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并发编程-Lock和condition的原理及AQS的运用

来源:互联网 发布:餐厅预约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2 03:38

AQS的全称为(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这个类也是在java.util.concurrent.locks下面。这个类似乎很不容易看懂,因为它仅仅是提供了一系列公共的方法,让子类来调用。那么要理解意思,就得从子类下手,反过来看才容易看懂。如下图所示:
QQ图片20140110194431

图 5-15 AQS的子类实现

这么多类,我们看那一个?刚刚提到过锁(Lock),我们就从锁开始吧。这里就先以ReentrantLock排它锁为例开始展开讲解如何利用AQS的,然后再简单介绍读写锁的要点(读写锁本身的实现十分复杂,要完全说清楚需要大量的篇幅来说明)。
首先来看看ReentrantLock的构造方法,它的构造方法有两个,如下图所示:
QQ图片20140110194534
图 5-16 排它锁的构造方法
很显然,对象中有一个属性叫sync,有两种不同的实现类,默认是“NonfairSync”来实现,而另一个“FairSync”它们都是排它锁的内部类,不论用那一个都能实现排它锁,只是内部可能有点原理上的区别。先以“NonfairSync”类为例,它的lock()方法是如何实现的呢?
QQ图片20140110194615
图 5-17 排它锁的lock方法
lock()方法先通过CAS尝试将状态从0修改为1。若直接修改成功,前提条件自然是锁的状态为0,则直接将线程的OWNER修改为当前线程,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如果并发粒度设置适当也是一种乐观情况。
若上一个动作未成功,则会间接调用了acquire(1)来继续操作,这个acquire(int)方法就是在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当中了。这个方法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真实情况比较难以看懂,因为第一次看这段代码可能不知道它要做什么!不急,一步一步来分解。
首先看tryAcquire(arg)这里的调用(当然传入的参数是1),在默认的“NonfairSync”实现类中,会这样来实现:
QQ图片20140110194650

妈呀,这代码好费劲,胖哥第一回看也是觉得这样,细心看看也不是想象当中那么难:

○ 首先获取这个锁的状态,如果状态为0,则尝试设置状态为传入的参数(这里就是1),若设置成功就代表自己获取到了锁,返回true了。状态为0设置1的动作在外部就有做过一次,内部再一次做只是提升概率,而且这样的操作相对锁来讲不占开销。
○ 如果状态不是0,则判定当前线程是否为排它锁的Owner,如果是Owner则尝试将状态增加acquires(也就是增加1),如果这个状态值越界,则会抛出异常提示,若没有越界,将状态设置进去后返回true(实现了类似于偏向的功能,可重入,但是无需进一步征用)。
○ 如果状态不是0,且自身不是owner,则返回false。

回到图 5-17中对tryAcquire()的调用判定中是通过if(!tryAcquire())作为第1个条件的,如果返回true,则判定就不会成立了,自然后面的acquireQueued动作就不会再执行了,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是最理想的。
无论多么乐观,征用是必然存在的,如果征用存在则owner自然不会是自己,tryAcquire()方法会返回false,接着就会再调用方法:acquireQueued(addWaiter(Node.EXCLUSIVE), arg)做相关的操作。
这个方法的调用的代码更不好懂,需要从里往外看,这里的Node.EXCLUSIVE是节点的类型,看名称应该清楚是排它类型的意思。接着调用addWaiter()来增加一个排它锁类型的节点,这个addWaiter()的代码是这样写的:
QQ图片20140110194812
图 5-19 addWaiter的代码
这里创建了一个Node的对象,将当前线程和传入的Node.EXCLUSIVE传入,也就是说Node节点理论上包含了这两项信息。代码中的tail是AQS的一个属性,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为null,也就是不会进入第一层if判定的区域,而直接会进入enq(node)的代码,那么直接来看看enq(node)的代码。

看到了tail就应该猜到了AQS是链表吧,没错,而且它还应该有一个head引用来指向链表的头节点,AQS在初始化的时候head、tail都是null,在运行时来回移动。此时,我们最少至少知道AQS是一个基于状态(state)的链表管理方式。

QQ图片20140110194853

图 5-20 enq(Node)的源码
这段代码就是链表的操作,某些同学可能很牛,一下就看懂了,某些同学一扫而过觉得知道大概就可以了,某些同学可能会莫不着头脑。胖哥为了给第三类同学来“开开荤”,简单讲解下这个代码。
首先这个是一个死循环,而且本身没有锁,因此可以有多个线程进来,假如某个线程进入方法,此时head、tail都是null,自然会进入if(t == null)所在的代码区域,这部分代码会创建一个Node出来名字叫h,这个Node没有像开始那样给予类型和线程,很明显是一个空的Node对象,而传入的Node对象首先被它的next引用所指向,此时传入的node和某一个线程创建的h对象如下图所示。
QQ图片20140110194922
图 5-21 临时的h对象创建后的与传入的Node指向关系
刚才我们很理想的认为只有一个线程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有多个线程并发进入这个if判定区域,可能就会同时存在多个这样的数据结构,在各自形成数据结构后,多个线程都会去做compareAndSetHead(h)的动作,也就是尝试将这个临时h节点设置为head,显然并发时只有一个线程会成功,因此成功的那个线程会执行tail = node的操作,整个AQS的链表就成为:

QQ图片20140110194957

图 5-22 AQS被第一个请求成功的线程初始化后
有一个线程会成功修改head和tail的值,其它的线程会继续循环,再次循环就不会进入if (t == null)的逻辑了,而会进入else语句的逻辑中。
在else语句所在的逻辑中,第一步是node.prev = t,这个t就是tail的临时值,也就是首先让尝试写入的node节点的prev指针指向原来的结束节点,然后尝试通过CAS替换掉AQS中的tail的内容为当前线程的Node,无论有多少个线程并发到这里,依然只会有一个能成功,成功者执行t.next = node,也就是让原先的tail节点的next引用指向现在的node,现在的node已经成为了最新的结束节点,不成功者则会继续循环。
简单使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3个步骤如下所示,如下图所示:

QQ图片20140110194957

图 5-23 插入一个节点步骤前后动作
插入多个节点的时候,就以此类推了哦,总之节点都是在链表尾部写入的,而且是线程安全的。
知道了AQS大致的写入是一种双向链表的插入操作,但插入链表节点对锁有何用途呢,我们还得退回到前面图 5-19的代码中addWaiter方法最终返回了要写入的node节点, 再回退到图5-17中所在的代码中需要将这个返回的node节点作为acquireQueued方法入口参数,并传入另一个参数(依然是1),看看它里面到底做了些什么?请看下图:
QQ图片20140110195059

图 5-24 acquireQueued的方法内容
这里也是一个死循环,除非进入if(p == head && tryAcquire(arg))这个判定条件,而p为node.predcessor()得到,这个方法返回node节点的前一个节点,也就是说只有当前一个节点是head的时候,进一步尝试通过tryAcquire(arg)来征用才有机会成功。tryAcquire(arg)这个方法我们前面介绍过,成立的条件为:锁的状态为0,且通过CAS尝试设置状态成功或线程的持有者本身是当前线程才会返回true,我们现在来详细拆分这部分代码。
○ 如果这个条件成功后,发生的几个动作包含:
(1) 首先调用setHead(Node)的操作,这个操作内部会将传入的node节点作为AQS的head所指向的节点。线程属性设置为空(因为现在已经获取到锁,不再需要记录下这个节点所对应的线程了),再将这个节点的perv引用赋值为null。
(2) 进一步将的前一个节点的next引用赋值为null。
在进行了这样的修改后,队列的结构就变成了以下这种情况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执行完的节点释放掉内存区域,而不是无限制增长队列,也就真正形成FIFO了:

QQ图片20140110195124
图 5-25 CAS成功获取锁后,队列的变化
○ 如果这个判定条件失败
会首先判定:“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p , node)”,这个方法内部会判定前一个节点的状态是否为:“Node.SIGNAL”,若是则返回true,若不是都会返回false,不过会再做一些操作:判定节点的状态是否大于0,若大于0则认为被“CANCELLED”掉了(我们没有说明几个状态的值,不过大于0的只可能被CANCELLED的状态),因此会从前一个节点开始逐步循环找到一个没有被“CANCELLED”节点,然后与这个节点的next、prev的引用相互指向;如果前一个节点的状态不是大于0的,则通过CAS尝试将状态修改为“Node.SIGNAL”,自然的如果下一轮循环的时候会返回值应该会返回true。
如果这个方法返回了true,则会执行:“parkAndCheckInterrupt()”方法,它是通过LockSupport.park(this)将当前线程挂起到WATING状态,它需要等待一个中断、unpark方法来唤醒它,通过这样一种FIFO的机制的等待,来实现了Lock的操作。
相应的,可以自己看看FairSync实现类的lock方法,其实区别不大,有些细节上的区别可能会决定某些特定场景的需求,你也可以自己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实现一个自定义的锁。
接下来简单看看unlock()解除锁的方式,如果获取到了锁不释放,那自然就成了死锁,所以必须要释放,来看看它内部是如何释放的。同样从排它锁(ReentrantLock)中的unlock()方法开始,请先看下面的代码截图:

QQ图片20140110195158

图 5-26 unlock方法间接调用AQS的release(1)来完成
通过tryRelease(int)方法进行了某种判定,若它成立则会将head传入到unparkSuccessor(Node)方法中并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首先来看看tryRelease(int)方法,如下图所示:
QQ图片20140110195239

图 5-27 tryRelease(1)方法
这个动作可以认为就是一个设置锁状态的操作,而且是将状态减掉传入的参数值(参数是1),如果结果状态为0,就将排它锁的Owner设置为null,以使得其它的线程有机会进行执行。
在排它锁中,加锁的时候状态会增加1(当然可以自己修改这个值),在解锁的时候减掉1,同一个锁,在可以重入后,可能会被叠加为2、3、4这些值,只有unlock()的次数与lock()的次数对应才会将Owner线程设置为空,而且也只有这种情况下才会返回true。
这一点大家写代码要注意了哦,如果是在循环体中lock()或故意使用两次以上的lock(),而最终只有一次unlock(),最终可能无法释放锁。在本书的src/chapter05/locks/目录下有相应的代码,大家可以自行测试的哦。
在方法unparkSuccessor(Node)中,就意味着真正要释放锁了,它传入的是head节点(head节点是已经执行完的节点,在后面阐述这个方法的body的时候都叫head节点),内部首先会发生的动作是获取head节点的next节点,如果获取到的节点不为空,则直接通过:“LockSupport.unpark()”方法来释放对应的被挂起的线程,这样一来将会有一个节点唤醒后继续进入图 5-24中的循环进一步尝试tryAcquire()方法来获取锁,但是也未必能完全获取到哦,因为此时也可能有一些外部的请求正好与之征用,而且还奇迹般的成功了,那这个线程的运气就有点悲剧了,不过通常乐观认为不会每一次都那么悲剧。
再看看共享锁,从前面的排它锁可以看得出来是用一个状态来标志锁的,而共享锁也不例外,但是Java不希望去定义两个状态,所以它与排它锁的第一个区别就是在锁的状态上,它用int来标志锁的状态,int有4个字节,它用高16位标志读锁(共享锁),低16位标志写锁(排它锁),高16位每次增加1相当于增加65536(通过1 << 16得到),自然的在这种读写锁中,读锁和写锁的个数都不能超过65535个(条件是每次增加1的,如果递增是跳跃的将会更少)。在计算读锁数量的时候将状态左移16位,而计算排它锁会与65535“按位求与”操作,如下图所示。

QQ图片20140110195308

图 5-28 读写锁中的数量计算及限制
写锁的功能与“ReentrantLock”基本一致,区域在于它会在tryAcquire操作的时候,判定状态的时候会更加复杂一些(因此有些时候它的性能未必好)。
读锁也会写入队列,Node的类型被改为:“Node.SHARED”这种类型,lock()时候调用的是AQS的acquireShared(int)方法,进一步调用tryAcquireShared()操作里面只需要检测是否有排它锁,如果没有则可以尝试通过CAS修改锁的状态,如果没有修改成功,则会自旋这个动作(可能会有很多线程在这自旋开销CPU)。如果这个自旋的过程中检测到排它锁竞争成功,那么tryAcquireShared()会返回-1,从而会走如排它锁的Node类似的流程,可能也会被park住,等待排它锁相应的线程最终调用unpark()动作来唤醒。
这就是Java提供的这种读写锁,不过这并不是共享锁的诠释,在共享锁里面也有多种机制 ,或许这种读写锁只是其中一种而已。在这种锁下面,读和写的操作本身是互斥的,但是读可以多个一起发生。这样的锁理论上是非常适合应用在“读多写少”的环境下(当然我们所讲的读多写少是读的比例远远大于写,而不是多一点点),理论上讲这样锁征用的粒度会大大降低,同时系统的瓶颈会减少,效率得到总体提升。
在本节中我们除了学习到AQS的内在,还应看到Java通过一个AQS队列解决了许多问题,这个是Java层面的队列模型,其实我们也可以利用许多队列模型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甚至于可以改写模型模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本章的5.6.1节中将会详细介绍。
关于Lock及AQS的一些补充:
1、 Lock的操作不仅仅局限于lock()/unlock(),因为这样线程可能进入WAITING状态,这个时候如果没有unpark()就没法唤醒它,可能会一直“睡”下去,可以尝试用tryLock()、tryLock(long , TimeUnit)来做一些尝试加锁或超时来满足某些特定场景的需要。例如有些时候发现尝试加锁无法加上,先释放已经成功对其它对象添加的锁,过一小会再来尝试,这样在某些场合下可以避免“死锁”哦。
2、 lockInterruptibly() 它允许抛出InterruptException异常,也就是当外部发起了中断操作,程序内部有可能会抛出这种异常,但是并不是绝对会抛出异常的,大家仔细看看代码便清楚了。
3、 newCondition()操作,是返回一个Condition的对象,Condition只是一个接口,它要求实现await()、awaitUninterruptibly()、awaitNanos(long)、await(long , TimeUnit)、awaitUntil(Date)、signal()、signalAll()方法,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中有一个内部类叫做ConditionObject实现了这个接口,它也是一个类似于队列的实现,具体可以参考源码。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当然觉得自己比较牛逼的话也可以参考源码自己来实现。
4、 在AQS的Node中有每个Node自己的状态(waitStatus),我们这里归纳一下,分别包含:
SIGNAL 从前面的代码状态转换可以看得出是前面有线程在运行,需要前面线程结束后,调用unpark()方法才能激活自己,值为:-1
CANCELLED 当AQS发起取消或fullyRelease()时,会是这个状态。值为1,也是几个状态中唯一一个大于0的状态,所以前面判定状态大于0就基本等价于是CANCELLED的意思。
CONDITION 线程基于Condition对象发生了等待,进入了相应的队列,自然也需要Condition对象来激活,值为-2。
PROPAGATE 读写锁中,当读锁最开始没有获取到操作权限,得到后会发起一个doReleaseShared()动作,内部也是一个循环,当判定后续的节点状态为0时,尝试通过CAS自旋方式将状态修改为这个状态,表示节点可以运行。
状态0 初始化状态,也代表正在尝试去获取临界资源的线程所对应的Node的状态。

Codition的实现

在java.util.concurrent包中,有两个很特殊的工具类,Condition和ReentrantLock,使用过的人都知道,ReentrantLock(重入锁)是jdk的concurrent包提供的一种独占锁的实现。它继承自Dong Lea的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同步器),确切的说是ReentrantLock的一个内部类继承了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ReentrantLock只不过是代理了该类的一些方法,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使用内部类在包装一层? 我想是安全的关系,因为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中有很多方法,还实现了共享锁,Condition(稍候再细说)等功能,如果直接使ReentrantLock继承它,则很容易出现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中的API被误用的情况。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讨论下Condition工具类的实现。

ReentrantLock和Condition的使用方式通常是这样的:

C1

运行后,结果如下:

C2

可以看到,

Condition的执行方式,是当在线程1中调用await方法后,线程1将释放锁,并且将自己沉睡,等待唤醒,

线程2获取到锁后,开始做事,完毕后,调用Condition的signal方法,唤醒线程1,线程1恢复执行。

以上说明Condition是一个多线程间协调通信的工具类,使得某个,或者某些线程一起等待某个条件(Condition),只有当该条件具备( signal 或者 signalAll方法被带调用)时 ,这些等待线程才会被唤醒,从而重新争夺锁。

那,它是怎么实现的呢?

首先还是要明白,reentrantLock.newCondition() 返回的是Condition的一个实现,该类在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中被实现,叫做newCondition()

C3

它可以访问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中的方法和其余内部类(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是个抽象类,至于他怎么能访问,这里有个很奇妙的点,后面我专门用demo说明 )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下Condition类的实现,还是从上面的demo入手,

为了方便书写,我将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缩写为AQS

当await被调用时,代码如下:

01public final void awai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02if (Thread.interrupted())
03 throw new InterruptedException();
04 Node node = addConditionWaiter(); //将当前线程包装下后,
05                                   //添加到Condition自己维护的一个链表中。
06int savedState = fullyRelease(node);//释放当前线程占有的锁,从demo中看到,
07                                       //调用await前,当前线程是占有锁的
08 
09int interruptMode = 0;
10 while (!isOnSyncQueue(node)) {//释放完毕后,遍历AQS的队列,看当前节点是否在队列中,
11                           //不在 说明它还没有竞争锁的资格,所以继续将自己沉睡。
12                             //直到它被加入到队列中,聪明的你可能猜到了,
13                            //没有错,在singal的时候加入不就可以了?
14 LockSupport.park(this);
15 if ((interruptMode = checkInterruptWhileWaiting(node)) != 0)
16 break;
17 }
18//被唤醒后,重新开始正式竞争锁,同样,如果竞争不到还是会将自己沉睡,等待唤醒重新开始竞争。
19if (acquireQueued(node, savedState) && interruptMode != THROW_IE)
20 interruptMode = REINTERRUPT;
21 if (node.nextWaiter != null)
22 unlinkCancelledWaiters();
23 if (interruptMode != 0)
24 reportInterruptAfterWait(interruptMode);
25 }

回到上面的demo,锁被释放后,线程1开始沉睡,这个时候线程因为线程1沉睡时,会唤醒AQS队列中的头结点,所所以线程2会开始竞争锁,并获取到,等待3秒后,线程2会调用signal方法,“发出”signal信号,signal方法如下:

1public final void signal() {
2 if (!isHeldExclusively())
3 throw new 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
4 Node first = firstWaiter; //firstWaiter为condition自己维护的一个链表的头结点,
5                          //取出第一个节点后开始唤醒操作
6 if (first != null)
7 doSignal(first);
8 }

说明下,其实Condition内部维护了等待队列的头结点和尾节点,该队列的作用是存放等待signal信号的线程,该线程被封装为Node节点后存放于此。

C4

关键的就在于此,我们知道AQS自己维护的队列是当前等待资源的队列,AQS会在资源被释放后,依次唤醒队列中从前到后的所有节点,使他们对应的线程恢复执行。直到队列为空。

而Condition自己也维护了一个队列,该队列的作用是维护一个等待signal信号的队列,两个队列的作用是不同,事实上,每个线程也仅仅会同时存在以上两个队列中的一个,流程是这样的:

1. 线程1调用reentrantLock.lock时,线程被加入到AQS的等待队列中。

2. 线程1调用await方法被调用时,该线程从AQS中移除,对应操作是锁的释放。

3. 接着马上被加入到Condition的等待队列中,以为着该线程需要signal信号。

4. 线程2,因为线程1释放锁的关系,被唤醒,并判断可以获取锁,于是线程2获取锁,并被加入到AQS的等待队列中。

5.  线程2调用signal方法,这个时候Condition的等待队列中只有线程1一个节点,于是它被取出来,并被加入到AQS的等待队列中。  注意,这个时候,线程1 并没有被唤醒

6. signal方法执行完毕,线程2调用reentrantLock.unLock()方法,释放锁。这个时候因为AQS中只有线程1,于是,AQS释放锁后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唤醒线程时,线程1被唤醒,于是线程1回复执行。

7. 直到释放所整个过程执行完毕。

可以看到,整个协作过程是靠结点在AQS的等待队列和Condition的等待队列中来回移动实现的,Condition作为一个条件类,很好的自己维护了一个等待信号的队列,并在适时的时候将结点加入到AQS的等待队列中来实现的唤醒操作。

看到这里,signal方法的代码应该不难理解了。

取出头结点,然后doSignal

C5

01private void doSignal(Node first) {
02 do {
03 if ( (firstWaiter = first.nextWaiter) == null//修改头结点,完成旧头结点的移出工作
04 lastWaiter = null;
05 first.nextWaiter = null;
06 while (!transferForSignal(first) &&//将老的头结点,加入到AQS的等待队列中
07 (first = firstWaiter) != null);
08 }
09 
10final boolean transferForSignal(Node node) {
11 /*
12 * If cannot change waitStatus, the node has been cancelled.
13 */
14 if (!compareAndSetWaitStatus(node, Node.CONDITION, 0))
15 return false;
16 
17/*
18 * Splice onto queue and try to set waitStatus of predecessor to
19 * indicate that thread is (probably) waiting. If cancelled or
20 * attempt to set waitStatus fails, wake up to resync (in which
21 * case the waitStatus can be transiently and harmlessly wrong).
22 */
23 Node p = enq(node);
24 int ws = p.waitStatus;
25//如果该结点的状态为cancel 或者修改waitStatus失败,则直接唤醒。
26 if (ws > 0 || !compareAndSetWaitStatus(p, ws, Node.SIGNAL))
27 LockSupport.unpark(node.thread);
28 return true;
29 }

可以看到,正常情况 ws > 0 || !compareAndSetWaitStatus(p, ws, Node.SIGNAL) 这个判断是不会为true的,所以,不会在这个时候唤醒该线程。

只有到发送signal信号的线程调用reentrantLock.unlock()后因为它已经被加到AQS的等待队列中,所以才会被唤醒。

总结:

     本文从代码的角度说明了Condition的实现方式,其中,涉及到了AQS的很多操作,比如AQS的等待队列实现独占锁功能,不过,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等有机会再将AQS的实现单独分享出来。

2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