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协议学习(5)-UDP协议

来源:互联网 发布:ubuntu gnome英伟达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19:13

1.UDP协议

   UDP是传输层协议,和TCP协议处于一个分层中,但是与TCP协议不同,UDP协议并不提供超时重传,出错重传等功能,也就是说其是不可靠的协议。 

2.UDP协议头

2.1.UDP端口号

   由于很多软件需要用到UDP协议,因此UDP协议必须通过某个标志用以区分不同的程序所需要的数据包。端口号的功能就在于此,例如某一个UDP程序A在系 统中注册了3000端口,那么,以后从外面传进来的目的端口号为3000的UDP包都会交给该程序。端口号理论上可以有2^16这么多。因为它的长度是16个bit

2.2.UDP检验和

   这是一个可选的选项,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对UDP数据包加以检验和数据(相对TCP协议的必须来说),但是RFC中标准要求,发送端应该计算检验和。   UDP检验和覆盖UDP协议头和数据,这与IP的检验和是不同的,IP协议的检验和只是覆盖IP数据头,并不覆盖所有的数据。UDP和TCP都包含一个伪首部,这是为了计算检验和而设计的。伪首部甚至还包含IP地址这样的IP协议里面都有的信息,目的是让UDP两次检查数据是否已经正确到达目的地。如果发送端没有打开检验和选项,而接收端计算检验和有差错,那么UDP数据将会被悄悄的丢掉(不保证送达),而不产生任何差错报文。

2.3.UDP长度

   UDP可以很长很长,可以有65535字节那么长。但是一般网络在传送的时候,一次一般传送不了那么长的协议(涉及到MTU的问题),就只好对数据分片,当然,这些是对UDP等上级协议透明的,UDP不需要关心IP协议层对数据如何分片,下一个章节将会稍微讨论一些分片的策略

3.IP分片

    IP在从上层接到数据以后,要根据IP地址来判断从那个接口发送数据(通过选路),并进行MTU的查询,如果数据大小超过MTU就进行数据分片。数据的分片是对上层和下层透明,而数据也只是到达目的地还会被重新组装,不过不用担心,IP层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进行数据的再组装。   在IP头里面,16bit识别号唯一记录了一个IP包的ID,具有同一个ID的IP片将会被重新组装;而13位片偏移则记录了某IP片相对整个包的位置;而这两个表示中间的3bit标志则标示着该分片后面是否还有新的分片。这三个标示就组成了IP分片的所有信息,接受方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IP数据进行重新组织(就算是后面的分片比前面的分片先到,这些信息也是足够了)。   因为分片技术在网络上被经常的使用,所以伪造IP分片包进行流氓攻击的软件和人也就层出不穷。可以用Trancdroute程序来进行简单的MTU侦测。

4.UDP服务器设计

UDP协议的某些特性将会影响我们的服务器程序设计,大致总结如下:

   关于客户IP和地址:服务器必须有根据客户IP地址和端口号判断数据包是否合法的能力(这似乎要求每一个服务器都要具备)   关于目的地址:服务器必须要有过滤广播地址的能力。   关于数据输入:通常服务器系统的每一个端口号都会和一块输入缓冲区对应,进来的输入根据先来后到的原则等待服务器的处理,所以难免会出现缓冲区溢出的问题,这种情况下,UDP数据包可能会被丢弃,而应用服务器程序本身并不知道这个问题。   服务器应该限制本地IP地址,就是说它应该可以把自己绑定到某一个网络接口的某一个端口上。

参考链接:http://m.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id=713856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