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考到思想,读爱民《大道至简》有感

来源:互联网 发布:购物中心销售数据采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5:17
 
爱民认识源自博文的周筠老师,当时博文的一位年轻编辑在编辑爱民新书的时候出了一些质量问题,爱民出于帮助周老师带新人的目的给这位年轻编辑和周老师写了长长的一封信,大致意思就是做事要注重细节、注重品质,并且让周老师不要责怪这位新人,新人需要成长云云..,当时看到被爱民修改的密密麻麻的稿件,让我感慨不已,马上将邮件转给了我们团队所有人,并且将稿件改了个名字保存下来,叫做“震撼人心的一堂课.DOC”。后来4月份英雄大会的时候,有幸能够邀请爱民来参会,并且一有机会和爱民一块交流,所得甚多。他对CSDN提了不少很中肯的意见,比如推出新产品的时候概念过多,5号下午的产品宣讲会没有设置互动环节,让听众觉得乏味等等细节的建议。后来有辛获得博文的佘广赠送给我一本爱民的新书《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利用大会的几天粗粗的看了以下,因为一直保持着阅读比较快的习惯,刚开始心里给了几个直观的评价,但是觉得总体来说值得一看。
 
第一、           思考深刻、略显单薄:因为我看了书的主体框架也就是软件工程层状模型(EHM),虽然逻辑清楚,但是涉及面太大,在我看到这种大部头并且冠以“思想”称号的书没有五、六百页是绝对讲不清楚的,而且往往越简单的东西越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
第二、           “道”来“道”去,有点拗口: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文,并且用一些“玄之又玄”的方式来表达爱民心目中的“道”。比如光前言、前言后语、附录就有十篇之多,其中尤以和蒋涛就电子版序的对话为甚,整个篇幅就是来描述“道”很重要。
 
五一期间因为孩子快要出生,没有远游,正好有充足的时间重读几本好书,一本是我已经反复看了多遍的营销大师科特勒的经典教科书《营销管理(第十一版)》,还有一本是蒋涛送给所有中层干部的《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最后一本就是爱民这本仅仅浅尝则止的《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虽然三本书跨越了营销、管理和软件工程三大领域,但是这三个领域其实本质上是相通的。《营销管理》是一本经典的市场营销教材了,到现在已经出了第十一版了,而且还专门为亚洲人出了亚洲版,可见其畅销程度;格鲁夫的这本《给经理人的第一堂课》也是现在热销的一本书,汇集了格鲁夫在Intel那种朴素而简单实用的管理思想;这两者都是西方人写的书,前者是西方经典教材的写法,每个知识点都务求讲的非常细,并且辅助以大量的案例、备忘录和习题来帮助您从各个角度理解得非常深入,比如讲新经济这一部分就引用了科特勒本人发人深醒的一句话,大量的篇幅概括新经济的特点、新经济对于公司的影响、众多首席执行官对于新经济的看法、一些图书对新经济的看法,总之会让您博才众长。后者是典型西方畅销书的写法,先讲讲自己所在企业的历史,然后讲自己是如何讲一个企业从小带到大,然后从中提炼出的一套方法,然后将这套方法介绍给大家,这套方法不仅仅适用于Intel,同样也适用于您所在的企业。从这两本书都可以看书,西方西方的写作风格比较着重于从实证出发来阐明观点,这样有个好处,就是容易掌握的比较深入,可操作性比较强。在之前我一直非常喜欢西方这种写作风格,因为他简单可依赖,书是用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但在重新仔细阅读了爱民这本书之后,我的想法有所改变,发现西方图书的这种风格但是容易陷入到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要找到和你问题相对应的章节就可以了,你几乎不用做太多的思考。而爱民这本小册子则不断逼迫你去思考,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愚公移山这个人所尽知的经典故事出发帮助你去思考,我以前的成功是因为做对了什么,我以前的失败是没有做对什么,归纳起来爱民这本小书有几个地方让我认为是做的不错的。
 
第一、逻辑性:我一直比较推崇无论讨论问题还是描述问题都必须有一个三段论的讨论框架,首先要弄清楚你要讨论问题的核心概念,因为概念的不统一会导致问题的源头就会出现错误。其次要搞清楚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其实所有的理论本质上讲的都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最后要搞清楚理论和社会之间关系,因为即使概念清楚、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和很清楚,但不能致用,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看了爱民这本小书之后,发现虽然整本书虽然看起来有点乱,有点东一句、西一句的感觉,但是内在有一个严密的框架就是他提出的软件工程层状模型(EHM),模型本身我个人认为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整个的逻辑是清楚的。就是将软件工程划分为程序、方法、过程、工程和组织五个层面,五个层面根据关注点的不同又划分为实现、团队和经营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又都是承上启下的关系,不能割裂来看。但是不同的角色关注的问题层面又是不一样的,比如软件设计人员比较关注实现层面,也就是程序与方法;开发经理或者项目经理比较关注团队层面;而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比较关注经营层面。
 
第二、趣味性:我看过太多的技术书籍,读起来痛苦异常,尤其是外版的翻译书籍,本来国外的写作风格就和国人的阅读习惯不同,再加上部分译者拙劣的翻译和对专业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看外版翻译书简直就是一种痛苦的过程。而国内技术作者因为多数就是技术出身,技术出身两个特点,第一就是缺乏比较正规的写作训练,因为中国的写作教育一直非常缺失,尤其是理工科出身的学生。第二就是缺乏与读者沟通的同理心,更多的是从我有什么出发,而不是从读者需要什么出发或者读者的知识水平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介绍,再加上出版社出书周期的压力,导致真正的有用又易读的好书真是凤毛麟角。爱民这本小书则不一样,采用了四种方式对话、漫画、故事和案例来加强本书的趣味性。书中引用了比较多的对话来加强读者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和蒋涛关于“道”的对话(P147),其中关于围棋学习四个阶段的对话可谓经典,西方的教科书大多在“记住定式”和“应用定式”阶段,而爱民这本小书则立足于帮助我们“忘掉定式”和“创造定式”;还有与Soul关于“面向对象的局限性”那段对话(P015)则让人反思我们对面向对象的认识,“世界是关系网络图,面向对象是数,而树只能片面地表达世界。”,所以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只是描述世界的方式不同而已。书中还采用了漫画、故事和案例等其它方式来加强本书的趣味性,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可以看出爱民为了让“道”可“道”还是花了很大心思的。
 
第三、实用性:虽然这本小书是讲“思想”的,但是也不乏实用性。比如第一章编程的精义部分就给我一个明确的提醒,如果要做一个好的Coder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应该多花时间将事件的逻辑关系和依赖关系搞清楚,而不是一开始就上来编码,而常常一接到任务就开始编码的程序员,通常也是加班最多的程序员。而当你真正理解程序=算法 + 结构之后,你也会对于那些整天进行语言之争的人嗤之以鼻。在爱民介绍了Delphi1.0到Delphi2.0变迁的故事后,就知道为什么单元和模块的出现在程序发展史上是如此重要,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凭空来的。再比如在第八章《你看得到工具的本质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使用工具的方法远比工具本身要重要,这一点我有很深的体会,以前经常希望要学会UML或者RUP,但是后来发现对于大多数应用情境来说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的描述语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Powerpoint画一个原型界面图,只要客户和开发人员双方都认可了就OK了,这样既容易理解传播起来又方便,省得画一个复杂的UML图到客户那里,需要安装专门的软件才能打开,而且客户终于装好之后一句话“我看不懂”,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认真读完爱民这本小书,确实收获很多,而且也给国内的技术图书出版界带来了一些新气象,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怪不得像爱民在序里写的不仅电子工业出版社精心出版了此书,而且国内另外两大IT出版社清华和人邮对此书也深为关注。
PS:刚刚看到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又出了第十二版,跟进的梅清豪教授又翻译了第十二版,而最早的《营销管理》引进版(第五版)的翻译则是1979年梅清豪教授的父亲梅汝和教授翻译的,这也算是子承父业了。从中也可以看出经典的价值和经典是如何形成的?希望爱民也能够坚持不懈的继续完善他的“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从引发思考到变成让人可以记住和应用的“定式”。

今日故事-行动的寓言(黄永玉)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去上恶习补习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

今日幽默-过节

阿松和阿柏无事闲聊互道岁月不饶人。
阿松:“回忆儿童时代,过的最快乐的是儿童节。”
阿柏:“过了十年就是青年节。”
阿松:“再过十年就是父亲节。”
阿柏:“再过几十年就是老人节了。”
阿松:“又再过几十年.”
阿柏:“清明节。”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