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模式

来源:互联网 发布:死是什么感觉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4 20:12
1、为什么要使用代理模式?
原因一:你可能在外地上班,买房子的人没法找到你直接交易。
对应到我们程序设计的时候就是:客户端无法直接操作实际对象。那么为什么无法直接操作?一种情况是你需要调用的对象在另外一台机器上,你需要跨越网络才能访问,如果让你直接coding去调用,你需要处理网络连接、处理打包、解包等等非常复杂的步骤,所以为了简化客户端的处理,我们使用代理模式,在客户端建立一个远程对象的代理,客户端就象调用本地对象一样调用该代理,再由代理去跟实际对象联系,对于客户端来说可能根本没有感觉到调用的东西在网络另外一端,这实际上就是Web Service的工作原理。另一种情况虽然你所要调用的对象就在本地,但是由于调用非常耗时,你怕影响你正常的操作,所以特意找个代理来处理这种耗时情况,一个最容易理解的就是Word里面装了很大一张图片,在word被打开的时候我们肯定要加载里面的内容一起打开,但是如果等加载完这个大图片再打开Word用户等得可能早已经跳脚了,所以我们可以为这个图片设置一个代理,让代理慢慢打开这个图片而不影响Word本来的打开的功能。申明一下我只是猜可能Word是这么做的,具体到底怎么做的,俺也不知道。

原因二:你不知道怎么办过户手续,或者说除了你现在会干的事情外,还需要做其他的事情才能达成目的。
对应到我们程序设计的时候就是:除了当前类能够提供的功能外,我们还需要补充一些其他功能。最容易想到的情况就是权限过滤,我有一个类做某项业务,但是由于安全原因只有某些用户才可以调用这个类,此时我们就可以做一个该类的代理类,要求所有请求必须通过该代理类,由该代理类做权限判断,如果安全则调用实际类的业务开始处理。可能有人说为什么我要多加个代理类?我只需要在原来类的方法里面加上权限过滤不就完了吗?在程序设计中有一个类的单一性原则问题,这个原则很简单,就是每个类的功能尽可能单一。为什么要单一,因为只有功能单一这个类被改动的可能性才会最小,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如果你将权限判断放在当前类里面,当前这个类就既要负责自己本身业务逻辑、又要负责权限判断,那么就有两个导致该类变化的原因,现在如果权限规则一旦变化,这个类就必需得改,显然这不是一个好的设计。

2、原理
    
       为了保持行为的一致性,代理类和委托类通常会实现相同的接口,所以在访问者看来两者没有丝毫的区别。通过代理类这中间一层,能有效控制对委托类对象的直接访问,也可以很好地隐藏和保护委托类对象,同时也为实施不同控制策略预留了空间,从而在设计上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
 
3、代码示例
  1. package com.itheima.spring.proxy;
  2. public interface PersonDao {
  3. public void savePerson();
  4. }
  1. package com.itheima.spring.proxy;
  2. public class PersonDaoImpl implements PersonDao{
  3. @Override
  4. public void savePerson() {
  5. System.out.println("save person");
  6. }
  7. }
  1. package com.itheima.spring.proxy;
  2. public class PersonDaoProxy implements PersonDao{
  3. private PersonDao personDao;
  4. private Transaction transaction;
  5. public PersonDaoProxy(PersonDao personDao, Transaction transaction) {
  6. super();
  7. this.personDao = personDao;
  8. this.transaction = transaction;
  9. }
  10. /**
  11. * 1.开启事务
  12. * 2.执行目标方法
  13. * 3.事务提交
  14. */
  15. @Override
  16. public void savePerson() {
  17.        /*
  18.         *  可以在此加入权限判断验证的代码,不符合条件抛出异常
  19.         */
  20. this.transaction.beginTransaction();
  21. this.personDao.savePerson();
  22. this.transaction.commit();
  23. }
  24. }
  1. package com.itheima.spring.proxy;
  2. public class Transaction {
  3. public void beginTransaction(){
  4. System.out.println("begin transcation");
  5. }
  6. public void commit() {
  7. System.out.println("commit");
  8. }
  9. }
  1. package com.itheima.spring.proxy;
  2. import org.junit.Test;
  3. public class ProxyTest {
  4. @Test
  5. public void test() {
  6. PersonDao personDao = new PersonDaoImpl();
  7. Transaction transaction = new Transaction();
  8. PersonDaoProxy proxy = new PersonDaoProxy(personDao,transaction);
  9. proxy.savePerson();
  10. }
  11. }
  1. begin transcation
  2. save person
  3. commit
在此会发现一个问题,在PersonDaoProxy这个类中,没有一个事务操作方法的方法,就要重新开启事务提交事务,一个代理只能为一个接口提供服务,等等问题,试想如果有多个操作方法,或者这个类实现了多个接口,会很麻烦。
其实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这样的:(beginTrasaction()  和  commit()   只用写一遍就好了)
静态代理的缺点:
①静态代理没有解决代码的重用问题   ② proxy层就得实现多少方法,有多少个方法,就要开启和提交多少次事务,假设有100个类,就必须要有100个proxy,接口中有多少个方法③需求改变代码改动量大,如果一个proxy实现了多个接口,如果其中的一个接口发生了变化(添加了一个方法), 那么proxy也要作相应的改变么
静态代理的优点:
①在编译期加入,提前就指定好了谁调用谁,效率高。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