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志] 第99节 白起奋威屠百万

来源:互联网 发布:xampp部署php网站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14:49

        白起奋威屠百万
        
        在先秦诸子中,如果要依次排出境界层次高低的顺序,我们可以认为“老子”、“孔子”、“柳下惠”,是属于“圣”的境界,“颜回”、“庄子”、“列子”、“鬼谷子”、“孟子”、“墨子”是属于“贤”的层次,“曾子”、“子贡”、“卜商”、“有若”、“漆雕开”等孔门七十二贤,以及“尸子”、“荀子”、“邹衍”、“屈原”等人是属于“良”的层次,也就是“君子”,“吴起”、“商鞅”、“公孙衍”、“张仪”、“苏秦”、“李斯”、“韩非”等人是属于“器”的层次,也就是“大才”。
        
        吴起、商鞅等人,位列“器”的层次,都是执政者渴求的国家栋梁,“一言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用之可以兴国,失之可以亡国”。但他们自身并不注重德行修养,行事贪图便利,不择手段,『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灾祸,重用他们会在短期内大见成效,但“亡身毁国”却是必然结局。荀子、邹衍等人,位列“良”的层次,虽然他们提出的理论或许有失偏颇,或许华而不实,但都恪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持身中正,重视德行,志不忘仁,智不忘义,力不忘忠,口不忘信”,都是可以与之愉快共处的君子。庄子、墨子等人,位列“贤”的层次,虽然他们著书立说时引用的典故大多都是无中生有,信口开河,不可当真,但他们确实已经能够感悟到“天人同一”的“大道”,懂得要“上顺天道,下应人和”,而老子、孔子等人,则不但明悟“天地大道”,而且述而不作,言辞中肯,如日月经天,照临下土。
        
        从春秋到战国,学术大家的境界层次是处于不断降低之中的,最早的学术大家是和圣“柳下惠”,他生活于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21年之间,比孔子要大上169岁,他“视雌雄如一,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表示『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他能在25岁年纪时就坐怀不乱,定力非凡。而作为战国时期最后的学术大家,生活于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间的荀子,却已经连自己理论中的纰漏都瞧不出来,他认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又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治乱非天,治乱非地,治乱非人,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他硬生生分割了天地人的联系,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各行其是的。却没考虑到“风雨不调”会导致“地不生物”,“地不生物”会导致“人心不定”,“人心不定”会导致“治乱生变”。他不具备领悟事物之间统一性的能力,与他相比,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借解牛庖丁之口讲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养生之道”,境界层次不可同日而语。
        
        荀子无法理解“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道理,不知道人性生来就是“慈悲善良、重视生命、恻隐不忍”的。人之所以在一生中会做出诸多恶事,只是受到了“为恶比为善更加有利可图”的价值观引导。事实上,在君子身侧,可以安然酣睡,因为君子恪守道德底线,不会生出相害之心,在小人身侧,醒着也要留上诸多心眼,因为小人做事不择手段,需要时刻提防算计。“君子有朋,小人无朋,德不孤,必有邻”,既然在君子身侧如沐春风,舒服惬意,在小人身侧如履薄冰,辛苦难熬,那么如果没有巨大的利益驱动,谁又愿意与小人为伍。如果人性本恶,世间必然处处杀伐纷争,又何来光明繁华。
        
        荀子以“性恶论”作为理论基石,这是一个无可讳言的败笔,但他在军事上的见解,却是相当鞭辟入里。秦赵“长平之战”后若干年,荀子与楚国的“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兵法,指出齐国的“技击”部队采用的是雇佣兵模式,无法用来打硬仗,是“亡国之兵”,魏国的“武卒”部队采用的是精英兵模式,会消耗大量赋税,是“危国之兵”,秦国采用的是“军政府模式”,由于参军作战是唯一的上等职业,因此既保证了兵员的数量和战斗力,又不需要用大量赋税去养着他们。
        
        “长平之战”发生在山西晋城高平,战争相持三年,最终赵军45万精锐部队惨遭秦将“白起”俘虏坑杀,而秦军也在多次攻坚之中伤亡过半,损失了20万人。公元前266年,年幼的“赵孝成王”接过了他父亲“赵惠文王”的执政权,在母亲“赵太后”的辅佐下就任,同一年,『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经过一番波折,赵国成功地渡过了换届危机,但没能避开秦赵两国的战略大决战。
        
        秦国把整个国家打造成战争怪兽,以耕养战,穷兵黩武,军队的战斗力相当强大,赵国军队采用的是“公民兵模式”,同仇敌忾,悍不畏死,战斗力也是相当可观。赵氏在“晋文公”时期就是晋国根深叶茂的大家族,此后先后出了“冬天的太阳”赵衰,“夏天的太阳”赵盾,“赵氏孤儿”赵武等著名宗主。三家分晋后,赵国的实力基本相当于韩国与魏国之和。赵孝成王的爷爷“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26年14岁时继位,并在执政24年的公元前302年,他38岁时推行“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把“轻骑兵”引入战斗序列,使得赵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传位于“赵惠文王”,他自己则于两年后灭亡“中山国”,使赵国境内的道路从此畅通无阻。赵惠文王执政时任用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拉开序幕,“廉颇”固守防线三年,到公元前260年时,赵国经济面临崩溃,赵孝成王心存侥幸,错误估计形式后,走马换将,用作风激进的“赵括”替换老成持重的“廉颇”,导致赵军陷入苦战,最终全线溃败,土崩瓦解。鉴于赵国军队的“公民兵”本质,白起决定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于是坑杀降卒。天下诸侯无不震惊恐惧,白起因此登上军事生涯巅峰,功劳簿上的亡魂一举超过百万。


本节到此结束,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