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之战

来源:互联网 发布:python random int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14:31
 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怎么满眼都是IDC(互联网数据中心)

  世纪互联数据中心2500平方米的三号机房一期工程正在热卖当中,而全部建成后三号机房面积将达1万平方米。

  继金融街800平方米的数据中心之后,首创在国贸的1500平方米新数据中心业已投入使用。

  清华万博IDC的二期工程,近千平方米的数据中心,近日已经起动。

  263数据中心的一期面积近2000平方米,而2001年第一季度启动的二期工程将比现在的规模大一部以上。

  作为网通"e-基础设施整体战略"一部分的网通IDC,号称要建立中国宽带IDC,近来也有所进展。

  新开张的中关村数据中心首期2000平方米正在招商,计划未来的三期数据中心面积为6000平方米。

  香港房地产开发商新鸿基旗下的互联优势开始在北京招兵买马建立IDC。

  合纵连网(ilink.net)在北京盈科中心的IDC即将开业。

  据说东方广场也在IDC方面有所动作,而号称"香港第一线"的香港第三大ISP安莱,也找到内地合作伙伴,欲拓展IDC业务。

  ……

  以上不过是北京一隅,广东、上海、武汉、西安等地大规模数据中心也正频频落成,其中有北京公司业务的拓展,也有当地公司IDC力量的崛起。

  有专家惊呼,现有IDC服务能力已超出用户需求的两部多,新一轮生存大战即将爆发。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无论先来者还是后到者,IDC们还是奋不顾身地扑向这网络底层的"又一桶黄金"。这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进"一步海阔天空

  263网络集团IDC总裁张大庆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到香港参观坐落在中环广场的某数据中心,陪同人员很骄傲地介绍说:"我们的机房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海湾!"张大庆有点懵,心说如果我是客户,肯定不情愿--我为什么要花那么昂贵的地段费,让我的机器天天欣赏维多利亚海湾呢?

  这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IDC目前的状态。

  "现在的竞争并不是深层次的竞争,还没有涉及到IDC的全线服务,因为客户的要求还是比较基本的,浅层次的。所以,大家现在比的是谁的带宽更宽,谁的机房更大,甚至谁的玻璃更亮,这些都是物理资源上的竞争,进入门槛很低,只要有钱就能做IDC。"

  张大庆的这些说法有点夸张,但"IDC是钱堆出来的"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仅从其服务的基础之一电力保障来看,一个大型IDC的电力保障系统就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站,是个不折不扣的"吃电老虎"。据说,2000平方米的IDC的用电量,相当于解放前上海全市的用电量。听说在国外,已有大型IDC在琢磨自己修建发电厂了!

  也许是因为牵涉资金量太大,各公司都不愿透露投资数目,只有世纪互联很谨慎地表示,在严格控制下,他们每平方米的投入也达4000美元。更有媒体报道称,新鸿基的互联优势IDC投入了22亿港元。在日本,500平方米IDC需要600万到800万美元,而1000平方米IDC的经费则高达1500万美元。

  有钱才能做IDC,这大概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市场进入初期,比的就是硬件资源,客户看重的也在于此。所以,国内IDC发展比较快的,一是中国电信、网通、联通这些已经掌握通信资源的电信公司(无庸置疑他们也很有钱);二就是房地产公司,因为机器总要有地方放,而且建设要求还得特别。IDC当然愿意选择四通八达、邻近商务中心的地区,电力充足,保障双路供电,交通便利。而在繁华地段建起动辄上千平方米的IDC,没有地产商的背景恐怕难以做到。

  "但这绝不是未来的趋势。我们认为,现在客户对数据中心的理解存在误区,总以为带宽越大越好,机房越亮越好--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服务,针对每一个客户提供的个性化的服务、增值服务。我们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数据中心,而这样的IDC在中国还看不到。"新成立的中关村科技雄心万丈,"六个月以后,我们将会推出一些国内前所未见的服务项目。"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服务,他们暂时还保密。

  面对中关村科技"神秘业务"的挑战,早就进入IDC的世纪互联当然不服:"除了中国电信,我们是最大的IDC。但是,这不是IDC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与服务才是以后的保证。"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淳的话语中,透出对未来的一股子信心。"中关村的增值秘密,其实在国外领先的IDC中都能看到。这个问题其实大家都想到了:数据中心现在提供的还是基本服务,而最终拼的则是增值服务。就像是理发,理得好是关键,至于理发师用什么剪子什么镜子什么梳子都没有讨论的意义。"

  大概就像是建宾馆酒店,一开始人们的要求只是能住就行,然后就要气派、要豪华。渐渐地,客人的要求更多更细了:服务员的微笑可不可亲,鞋童的手艺够不够好,每天早晨的报纸叠是不是整齐……IDC也是一样,随着客户的成熟,其要求也必将专业化、贴身化。张淳说:"如安全服务、负载均衡服务、内容加速、防火墙服务、缓存服务、SSL加速、虚拟私有网络等还只是我们今天能想到的增值服务,而客户的需求则是无止境的。"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国家的IDC完成了从对资源的需求到对服务的需求这一过渡。尤其是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控制成本、降低风险的需求更强,因此,大批传统企业上网,它们对IDC的要求更是多种多样。美国IDC市场中,只有30%到40%用户是互联网企业。我们经过这两年的发展,传统企业上网已有苗头,有理由相信这个市场才刚刚开始。据说在香港,即使是可靠性要求很高的银行,也开始将IT管理外包出去。

  "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还有相当大的可发挥的余地,这也是IDC必须提供的。"张大庆十分肯定地说,"这个市场的空间太大了。网站本身的运行管理、系统的管理、带宽的管理、数据库的管理、系统的安全与上网效率……这些服务不是基础设施的好坏能解决的。现在只要提供硬件资源就能有饭吃,但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鼻子尖上的一点,只有往前看,才有以后的发展。"

  的确,IDC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当然要对未来的市场走向有清晰深刻的认识。不过未来毕竟还是稍后的事,互联网的发展变化无穷,抓不住现在的企业又怎能把握将来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通向未来的路上,IDC们使出浑身解数,以防自己被对于甩开距离。

风起于青萍之末

  最近,数据中心的收费问题备受关注,而各IDC也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毕竟价格是客户抉择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世纪互联决定不再按客户购买的带宽收取固定月租费,而是根据实际的数据流量收费。张淳对此是这样解释的:"固定带宽租用费就像电话用户不是按实际拨打的电话数量交费,而是必须选择打100个还是1000个电话;为了防止电话超出预计数量被终止的尴尬场面,就必须多买一些数量以防万一,并因此多支付一大笔钱。而按实际流量收费要更合理些。"

  对此,263则有完全不同的说法:"1998年263刚开网的时候,我们就面向企业按流量收费,那时中国电信也是按流量收费。小客户是能接受的,因为10兆带宽他们用不了,2兆带宽又不太够用,用多少收多少的办法很经济。但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对于大客户来说接受程度就比较差。他们的流量太大了,更愿意拥有独享带宽--方便、安全也省心。所以,如何收费不存在先进与否的问题,还是得看客户的意思?

  在收费问题上的针锋相对其实还只是IDC角逐市场的冰山一角。一直在互联网服务市场中做接入和虚拟的主机服务的ISP,最早、最敏感地觉察到了用户需求的提升以及IDC市场的突现。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诸如世纪互联、263这样的企业十分活跃,当然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就愈演愈烈。按照世纪互联的说法:"在打单时碰到最多的就是263。"

  263目前的优势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利用ICP、ISP、IDC的互动来赢得客户。其ISP可以给IDC的客户带来流量,ICP可以直接给IDC的客户做广告。

  "正因为现在企业上网动机还是浅层次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宣传企业本身及其产品,所以访问量很关健,263的ICP就有了用武之地;另外,企业某些简单的业务要在网上实现,需要一种特殊便捷的方式,就又涉及到ISP的业务,263也有,再加上IDC,三位一体。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目前的需求。"对于这个模式,张大庆颇有信心。据他介绍,263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地新建的数据中心都是这种模式的翻版,很有竞争力。

  "263三位一体的模式的确有他的优势。"世纪互联承认,"但是我们专心致志只做IDC的好处也是263所没有的。"张淳不甘示弱:"可以这样说,263在ICP、ISP上的竞争对手都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客户。中国十大ICP网站,263是其中之一,那么其他9家绝不会到263的数据中心去,再拿ISP来说,263在上海和上海热线竞争,那么上海热线当然也不愿意到他的IDC去--这等于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所以我们会把ISP的生意卖掉,将IDC确定为核心业务。"

  同时,IDC市场的另一支劲旅--电信运营商的实力也不容小觑。由于手中掌握着电信资源,在竞争中他们无疑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在美国,Qwest、AT&T、UUnet等电信公司运营的IDC都排在前10位;在我国,网通等电信运营商也在凭借自己的网络资源优势与其他IDC抢生意。

  就以网通为例,作为目前国内四大电信运营商之一,它拥有真正宽带IP网络,覆盖中国17个大型城市。网通初期骨干网带宽40G,骨干网络可用性99.99%,以光纤为传输介质。所介绍:"一两年内,网通将在全国建立17座数据中心,这些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数据中心将直接依附在CNCnet上。由于CNCnet带宽之高,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将完全消失,故进入网通任何一个数据中心,便上了高度开放的CNCnet,可以以极低的价格、极快的速度到达其他城市的数据中心。"网通这样做宣传:"那是一条路,它通往一个没有界限,没有沟通障碍的地方。"面对声势逼人的网通,世纪互联的感慨大概代表了相当一部分IDC的心声:"声幸的是电信运营商的主要业务不是IDC!"

  而诸如中关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样以房地产起家的企业,本来是与互联网毫不沾边的。该公司总经理段永基对此心里透亮,他说:"我们做高科技,要人没人,要技术没技术,为什么还要做?一是由于这是未来发展方向,二是因为我们自认为有实力做这个事!"中关村数据中心是中关村科技与亚洲最有经验的IDC管理者香港电信合作成立的,并且与惠普、四通等建立了伙伴关系,目的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另外,中关村数据还和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合作,提供面向家庭消费者的服务。段永基承诺将在中关村公司今后所有的楼盘上做到光纤入户、宽带入户--看起来中关村数据中心立志要在IDC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

  ISP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型为IDC;电信运营商有实力提供IDC服务;IT系统集成商也会建立IDC;地产商有资本做IDC;做商贸的有地产投资的企业也在搞IDC……谁都想先圈下一片场地,再图发展。而竞争的最终结果一方面取决于拥有网络资源的质量,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服务水平。最终有可能生存下来的是那些真正有独特技术的,能够提供增值服务的IDC。

  可以说现在还没有哪个IDC品牌已经成为用户认可的知名品牌,IDC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资金不雄厚?没关系;规模小?也没关系。因为将来IDC的发展多种多样,提供的服务也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quot;也许以后的IDC都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概念了,在专业化服务的竞争下,没有数据中心,没有机房都可以做IDC。你能想象吗?!"张大庆的预言很前卫。

  当传统企业的需求上升、专业网站更加成熟和规范时,国内IDC之战才会真正打响。这应该就在不久的将来,也不知道那将是如何硝烟弥漫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