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学习】面试iOS工程师的相关问题

来源:互联网 发布:阿里云api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03:28
1. OC中,与alloc语义相反的方法是dealloc还是release?与retain语义相反的方法是dealloc还是release?为什么?需要与alloc配对使用的方法是dealloc还是release,为什么?
以下是针对MRC(手动内存释放)模式:
与alloc语义相反的方法是dealloc,与retain语义相反的方法是release。
alloc是为对象在内存中开辟空间,而dealloc则是对象销毁时释放空间。
retain方法是对象开辟空间以后使对象的引用计数器加1,而release是对象的引用计数器减1。
需要与alloc配对的方法是release,因为对象创建以后,对象的引用计数器自动加1,
而调用release方法后,对象的引用计数器归0,系统会自动调用dealloc方法释放空间。
2. 在一个对象的方法里面:self.name = @"object";和 _name = @"object"有什么不同吗?
self.name = @"object"; 是通过点语法修改属性name的值。
本质上使用的是name属性的setter方法进行的赋值操作,实际上执行的代码是
[self setName:@"object"];
例如:
@property(nonatomic, strong) NSString *name;
//根据@property关键词,系统自动生成setter方法。


(void)setName:(NSString )name{
//根据strong关键词
[name retain]; //内存计数+1
[_name release]; //把之前指针指向的内容内存计数-1
_name = name; //指向新内容
}
_name = @“object”; 只是单纯的把‘_name’指针指向‘@"object"’字符串对象所在的地址,
没有调用方法。
3. 这段代码有什么问题吗?
-(void)setAge:(int)newAge{
self.age = newAge;
}
在age属性的setter方法中,不能通过点语法给该属性赋值。
会造成setter方法的循环调用。因为self.age = newAge;
本质上是在调用 [self setAge:newAge]; 方法。
解决循环调用的方法是方法体修改为 _age = newAge;
另外 变量名称不能使用new开头!
4. 以下每行代码执行后,person对象的retain count分别是多少?
Person person = [[Person alloc] init];
[person retain];
[person release];
[person release];
Person person = [[Person alloc] init]; =1
[person retain]; +1 = 2
[person release]; -1 = 1
[person release]; -1 = 0
内存计数技术规律
alloc,new,copy 内存计数 = 1
retain +1
release -1
UIView addSubview +1
NSMutableArray addObject +1
5. 这段代码有什么问题,如何修改?
for(int i = 0; i < someLargeNumber; i++){
NSString string = @“Abc”;
string = [string lowercaseString];
string = [string stringByAppendingString:@“xyz”];
NSLog(@“%@“, string);
}
代码本身不会报错。
但是猜测出题者的意思是要循环添加为 abcxyzxyzxyz.....这样的形式。
如果是想在Abc后面拼接多个xyz字符串的话,
则需要把"NSString string = @“Abc”;" 这行代码放在循环语句外面。
*6. 简要叙述面向对象的特点,特别是多态。
封装
封装是对象和类概念的主要特性。它是隐藏内部实现,提供外部接口,可以看作是“包装”。
封装,也就是把客观事物封装成抽象的类,并且类可以把自己的数据和方法只让可信的类或者对象操作,
对不可信的进行信息隐藏。
封装的目的是增强安全性和简化编程,使用者不必了解具体的实现细节,而只是要通过外部接口,
以特定的访问权限来使用类的成员。
好处:可以隐藏内部实现细节。通过大量功能类封装,加快后期开发速度。
继承
面向对象编程 (OOP) 语言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继承”。
继承是指这样一种能力:它可以使用现有类的所有功能,并在无需重新编写原来的类的情况下
对这些功能进行扩展。
通过继承创建的新类称为“子类”或“派生类”,被继承的类称为“基类”、“父类”或“超类”。
继承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考虑使用继承时,有一点需要注意,
那就是两个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属于”关系。
例如,Employee(雇员)是一个人,Manager(领导)也是一个人,因此这两个类都可以继承Person类。
但是 Leg(腿) 类却不能继承 Person 类,因为腿并不是一个人。
多态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允许你将父对象设置成为和一个或更多的他的子对象相等的技术,
赋值之后,父对象就可以根据当前赋值给它的子对象的特性以不同的方式运作。
简单的说,就是一句话:允许将子类类型的指针赋值给父类类型的指针。
不同对象以自己的方式响应相同的消息的能力叫做多态。
意思就是假设生物类(life)都用有一个相同的 方法-eat;那人类属于生物,猪也属于生物,
都继承了life后,实现各自的eat,但是调用是我们只需调用各自的eat方法。
也就是不同的对象以 自己的方式响应了相同的消息(响应了eat这个选择器)。
实现多态,有二种方式,覆盖,重载。
• 覆盖(override),是指子类重新定义父类的虚函数的做法。
• 重载(overload),是指允许存在多个同名函数,而这些函数的参数表不同
(或许参数个数不同,或许参数类型不同,或许两者都不同)。
这里注意:OC没有重载,因为OC只认函数名,不认参数类型。OC不允许存在多个同名函数。
总结:封装可以隐藏实现细节,使得代码模块化;继承可以扩展已存在的代码模块(类);
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代码重用。
而多态则是为了实现另一个目的——接口重用!
多态的作用,就是为了类在继承和派生的时候,保证使用“家谱”中任一类的实例的某一属性时的正确调用。
在类层次中,子类只继承一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单重继承。
在类层次中,子类继承了多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多重继承。
*7. objective-c 所有对象间的交互是如何实现的?
在对象间交互中每个对象承担的角色不同,但总的来说无非就是”数据的发送者”或”数据的接收者”两种角色。消息的正向传递比较简单,直接拿到接受者的指针即可。消息的反响传递可以通过委托模式,观察者模式(本质是单例模式),block语法,AppDelegagte来实现。其中委托模式,block语法都是1对1的消息传递。 观察者模式是1对多。AppDelegate比较特殊,这是一个生命周期与进程一致的对象。 8. 什么叫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通常,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 9. OC的类可以多继承吗?可以实现多个接口吗?Category是什么?分类中能定义成员变量或属性吗?为什么?重写一个类的方式是继承好还是类别好?为什么?
Object-c的类不可以多重继承;可以实现多个接口(协议),通过实现多个接口可以完成C++的多重继承;Category是类别,推荐使用类别,用Category去重写类的方法,仅对本引入Category的类有效,不会影响到其他类与原有类的关系。 10. #import和#include有什么区别?@class呢?#import<>和#import”“有什么区别?*
import是Objective-C导入头文件的关键字,#include是C/C++导入头文件的关键字,使用#import头文件会自动只导入一次,不会重复导入,相当于#include和#pragma once;@class告诉编译器某个类的声明,当执行时,才去查看类的实现文件,可以解决头文件的相互包含;#import<>用来包含系统的头文件,#import””用来包含用户头文件。例如:/ 如果这里不写@class,则报错。 原因是找不到MyVC的定义。因为代码执行顺序是由上至下的。当声明协议MyVCDelegate时, MyVC还没有声明。使用 @class 名称随便写,不管是否存在。 可以自己用代码尝试随意写个@class 例如:@class Hello; 就算项目中根本没有Hello类,这里也不会报错。 因为只有当项目运行起来,才会真的去检查Hello类是否声明了。/@class MyVC;@protocol MyVCDelegate- (void)myVC:(MyVC *)myVC click:(id)sender;
@end
@interface MyVC : BaseVC
@end
ps:iOS7之后的新特性,可以使用@import 关键词来代理#import引入系统类库。
使用@import引入系统类库,不需要到build phases中先添加添加系统库到项目中。
11.属性readwrite, readonly, assign, retain, copy, nonatomic各是什么作用?在哪种情况下用?
1.readwrite 是可读可写特性;需要生成getter方法和setter方法时
(补充:默认属性,将生成不带额外参数的getter和setter方法(setter方法只有一个参数))
2.readonly 是只读特性,只会生成getter方法,不会生成setter方法;不希望属性在类外改变
3.assign 是赋值特性,setter方法将传入参数赋值给实例变量;仅设置变量时;
4.retain(MRC)/strong(ARC) 表示持有特性,setter方法将传入参数先保留,
再赋值,传入参数的retaincount会+1;
5.copy 表示拷贝特性,setter方法将传入对象复制一份;需要完全一份新的变量时。
6.nonatomic 非原子操作,决定编译器生成的setter和getter方法是否是原子操作。
atomic表示多线程安全,需要对方法加锁,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访问属性,
因为有等待过程,所以影响执行效率
一般使用nonatomic。不加锁。效率会更高。但是线程不安全。
12. 写一个setter方法用于完成@property(nonatomic, strong)NSString name, 写一个setter方法用于完成@property(nonatomic, copy)NSString name
(void)setName:(NSString*)str //retain
{
[str retain];
[_name release];
_name = str;
}
(void)setName:(NSString )str //copy
{
id t = [str copy];
[_name release];
_name = t;
}
*13. 对于语句NSString obj = [[NSData alloc] init]; obj在编译时和运行时分别是什么类型的对象?
编译时是NSString的类型;运行时是NSData类型的对象。 14. 常见的OC的数据类型有哪些? 和C的基本数据类型有什么区别? 如:NSInteger和int*
object-c的数据类型有NSString,NSNumber,NSArray,NSMutableArray,NSData等等。
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int,只是一定字节的内存空间,用于存放数值;
NSInteger类型的定义是
if LP64 || (TARGET_OS_EMBEDDED && !TARGET_OS_IPHONE)
|| TARGET_OS_WIN32 || NS_BUILD_32_LIKE_64
typedef long NSInteger;
typedef unsigned long NSUInteger;
else
typedef int NSInteger;
typedef unsigned int NSUInteger;
endif
可以看到,在64位操作系统上,NSInteger是 C语言的long类型。
在32位操作系统上,则是int类型。
15. id声明的对象有什么特性?
id 声明的对象具有运行时的特性,即可以指向任意类型的objcetive-c的对象;
可以作为返回值,也可以声明对象。
例如
(id)initWithName:(NSString *)name;
id obj = [NSObject new];
现在我们使用苹果推荐使用的“instancetype”类型代替id类型作为返回值
(instancetype)initWithName:(NSString )name;
instancetype和id的区别在于, id可以声明对象 也可以作为返回值,
instancetype只能作为返回值。
*16. OC如何对内存管理的,说说你的看法和解决方法。
Objective-C的内存管理主要有三种方式ARC(自动内存计数)、手动内存计数、内存池。
自动内存计数ARC:由Xcode自动在App编译阶段,在代码中添加内存管理代码。
手动内存计数MRC:遵循内存谁申请,谁添加。谁释放的原则。
内存释放池Release Pool:把需要释放的内存统一放在一个池子中,当池子被抽干后(drain)
池子中所有的内存空间也被自动释放掉。 内存池的释放操作分为自动和手动。
自动释放受runloop机制影响。
17. 你对@interface中的成员变量和@property声明的属性的理解。
@interface AA: NSObject{
NSString _name; //成员变量
}
@property NSString sex; //属性
如上所示:
属性拥有setter和getter方法 外加_sex成员变量。
_name只是成员变量, 没有setter和getter方法。
18. do while 和while do的区别?
while do是先判断while中的表达式的真假,再执行循环。
do while先进行循环一次,再判断while中的表达式的真假。
19. 用预处理指令#define声明一个常数,用以表明一年中有多少秒(忽略闰年问题)。
define SECONDS_PER_YEAR (60 60 24 * 365)
20. 浅拷贝和深拷贝的区别?
浅拷贝:只复制指向对象的指针,而不复制引用对象本身。
深拷贝:复制引用和对象本身。
意思就是说我有个A对象,复制一份后得到A_copy对象后,
对于浅复制来说,A和A_copy指向的是同一个内存资源,复制的只不过是是一个指针,
对象本身资源还是只有一份。
那如果我们对A_copy执行了修改操作,那么发现A引用的对象同样被修改,
这其实违背了我们复制拷贝的一个思想。
深复制就好理解了,内存中存在了两份独立对象本身。
用网上一哥们通俗的话将就是:
浅拷贝好比你和你的影子,你完蛋,你的影子也完蛋
深拷贝好比你和你的克隆人,你完蛋,你的克隆人还活着。
21. 类别的作用?继承和类别在实现中有何区别?
Category可以向类中添加新的方法,或者重写已有方法。
正常情况下不可以添加属性。但是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runtime机制添加属性。
类别主要有3个作用:
将类的实现分散到多个不同文件或多个不同框架中。降低耦合性。
重写主类方法
向类中添加协议,属性,方法。
继承主要作用:
重写父类方法
在父类基础上增加属性,方法,协议
区别:继承使用时,需要使用子类。 Category使用时只需要引入头文件。
22. 我们说的OC是动态运行时语言是什么意思?
编译时等价于编码时, 编码时就是程序员写的代码的样子. 程序员为一个类编写代码,
便可以为一个类添加 “成员变量(实例变量)” . 程序员也可以在一个类中写一些函数, 被称作“方法”.
运行前编译, 编译器会把程序员写的代码编译成可执行文件, 里面便有之前写的类的信息,
包括实例变量和方法, 这些信息并不能组成一个实际的数据类型.
程序运行后, 会将这些信息拼凑成一个结构体, 这个结构体便是一个数据类型.
同时, 在运行期间, 数据类型可以改变, 表现为:
可以动态增添方法
可以动态增添实例变量
等等..做一些运行时数据类型修改.
一旦做了运行时修改, 就会使得这个结构体与程序员当初编写的类不一样.
23. 为什么很多内置类如UITableView的delegate属性都是assign而不是retain ?
如果是retain会引起循环引用。
所有的引用计数系统,都存在循环引用的问题。例如下面的引用关系:
对象a创建并引用了对象b,对象b创建并引用了对象c,对象c创建并引用了对象b.
这时候b和c的引用计数分别是2和1。当a不再使用b,调用release释放对b的所有权,因为c还引用了b。
所以b的引用计数为1,b不会被释放。b不释放,c的引用计数就是1,c也不会被释放。
从此,b和c永远留在内存中。
这种情况,必须打断循环引用,通过其他规则来维护引用关系。
比如,我们常见的delegate往往是assign方式的属性而不是retain方式的属性,
赋值不会增加引用计数,就是为了防止delegation两端产生不必要的循环引用。
如果一个UITableViewController对象a通过retain获取了UITableView对象b的所有权,
这个UITableView对象b的delegate又是a,如果这个delegate是retain方式的,
那基本上就没有机会释放这两个对象了。
24. 什么时候用delegate,什么时候用Notification?
Delegate(委托模式):
1对1的反向消息通知功能。
Notification(通知模式):
只想要把消息发送出去,告知某些状态的变化。但是并不关心谁想要知道这个。
25. 什么是KVC和KVO?
KVC(Key-Value-Coding):键 - 值编码是一种通过字符串间接访问对象的方式。
而不是通过调用setter方法或通过实例变量访问的机制。很多情况下可以简化程序代码。
例如:
@interface MeiLing:NSObject
@property NSString name;
@property UILabel label;
@end
对于name的赋值 可以使用 meiLing.name = @"笑玲"; 这是点语法。调用的是setName方法。
KVC的写法是 [meiLing setValue:@"梦玲" forKey:@"name"]; 通过name字符串赋值。
当然也可以跨层赋值,例如为label的text属性赋值
点语法: meiLing.label.text = @"笑玲";
KVC: [meiLing setValue:@"梦玲" forKeyPath:@"label.text"];
KVO:键值观察机制,他提供了观察某一属性变化的方法,极大的简化了代码。
KVO 只能被 KVC触发, 包括使用setValue:forKey:方法 和 点语法。
通过下方方法为属性添加KVO观察
(void)addObserver:(NSObject )observer
forKeyPath:(NSString )keyPath
options:(NSKeyValueObservingOptions)options
context:(nullable void *)context;
当被观察的属性发生变化时,会自动触发下方方法
(void)observeValueForKeyPath:(NSString )keyPath
ofObject:(id)object
change:(NSDictionary )change
context:(void )context
*26. 设计模式是什么?你知道哪些设计模式,并简要叙述。
单例模式:通过static关键词,声明全局变量。在整个进程运行期间只会被赋值一次。
观察者模式:KVO是典型的通知模式,观察某个属性的状态,状态发生变化时通知观察者。
委托模式:代理+协议的组合。实现1对1的反相传值操作。
工厂模式:通过一个类方法,批量的根据已有模板生产对象。
MVC模式:Model View Control, 把模型 视图 控制器 层进行解耦合编写。
MVVM模式:Model View ViewModel 把 模型 视图 业务逻辑 层进行解耦合编写。
27. 描述一下iOS SDK中如何实现MVC的开发模式。
MVC即 Model-View-Control
Model称为模型层,主要负责数据结构,业务逻辑相关的操作
View 称为视图层,主要负责视图的展示
Control 称为控制层,主要负责把View和Model层结合起来的操作。例如点击视图上的某个按钮
要执行Model层中的某个业务逻辑。 或者把Model中的数据展现在视图上。
28. ViewController的didReceiveMemoryWarning是在什么时候调用的?默认的操作是什么?
当系统内存不足时,首先UIViewController的didReceiveMemoryWarining方法会被调用。
默认操作如果当前控制器不是window的根视图控制器,会自动将self.view释放。
29. delegate和Block的区别?
delegate:
需要定义协议方法并且实现协议方法,会使代码结构变复杂
效率没有block高
block:
代码结构更加紧凑,不需要额外定义方法。
需要注意防止循环引用,使用__weak 关键词修饰
当需要在块中修改外部变量时,需要对外部变量使用__block 关键词修饰
30. frame和bounds有什么不同?
frame指的是:该view在父view坐标系统中的位置和大小。(参照点是父亲的坐标系统)
bounds指的是:该view在本身坐标系统中 的位置和大小。(参照点是本身坐标系统)
31.ViewController生命周期
按照执行顺序排列
initWithCoder:通过nib文件初始化时触发
awakeFromNib:nib文件被加载的时候,会发送一个awakeFromNib的消息到nib文件中的每个对象
loadView:开始加载视图控制器自带的view
viewDidLoad:视图控制器的view被加载完成
viewWillAppear:视图控制器的view将要显示在window上
updateViewConstraints:视图控制器的view开始更新AutoLayout约束
viewWillLayoutSubviews:视图控制器的view将要更新内容视图的位置
viewDidLayoutSubviews:视图控制器的view已经更新视图的位置
viewDidAppear:视图控制器的view已经展现到window上
viewWillDisappear:视图控制器的view将要从window上消失
viewDidDisappear:视图控制器的view已经从window上消失
32. 如何将产品进行多语言发布,开发?
国际化操作
在Xcode中,Project里,找到Localization,点击+号,添加想要支持的语言
通过新建Strings文件,把文件进行国际化处理。 通过键值对的形式,同一个key在不同的国际化
文件中,对应不同的值。
通过 NSLocalizedStringFromTable 等方法,通过key来自动根据iOS设备的当前语言,
显示不同的字符串。
33. OC中是如何实现线程同步的?
@synchronized: 添加同步锁
NSLock:加锁
NSCondition:加条件锁
dispatch_async(dispatch_get_main_queue(), ^{}); :异步主线程
NSOperationQueue:添加线程依赖
NSOperationQueue:设置最大并发数为1
34. UDP和TCP的区别是什么?
1.基于连接与无连接;
2.对系统资源的要求(TCP较多,UDP少);
3.UDP程序结构较简单;
4.流模式与数据报模式 ;
5.TCP保证数据正确性,UDP可能丢包,TCP保证数据顺序,UDP不保证
35. TCP/IP建立连接的过程?
在TCP/IP 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连接请求,向客户端发送允许连接应答,
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允许连接应答,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通信状态,
完成三次握手。
(所谓的三次握手,就是要有三次连接信息的发送、接收过程。
TCP连的建立需要进行三次连接信息的发送、接收。)
36. 编程中,保存数据有哪几种方式?
数据:Sqlite。 操作方式分为原生的sqlite3,FMDB,Coredata
归档:Archive。 自定义类型需要注意遵循NSCoding协议
Plist:就是数组或字典,写入文件后的表现形式。
NSUserDefault:本质上就是Plist。
写文件
上传到服务器
37. 介绍版本控制中Git与SVN。
1、Git是一款免费、开源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用于敏捷高效地处理任何或小或大的项目。
主要区别于SVN工具的功能是 分支功能比SVN强大。 (常用)
2、SVN是Subversion的简称,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版本控制系统,它采用了分支管理系统,
它的设计目标就是取代CVS。
38. OC中创建线程的方法是什么?如果在主线程中执行代码,方法是什么?如果想延时执行代码,方法又是什么?
创建线程的方法
[NSThread detachNewThreadSelector:nil toTarget:nil withObject:nil]
[self performSelectorInBackground:nil withObject:nil];
[[NSThread alloc] initWithTarget:nil selector:nil object:nil];
dispatch_async(dispatch_get_global_queue(0, 0), ^{});
[[NSOperationQueue new] addOperation:nil];
主线程中执行代码的方法
[self performSelectorOnMainThread:nil withObject:nil waitUntilDone:YES]
dispatch_async(dispatch_get_main_queue(), ^{});
[[NSOperationQueue mainQueue] addOperation:nil];
延迟执行代码
sleep(2) 睡两秒钟
NSTimer启动定时器
39. iOS中有哪些多线程方案?
常用的有三种: NSThread NSOperationQueue GCD。
1、NSThread 是这三种范式里面相对轻量级的,但也是使用起来最负责的,
你需要自己管理thread的生命周期,线程之间的同步。线程共享同一应用程序的部分内存空间,
它们拥有对数据相同的访问权限。你得协调多个线程对同一数据的访问,
一般做法是在访问之前加锁,这会导致一定的性能开销。
2、NSOperationQueue 以面向对象的方式封装了用户需要执行的操作,
我们只要聚焦于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而不必太操心线程的管理,同步等事情,
因为NSOperation已经为我们封装了这些事情。
NSOperation 是一个抽象基类,我们必须使用它的子类。
3、 GCD: iOS4 才开始支持,它提供了一些新的特性,以及运行库来支持多核并行编程,
它的关注点更高:如何在多个cpu上提升效率。
总结:
NSThread是早期的多线程解决方案,实际上是把C语言的PThread线程管理代码封装成OC代码。
GCD是取代NSThread的多线程技术,C语法+block。功能强大。
NSOperationQueue是把GCD封装为OC语法,额外比GCD增加了几项新功能。
最大线程并发数
取消队列中的任务
暂停队列中的任务
可以调整队列中的任务执行顺序,通过优先级
线程依赖
NSOperationQueue支持KVO。 这就意味着你可以观察任务的状态属性。
但是NSOperationQueue的执行效率没有GCD高,所以一半情况下,我们使用GCD来完成多线程操作。
40. 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和联系?
1.什么是进程
进程是指在系统中正在运行的一个应用程序
每个进程之间是独立的,每个进程均运行在其专用且受保护的内存空间内
2.什么是线程
1个进程要想执行任务,必须得有线程(每1个进程至少要有1条线程)
线程是进程的基本执行单元,一个进程(程序)的所有任务都在线程中执行。
MRC:手动内存释放。遵循谁申请谁释放的原则,需要手动的处理内存计数的增加和修改。从12年开始,逐步被ARC(自动内存释放)模式取代。
点语法: “self.属性 = obj” 调用属性的setter方法。”self.属性” 调用属性的getter方法区别在于是否有等号。
41.Provider是指某个iPhone软件的Push服务器,这篇文章我将使用.net作为Provider。
APNS 是Apple Push Notification Service(Apple Push服务器)的缩写,是苹果的服务器。
上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net应用程序把要发送的消息、目的iPhone的标识打包,发给APNS。
第二阶段:APNS在自身的已注册Push服务的iPhone列表中,查找有相应标识的iPhone,并把消息发到iPhone。
第三阶段:iPhone把发来的消息传递给相应的应用程序,并且按照设定弹出Push通知。
http://blog.csdn.net/zhuqilin0/article/details/6527113 //消息推送机制
看内存泄露时候:在搜索中搜索run 找到Run Static Analyzer .


42.ASIDownloadCache 设置下载缓存
它对Get请求的响应数据进行缓存(被缓存的数据必需是成功的200请求):
[ASIHTTPRequest setDefaultCache:[ASIDownloadCache sharedCache]];
当设置缓存策略后,所有的请求都被自动的缓存起来。
另外,如果仅仅希望某次请求使用缓存操作,也可以这样使用:
ASIHTTPRequest request = [ASIHTTPRequest requestWithURL:url];
[request setDownloadCache:[ASIDownloadCache sharedCache]];
缓存存储方式
你可以设置缓存的数据需要保存多长时间,ASIHTTPRequest提供了两种策略:
a,ASICacheForSessionDurationCacheStoragePolicy,默认策略,基于session的缓存数据存储。当下次运行或[ASIHTTPRequest clearSession]时,缓存将失效。
b,ASICachePermanentlyCacheStoragePolicy,把缓存数据永久保存在本地,
如:
ASIHTTPRequest request = [ ASIHTTPRequest requestWithURL:url ];
[ request setCacheStoragePolicy:ASICachePermanentlyCacheStoragePolicy ];
43.HTTP协议详解
HTTP是一个属于应用层的面向对象的协议,由于其简捷、快速的方式,适用于分布式超媒体信息系统。目前在WWW中使用的是HTTP/1.0的第六版,HTTP/1.1的规范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个基于请求与响应模式的、无状态的、应用层的协议,常基于TCP的连接方式,HTTP1.1版本中给出一种持续连接的机制,绝大多数的Web开发,都是构建在HTTP协议之上的Web应用。
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1.支持客户/服务器模式。
2.简单快速: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请求方法常用的有GET、HEAD、POST。每种方法规定了客户与服务器联系的类型不同。由于HTTP协议简单,使得HTTP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因而通信速度很快。
3.灵活: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正在传输的类型由Content-Type加以标记。
4.无连接: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
5.无状态: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则它必须重传,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另一方面,在服务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时它的应答就较快。
44.URL
HTTP URL (UR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URI是他的子类,包含了用于查找某个资源的足够的信息)的格式如下:
http://host[":"port][abs_path]
http表示要通过HTTP协议来定位网络资源;host表示合法的Internet主机域名或者IP地址;port指定一个端口号,为空则使用缺省端口80;abs_path指定请求资源的URI;如果URL中没有给出abs_path,那么当它作为请求URI时,必须以“/”的形式给出,通常这个工作浏览器自动帮我们完成。
45.TCP/UDP区别联系
TCP---传输控制协议,提供的是面向连接、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当客户和服务器彼此交换数据前,必须先在双方之间建立一个TCP连接,之后才能传输数据。TCP提供超时重发,丢弃重复数据,检验数据,流量控制等功能,保证数据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运输层协议。UDP不提供可靠性,它只是把应用程序传给IP层的数据报发送出去,但是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到达目的地。由于UDP在传输数据报前不用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且没有超时重发等机制,故而传输速度很快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基于连接的协议,也就是说,在正式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一个TCP连接必须要经过三次“对话”才能建立起来,我们来看看这三次对话的简单过程:1.主机A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数据包;2.主机B向主机A发送同意连接和要求同步(同步就是两台主机一个在发送,一个在接收,协调工作)的数据包;3.主机A再发出一个数据包确认主机B的要求同步:“我现在就发,你接着吧!”,这是第三次对话。三次“对话”的目的是使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同步,经过三次“对话”之后,主机A才向主机B正式发送数据。
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与TCP相对应的协议。它是面向非连接的协议,它不与对方建立连接,而是直接就把数据包发送过去! UDP适用于一次只传送少量数据、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
tcp协议和udp协议的差别
是否连接面向连接面向非连接
传输可靠性可靠不可靠
应用场合传输大量数据少量数据
速度慢快
46.socket连接和http连接的区别
简单说,你浏览的网页(网址以http://开头)都是http协议传输到你的浏览器的, 而http是基于socket之上的。socket是一套完成tcp,udp协议的接口。
HTTP协议: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对应于应用层 ,HTTP协议是基于TCP连接的
tcp协议: 对应于传输层
ip协议: 对应于网络层
TCP/IP是传输层协议,主要解决数据如何在网络中传输;而HTTP是应用层协议,主要解决如何包装数据。
Socket是对TCP/IP协议的封装,Socket本身并不是协议,而是一个调用接口(API),通过Socket,我们才能使用TCP/IP协议。
http连接:http连接就是所谓的短连接,即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一次请求,服务器端响应后连接即会断掉;
socket连接:socket连接就是所谓的长连接,理论上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一旦建立起连接将不会主动断掉;但是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可能会是连接断开,比如说:服务器端或客户端主机down了,网络故障,或者两者之间长时间没有数据传输,网络防火墙可能会断开该连接以释放网络资源。所以当一个socket连接中没有数据的传输,那么为了维持连接需要发送心跳消息~~具体心跳消息格式是开发者自己定义的
我们已经知道网络中的进程是通过socket来通信的,那什么是socket呢?socket起源于Unix,而Unix/Linux基本哲学之一就是“一切皆文件”,都可以用“打开open –> 读写write/read –> 关闭close”模式来操作。我的理解就是Socket就是该模式的一个实现,socket即是一种特殊的文件,一些socket函数就是对其进行的操作(读/写IO、打开、关闭),这些函数我们在后面进行介绍。我们在传输数据时,可以只使用(传输层)TCP/IP协议,但是那样的话,如果没有应用层,便无法识别数据内容,如果想要使传输的数据有意义,则必须使用到应用层协议,应用层协议有很多,比如HTTP、FTP、TELNET等,也可以自己定义应用层协议。WEB使用HTTP协议作应用层协议,以封装HTTP文本信息,然后使用TCP/IP做传输层协议将它发到网络上。
1)Socket是一个针对TCP和UDP编程的接口,你可以借助它建立TCP连接等等。而TCP和UDP协议属于传输层 。
而http是个应用层的协议,它实际上也建立在TCP协议之上。
(HTTP是轿车,提供了封装或者显示数据的具体形式;Socket是发动机,提供了网络通信的能力。)
2)Socket是对TCP/IP协议的封装,Socket本身并不是协议,而是一个调用接口(API),通过Socket,我们才能使用TCP/IP协议。Socket的出现只是使得程序员更方便地使用TCP/IP协议栈而已,是对TCP/IP协议的抽象,从而形成了我们知道的一些最基本的函数接口。
47.什么是TCP连接的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握手过程中传送的包里不包含数据,三次握手完毕后,客户端与服务器才正式开始传送数据。理想状态下,TCP连接一旦建立,在通信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主动关闭连接之前,TCP 连接都将被一直保持下去。断开连接时服务器和客户端均可以主动发起断开TCP连接的请求,断开过程需要经过“四次握手”(过程就不细写了,就是服务器和客户端交互,最终确定断开)
48.利用Socket建立网络连接的步骤
建立Socket连接至少需要一对套接字,其中一个运行于客户端,称为ClientSocket ,另一个运行于服务器端,称为ServerSocket 。
套接字之间的连接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服务器监听,客户端请求,连接确认。
1。服务器监听:服务器端套接字并不定位具体的客户端套接字,而是处于等待连接的状态,实时监控网络状态,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2。客户端请求:指客户端的套接字提出连接请求,要连接的目标是服务器端的套接字。为此,客户端的套接字必须首先描述它要连接的服务器的套接字,指出服务器端套接字的地址和端口号,然后就向服务器端套接字提出连接请求。

3。连接确认:当服务器端套接字监听到或者说接收到客户端套接字的连接请求时,就响应客户端套接字的请求,建立一个新的线程,把服务器端套接字的描述发给客户端,一旦客户端确认了此描述,双方就正式建立连接。而服务器端套接字继续处于监听状态,继续接收其他客户端套接字的连接请求。


1.什么是arc?(arc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诞生的?)

首先解释ARC: automatic reference counting自动引用计数。 
ARC几个要点: 
在对象被创建时 retain count +1,在对象被release时 retain count -1.当retain count 为0 时,销毁对象。 
程序中加入autoreleasepool的对象会由系统自动加上autorelease方法,如果该对象引用计数为0,则销毁。 
那么ARC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诞生的呢?这个得追溯到MRC手动内存管理时代说起。 
MRC下内存管理的缺点: 
1.当我们要释放一个堆内存时,首先要确定指向这个堆空间的指针都被release了。(避免提前释放) 
2.释放指针指向的堆空间,首先要确定哪些指针指向同一个堆,这些指针只能释放一次。(MRC下即谁创建,谁释放,避免重复释放) 
3.模块化操作时,对象可能被多个模块创建和使用,不能确定最后由谁去释放。 
4.多线程操作时,不确定哪个线程最后使用完毕

2.请解释以下keywords的区别: assign vs weak, __block vs __weak

assign适用于基本数据类型,weak是适用于NSObject对象,并且是一个弱引用。 
assign其实也可以用来修饰对象,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它呢?因为被assign修饰的对象在释放之后,指针的地址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指针并没有被置为nil。如果在后续的内存分配中,刚好分到了这块地址,程序就会崩溃掉。 
而weak修饰的对象在释放之后,指针地址会被置为nil。所以现在一般弱引用就是用weak。 
首先__block是用来修饰一个变量,这个变量就可以在block中被修改(参考block实现原理) 
__block:使用__block修饰的变量在block代码快中会被retain(ARC下,MRC下不会retain) 
__weak:使用__weak修饰的变量不会在block代码块中被retain 
同时,在ARC下,要避免block出现循环引用 __weak typedof(self)weakSelf = self;

3.__block在arc和非arc下含义一样吗?

是不一样的。 
在MRC中__block variable在block中使用是不會retain的 
但是ARC中__block則是會Retain的。 
取而代之的是用__weak或是__unsafe_unretained來更精確的描述weak reference的目的 
其中前者只能在iOS5之後可以使用,但是比較好 (該物件release之後,此pointer會自動設成nil) 
而後者是ARC的環境下為了相容4.x的解決方案。 
所以上面的範例中

 __block MyClass* temp = …;    // MRC環境下使用 __weak MyClass* temp = …;    // ARC但只支援iOS5.0以上的版本 __unsafe_retained MyClass* temp = …;  //ARC且可以相容4.x以後的版本

4.使用nonatomic一定是线程安全的吗?()

不是的。 
atomic原子操作,系统会为setter方法加锁。 具体使用 @synchronized(self){//code } 
nonatomic不会为setter方法加锁。 
atomic:线程安全,需要消耗大量系统资源来为属性加锁 
nonatomic:非线程安全,适合内存较小的移动设备

5.描述一个你遇到过的retain cycle例子。

block中的循环引用:一个viewController

<code class="hljs objectivec has-numbering" style="display: block; padding: 0p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inherit; box-sizing: border-box; font-family: "Source Code Pro", monospace;font-size:undefined; white-space: pre; border-radius: 0px; word-wrap: normal;">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property</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nonatomic</span>,<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strong</span>)HttpRequestHandler * handler;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property</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nonatomic</span>,<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strong</span>)NSData          *data;    _handler = [httpRequestHandler sharedManager];    [ downloadData:^(<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id</span> responseData){        _data = responseData;    }];</code><ul class="pre-numberi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50px; background-color: rgb(238, 238, 238); top: 0px; 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 6px 0px 40px; 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221, 221, 221); list-style: none; text-align: right;"><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3</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4</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5</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6</li></ul>

self 拥有_handler, _handler 拥有block, block拥有self(因为使用了self的_data属性,block会copy 一份self) 
解决方法:

<code class="hljs objectivec has-numbering" style="display: block; padding: 0p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inherit; box-sizing: border-box; font-family: "Source Code Pro", monospace;font-size:undefined; white-space: pre; border-radius: 0px; word-wrap: normal;">    __<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weak</span> typedof(<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self</span>)weakSelf =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self</span>    [ downloadData:^(<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id</span> responseData){        weakSelf<span class="hljs-variable" style="color: rgb(102, 0, 102); box-sizing: border-box;">.data</span> = responseData;    }];</code><ul class="pre-numberi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50px; background-color: rgb(238, 238, 238); top: 0px; 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 6px 0px 40px; 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221, 221, 221); list-style: none; text-align: right;"><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3</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4</li></ul>

6.+(void)load; +(void)initialize;有什么用处?

在Objective-C中,runtime会自动调用每个类的两个方法。+load会在类初始加载时调用,+initialize会在第一次调用类的类方法或实例方法之前被调用。这两个方法是可选的,且只有在实现了它们时才会被调用。 
共同点:两个方法都只会被调用一次。

7.为什么其他语言里叫函数调用, objective c里则是给对象发消息(或者谈下对runtime的理解)

先来看看怎么理解发送消息的含义:

曾经觉得Objc特别方便上手,面对着 Cocoa 中大量 API,只知道简单的查文档和调用。还记得初学 Objective-C 时把[receiver message]当成简单的方法调用,而无视了“发送消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于是[receiver message]会被编译器转化为: 
objc_msgSend(receiver, selector) 
如果消息含有参数,则为: 
objc_msgSend(receiver, selector, arg1, arg2, ...)

如果消息的接收者能够找到对应的selector,那么就相当于直接执行了接收者这个对象的特定方法;否则,消息要么被转发,或是临时向接收者动态添加这个selector对应的实现内容,要么就干脆玩完崩溃掉。

现在可以看出[receiver message]真的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方法调用。因为这只是在编译阶段确定了要向接收者发送message这条消息,而receive将要如何响应这条消息,那就要看运行时发生的情况来决定了。

Objective-C 的 Runtime 铸就了它动态语言的特性,这些深层次的知识虽然平时写代码用的少一些,但是却是每个 Objc 程序员需要了解的。

Objc Runtime使得C具有了面向对象能力,在程序运行时创建,检查,修改类、对象和它们的方法。可以使用runtime的一系列方法实现。

顺便附上OC中一个类的数据结构 /usr/include/objc/runtime.h

<code class="hljs cs has-numbering" style="display: block; padding: 0p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inherit; box-sizing: border-box; font-family: "Source Code Pro", monospace;font-size:undefined; white-space: pre; border-radius: 0px; word-wrap: normal;">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struct</span> objc_class {    Class isa OBJC_ISA_AVAILABILITY;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isa指针指向Meta Class,因为Objc的类的本身也是一个Object,为了处理这个关系,r       untime就创造了Meta Class,当给类发送[NSObject alloc]这样消息时,实际上是把这个消息发给了Class Object</span>    <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if</span> !__OBJC2__</span>    Class super_class OBJC2_UNAVAILABLE;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父类</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const</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char</span> *name OBJC2_UNAVAILABLE;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类名</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long</span> version OBJC2_UNAVAILABLE;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类的版本信息,默认为0</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long</span> info OBJC2_UNAVAILABLE;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类信息,供运行期使用的一些位标识</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long</span> instance_size OBJC2_UNAVAILABLE;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该类的实例变量大小</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struct</span> objc_ivar_list *ivars OBJC2_UNAVAILABLE;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该类的成员变量链表</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struct</span> objc_method_list **methodLists OBJC2_UNAVAILABLE;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方法定义的链表</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struct</span> objc_cache *cache OBJC2_UNAVAILABLE;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方法缓存,对象接到一个消息会根据isa指针查找消息对象,这时会在method       Lists中遍历,如果cache了,常用的方法调用时就能够提高调用的效率。</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struct</span> objc_protocol_list *protocols OBJC2_UNAVAILABLE;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协议链表</span>    <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endif</span></span>    } OBJC2_UNAVAILABLE;</code><ul class="pre-numberi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50px; background-color: rgb(238, 238, 238); top: 0px; 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 6px 0px 40px; 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221, 221, 221); list-style: none; text-align: right;"><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3</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4</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5</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6</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7</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8</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9</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0</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3</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4</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5</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6</li></ul>

OC中一个类的对象实例的数据结构(/usr/include/objc/objc.h):

<code class="hljs scala has-numbering" style="display: block; padding: 0p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inherit; box-sizing: border-box; font-family: "Source Code Pro", monospace;font-size:undefined; white-space: pre; border-radius: 0px; word-wrap: normal;">    typedef struct objc_<span class="hljs-class"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class</span> *<span class="hljs-titl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102, 0, 102);">Class</span>;</span>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Represents an instance of a class.</span>    struct objc_<span class="hljs-class"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object</span> {</span>        Class isa  OBJC_ISA_AVAILABILITY;    };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A pointer to an instance of a class.</span>    typedef struct objc_<span class="hljs-class"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object</span> *<span class="hljs-titl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102, 0, 102);">id</span>;</span></code><ul class="pre-numberi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50px; background-color: rgb(238, 238, 238); top: 0px; 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 6px 0px 40px; 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221, 221, 221); list-style: none; text-align: right;"><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3</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4</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5</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6</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7</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8</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9</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0</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3</li></ul>

向object发送消息时,Runtime库会根据object的isa指针找到这个实例object所属于的类,然后在类的方法列表以及父类方法列表寻找对应的方法运行。id是一个objc_object结构类型的指针,这个类型的对象能够转换成任何一种对象。

然后再来看看消息发送的函数:objc_msgSend函数

在引言中已经对objc_msgSend进行了一点介绍,看起来像是objc_msgSend返回了数据,其实objc_msgSend从不返回数据而是你的方法被调用后返回了数据。下面详细叙述下消息发送步骤:

检测这个 selector 是不是要忽略的。比如 Mac OS X 开发,有了垃圾回收就不理会 retain,release 这些函数了。 
检测这个 target 是不是 nil 对象。ObjC 的特性是允许对一个 nil 对象执行任何一个方法不会 Crash,因为会被忽略掉。 
如果上面两个都过了,那就开始查找这个类的 IMP,先从 cache 里面找,完了找得到就跳到对应的函数去执行。 
如果 cache 找不到就找一下方法分发表。 
如果分发表找不到就到超类的分发表去找,一直找,直到找到NSObject类为止。 
如果还找不到就要开始进入动态方法解析了,后面会提到。

后面还有: 
动态方法解析resolveThisMethodDynamically 
消息转发forwardingTargetForSelector

详情可参考 http://www.jianshu.com/p/620022378e97

8.什么是method swizzling?

Method Swizzling 原理(方法搅拌?)

在Objective-C中调用一个方法,其实是向一个对象发送消息,查找消息的唯一依据是selector的名字。利用Objective-C的动态特性,可以实现在运行时偷换selector对应的方法实现,达到给方法挂钩的目的。 
每个类都有一个方法列表,存放着selector的名字和方法实现的映射关系。IMP有点类似函数指针,指向具体的Method实现。

方法指向

我们可以利用 method_exchangeImplementations 来交换2个方法中的IMP,

我们可以利用 class_replaceMethod 来修改类,

我们可以利用 method_setImplementation 来直接设置某个方法的IMP, 
…… 
归根结底,都是偷换了selector的IMP,如下图所示: 
方法交换

详情:http://blog.csdn.net/yiyaaixuexi/article/details/9374411

9.UIView和CALayer是啥关系?

1.UIView是iOS系统中界面元素的基础,所有的界面元素都继承自它。它本身完全是由CoreAnimation来实现的 (Mac下似乎不是这样)。它真正的绘图部分,是由一个叫CALayer(Core Animation Layer)的类来管理。 UIView本身,更像是一个CALayer的管理器,访问它的跟绘图和跟坐标有关的属性,例如frame,bounds等 等,实际上内部都是在访问它所包含的CALayer的相关属性。

2.UIView有个layer属性,可以返回它的主CALayer实例,UIView有一个layerClass方法,返回主layer所使用的 类,UIView的子类,可以通过重载这个方法,来让UIView使用不同的CALayer来显示,例如通过

<code class="hljs ruby has-numbering" style="display: block; padding: 0p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inherit; box-sizing: border-box; font-family: "Source Code Pro", monospace;font-size:undefined; white-space: pre; border-radius: 0px; word-wrap: normal;">    - (<span class="hljs-class"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class</span>) <span class="hljs-titl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102, 0, 102);">layerClass</span> {</span>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return</span> ([<span class="hljs-constant"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CAEAGLLayer</span> <span class="hljs-class"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class</span>]);</span>    }</code><ul class="pre-numberi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50px; background-color: rgb(238, 238, 238); top: 0px; 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 6px 0px 40px; 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221, 221, 221); list-style: none; text-align: right;"><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3</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4</li></ul>

=使某个UIView的子类使用GL来进行绘制。

3.UIView的CALayer类似UIView的子View树形结构,也可以向它的layer上添加子layer,来完成某些特殊的表 示。例如下面的代码

<code class="hljs profile has-numbering" style="display: block; padding: 0p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inherit; box-sizing: border-box; font-family: "Source Code Pro", monospace;font-size:undefined; white-space: pre; border-radius: 0px; word-wrap: normal;">    grayCover = [[CALayer alloc] init];    <span class="hljs-filenam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grayCover.backgroundColor = [[[UIColor blackColor] colorWithAlphaComponent</span>:<span class="hljs-number" style="color: rgb(0, 102, 102); box-sizing: border-box;">0.2</span>] CGColor];    [<span class="hljs-filenam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self.layer addSubLayer</span>: grayCover];</code><ul class="pre-numberi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50px; background-color: rgb(238, 238, 238); top: 0px; 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 6px 0px 40px; 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221, 221, 221); list-style: none; text-align: right;"><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3</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4</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5</li></ul>

会在目标View上敷上一层黑色的透明薄膜。

4.UIView的layer树形在系统内部,被系统维护着三份copy(这段理解有点吃不准)。

  1. 逻辑树,就是代码里可以操纵的,例如更改layer的属性等等就在这一份。
  2. 动画树,这是一个中间层,系统正在这一层上更改属性,进行各种渲染操作。
  3. 显示树,这棵树的内容是当前正被显示在屏幕上的内容。

这三棵树的逻辑结构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有各自的属性。

10. 如何高性能的给UIImageView加个圆角?(不准说layer.cornerRadius!)

我觉得应该是使用Quartz2D直接绘制图片,得把这个看看。 
步骤: 
  a、创建目标大小(cropWidth,cropHeight)的画布。

  b、使用UIImage的drawInRect方法进行绘制的时候,指定rect为(-x,-y,width,height)。

  c、从画布中得到裁剪后的图像。

<code class="hljs avrasm has-numbering" style="display: block; padding: 0p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inherit; box-sizing: border-box; font-family: "Source Code Pro", monospace;font-size:undefined; white-space: pre; border-radius: 0px; word-wrap: normal;">- (UIImage*)cropImageWithRect:(CGRect)cropRect{    CGRect drawRect = CGRectMake(-cropRect<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origin</span><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x</span> , -cropRect<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origin</span><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y</span>, self<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size</span><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width</span> * self<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scale</span>, self<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size</span><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height</span> * self<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scale</span>)<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span>    UIGraphicsBeginImageContext(cropRect<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size</span>)<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span>    CGContextRef context = UIGraphicsGetCurrentContext()<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span>    CGContextClearRect(context, CGRectMake(<span class="hljs-number" style="color: rgb(0, 102, 102); box-sizing: border-box;">0</span>, <span class="hljs-number" style="color: rgb(0, 102, 102); box-sizing: border-box;">0</span>, cropRect<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size</span><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width</span>, cropRect<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size</span><span class="hljs-preprocessor" style="color: rgb(68, 68, 68); box-sizing: border-box;">.height</span>))<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span>    [self drawInRect:drawRect]<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span>    UIImage *image = UIGraphicsGetImageFromCurrentImageContext()<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span>    UIGraphicsEndImageContext()<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span>    return image<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span>}@end</code><ul class="pre-numberi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50px; background-color: rgb(238, 238, 238); top: 0px; 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 6px 0px 40px; 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221, 221, 221); list-style: none; text-align: right;"><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3</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4</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5</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6</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7</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8</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9</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0</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3</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4</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5</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6</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7</li></ul>

11. 使用drawRect有什么影响?(这个可深可浅,你至少得用过。。)

drawRect方法依赖Core Graphics框架来进行自定义的绘制,但这种方法主要的缺点就是它处理touch事件的方式:每次按钮被点击后,都会用setNeddsDisplay进行强制重绘;而且不止一次,每次单点事件触发两次执行。这样的话从性能的角度来说,对CPU和内存来说都是欠佳的。特别是如果在我们的界面上有多个这样的UIButton实例。

12. ASIHttpRequest或者SDWebImage里面给UIImageView加载图片的逻辑是什么样的?

详见SDWebImage的实现流程 http://www.cnblogs.com/6duxz/p/4159572.html

13. 麻烦你设计个简单的图片内存缓存器(移除策略是一定要说的)

图片的内存缓存,可以考虑将图片数据保存到一个数据模型中。所以在程序运行时这个模型都存在内存中。 
移除策略:释放数据模型对象。

14. 讲讲你用Instrument优化动画性能的经历吧(别问我什么是Instrument)

可以参考iOS App性能优化

15. loadView是干嘛用的?

当你访问一个ViewController的view属性时,如果此时view的值是nil,那么,ViewController就会自动调用loadView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会加载或者创建一个view对象,赋值给view属性。 
loadView默认做的事情是:如果此ViewController存在一个对应的nib文件,那么就加载这个nib。否则,就创建一个UIView对象。

如果你用Interface Builder来创建界面,那么不应该重载这个方法。

如果你想自己创建view对象,那么可以重载这个方法。此时你需要自己给view属性赋值。你自定义的方法不应该调用super。如果你需要对view做一些其他的定制操作,在viewDidLoad里面去做。

=========================================

根据上面的文档可以知道,有两种情况:

1、如果你用了nib文件,重载这个方法就没有太大意义。因为loadView的作用就是加载nib。如果你重载了这个方法不调用super,那么nib文件就不会被加载。如果调用了super,那么view已经加载完了,你需要做的其他事情在viewDidLoad里面做更合适。

2、如果你没有用nib,这个方法默认就是创建一个空的view对象。如果你想自己控制view对象的创建,例如创建一个特殊尺寸的view,那么可以重载这个方法,自己创建一个UIView对象,然后指定 self.view = myView; 但这种情况也没有必要调用super,因为反正你也不需要在super方法里面创建的view对象。如果调用了super,那么就是浪费了一些资源而已 
参考:http://www.cnblogs.com/dyllove98/archive/2013/06/06/3123005.html

16. viewWillLayoutSubView你总是知道的。

横竖屏切换的时候,系统会响应一些函数,其中 viewWillLayoutSubviews 和 viewDidLayoutSubviews。

//

<code class="hljs objectivec has-numbering" style="display: block; padding: 0p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color: inherit; box-sizing: border-box; font-family: "Source Code Pro", monospace;font-size:undefined; white-space: pre; border-radius: 0px; word-wrap: normal;">-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void</span>)viewWillLayoutSubviews{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self</span> _shouldRotateToOrientation:(UIDeviceOrientation)[<span class="hljs-built_in" style="color: rgb(102, 0, 102); box-sizing: border-box;">UIApplication</span> sharedApplication]<span class="hljs-variable" style="color: rgb(102, 0, 102); box-sizing: border-box;">.statusBarOrientation</span>];}-(<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void</span>)_shouldRotateToOrientation:(UIDeviceOrientation)orientation {        <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if</span> (orientation == UIDeviceOrientationPortrait ||orientation ==                UIDeviceOrientationPortraitUpsideDown) {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竖屏</span>}<span class="hljs-keyword" style="color: rgb(0, 0, 136); box-sizing: border-box;">else</span> {         <span class="hljs-comment" style="color: rgb(136, 0, 0); box-sizing: border-box;">// 横屏</span>    }}</code><ul class="pre-numberi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50px; background-color: rgb(238, 238, 238); top: 0px; 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 6px 0px 40px; 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221, 221, 221); list-style: none; text-align: right;"><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3</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4</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5</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6</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7</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8</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9</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0</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1</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2</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3</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4</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5</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6</li><li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adding: 0px 5px;">17</li></ul>

通过上述一个函数就知道横竖屏切换的接口了。 
注意:viewWillLayoutSubviews只能用在ViewController里面,在view里面没有响应。

17. GCD里面有哪几种Queue?你自己建立过串行queue吗?背后的线程模型是什么样的?

1.主队列 dispatch_main_queue(); 串行 ,更新UI 
2.全局队列 dispatch_global_queue(); 并行,四个优先级:background,low,default,high 
3.自定义队列 dispatch_queue_t queue ; 可以自定义是并行:DISPATCH_QUEUE_CONCURRENT或者串行DISPATCH_QUEUE_SERIAL

18. 用过coredata或者sqlite吗?读写是分线程的吗?遇到过死锁没?咋解决的?

参考:CoreData与SQLite的线程安全

19. http的post和get啥区别?(区别挺多的,麻烦多说点)

1.GET请求的数据会附在URL之后(就是把数据放置在HTTP协议头中),以?分割URL和传输数据,参数之间以&相连,如:login.action?name=hyddd&password=idontknow&verify=%E4%BD%A0%E5%A5%BD。如果数据是英文字母/数字,原样发送,如果是空格,转换为+,如果是中文/其他字符,则直接把字符串用BASE64加密,得出如:%E4%BD%A0%E5%A5%BD,其中%XX中的XX为该符号以16进制表示的ASCII。 
  POST把提交的数据则放置在是HTTP包的包体中。

2.”GET方式提交的数据最多只能是1024字节,理论上POST没有限制,可传较大量的数据,IIS4中最大为80KB,IIS5中为100KB”??!

  以上这句是我从其他文章转过来的,其实这样说是错误的,不准确的:

  (1).首先是”GET方式提交的数据最多只能是1024字节”,因为GET是通过URL提交数据,那么GET可提交的数据量就跟URL的长度有直接关系了。而实际上,URL不存在参数上限的问题,HTTP协议规范没有对URL长度进行限制。这个限制是特定的浏览器及服务器对它的限制。IE对URL长度的限制是2083字节(2K+35)。对于其他浏览器,如Netscape、FireFox等,理论上没有长度限制,其限制取决于操作系统的支持。

  注意这是限制是整个URL长度,而不仅仅是你的参数值数据长度。[见参考资料5]

  (2).理论上讲,POST是没有大小限制的,HTTP协议规范也没有进行大小限制,说“POST数据量存在80K/100K的大小限制”是不准确的,POST数据是没有限制的,起限制作用的是服务器的处理程序的处理能力。

3.在ASP中,服务端获取GET请求参数用Request.QueryString,获取POST请求参数用Request.Form。在JSP中,用request.getParameter(\”XXXX\”)来获取,虽然jsp中也有request.getQueryString()方法,但使用起来比较麻烦,比如:传一个test.jsp?name=hyddd&password=hyddd,用request.getQueryString()得到的是:name=hyddd&password=hyddd。在PHP中,可以用GET_POST分别获取GET和POST中的数据,而REQUESTGETPOSTJSP使requestPHP使_REQUEST都会有隐患,这个下次再写个文章总结。

4.POST的安全性要比GET的安全性高。注意:这里所说的安全性和上面GET提到的“安全”不是同个概念。上面“安全”的含义仅仅是不作数据修改,而这里安全的含义是真正的Security的含义,比如:通过GET提交数据,用户名和密码将明文出现在URL上,因为(1)登录页面有可能被浏览器缓存,(2)其他人查看浏览器的历史纪录,那么别人就可以拿到你的账号和密码了,除此之外,使用GET提交数据还可能会造成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攻击。

总结一下,Get是向服务器发索取数据的一种请求,而Post是向服务器提交数据的一种请求,在FORM(表单)中,Method默认为”GET”,实质上,GET和POST只是发送机制不同,并不是一个取一个发!

20. 我知道你大学毕业过后就没接触过算法数据结构了,但是请你一定告诉我什么是Binary search tree? search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Binary search tree:二叉搜索树。 
主要由四个方法:(用C语言实现或者Python) 
1.search:时间复杂度为O(h),h为树的高度

2.traversal:时间复杂度为O(n),n为树的总结点数。

3.insert:时间复杂度为O(h),h为树的高度。

4.delete: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h)+指针的移动开销。

可以看到,二叉搜索树的dictionary operation的时间复杂度与树的高度h相关。所以需要尽可能的降低树的高度,由此引出平衡二叉树Balanced binary tree。它要求左右两个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并且左右两个子树都是一棵平衡二叉树。这样就可以将搜索树的高度尽量减小。常用算法有红黑树、AVL、Treap、伸展树等。


知乎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0464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