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7)

来源:互联网 发布:阿里云 主页访问不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9:04

最近看了《废都里的贾平凹》,很是反思以前自己的读书方式,渐渐发现之前的读书只能说读过却称不上读书,因为确实只是读,但是很多书之外的知识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确是最危险的。以前知道一个句话:人应该一直自以为非

之前的读书,读完之后明白了情节或者内容,知道了人物关系或感情,或者学习了某项技术点,感叹又是一项知识的注入和吸收,而又颇感自豪因为又读了了一本。天下书多如牛毛自己只取一瓢。我一直坚持读书是最奢侈的事情,我在做完当前所有安排的任务之后才会有闲暇时间花在读闲书上,读一些“无用”的书,看一些攻心异或攻事的书却自觉一种充实和快乐。大学之前给自己定下四年400本书的目标,现在已经是大四,因为自己的些许懈怠,因为没想到会在大二转学计算机占去了所有的时间,到现在还不到300本,但是很长时间都太注重数量,可能我一直相信数量是质变的必要前提。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却发现自己错了,却是错了,而且想读好一本书也着实感觉太难了。

难在何处?读一本书,应该这样读: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尤其是ta的生活年代、国家事件、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搜遍这本书写作的年代和时代环境背景,作者写书的目的和心境;一些杂志对作者和书的评价,作者自己的感想和感受;读书;反思,反思自己的感受和吸收的内容,再去读作者的写作风格、书的写作时代背景,这个很重要。所以读一本书真的很难,不是难在读书本身,而是书之外的千丝万缕的细丝。

这本书里面按照贾平凹写过的书为主线,一本一本的说,多是贾平凹的经历和与友人的交谈,杂志和他人对作品和贾平凹的评价。例如《浮躁》,以前在图书馆借过读了,也是冲着书名和作者去的,但是这本书对《浮躁》一书前前后后的分析才让我真正知道了这是本什么书,它写在改革开放年代,写的也是那个年代的事情。而贾平凹惯写乡土气息,用农村的人、物和事来刻画社会和当代环境,这和他本身有关,贾平凹之前有一片文章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一直在关注当下的现实,在关注飞速发展中的城市与乡村,还有发展和停滞中的巨大反差,尤其是深处在这个时代漩涡中的人的命运和处境。他的经历也是印证了这点。他曾说:“农村的衰败已经很久了,而我这几年去那些山地和高原,看到好多村子没有了人,残垣断壁,荒草没膝,知道它们在消失。在我目力所及之处,农村的衰败速度极快,令人吃惊,我们没有了农村,我们失去了故乡,中国离开乡下,中国将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而现在我心里在痛。这种痛还没有落处,无论批判还是歌颂,都没有了对象,只剩下了空,剩下了痛苦,而这种痛还无法与人言说——就像失恋的人看到恋爱中的人那种心情。”他对农村的观察却是细致入微的,而作品很多则是通过村里人的故事,通过小人物的变化、故事、话语反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浮躁》中写到的是中国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在旧思想和旧模式由于新思想外来文化改造的席卷之下,社会整体面对眼前的状况的迷茫和浮躁,这是社会的动态和映射,是他对乡土和环境变化的理解和解释。

书是历史的精化,是无尽的宝库,当然在于个人的挖掘和吸取利用。书不在多,在于真正读懂了。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