍。以失眠为例,在卫气行于五脏六腑之时,不论哪一环节,只要发生卫气“不得入于阴则气虚,故目不瞑矣。”还明确指出:“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以此,五脏六腑之阴虚以及营气不足都可以导致失眠。其三是在2000多年前就把睡眠和体质、免疫功能联系在一起,《灵枢·大惑论》指出,睡眠还与肠胃的大小和体质有关,说肠胃大者多卧,肠胃小者少眠,痰湿偏盛体质者因气机不畅而多寐,阳气偏盛体质因气机流畅,卫气留于阳也,久而睡眠少。饶可相契的是,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在结肠壁的巨细胞中,发现了引发睡眠的睡眠因子——胞壁酸,它既能促进睡眠,又有免疫功能。
 
当进食后,胞壁酸分泌增多而有睡意,同时还可以解释患流感和麻疹病人嗜睡的原因,此系胞壁酸分泌增加,睡眠也随之增加,吞噬细胞活跃,免疫功能和肝解毒功能增强,体内代谢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睡眠有益机体生长。《黄帝内经》不仅把睡眠归于有免疫功能的卫气,更用营卫循环的机理奠定了睡眠理。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316495328/blog/1422543809
 

 
http://www.doc88.com/p-1733035121769.html ...
 
-=
 减肥长敲三阴经,减肥美容两不误
足三阴经是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也就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这三条经脉。它们分布在腿的内侧,属里。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是人体三大中医经脉,只要打通这三条经脉,便可轻松解决肥胖问题。
 

百度经验:jingyan.baidu.com
方法/步骤
1从减肥的角度来说,三阴经交汇的肾经、脾经、肝经是直接作用于腿部内侧的。敲打这三条经络,就能有效消减腿内侧的赘肉。
 

步骤阅读.2养生减肥来说,三阴经的打通还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因为这三条经络饱含许多人体要穴,这三条经络的打通有利于有效疏通人体脾经经络,以达到补脾胃强肾心的效果,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美容美体的功效。
 
步骤阅读.3当然,三阴经达到减肥美容效果的前提,是人体拥有充足的气血,这样才能有效疏通经络。那么,怎样才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气血呢?从食疗的角度来说,山药薏米粥是赔补气血的良品,每天喝一小碗山药薏米芡实粥,就可以轻松补气血养脾胃,保证脾胃的健康。另外,还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由内而外拥有曼妙美丽的身姿
 
-=
,别入于渊腋两筋
 
经 卫浊 如同 脑的贝它蛋白,在经外流,经压基因。
   营清      骨髓 脑髓 神经 经内 非菲博 (.j  .c)
 
   一进一出 通路
 
   特殊的通路,波金的.cxc的正对走平。
   排卫 齐锥形 共享
 
   .cxc斜对开阔 两孔 涟漪 扯批量筋
 
   经者,夹在两筋间的基因 轴
 
    或文化-制度 上下级均线 体现在.b u./d.
    或纯星不齐 量淡 .cxc 体现在 .r "interspace by tune"
 
    标志:共享锥形 有否 .kxj u.lines Ufigure
 
-=
http://ziyuan.iiyi.com/source/down/2845616.html
 
 
【子丑寅卯时】睡眠充足蓄精祛糟
 
  子时(23时―凌晨1时):对应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对应之腑为胆。胆主少阳春升之气,具有升发之性,全身之阳气,都依靠胆来发动。子时养生,是助其生发一身之阳气。此时该入睡,保证睡眠充足,使胆经获得足够的能量。
 
  丑时(凌晨1时―3时):对应的经络是足厥阴肝经,对应之脏为肝。肝具有使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素问?五脏生成论》说“卧则血归于肝”,丑时如能进入深度睡眠,才能发挥肝藏血的作用。因此,此时不要熬夜,因为肝脏要造血、要解毒,休息好了,才能保证肝脏的功能修复,并提高人体免疫力。
 
  寅时(凌晨3时―5时):对应的经络是手太阴肺经,对应之脏为肺。肺的功能是帮助心推动血液运行,主气,司呼吸,吸入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化为宗气。寅时的养生,是对肺及肺经的调养,使肺经的气血流畅。
 
  卯时(凌晨5时―7时):对应的经络是手阳明大肠经,对应之腑为大肠。大肠的功能是祛除糟粕,如果大肠功能不好,则累及肺,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起床后,要空腹喝杯白开水,有便秘的人就可帮助排便;没有便秘的人,也要在卯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此维持好大肠的功能,促进毒素的排出,使皮肤保持光泽。
 
  【辰己午未时】营养充沛神清气爽
 
  辰时(早晨7时―9时):对应的是足阳明胃经,人体胃肠吸收功能最强之时。此时进餐,是器官吸收营养最好时期,早餐一定要注意营养,才能保证一天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且进餐后,还有利于胆汁的排空,可预防胆结石。
 
  己时(早晨9时―11时):对应的是足太阴脾经,养生的重点是脾。脾主运化升清,将早餐的水谷精华,通过脾运输到全身各处。此时也是大脑最具活力之时,是一天中的第一黄金时间,老人可锻炼身体,上班族及学生工作效率、学习效率最高。若脾气虚弱,气血运行不畅,脾的功能失调,就会出现学习、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养脾可通过加强锻炼、经穴按摩、拔火罐等,促进气血运行。
 
  午时(11时―13时):对应的是手少阴心经,心经是调整和改善心脏功能的最佳助手。午时是阳气最盛之时,我们吃完午饭休息片刻,下午还要继续工作,午时养生就是睡上半小时左右,阳中求阴,保养阴精以助养阳气,就能很好地调养我们的心经,预防和缓解心脏疾病。中午一小睡,对养生有重要意义。
 
  未时(13时―15时):对应的是手太阳小肠经,此时是调养小肠经和小肠的最佳时期。小肠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了,通过脾气运送到血液里,人体这时血液营养成分很高,所以要稀释血液,建议喝两杯水或茶。因为小肠有受剩化物和分清别浊的功能,可有效促进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排出有毒物质。
 
  【申酉戌亥时】锻炼适时静心养肾
 
  申时(15时―17时):对应的是足太阳膀胱经,是调养太阳膀胱经的最佳时期。膀胱的功能是储藏和排泄尿液,调养的关键是合理饮水,健康饮水,促使尿液排出。
 
  酉时(17时―19时):对应的是足少阴肾经,酉时人体的气血流注于肾经与肾,此时是调养肾经、保养肾精的最佳时机。肾的功能是藏精,主生殖和生长发育,为“先天之本”。肾气盛衰决定着机体生、长、壮、老整个生命过程,合理调养与保健,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因肾气不畅、肾元阴元阳不足而导致的各种不适。
 
  戌时(19时―21时):对应的是手厥阴心包经。心包经简称心包,即人们常说的“膻中”,它是心脏的包膜,其外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全称心包经。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可犯。此时可以学习、散步、锻炼身体,准备睡觉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泡脚,睡觉采取右侧卧位,这些是养护心经的好方法。
 
  亥时(21时―23时):又名人定、定昏等,是12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对应的经络是手少阳三焦经。对应的脏腑是三焦,此时人体的气血运行到了三焦,三焦有两大功能,一是运行气血、水谷的精微一定要通过三焦的转输,才能到达脏腑、百骸,使得气血津液周流不息,各行其道;二是运行水液,三焦运行水液并将多余的水分下输于膀胱,犹如行水的沟渠,所以说它是决渎之官,即是水液外出的道路,亥时养生就是理顺三焦。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