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源码学习总结

来源:互联网 发布:约翰 巴丁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00:46

什么是Map?

Map用于保存具有key-value映射关系的数据

首先看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可以看出Java 中有四种常见的Map实现——HashMap, TreeMap, Hashtable和LinkedHashMap:

·HashMap就是一张hash表,键和值都没有排序。
·TreeMap以红黑树结构为基础,键值可以设置按某种顺序排列。
·LinkedHashMap保存了插入时的顺序。
·Hashtable是同步的(而HashMap是不同步的)。所以如果在线程安全的环境下应该多使用HashMap,而不是Hashtable,因为Hashtable对同步有额外的开销。

我们在这里简单的说说HashMap:

(1)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每一个元素是一个key-value对,其内部通过单链表解决冲突问题,容量不足(超过了阀值)时,同样会自动增长。

(2)HashMap是非线程安全的,只用于单线程环境下,多线程环境下可以采用concurrent并发包下的concurrentHashMap。

(3)HashMap 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因此它支持序列化。

(4)HashMap还实现了Cloneable接口,故能被克隆。


先从HashMap的存储结构说起:

这里写图片描述

蓝色部分即代表哈希表本身(其实是一个数组),数组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单链表的头节点,链表是用来解决hash地址冲突的,如果不同的key映射到了数组的同一位置处,就将其放入单链表中保存。

HashMap的构造方法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参数:初始容量和加载因子

这两个参数是影响HashMap性能的重要参数,其中容量表示哈希表中槽的数量(即哈希数组的长度),初始容量是创建哈希表时的容量(默认为16),加载因子是哈希表当前key的数量和容量的比值,当哈希表中的条目数超出了加载因子与当前容量的乘积时,则要对该哈希表提前进行 resize 操作(即扩容)。如果加载因子越大,对空间的利用更充分,但是查找效率会降低(链表长度会越来越长);如果加载因子太小,那么表中的数据将过于稀疏(很多空间还没用,就开始扩容了),严重浪费。

JDK开发者规定的默认加载因子为0.75,因为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值。另外,无论指定初始容量为多少,构造方法都会将实际容量设为不小于指定容量的2的幂次方,且最大值不能超过2的30次方。

我们来分析一下HashMap中用的最多的两个方法put和get的源码

get():

// 获取key对应的value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        // 获取key的hash值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 在“该hash值对应的链表”上查找“键值等于key”的元素        for (Entry<K, 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 判断key是否相同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return e.value;        }        // 没找到则返回null        return null;    }    // 获取“key为null”的元素的值,HashMap将“key为null”的元素存储在table[0]位置,但不一定是该链表的第一个位置!    private V getForNullKey() {        for (Entry<K, V> e = table[0]; e != null; e = e.next) {            if (e.key == null)                return e.value;        }        return null;    }

首先,如果key为null,则直接从哈希表的第一个位置table[0]对应的链表上查找。记住,key为null的键值对永远都放在以table[0]为头结点的链表中,当然不一定是存放在头结点table[0]中。如果key不为null,则先求的key的hash值,根据hash值找到在table中的索引,在该索引对应的单链表中查找是否有键值对的key与目标key相等,有就返回对应的value,没有则返回null。

put():

// 将“key-value”添加到HashMap中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 若“key为null”,则将该键值对添加到table[0]中。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 若“key不为null”,则计算该key的哈希值,然后将其添加到该哈希值对应的链表中。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for (Entry<K, 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 若“该key”对应的键值对已经存在,则用新的value取代旧的value。然后退出!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 若“该key”对应的键值对不存在,则将“key-value”添加到table中        modCount++;        // 将key-value添加到table[i]处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如果key为null,则将其添加到table[0]对应的链表中,如果key不为null,则同样先求出key的hash值,根据hash值得出在table中的索引,而后遍历对应的单链表,如果单链表中存在与目标key相等的键值对,则将新的value覆盖旧的value,且将旧的value返回,如果找不到与目标key相等的键值对,或者该单链表为空,则将该键值对插入到单链表的头结点位置(每次新插入的节点都是放在头结点的位置),该操作是有addEntry方法实现的,它的源码如下:

// 新增Entry。将“key-value”插入指定位置,bucketIndex是位置索引。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 保存“bucketIndex”位置的值到“e”中        Entry<K, V> e = table[bucketIndex];        // 设置“bucketIndex”位置的元素为“新Entry”,        // 设置“e”为“新Entry的下一个节点”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K, V>(hash, key, value, e);        // 若HashMap的实际大小 不小于 “阈值”,则调整HashMap的大小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2 * table.length);    }

注意这里倒数第三行的构造方法,将key-value键值对赋给table[bucketIndex],并将其next指向元素e,这便将key-value放到了头结点中,并将之前的头结点接在了它的后面。该方法也说明,每次put键值对的时候,总是将新的该键值对放在table[bucketIndex]处(即头结点处)。两外注意最后两行代码,每次加入键值对时,都要判断当前已用的槽的数目是否大于等于阀值(容量*加载因子),如果大于等于,则进行扩容,将容量扩为原来容量的2倍。

接下来重点来分析下求hash值和索引值的方法,这两个方法便是HashMap设计的最为核心的部分,二者结合能保证哈希表中的元素尽可能均匀地散列。

由hash值找到对应索引的方法如下: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因为容量初始还是设定都会转化为2的幂次。故可以使用高效的位与运算替代模运算。

计算hash值的方法如下:

 static int hash(int h) {            h ^= (h >>> 20) ^ (h >>> 12);            return h ^ (h >>> 7) ^ (h >>> 4);        }

JDK 的 HashMap 使用了一个 hash 方法对hash值使用位的操作,使hash值的计算效率很高。为什么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如果直接使用hashcode值,那么这是一个int值(8个16进制数,共32位),int值的范围正负21亿多,但是hash表没有那么长,一般比如初始16,自然散列地址需要对hash表长度取模运算,得到的余数才是地址下标。假设某个key的hashcode是0AAA0000,hash数组长默认16,如果不经过hash函数处理,该键值对会被存放在hash数组中下标为0处,因为0AAA0000 & (16-1) = 0。过了一会儿又存储另外一个键值对,其key的hashcode是0BBB0000,得到数组下标依然是0,这就说明这是个实现得很差的hash算法,因为hashcode的1位全集中在前16位了,导致算出来的数组下标一直是0。于是明明key相差很大的键值对,却存放在了同一个链表里,导致以后查询起来比较慢(蜕化为了顺序查找)。故JDK的设计者使用hash函数的若干次的移位、异或操作,把hashcode的“1位”变得“松散”,非常巧妙。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