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与x86之5--结束语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安全保密协议范本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31 11:04

多年以前,我有编写一系列关于处理器体系结构的书籍,包括PowerPC, x86ARM。两年的坚持,我完成了《Linux PowerPC详解核心篇》,本应还要写一本《Linux PowerPC详解应用篇》。我几乎完成了“应用篇”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最终放弃。

我的懒惰不是《Linux PowerPC详解应用篇》没有正式出版的原因。“应用篇”本由网络,USBPCIe总线三部分组成。网络部分是我较为熟悉的部分,却与处理器体系结构并没有直接的联系,USB总线距离处理器内核也略远一些,只有PCIe总线部分保留下来,形成了《PCI Express体系结构详解》的初步文字。

一次偶然的经历,我有机会使用FPGA设计基于PCIe总线的网络设备。对PCIe总线有了真实的理解后,我将这本书的名字改为“PCI Express体系结构导读”并正式出版。想起详解的书名无地自容,区区几百页的书籍与详解如何能有联系,怕是“导读”也未必有资格。

PCIExpress体系结构导读》的出版,没有带给我喜悦,更多的是如释重负。瞬间的平静后,我准备重新书写“x86体系结构导读”这本书籍。我起初准备书写“x86体系结构导读”,后写《PCI Express体系结构导读》。我甚至写好了“x86体系结构导读”的前言部分,就是我在“开源”杂志率先发表的《PC的足迹》这篇文章。

x86体系结构导读”不会面世。我不是选择放弃书写,只是深入学习Nehalem微架构后,明白x86体系结构大巧大拙,包含着太多的不得已和不透明,我并没有将x86体系结构独立成书的能力。Nehalem微架构有上万页,我无法忘记这些细节。不能忘记也就无法聚沙成塔,更无法进一步提炼而为书籍。写书是准备了一桶水,给读者倒一杯。我对x86体系结构的理解只限于一杯水。

MIPS是我即熟悉也陌生的体系结构。第一次接触MIPS处理器是通过阅读JohnDavid”AQuantitative Approach”。阅读这本书的起因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当时国内并没有引入这本书籍的第二版。借助研究巨型机的便利条件,我们很早就有了这本书的复印件。1千多页的复印件分成四份,也是沉甸甸的。在不断翻译腾挪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喜欢上了体系结构这门学问,坚持至今。我没有书写MIPS处理器的相关书籍的准备,这些书籍只应属于JohnDavid

我从”AQuantitative Approach”的第二版开始读起,直到第四版,我逐字反复研读了这本书。除了红楼梦之外,没有任何一本书花费我如此气力。感慨中国在近十年内没有任何人能够写出如此深度的书籍。我们这代人即便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也无法越过他们的头顶。只有水涨船高,群星捧月。

我们努力,却无法改变所处的平面,无法掩饰着星光黯淡。恨天短,恨中国不够强大。我搁下了科技文字的书写,而去书写我们的近邻,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又逢己丑》。写这些文字,没有任何想法,只是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胸中有股不平之气。《又逢己丑》完稿后,《PCI Express体系结构导读》很快出版。我有了许多空余时间,本想继续着一些微不足道的文字,却已没有思绪。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70年代的人历经变革,未向其父辈饱受磨难,却更多地活在理想中。这一代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受到最好的教育,没有过多的继承,最优秀的一群人漂流在海外。世界进入到21世纪,因为这一代人的懈怠,我们没有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等到再次励精图治,已悄然老去。

八十年代的人,距离我们太近,看到的更多的是缺点。七十年代面对八十年代的叛逆只有长叹,求人不如求己,却忘记自己也是由叛逆到前卫,由前卫至流行,由流行而怀旧。在某一代也许可以出现某个人可以闪耀古今,也无法改变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亘古不破的道理。事物的发展如此,人类的进步亦如此。对八十年代不公平的是高企的房价,这是他们失落的重要原因。不要苛求暂时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半套房的付出可以使你们周游列国,钢筋混凝土没有想象中重要。

寄寓九十年代。无所求的一代人在有所求的领域必有所得。

4年前,我开始书写一些文字,没有太多目的,或者是在追求着无所求,追求着随遇而安。金钱与声名无法靠写书来实现,只是希望下一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我们千辛万苦积累的这些微不足道,以播下希望的种子。这些苦难也会因此随风而逝。

书写“ARMx86”是为了自己的心愿。不会写ARM相关的书籍,也不会再苛求纸质的图书,而依然苛求着心愿,不再放弃。以此结束为序。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