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技术原理

来源:互联网 发布:oracle数据库中文乱码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8 08:55

MAC地址

  • MAC地址48位,由12位的十六进制数表示。
  • MAC地址前24位代表供应商代码,后24位是序列号。
  • 以太网原理—CSMA/CD(载波侦听多址访问/冲突检测)

二层交换机原理

  • 接收网段上的所有数据帧;
  • 利用接收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来建立MAC地址表(源地址自学习),使用地址老化机制进行地址表维护;
  • 在MAC地址表中查找数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如果找到就将该数据帧发送到相应的端口(不包括源端口);如果找不到,就向所有的端口发送(不包括源端口);
  • 向所有端口转发广播帧和多播帧。(不包括源端口)

#

  • 全双工技术对以太网技术的影响:(1)最大吞吐量达到双倍速率;(2)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太网的冲突问题,以太网从此告别CSMA/CD
  • 现阶段所有的网卡,路由器,二层交换机都是全双工设备,HUB除外。
  • 现阶段以太网存在如下缺点:(1)广播泛滥;(2)安全性仍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

  • 解决广播泛滥问题的主导思想:将没有互访需求的主机隔离开—VLAN的起源-基于端口分组

  • vlan的缺点是本来需要通信的主机被分配在不同的vlan,解决办法如下:(1)使用路由器连接不同的vlan;(2)单臂路由;(3)使用三层交换机

#

  • 小型企业网络通常采用扁平网络结构,网络扩展能力低。大型企业网络用户较多,常采用多层次网络结构。

#

  • 网络通信中,“协议”和“标准”通常可以混用,同时,协议或标准本身又常常具有层次的特点。
  • 一般的,关注于逻辑数据关系的协议通常被称为上层协议,而关注于物理数据流的协议通常被称为底层协议。
  • 不同的协议栈用于定义和管理不同网络的数据转发规则。

ISO参考模型

#

  •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 表示层:数据格式化,加密,解密
  • 会话层:建立,维护,管理会话连接
  • 传输层:建立,维护,管理端到端连接
  • 网络层:IP寻址和路由选择
  • 数据链路层:控制网络层与物理层之间通信
  • 物理层:比特流传输

计算机组成

  • 计算单元
  • 控制单元
  • 存储单元
  • 输入单元
  • 输出单元

#

  • cpu-z:测试cpu真伪;
  • HT技术与core区别;核心数越多越好;(HT:cpu的虚拟机)
  • 主频:主要工作频率;倍频:加快运算速度(超频:超备频速···以损耗热量为代价)
  • cpu频率=主频x倍频
  • 缓存民用:2-8M.军用至强系列缓存:32M.
  • LGA 1366;代表intelcpu插槽
  • ps/2:圆形7针接口,绿色:鼠标;紫色:键盘
  • VGA/DVI接口:输出接口;VGA:15针,DVI:40针(速度快);HDMA;最快的输出接口。【视频输出】
  • com口,9针,调试口
  • LPD 21针打印口。
  • PCI-E 16倍速(外置接口)
  • bios纽扣电池(系统)
  • cmos:参数,可修改;cmos芯片。
  • 内存主频:一代533Mhz,二代800mhz,三代1666mhz;(1.5v,低压1.25v)DDR3L
  • 蓝屏:内存不兼容,cpu指令集就凌乱了。
  • 硬盘机械式,容易损坏;亚真空;磁头容易坏。固态硬盘:电动。
  • 硬盘的参数:盘片(存数据)柱面-磁道-扇区-区域。
  • 显卡核心:顶点渲染;频率数
  • 硬盘:西数,东芝,三星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