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10000小时,三板斧破四困境

来源:互联网 发布:h5 仿淘宝商品详情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4 21:53

转载自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
国庆长假后第一周上班,希望我们都能快速从休假切换到紧张的工作状态中。
前两封信我们聊了“伪工作者”有关的问题,聊了它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的办法。继而聊了另一个和时间相关的问题——“一万小时定律”,讲到了很多人对它理解的四个误区,包括:简单重复、习惯性失败、林黛玉式的困境和狗熊掰棒子。那么你可能马上就会问我怎么办。我只能把我的经验和你分享,对我是管用的,别人管不管用我不知道。很多时候,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和错误的方法,只有适用和不适用的。
任何可操作的方法必须简单易行,而且数量少。我从来认为那种“十个改变你生活的方法”,“20条xxx制胜法宝”没有意义,因为那么多数量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我给出一个叫做“三板斧破四困境”的简洁执行方案。具体是哪三板斧呢?
第一板斧,愿景-目标-道路。既然我们练习10000小时是为了提高,精进,不是简单的重复,就需要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愿景。比如有些人会想成为优秀的软件工程师,这个愿景非常好。相反,如果有些人就满足于五年(正常工作大约10000小时)坚持不懈地写JavaScript,非常糟糕,因为这是低水平重复,即便五年后你把它练熟了,可能JavaScript已经过时了,或者是由计算机来写了。我们看到太多熟练工种找不到工作的事情了,因为技能过时了。当然愿景只是方向,人还得有阶段性目标。前几天罗老师在一次节目中讲战略(罗辑思维视频第184期《什么是战略》),战略的核心就是设置阶段性目标,实现愿景,这个我就不多讲了,大家可以去看罗老师的那期节目。
一个计算机工程师,如果能做到自己领导一个团队做出一件世界级的产品,就可以算是我心目中的三级工程师了,这是一个一般人能够实现的愿景,至于什么是一级、二级,或者四级、五级,以后有机会讲。做到这一点,对计算机科学的本质要有了解;对于它每年的变化要掌握;对于它的工具(编程不过是工具而已)要用得随心所欲;对于产品设计要有常识;对于未知的问题,要知道如何入手解决;对于一个大问题,要知道如何分解交给下面的员工去做。这里面每一项都是一个阶段性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有道路,这就是战术,也就是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我在前面讲到过一次了,提高程序质量水平,可以从写单元测试这种可操作的事情做起。当一种技能稍微熟悉了,你可能需要做一件新的有挑战的事情,以便达到下一个目标,任何一个公司里,领导对于这种不断挑战自己往上走的人都是欢迎的。当然,不断挑战自己的人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辛苦,而且可能在短期内还有经济上的损失,因为毕竟从短期讲,重复自己驾轻就熟的工作绩效显得好,奖金多。
第二板斧,即便遇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这是我中学的校长万帮儒先生在我毕业前和我讲的,讲这个话的背景以后有机会再聊,他大概的意思有这样三层:
第一层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换位思考,当然当时还没有换位思考这个词。
第二层意思是,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比如某个人和你讲一件事,你第一感觉可能觉得他完全是胡说八道;但是,一定要想第二遍,是否我错了,他对了,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设自己是对的;如果又想了第二遍,还是觉得自己对,对方错,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想这第三遍呢?因为任何一个想要精进的人,要和比自己强的人多来往,如果整天和臭棋篓子下棋,只能越下越臭。既然是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第三种情况就很可能发生,因此这时候不妨进一步交流,深入了解对方那么说的原因。只要经常这么做,就能避免习惯性失败。
第三层意思是,即使对方真的是胡说八道,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在公司里遇到一个骂街的泼妇,你也没有招惹她,她对你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臭骂。对此我们有三个做法,一个是骂回去,一个是装作没听见,但是我会采取第三个,就是要思考为什么她没原由地骂我,或许她就是一个疯子,那么我以后走路躲她远点,也算接受一个教训;或许她真有一个骂我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合理性,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原因,我们不仅仅是理解她的问题,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就有了提升。
如果我们总是能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我们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气度都会比常人大出很多,才不会陷入林黛玉的困境。这一点看似不容易做,但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每次遇到别人和我有不同意见时,就立即启动找对方合理性的开关,直到找到对方的合理性为止。我也不知道这样是否有强迫症,但对自己的进步真的特别有益。相反,当对方看法和我们一致时,反而不需要找合理性让自己沾沾自喜。

第三板斧更简单,就是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做任何职业工作的人,比如工程师,会计师,律师,都会遇到一些难题,解决了这些难题,我们就进步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以为自己能记住,但实际上很快忘了。因此,第二次,第三次,遇到同一个问题时,还是束手无策,或者花了很多时间来解决。做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一遍,进步得会更快。相比之下,欧美人比较喜欢记录,他们发明一个东西,当时是如何做实验的,今天依然能找到记录。这样经验也容易积累和传承。相反,在中国,失传是个非常常见的词,以至于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发明。
这三板斧灵不灵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我们做事情,总是听天命,尽人事!
祝秋安
吴军
2016年10月11日于硅谷

1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