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管理系列之七:基金选择

来源:互联网 发布:苹果手机淘宝连接失败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21:03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830270102v2t4.html


基金的选择是FOF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基金的风格确定与选择问题,业内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晨星“风格箱”为代表的“内功法”,试图通过对基金投资组合的的特性跟踪来确定其风格。另一种以夏普的基金风格分析方法为代表的“外功法”,通过对业绩表现的跟踪来推测和判断其风格。两种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优势与缺陷。在实际的FOF管理过程中,我们不妨将两种思路结合起来使用。本节中我用一个例子来说说,一个FOF基金经理该如何选择基金或基金经理。
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一个基金。它的过去几年业绩情况如下图:


总体业绩不坏,其业绩持续性也经过了我们的检验。
首先要做的是,对这只基金的业绩优势区间进行划定。所谓优势区间,就是在该区间内这只基金能较为稳定持续地跑赢同类大部分基金。对于“持续”和“跑赢”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则影响到最终优势区间的粒度大小。比如以周业绩居于同类前1/3为跑赢、以连续跑赢四周以上为持续,与日业绩居于1/2、连续跑赢一周为持续,这两种标准定义出来的优势区间,无论时间长度、还是优势区间的再现频率都有很大差别,显然,前者要比后者粒度更大。
以我的实践来看,对周业绩进行跟踪比较有价值,月度业绩样本太少,误差偏大,而日业绩持续性太差。
在这个工作之前我们已经对基础市场环境做过划分。我们对这只基金的优势区间与基础市场环境之间进行比对,发现有这样一些特征:


简单地说,就是仅从外部业绩分析,这只基金对非周期的、高估值的、大盘股的、震荡平衡的市场环境有较高的适应度。
那么这个结论可不可以作为投资指导呢?还不能,因为这只是做了一部分的工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第二步的工作,我们要去用“内功”分析法去研究,为什么这个基金有这样的业绩表现,这个业绩表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适应度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从这个基金的基本面分析来看,有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它没有稳定的仓位偏好,仓位调整频率高而幅度大。事后的归因分析表明其择时成功率不高,只有46%。



第二,它有非常稳定的行业偏好。持股偏好白马大盘股,基本不涉足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地产、海运等周期股。
 
第三,它也有非常稳定的估值偏好,持股的估值水平远比行业平均水平为高。


这样看来,其表现出的市场适应度并不是偶然。翻回去看我们在基本面分析一节中的总结数据,可以看到,这种基本面与其适应的市场环境之间是对应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这只基金的市场适应度得到了它的基本面的支撑。
这个工作结束了吗?
还没有。我们只知道了它的业绩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知道,什么样的投资逻辑支撑了这个投资行为(基本面)。简单地说,我们要知道基金经理为什么这么做。只有业绩表现、支持业绩表现的基本面、指导基本面的思想“三位一体”了,最终得到的、可以用来指导投资的市场适应度才是可信的,任何一个环节有矛盾,结论都不可靠。
所以第三步工作,我们需要去和基金经理谈谈。
对基金经理的调研得知,他有这样一些观点:
1、“精选个股而非仓位控制是最好的风险控制方式”;
2、“策略上抓大放下,中国市场没有那么多黑马机会”;
3、“成长是最好的价值,低估值和价值没必然联系”;
4、“大消费与医药是最熟悉的领域,对于强周期行业不熟悉”
这些思想在基金的基本面上都有体现。显然,他是个“心口如一”的基金经理。这证明,基金的基本面是受到清晰的投资思想指导的。
这个工作仍然没有结束。
对基金的观察需要时间,这个时间除了用来消除前面的三步研究中一些意外因素、甚至包括被误导等带来的误差,还有跟重要的一方面,要观察看基金的基本面会否发生漂移。
仍然是这只基金。我们通过进一步的连续观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它的仓位控制策略变了。由频繁调仓变成了稳定高仓位。


由前面的观察得知,这只基金虽然历史上频繁调仓,但成功率并不高。仓位策略的改变应该是其对历史操作反思的结果。作为一只以选股见长的基金,其实高仓位并没有坏处,它虽然看上去貌似提高了基金的风险水平,但结合其不成功的择时记录看,实际上这种风险并没有提高,而是下降了。
其次,它的行业偏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之前这只基金集中于一些非周期的行业中,而后期则大幅度抛弃原有股票,将大部分资产集中到了铁路相关的股票上去了,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上升。
上一节我们说过,无论有多好的理由,过高的行业集中度会增加产品的风险。而且这一次的行业偏好变更不光提高了集中度,同时改变了其一贯的行业偏好。
此外,这只基金的估值偏好其实也在发生改变,由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向行业平均水平过渡。
基本面的大幅度改变(“风格漂移”)并不见得是坏事,但是对于FOF基金经理来说,基金的风格漂移意味着风险——以前所有的判断和观察都需要重新考虑。比如这个案例中,仓位策略的改变或许不是坏事,但后两者的改变则明显地使原有的市场适应度数据失效了,这个工作得重新来。
当然了,作为FOF基金经理,还得进一步去寻找风格改变背后的原因,这个是跟踪调研所需要做的工作,这儿就不赘述了。
我们在开篇时候说过,国内的FOF管理经常存在FOF基金经理的权限边界不清晰的问题。前面这个案例里就比较清晰地体现出了,FOF基金经理该干什么,他的权限边界在哪里。
FOF基金经理权限不清晰,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应该干什么呢?
在资产配置阶段,FOF基金经理的任务是定策略。
在基金的筛选中,他的首要任务是给基金“画像”,即描述“指导基本面的思想——支撑业绩表现的基本面——业绩给出的市场适应度”这个三位一体的流程中每一环节的基本要素。其次是确保这个流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逻辑上的合理性。这个过程是最依赖FOF基金经理专业判断的地方。我们也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说,专业判断如何帮助识别这个三位一体流程中的矛盾。
某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自述,自己“以选股见长,有独特价值挖掘体系,有完善的选股流程”。
但是基本面分析发现:首先,这只基金的仓位调整频繁且幅度极大,但成功率不高,只有40%;历史平均仓位不到40%,远低于个股挖掘型公司的平均水平。其次,其个股调整频率也极快,平均持股时间只有2.23个月,远低于个股挖掘型风格基金的平均水平。
显然,这只基金的“言行不一”,思想与行为之间脱节。而业绩分析也表明,该基金虽然有一些分散的时间跨度较小的优势区间,但是优势区间之间基本没什么有规律的市场特征。
这就是专业判断在“画像”过程中的作用——发现流程中的矛盾。
基金筛选之后,FOF基金经理需要跟踪这个过程,确保这个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变形。
FOF基金经理最不需要做的,是判断基金的“对错”——如同现在大部分FOF基金经理正在做的那样。
在这个流程中,我们其实很明显的看到了,基金经理的对错是由市场来判断的。只要确保这个三位一体流程中逻辑的连贯性,基金好不好、哪儿好、有什么缺陷,市场都会告诉你(即市场适应度)。相对于未必能超越基金经理的FOF基金经理这个“人”而言,市场显然要更高明。我们只需要等待它的答案,而不需要再画蛇添足。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