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国

来源:互联网 发布:java怎么执行main方法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6:45

2004年5月25日,谭铁牛在南昌大学讲学     中国江西网记者 王光忠 摄

     谭铁牛,男,1964年1月生,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助理、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国家领导人召集的归国学者座谈会上,在世界水平的学术讲坛,在向中国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会场,一位青年学者的发言往往被阵阵掌声打断。人们佩服他的学识,更赞赏他的品德,人们不仅为他的赤子情怀所感动,同时也为他不凡的口才和动人的故事倾倒。他就是中国科学院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全国青联委员谭铁牛。

    谭铁牛曾经很困苦,童年时,一日三餐连红薯都吃不饱;谭铁牛也曾经很富有,在国外获终身教职,有了自己的小汽车和二层楼的洋房。然而,同样是谭铁牛,又一如远离困苦时光那样,远离了富有,放弃汽车、洋房和丰厚的年薪,回国后,天天靠步行上下班……    从上不起高中的苦孩子,到今天已做了博士生导师的青年学者;从吃不上饭,到无衣食之忧。这位年轻科技工作者的经历充满坎坷和曲折。

    从湖南乡村到大洋彼岸、到西方讲坛、到中国科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行坚实的脚印,凝聚着谭铁牛不惮艰苦奋斗拼搏的辛劳;这条充满成就和荣誉的生命轨迹,跳跃着憾人魂魄的爱国旋律。

峥嵘岁月

    199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团中央、中科院及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祖国和科学,我心中的依恋”主题报告会上,谭铁牛曾回忆那段艰难的岁月:“1964年,我出生在湖南省茶陵县一个并不富裕的乡村,父老乡亲们日出而耕,日落而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勤恳恳耕作于农田之间,赖以生存的是祖祖辈辈不知翻耕了多少遍的那片黄土地,但辛勤的劳动并没有换来富裕的生活。贫穷落后的现实、乡亲们无可奈何的神情和学校老师们教育使我逐渐地明晓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几把锄头挖不出一个富裕生活,几根扁担挑不出一个现代化的农村。家乡的出路何在?乡亲们的希望何在?出路在于掌握知识、依靠科学,希望在于我们新一代。带着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我刻苦学习,孜孜以求,希望有朝一日,用自己所学来振兴家乡,振兴祖国。有了这种认识,学习也就有了动力。煤油灯下我推导过数学公式,半山坡上我记忆过英语单词,黄牛背上我背读过唐诗宋词。就这样,在家乡那几间泥瓦教室里这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

    也许一个有志青年不愿在伤口上撒盐,也许在那样的场合,不能太多地忆及新社会的困难。但一个科学家,一个实事求是的创业者,却不会忘记那段峥嵘的岁月,因为那是一种财富,一座磨砺思想之剑的巨石,是一条事业的助跑线和实施跨越的起跳板。

    “初中毕业以后,我参加了茶陵县一中的全县统一入学考试和全国中等专科学校的统一入学考试。前者我考了全县第一,后者我考了第二。我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顺理成章地选择升念高中,但面对并不昂贵的高中期间的学杂费,家庭拮据的现实不得不使我做出准备读中专就业的选择。就在这一人生转折关键时刻,家乡的县政府和茶陵一中的校领导知道了我的矛盾心理。他们鼓励我升念高中并破例地减免了我的学杂费,同时给予我最高的助学金,让我顺利地完成了两年的高中学习。没有家乡人民的支持,理没有我的今天。祖国和人民恩重如山,乡村学子终生不忘!”

    有志者事竟成。1980年带着父老乡亲的厚望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望,谭铁牛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这所百年学府,开始一步步迈向科学的殿堂。1985年,21岁的他又有幸获得国家教育部的资助,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带着祖国人民的嘱咐,远渡重洋,落足英伦三岛,求学深造于世界著名的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

英伦思归

    在此后近13年的留学生活中,大事小事,耳闻目睹,谭铁牛对民族尊严的体验、祖国母亲的依恋和爱国主义的感受真是刻骨铭心。在异国它乡的土地上,在远离祖国和亲人的岁月里,他常想为什么一个面积只及我国1/50,并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帝国语言能强行占领祖国的领土?为什么一个面积同样狭小的日本帝国主义能强加给我们一个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为什么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子孙要蒙受诸如“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奇耻大辱?为什么当中国公民出现在西方国家的旅游景点时,常被人误认为日本和新加坡国民?为什么“中国制造”的商品大多数只能出现在西方国家地摊上?这一连串为什么都是因为祖国的暂时落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科技的不发达。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新时代的留学生自己的任务就是要师它国之长,兴民族之邦,扬祖国之威。有了这样的认识,谭铁牛在国学习也就有了强大的动力。异国求学,孜孜不倦,因而很顺利地获得了帝国理工学院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通过公开竞聘获得了英国知名学府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

    从那以后,在工作上,他有了自己的研究助手、自己的博士生、自己的研究项目、自己的研究小组。他与英国同事也有十分融洽的关系,也一直得到院系领导的器重。妻子闻桦也在同一大学有了一份专业对口的终身职位。雷丁大学是英国公认的环境优美的知名学府之一。位于英国英格兰南部的雷丁是个美丽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中国学者谭铁牛拥有当时留学生中最好的住房和区位路段。出门开车25分钟可达国际著名的希思罗机场,出门步行不到10分钟有一个漂亮的大湖。以房子为中心,15分钟的路程范围内,托儿所、中学、大学、医院、运动场齐全。自家的两层小楼,前后都有花园,不远处的公共草坪,更能给人一片无际的惬意和安宁。虽然各方面他们已有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安居乐业的条件,也有了在学术上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想想故乡湖南茶陵的茅屋、油灯、土灶、水井,再想想当年无钱读高听困窘,像蹒跚着从夜路走出,迎来坦途和朝霞的人,也许再不愿回首昨夜的旅程。但谭铁牛不,他时常从这往事与现实、穷与富的反差碰撞中,激活自己帮助祖国摆脱贫困的志向。面对一个崛起的祖国和数亿双父老乡亲们期待的眼睛,回想自己出国留学、以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他越来越没有在异国它乡安居乐业的心情,也不希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一片并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他认为舒适安逸的生活不应是当代青年的追求,个人事业的发展当立足于养育自己的祖国,报国兴邦才是当代青年应有的抱负。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自己成长的每一个过程,无一不得益于国家和人民以及故土父老乡亲的培养。“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和人民并不富裕,却拿出大量的经费送我出国深造,对我的关怀和爱护深如海洋。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余年来,自己求学海外,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无几,对祖国人民的养育之恩无所报答,自己常为此深感不安和内疚。”谭铁牛经常这样感慨地说。因此多年来,他身在海外,一直在寻求回国效力的机会。在英国期间的一件小事,更坚定了他当时回国的决心。在与英国教授一次闲谈中,那位英国教授酒后吐真言,说自己喜欢教本国的学生,目的是希望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全部传给英国人。谭铁牛不无震惊,一个崇尚个人奋斗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尚且有这样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公民,一个国家和人民培养起来的青年学子,却不能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这是何等的憾事?此次闲谈之后,他更是寝食难安。中科院推出颇具战略眼光的“百人计划”最终使他的回国愿望梦想成真。回国求职过程中,最令谭铁牛感动的是国内用人单位的爱才之情。不论是老一辈的科学家、各方面的领导,还是基层的科研工作者,对他的关心都是无微不至的。国内用人单位有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的决心,有召唤海外学子回国建功立业的诚心,有解决留学生回国实际困难的爱心,谭铁牛无以报答,惟有回报以海外学子的一颗赤子之心。

    谭铁牛1996年底入中科院的“百人计划”,1997年与妻子双双向雷丁大学递交了放弃该校终身职位的辞职书,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卖掉了房子、汽车和其它家当。1998年初,他和妻子带着刚刚满周岁的儿子,登上了回国的班机。踏上了回国之路。

无悔之路

    在回国后近半年的时间里,为了使自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尽快地熟悉新的工作环境,他与妻子商量,决定暂不在北京安家,忍痛割爱,将妻子送住远在西安的岳父母处。从此,在静悄悄的深夜里,在自动化所通往中关村客座公寓的小路上,多了一个疾步独行的人。回来后,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变,生活条件反差以及对气候的不适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谭铁牛感到胸闷气短,皮肤干燥开裂。在那段日子里,面对远离爱妻幼狐孤独,遥望交相辉映的万家灯火,念及在英国还未毕业的几个博士生和尚未结题的科研项目,谭铁牛感慨过、沉思过、内疚过,但没有后悔过!因为他坚信自己举家回国的选择是正确明知的选择,坚信自己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生养他的这片土地,坚信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充满希望的中国!时常有朋友问谭铁牛当时决定回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是我的祖国,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只能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国运兴,事业兴,我的事业在中国。”他经常这样平淡地谈起这个话题。

    回国后,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紧扣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谭铁牛在实验室开辟了几个新的研究方向,包括动态场景的计算机视觉监控、基于人的行为和生物特征的人物识别与身份鉴定以及数字多媒体数据和水印处理等。依靠集体的力量,努力争取科研经费(现已落实各类经费800多万元)。1998年一回国便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人事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并经激烈竞争入选国家863智能计算机专家组成员,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又获中科院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他至今已在国际重要的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了五项发明专利。为了从多方面提高我国的国际学术地位,他努力跻身国际学术组织,1998年成为国际权威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的编委,并受Elsevier科学出版社和国际著名期刊《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主编的邀请,担任该刊亚洲地区的编委,在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亚洲编辑部。1998年,谭铁牛与一位英国学者合作,创办了IEEE国际视觉监控研讨会系列,并担任会议主席。回国后,他陆续承担了多种社会职务和学术兼职,希望以多种方式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他现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成员、《中国图象图形学报》副主编、《中国自动化学报》责任编委、《中国计算机学报》编委、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IEEE北京分会副主席、第二届中美青年科学家科学前沿研讨会组委会中文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图形图像学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中科院青年联合会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欧美同学会理事留英分会副会长、贵州省委省政府科教顾问、清华大学和湖南大学校兼职教授。

    回国工作不久,他即被任命为中科院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助理,并当选为所党委委员。作为一个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他与同事们明确了实验室的奋斗目标,即“创经得起考验的一流研究成果,育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科技人才,办具国际水准的顶尖科研基地”。在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工作的推动和自动化所各级领导的支持指导下,他与同事们一道,实施“哑铃模式”发展战略,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立足国内、面对现实,在重视前瞻性前沿性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推动应用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并围绕实验室的科学方面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和宣传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布局、调整改革,力求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大家创造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顺心的人际关系和称心的生活待遇。在最近一次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谭铁牛谈目前许多科研单位的科研机构改革问题。他认为,这项改革的关键是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建立有资金短缺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而创造规范有效的人才机制及管理机制首先要有个大环境。目前中科院实施的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力图在保持骨干队伍稳定的同时,坚持整体队伍的开放和流动,其核心原则就是要按需设岗,使每岗位有切实发挥作用。谭铁牛认为,有了良好的大环境后,每个科研院所还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营造能够提高效率、完善自我的小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谭铁牛与实验室同事们一道,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众多的科研单位中独树一帜并为多家单位所借鉴。目前,他所负责的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与流动人员已形成了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好风气,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家在制度保证下,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实验室科研硕果累累,基保包括研制出了新一代“北极星”人机对话系统、计算机视觉监控系统及各种身份识别与鉴定系统,而他本人负责自行研制的虹膜识别系统更是打破了国外仅有的几家公司对此项技术的垄断。在此基础上,他大力提倡和推动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加大了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工作的力度,为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人才、技术和资金的良性循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他更是尽其所能,用尽其心。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近期实验室不仅在国内招聘到多名优秀青年学者,而且又吸引了一位在国外已学习工作13年之久的杰出人才加盟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在科技部主办的《中国基础科学》1999年创刊号中,实验室有幸在众多的国家实验室中被选为其封面故事予以报道;在中科院1999年50周年院庆的系列活动中,实验室又被选为6个院内实验室之一的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节目中被专题报道……这些是对实验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谭铁牛及其同事们的鞭策。

    谭铁牛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回国工作两年来的亲身经历,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感叹到,回国后自己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事业感、责任感和幸福感。尽管路比在国外走得多了(因为不会骑自行车,上下班等只好以步代车),觉睡得少了(因为每日每时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但生活更充实了,心里也更踏实了。因为回来后,毕竟是在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自己毕竟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干事。他深深地感到,对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能在养自己的故土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一点聪明才智,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融入到祖国的大发展中去,是最大的幸福。回国以来,谭铁牛陆续结识了一批德高望重的学者和老前辈。他们正直的为人、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想、谦逊的态度,朴实的作风、坦荡的胸怀和崇高的首先修养,不仅在业务上影响了他,而且也完善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只有做一个诚实、谦逊、具有崇高修养、为国为民有用的人其学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人各有其长,应集百家之长克己之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两年多来,谭铁牛也深感回国工作是英雄有用武之地,学子有报国之门。“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展开以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飞速推进,为广大海内外青年学者创造了无数施展才干的机会和空间。回国工作的经历,使自己深刻地领会到邓小平曾说过的“留学生做贡献,还是回国好”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感觉到现在的国情对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对每一位留学人员,的确是成就一番大业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谈到留学人员回国问题,他常说:“我也相信必有一大批留学人员学成回国,自己只是捷足先登,“笨岛先飞”而已。”

    回首走过的路程,激情和理智是谭铁牛人生的两大支柱。谭铁牛不止一次地谈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民族振兴是自己的期盼;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效力祖国是自己的义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民服务是自己的天职;作为一名青年学者,科教兴国是自己的使命;作为一名回国学子,扎根故土是自己的归宿。这是我回国的动机,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祖国和人民,中科院和已经给了我一个不小的空间,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自己当虚心学习,认真工作,尽心回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