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丽水领导干部网络学校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11:03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

以古代妇女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为例。先看下刚开始的类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古代悲哀女性:

public interface IWomen {    //获得个人状况    public int getType();    //获得个人请示,你要干什么?出去逛街?约会?还是看电影    public String getRequest();}

妇女实现类:

public class Women implements IWomen{    /*    * 通过一个int类型的参数来描述妇女的个人状况    * 1---未出嫁    * 2---出嫁    * 3---夫死    */    private int type=0;    //妇女的请示    private String request = "";    //构造函数传递过来请求    public Women(int _type,String _request){    this.type = _type;    this.request = _request;    }    //获得自己的状况    public int getType(){    return this.type;    }    //获得妇女的请求    public String getRequest(){    return this.request;    }}

定义一个控制的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Handler {    //一个女性(女儿,妻子或者是母亲)要求逛街,你要处理这个请求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IWomen women);}

写一个实现类:

public class Father implements IHandler {    //未出嫁女儿来请示父亲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IWomen women) {    System.out.println("女儿的请示是:"+women.getRequest());    System.out.println("父亲的答复是:同意");    }}

这样子的设计是可以实现这个功能的。

//定义三个请示对象IHandler father = new Father();IHandler husband = new Husband();IHandler son = new Son();for(IWomen women:arrayList){if(women.getType() ==1){ //未结婚少女,请示父亲System.out.println("\n--------女儿向父亲请示-------");father.HandleMessage(women);}else if(women.getType() ==2){ //已婚少妇,请示丈夫System.out.println("\n--------妻子向丈夫请示-------");husband.HandleMessage(women);}else if(women.getType() == 3){ //母亲请示儿子System.out.println("\n--------母亲向儿子请示-------");son.HandleMessage(women);}else{//暂时啥也不做}}

但是在体会一下,就会发现这样子的设计存在比较多的弊端。
(1)迪米特法则相违背。我们在 Client 类中写了 if…eles 的判断条件,你看这个条件体内都是一个接口IHandler 的三个实现类,谁能处理那个请求,怎么处理,直接在实现类中定义好不就结了吗。

(2)耦合过重,,我们要根据 Women 的 type 来决定使用 IHandler 的那个实现类来处理请求,如果IHanlder 的实现类继续扩展,就无法解决了,与开闭原则违背。

(3)异常情况没有考虑。妻子只能向丈夫请示吗?如果妻子向自己的父亲请示了,父亲应该做何处理?我们的程序上可没有体现出来。

通过上面的弊端就可以再设计一下: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果这样子设计的话,那么就有一条清晰的责任链出来了。父亲、丈夫、儿子每个节点有两个选择:要么承担责任,做出回复;要么把请求转发到后序环节。看下类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从类图上看,三个实现类 Father、Husband、Son 只要实现构造函数和父类的中抽象方法就可以了,具体怎么处理这些请求,都已经转移到了 Hanlder 抽象类中。

Handler 类的定义: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能处理的级别    private int level =0;    //责任传递,下一个人责任人是谁    private Handler nextHanlder;    //每个类都要说明一下自己能处理哪些请求    public Handler(int _level){    this.level = _level;    }    //一个女性(女儿,妻子或者是母亲)要求逛街,你要处理这个请求    public final void HandleMessage(IWomen women){    if(women.getType() == this.level){    this.response(women);    }else{    if(this.nextHanlder != null){ //有后续环节,才把请求往后递送    this.nextHanlder.HandleMessage(women);    }else{ //已经没有后续处理人了,不用处理了    System.out.println("-----------没地方请示了, 不做处理! ---------\n");    }    }    }    /*    * 如果你属于你处理的返回,你应该让她找下一个环节的人,比如    * 女儿出嫁了,还向父亲请示是否可以逛街,那父亲就应该告诉女儿,应该找丈夫请示    */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 _handler){    this.nextHanlder = _handler;    }    //有请示那当然要回应    public abstract void response(IWomen women);    }

在这里也用到模版方法模式,在模版方法中判断请求的级别和当前能够处理的级别,如果相同则调用基本方法,做出反馈;如果不相等,则传递到下一个环节,由下一环节做出回应。

父亲的实现类:

public class Father extends Handler {    //父亲只处理女儿的请求    public Father(){    super(1);    }    //父亲的答复    @Override    public void response(IWomen women) {    System.out.println("--------女儿向父亲请示-------");    System.out.println(women.getRequest());    System.out.println("父亲的答复是:同意\n");    }}

妇女可以做如下定义:

public class Women implements IWomen{    /*    * 通过一个int类型的参数来描述妇女的个人状况    * 1---未出嫁    * 2---出嫁    * 3---夫死    */    private int type=0;    //妇女的请示    private String request = "";    //构造函数传递过来请求    public Women(int _type,String _request){    this.type = _type;    //为了显示好看点,我在这里做了点处理    switch(this.type){    case 1:    this.request = "女儿的请求是:" + _request;    break;    case 2:    this.request = "妻子的请求是:" + _request;    break;    case 3:    this.request = "母亲的请求是:" + _request;    }    }    //获得自己的状况    public int getType(){        return this.type;    }    //获得妇女的请求    public String getRequest(){        return this.request;    }}

在主类中进行调用时,可以先设置:

    //设置请示顺序    father.setNext(husband);    husband.setNext(son);

让父亲先进行处理即可。能处理就处理掉,不能处理也已经设置好下一个来处理的人了,那么问题就简单了,这就是责任链模式啦。下面看一下其通用的类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当然这个模式可以融合模版方法模式。做下改善:

这里写图片描述

通过融合模版方法模式,各个实现类只要关注的自己业务逻辑就成了,至于说什么事要自己处理,那就让父类去决定好了,也就是说父类实现了请求传递的功能,子类实
现请求的处理,符合单一职责法则。

总结:

责任链与广播链对比:
(1)受众数量不同。观察者广播链式可以 1:N 的方式广播,而责任链则要求是的 1:1 的传递,必然有一个且只有一个类完成请求的处理;

(2)请求内容不同。观察者广播链中的信息可以在传播中改变,但是责任链中的请求是不可改变的;

(3)处理逻辑不同。观察者广播链主要用于触发联动动作,而责任链则是对一个类型的请求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处理。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