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sorFlow 教程

来源:互联网 发布:古天乐普通话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31 19:42

简介

本章的目的是让你了解和运行 TensorFlow!

在开始之前, 让我们先看一段使用 Python API 撰写的 TensorFlow 示例代码, 让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印象.

这段很短的 Python 程序生成了一些三维数据, 然后用一个平面拟合它.

import tensorflow as tfimport numpy as np# 使用 NumPy 生成假数据(phony data), 总共 100 个点.x_data = np.float32(np.random.rand(2, 100)) # 随机输入y_data = np.dot([0.100, 0.200], x_data) + 0.300# 构造一个线性模型# b = tf.Variable(tf.zeros([1]))W = tf.Variable(tf.random_uniform([1, 2], -1.0, 1.0))y = tf.matmul(W, x_data) + b# 最小化方差loss = tf.reduce_mean(tf.square(y - y_data))optimizer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0.5)train = optimizer.minimize(loss)# 初始化变量init = tf.initialize_all_variables()# 启动图 (graph)sess = tf.Session()sess.run(init)# 拟合平面for step in xrange(0, 201):    sess.run(train)    if step % 20 == 0:        print step, sess.run(W), sess.run(b)# 得到最佳拟合结果 W: [[0.100  0.200]], b: [0.300]

为了进一步激发你的学习欲望, 我们想让你先看一下 TensorFlow 是如何解决一个经典的机器 学习问题的. 在神经网络领域, 最为经典的问题莫过于 MNIST 手写数字分类问题. 我们准备了 两篇不同的教程, 分别面向机器学习领域的初学者和专家. 如果你已经使用其它软件训练过许多 MNIST 模型, 请阅读高级教程 (红色药丸链接). 如果你以前从未听说过 MNIST, 请阅读初级教程 (蓝色药丸链接). 如果你的水平介于这两类人之间, 我们建议你先快速浏览初级教程, 然后再阅读高级教程.

面向机器学习初学者的 MNIST 初级教程面向机器学习专家的 MNIST 高级教程

图片由 CC BY-SA 4.0 授权; 原作者 W. Carter

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 准备学习和安装 TensorFlow, 你可以略过这些文字, 直接阅读 后面的章节. 不用担心, 你仍然会看到 MNIST -- 在阐述 TensorFlow 的特性时, 我们还会使用 MNIST 作为一个样例.


下载与安装

你可以使用我们提供的 Pip, Docker, Virtualenv, Anaconda 或 源码编译的方法安装 TensorFlow.

Pip 安装

列表

首先安装 pip (或 Python3 的 pip3 ):

# Ubuntu/Linux 64-bit$ sudo apt-get install python-pip python-dev# Mac OS X$ sudo easy_install pip

安装 TensorFlow :

# Ubuntu/Linux 64-bit, CPU only, Python 2.7:$ sudo pip install --upgrade 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tensorflow/linux/cpu/tensorflow-0.8.0-cp27-none-linux_x86_64.whl# Ubuntu/Linux 64-bit, GPU enabled, Python 2.7. Requires CUDA toolkit 7.5 and CuDNN v4.# For other versions, see "Install from sources" below.$ sudo pip install --upgrade 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tensorflow/linux/gpu/tensorflow-0.8.0-cp27-none-linux_x86_64.whl# Mac OS X, CPU only:$ sudo easy_install --upgrade six$ sudo pip install --upgrade 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tensorflow/mac/tensorflow-0.8.0-py2-none-any.whl

如果是 Python3 :

# Ubuntu/Linux 64-bit, CPU only, Python 3.4:$ sudo pip3 install --upgrade 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tensorflow/linux/cpu/tensorflow-0.8.0-cp34-cp34m-linux_x86_64.whl# Ubuntu/Linux 64-bit, GPU enabled, Python 3.4. Requires CUDA toolkit 7.5 and CuDNN v4.# For other versions, see "Install from sources" below.$ sudo pip3 install --upgrade 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tensorflow/linux/gpu/tensorflow-0.8.0-cp34-cp34m-linux_x86_64.whl# Mac OS X, CPU only:$ sudo easy_install --upgrade six$ sudo pip3 install --upgrade 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tensorflow/mac/tensorflow-0.8.0-py3-none-any.whl

备注:如果之前安装过 TensorFlow < 0.7.1 的版本,应该先使用 pip uninstall 卸载 TensorFlow 和 protobuf ,保证获取的是一个最新 protobuf 依赖下的安装包.

之后可以Docker 运行 TensorFlow. 该方式的优点是不用操心软件依赖问题.

首先, virtualenv 创建一个隔离的容器, 来安装 TensorFlow. 这是可选的, 但是这样做能使排查安装问题变得更容易.

首先, 安装所有必备工具:

# 在 Linux 上:$ sudo apt-get install python-pip python-dev python-virtualenv# 在 Mac 上:$ sudo easy_install pip  # 如果还没有安装 pip$ sudo pip install --upgrade virtualenv

接下来, 建立一个全新的 virtualenv 环境. 为了将环境建在 ~/tensorflow 目录下, 执行:

$ virtualenv --system-site-packages ~/tensorflow$ cd ~/tensorflow

然后, 激活 virtualenv:

$ source bin/activate  # 如果使用 bash$ source bin/activate.csh  # 如果使用 csh(tensorflow)$  # 终端提示符应该发生变化

在 virtualenv 内, 安装 TensorFlow:

(tensorflow)$ pip install --upgrade <$url_to_binary.whl>

接下来, 使用类似命令运行 TensorFlow 程序:

(tensorflow)$ cd tensorflow/models/image/mnist(tensorflow)$ python convolutional.py# 当使用完 TensorFlow(tensorflow)$ deactivate  # 停用 virtualenv$  # 你的命令提示符会恢复原样

基于 Anaconda 的安装

计算环境,类似 Virtualenv.

和 Virtualenv 一样,不同 Python 工程需要的依赖包,conda 将他们存储在不同的地方。 TensorFlow 上安装的 Anaconda 不会对之前安装的 Python 包进行覆盖.

  • 安装 Anaconda
  • 建立一个 conda 计算环境
  • 激活环境,使用 conda 安装 TensorFlow
  • 安装成功后,每次使用 TensorFlow 的时候需要激活 conda 环境

安装 Anaconda :

参考 Anaconda 的下载页面的测试

当你不用 TensorFlow 的时候,关闭环境:

(tensorflow)$ source deactivate$  # Your prompt should change back

再次使用的时候再激活 :-)

$ source activate tensorflow(tensorflow)$  # Your prompt should change.# Run Python programs that use TensorFlow....# When you are done using TensorFlow, deactivate the environment.(tensorflow)$ source deactivate

尝试你的第一个 TensorFlow 程序

(可选) 启用 GPU 支持

如果你使用 pip 二进制包安装了开启 GPU 支持的 TensorFlow, 你必须确保 系统里安装了正确的 CUDA sdk 和 CUDNN 版本. 请参间 CUDA 安装教程

你还需要设置 LD_LIBRARY_PATH 和 CUDA_HOME 环境变量. 可以考虑将下面的命令 添加到 ~/.bash_profile 文件中, 这样每次登陆后自动生效. 注意, 下面的命令 假定 CUDA 安装目录为 /usr/local/cuda:

export LD_LIBRARY_PATH="$LD_LIBRARY_PATH:/usr/local/cuda/lib64"export CUDA_HOME=/usr/local/cuda

运行 TensorFlow

打开一个 python 终端:

$ python>>>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hello = tf.constant('Hello, TensorFlow!')>>> sess = tf.Session()>>> print sess.run(hello)Hello, TensorFlow!>>> a = tf.constant(10)>>> b = tf.constant(32)>>> print sess.run(a+b)42>>>

从源码安装

克隆 TensorFlow 仓库

$ git clone --recurse-submodules https://github.com/tensorflow/tensorflow

--recurse-submodules 参数是必须得, 用于获取 TesorFlow 依赖的 protobuf 库.

Linux 安装

安装 Bazel

首先依照 链接 中下载适合你的操作系统的最新稳定版, 最后按照下面脚本执行:

$ chmod +x PATH_TO_INSTALL.SH$ ./PATH_TO_INSTALL.SH --user

注意把 PATH_TO_INSTALL.SH 替换为你下载的安装包的文件路径.

将执行路径 output/bazel 添加到 $PATH 环境变量中.

安装其他依赖

# For Python 2.7:$ sudo apt-get install python-numpy swig python-dev python-wheel# For Python 3.x:$ sudo apt-get install python3-numpy swig python3-dev python3-wheel

可选: 安装 CUDA (在 Linux 上开启 GPU 支持)

为了编译并运行能够使用 GPU 的 TensorFlow, 需要先安装 NVIDIA 提供的 Cuda Toolkit 7.0 和 CUDNN 6.5 V2.

TensorFlow 的 GPU 特性只支持 NVidia Compute Capability >= 3.5 的显卡. 被支持的显卡 包括但不限于:

  • NVidia Titan
  • NVidia Titan X
  • NVidia K20
  • NVidia K40
下载并安装 Cuda Toolkit 7.0

下载地址

解压并拷贝 CUDNN 文件到 Cuda Toolkit 7.0 安装路径下. 假设 Cuda Toolkit 7.0 安装 在 /usr/local/cuda, 执行以下命令:

tar xvzf cudnn-6.5-linux-x64-v2.tgzsudo cp cudnn-6.5-linux-x64-v2/cudnn.h /usr/local/cuda/includesudo cp cudnn-6.5-linux-x64-v2/libcudnn* /usr/local/cuda/lib64
配置 TensorFlow 的 Cuda 选项

从源码树的根路径执行:

$ ./configureDo you wish to bulid TensorFlow with GPU support? [y/n] yGPU support will be enabled for TensorFlowPlease specify the location where CUDA 7.0 toolkit is installed. Refer toREADME.md for more details. [default is: /usr/local/cuda]: /usr/local/cudaPlease specify the location where CUDNN 6.5 V2 library is installed. Refer toREADME.md for more details. [default is: /usr/local/cuda]: /usr/local/cudaSetting up Cuda includeSetting up Cuda lib64Setting up Cuda binSetting up Cuda nvvmConfiguration finished

这些配置将建立到系统 Cuda 库的符号链接. 每当 Cuda 库的路径发生变更时, 必须重新执行上述 步骤, 否则无法调用 bazel 编译命令.

编译目标程序, 开启 GPU 支持

从源码树的根路径执行:

$ bazel build -c opt --config=cuda //tensorflow/cc:tutorials_example_trainer$ bazel-bin/tensorflow/cc/tutorials_example_trainer --use_gpu# 大量的输出信息. 这个例子用 GPU 迭代计算一个 2x2 矩阵的主特征值 (major eigenvalue).# 最后几行输出和下面的信息类似.000009/000005 lambda = 2.000000 x = [0.894427 -0.447214] y = [1.788854 -0.894427]000006/000001 lambda = 2.000000 x = [0.894427 -0.447214] y = [1.788854 -0.894427]000009/000009 lambda = 2.000000 x = [0.894427 -0.447214] y = [1.788854 -0.894427]

注意, GPU 支持需通过编译选项 "--config=cuda" 开启.

已知问题
  • 尽管可以在同一个源码树下编译开启 Cuda 支持和禁用 Cuda 支持的版本, 我们还是推荐在 在切换这两种不同的编译配置时, 使用 "bazel clean" 清理环境.

  • 在执行 bazel 编译前必须先运行 configure, 否则编译会失败并提示错误信息. 未来, 我们可能考虑将 configure 步骤包含在编译过程中, 以简化整个过程, 前提是 bazel 能够提供新的特性支持这样.

Mac OS X 安装

Mac 和 Linux 需要的软件依赖完全一样, 但是安装过程区别很大. 以下链接用于帮助你 在 Mac OS X 上安装这些依赖:

Bazel

参见Mac OS X 安装教程.

注意: 你需要安装安装教程.

创建 pip 包并安装

$ bazel build -c opt //tensorflow/tools/pip_package:build_pip_package$ bazel-bin/tensorflow/tools/pip_package/build_pip_package /tmp/tensorflow_pkg# .whl 文件的实际名字与你所使用的平台有关$ pip install /tmp/tensorflow_pkg/tensorflow-0.5.0-cp27-none-linux_x86_64.whl

训练你的第一个 TensorFlow 神经网络模型

从源代码树的根路径执行:

$ cd tensorflow/models/image/mnist$ python convolutional.pySuccesfully downloaded train-images-idx3-ubyte.gz 9912422 bytes.Succesfully downloaded train-labels-idx1-ubyte.gz 28881 bytes.Succesfully downloaded t10k-images-idx3-ubyte.gz 1648877 bytes.Succesfully downloaded t10k-labels-idx1-ubyte.gz 4542 bytes.Extracting data/train-images-idx3-ubyte.gzExtracting data/train-labels-idx1-ubyte.gzExtracting data/t10k-images-idx3-ubyte.gzExtracting data/t10k-labels-idx1-ubyte.gzInitialized!Epoch 0.00Minibatch loss: 12.054, learning rate: 0.010000Minibatch error: 90.6%Validation error: 84.6%Epoch 0.12Minibatch loss: 3.285, learning rate: 0.010000Minibatch error: 6.2%Validation error: 7.0%......

常见问题

GPU 相关问题

如果在尝试运行一个 TensorFlow 程序时出现以下错误:

ImportError: libcudart.so.7.0: cannot open shared object file: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请确认你正确安装了 GPU 支持, 参见 相关章节.

在 Linux 上

如果出现错误:

... "__add__", "__radd__",             ^SyntaxError: invalid syntax

解决方案: 确认正在使用的 Python 版本为 Python 2.7.

在 Mac OS X 上

如果出现错误:

import six.moves.copyreg as copyregImportError: No module named copyreg

解决方案: TensorFlow 使用的 protobuf 依赖 six-1.10.0. 但是, Apple 的默认 python 环境 已经安装了 six-1.4.1, 该版本可能很难升级. 这里提供几种方法来解决该问题:

  1. 升级全系统的 six:

      sudo easy_install -U six
  2. 通过 homebrew 安装一个隔离的 python 副本:

      brew install python
  3. virtualenv 内编译或使用 TensorFlow.

如果出现错误:

>>> import tensorflow as tf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File "/usr/local/lib/python2.7/site-packages/tensorflow/__init__.py", line 4, in <module>    from tensorflow.python import *  File "/usr/local/lib/python2.7/site-packages/tensorflow/python/__init__.py", line 13, in <module>    from tensorflow.core.framework.graph_pb2 import *...  File "/usr/local/lib/python2.7/site-packages/tensorflow/core/framework/tensor_shape_pb2.py", line 22, in <module>    serialized_pb=_b('\n,tensorflow/core/framework/tensor_shape.proto\x12\ntensorflow\"d\n\x10TensorShapeProto\x12-\n\x03\x64im\x18\x02 \x03(\x0b\x32 .tensorflow.TensorShapeProto.Dim\x1a!\n\x03\x44im\x12\x0c\n\x04size\x18\x01 \x01(\x03\x12\x0c\n\x04name\x18\x02 \x01(\tb\x06proto3')TypeError: __init__() got an unexpected keyword argument 'syntax'

这是由于安装了冲突的 protobuf 版本引起的, TensorFlow 需要的是 protobuf 3.0.0. 当前 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确保没有安装旧版本的 protobuf,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重新安装 protobuf 来解决 冲突:

brew reinstall --devel protobuf

原文:@doc001 校对:<a rel="nofollow" href="https://github.com/sstruct" "=""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45, 133, 202); text-decoration: none;">@yangtze


术语表

广播操作(Broadcasting operation)

一种用<a rel="nofollow" href="http://docs.scipy.org/doc/numpy/user/basics.broadcasting.html" "=""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45, 133, 202); text-decoration: none;">numpy-style broadcasting来保证tensor参数的形态兼容的操作。

Devices

一块可以用来运算并且拥有自己的地址空间的硬件,比如GPU和CPU。

eval

Tensor 的一个方法,返回 Tensor 的值。触发任意一个图计算都需要计算出这个值。只能在一个已经启动的会话的图中才能调用该 Tensor 值。

Feed

TensorFlow 的一个概念:把一个 Tensor 直接连接到一个会话图表中的任意节点。feed 不是在构建图(graph)的时候创建,而是在触发图的执行操作时去申请。一个 feed 临时替代一个带有 Tensor 值的节点。把feed数据作为run( )方法和eval( )方法的参数来初始化运算。方法运行结束后,替换的 feed 就会消失,而最初的节点定义仍然还在。可以通过tf.placeholder( )把特定的节点指定为 feed 节点来创建它们。详见Basic Usage。

Graph(图)

把运算任务描述成一个直接的无环图形(DAG),图表中的节点(node)代表必须要实现的一些操作。图中的边代表数据或者可控的依赖。GratheDef 是系统中描述一个图表的协议(api),它由一个 NodeDefs 集合组成。一个GraphDef可以转化成一个更容易操作的图表对象。

IndexedSlices(索引化切片)

在 Python API 中,TensorFlow 仅仅在第一维上对 Tensor 有所体现。如果一个 Tensor 有k维,那么一个 IndexedSlices 实例在逻辑上代表一个沿着这个 Tensor 第一维的(k-1)维切片的集合。切片的索引被连续储存在一个单独的一维向量中,而对应的切片则被拼接成一个单独的k维 Tensor。如果 sparsity 不是受限于第一维空间,请用 SparseTensor。

Node(节点)

图中的一个元素。 把启动一个特定操作的方式称为特定运算图表的一个节点,包括任何用来配置这个操作的属性的值。对于那些多形态的操作,这些属性包括能完全决定这个节点(Node)签名的充分信息。详见graph.proto。

操作(Op/operation)

在 TensorFlow 的运行时中,它是一种类似 add 或 matmul 或 concat的运算。可以用tf.Operation类中列举出了这些操作。一个操作(Operation)的 type 属性决定这个节点(node)的操作类型,比如add和matmul。

Run

在一个运行的图中执行某种操作的行为。要求图必须运行在会话中。

在 Python 的 API 中,它是 Session 类的一个方法tensorflow::Session类 的一个方法。

Session(会话)

启动图的第一步是创建一个 Session 对象。Session 提供在图中执行操作的一些方法。

在 Python API中,使用tensorflow::Session是用来创建一个图并运行操作的类:

Shape

Tensor 的维度和它们的大小。

在一个已经启动的图中,它表示流动在节点(node)之间的 Tensor 的属性。一些操作对 shape 有比较强的要求,如果没有 Shape 属性则会报告错误。

在 Python API中,用创建图的 API 来说明 Tensor 的 Shape 属性。Tensor 的Shape 属性要么只有部分已知,要么全部未知。详见tensorflow::TensorShape。

SparseTensor

在 Python API 中,它用来表示在 TensorFlow 中稀疏散落在任意地方的 Tensor 。SparseTensor 以字典-值格式来储存那些沿着索引的非空值。换言之,m个非空值,就包含一个长度为m的值向量和一个由m列索引(indices)组成的矩阵。为了提升效率,SparseTensor 需要将 indice(索引)按维度的增加来按序存储,比如行主序。如果稀疏值仅沿着第一维度,就用 IndexedSlices。

Tensor

Tensor是一种特定的多维数组。比如,一个浮点型的四维数组表示一小批由[batch,height,width,channel]组成的图片。

在一个运行的图(graph)中,它是一种流动在节点(node)之间的数据。 在 Python 中,Tensor 类表示添加到图的操作中的输入和输出,见Session::Run( )的返回值,见<a rel="nofollow" href="https://github.com/jikexueyuanwiki/tensorflow-zh/blob/master/SOURCE/api_docs/cc/ClassTensor.md" "=""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45, 133, 202); text-decoration: none;">tensorflow::Tensor,这样的 Tensor 持有数据。



张量的阶、形状、数据类型

TensorFlow用张量这种数据结构来表示所有的数据.你可以把一个张量想象成一个n维的数组或列表.一个张量有一个静态类型和动态类型的维数.张量可以在图中的节点之间流通.

在TensorFlow系统中,张量的维数来被描述为.但是张量的阶和矩阵的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张量的阶(有时是关于如顺序度数或者是n维)是张量维数的一个数量描述.比如,下面的张量(使用Python中list定义的)就是2阶.

    t = [[1, 2, 3], [4, 5, 6], [7, 8, 9]]

你可以认为一个二阶张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矩阵,一阶张量可以认为是一个向量.对于一个二阶张量你可以用语句t[i, j]来访问其中的任何元素.而对于三阶张量你可以用't[i, j, k]'来访问其中的任何元素.

阶数学实例Python 例子0纯量 (只有大小)s = 4831向量(大小和方向)v = [1.1, 2.2, 3.3]2矩阵(数据表)m = [[1, 2, 3], [4, 5, 6], [7, 8, 9]]33阶张量 (数据立体)t = [[[2], [4], [6]], [[8], [10], [12]], [[14], [16], [18]]]nn阶 (自己想想看)....

形状

TensorFlow文档中使用了三种记号来方便地描述张量的维度:阶,形状以及维数.下表展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阶形状维数实例0[ ]0-D一个 0维张量. 一个纯量.1[D0]1-D一个1维张量的形式[5].2[D0, D1]2-D一个2维张量的形式[3, 4].3[D0, D1, D2]3-D一个3维张量的形式 [1, 4, 3].n[D0, D1, ... Dn]n-D一个n维张量的形式 [D0, D1, ... Dn].

形状可以通过Python中的整数列表或元祖(int list或tuples)来表示,也或者用TensorShape class.

数据类型

除了维度,Tensors有一个数据类型属性.你可以为一个张量指定下列数据类型中的任意一个类型:

数据类型Python 类型描述DT_FLOATtf.float3232 位浮点数.DT_DOUBLEtf.float6464 位浮点数.DT_INT64tf.int6464 位有符号整型.DT_INT32tf.int3232 位有符号整型.DT_INT16tf.int1616 位有符号整型.DT_INT8tf.int88 位有符号整型.DT_UINT8tf.uint88 位无符号整型.DT_STRINGtf.string可变长度的字节数组.每一个张量元素都是一个字节数组.DT_BOOLtf.bool布尔型.DT_COMPLEX64tf.complex64由两个32位浮点数组成的复数:实数和虚数.DT_QINT32tf.qint32用于量化Ops的32位有符号整型.DT_QINT8tf.qint8用于量化Ops的8位有符号整型.DT_QUINT8tf.quint8用于量化Ops的8位无符号整型.

基本使用

使用 TensorFlow, 你必须明白 TensorFlow:

  • 使用图 (graph) 来表示计算任务.
  • 在被称之为 会话 (Session) 的上下文 (context) 中执行图.
  • 使用 tensor 表示数据.
  • 通过 变量 (Variable) 维护状态.
  • 使用 feed 和 fetch 可以为任意的操作(arbitrary operation) 赋值或者从其中获取数据.

综述

TensorFlow 是一个编程系统, 使用图来表示计算任务. 图中的节点被称之为 op (operation 的缩写). 一个 op 获得 0 个或多个 Tensor, 执行计算, 产生 0 个或多个 Tensor. 每个 Tensor 是一个类型化的多维数组. 例如, 你可以将一小组图像集表示为一个四维浮点数数组, 这四个维度分别是 [batch, height, width, channels].

一个 TensorFlow 图描述了计算的过程. 为了进行计算, 图必须在 会话 里被启动. 会话 将图的 op 分发到诸如 CPU 或 GPU 之类的 设备 上, 同时提供执行 op 的方法. 这些方法执行后, 将产生的 tensor 返回. 在 Python 语言中, 返回的 tensor 是 IPython 之类的 Python 交互环境, 可以使用 InteractiveSession 代替 Session 类, 使用Tensor.eval() 和 Operation.run() 方法代替 Session.run(). 这样可以避免使用一个变量来持有会话.

# 进入一个交互式 TensorFlow 会话.import tensorflow as tfsess = tf.InteractiveSession()x = tf.Variable([1.0, 2.0])a = tf.constant([3.0, 3.0])# 使用初始化器 initializer op 的 run() 方法初始化 'x' x.initializer.run()# 增加一个减法 sub op, 从 'x' 减去 'a'. 运行减法 op, 输出结果 sub = tf.sub(x, a)print sub.eval()# ==> [-2. -1.]

Tensor

TensorFlow 程序使用 tensor 数据结构来代表所有的数据, 计算图中, 操作间传递的数据都是 tensor. 你可以把 TensorFlow tensor 看作是一个 n 维的数组或列表. 一个 tensor 包含一个静态类型 rank, 和 一个 shape. 想了解 TensorFlow 是如何处理这些概念的, 参见 Rank, Shape, 和 Type.

变量

Variables for more details. 变量维护图执行过程中的状态信息. 下面的例子演示了如何使用变量实现一个简单的计数器. 参见 变量 章节了解更多细节.

# 创建一个变量, 初始化为标量 0.state = tf.Variable(0, name="counter")# 创建一个 op, 其作用是使 state 增加 1one = tf.constant(1)new_value = tf.add(state, one)update = tf.assign(state, new_value)# 启动图后, 变量必须先经过`初始化` (init) op 初始化,# 首先必须增加一个`初始化` op 到图中.init_op = tf.initialize_all_variables()# 启动图, 运行 opwith tf.Session() as sess:  # 运行 'init' op  sess.run(init_op)  # 打印 'state' 的初始值  print sess.run(state)  # 运行 op, 更新 'state', 并打印 'state'  for _ in range(3):    sess.run(update)    print sess.run(state)# 输出:# 0# 1# 2# 3

代码中 assign() 操作是图所描绘的表达式的一部分, 正如 add() 操作一样. 所以在调用 run() 执行表达式之前, 它并不会真正执行赋值操作.

通常会将一个统计模型中的参数表示为一组变量. 例如, 你可以将一个神经网络的权重作为某个变量存储在一个 tensor 中. 在训练过程中, 通过重复运行训练图, 更新这个 tensor.

Fetch

为了取回操作的输出内容, 可以在使用 Session 对象的 run() 调用 执行图时, 传入一些 tensor, 这些 tensor 会帮助你取回结果. 在之前的例子里, 我们只取回了单个节点 state, 但是你也可以取回多个 tensor:

input1 = tf.constant(3.0)input2 = tf.constant(2.0)input3 = tf.constant(5.0)intermed = tf.add(input2, input3)mul = tf.mul(input1, intermed)with tf.Session() as sess:  result = sess.run([mul, intermed])  print result# 输出:# [array([ 21.], dtype=float32), array([ 7.], dtype=float32)]

需要获取的多个 tensor 值,在 op 的一次运行中一起获得(而不是逐个去获取 tensor)。

Feed

上述示例在计算图中引入了 tensor, 以常量或变量的形式存储. TensorFlow 还提供了 feed 机制, 该机制 可以临时替代图中的任意操作中的 tensor 可以对图中任何操作提交补丁, 直接插入一个 tensor.

feed 使用一个 tensor 值临时替换一个操作的输出结果. 你可以提供 feed 数据作为 run() 调用的参数. feed 只在调用它的方法内有效, 方法结束, feed 就会消失. 最常见的用例是将某些特殊的操作指定为 "feed" 操作, 标记的方法是使用 tf.placeholder() 为这些操作创建占位符.

input1 = tf.placeholder(tf.float32)input2 = tf.placeholder(tf.float32)output = tf.mul(input1, input2)with tf.Session() as sess:  print sess.run([output], feed_dict={input1:[7.], input2:[2.]})# 输出:# [array([ 14.], dtype=float32)]

for a larger-scale example of feeds. 如果没有正确提供 feed, placeholder() 操作将会产生错误. MNIST 全连通 feed 教程 (<a rel="nofollow" href="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tensorflow/tensorflow/master/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fully_connected_feed.py" "=""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45, 133, 202); text-decoration: none;">source code) 给出了一个更大规模的使用 feed 的例子.


MNIST机器学习入门

这个教程的目标读者是对机器学习和TensorFlow都不太了解的新手。如果你已经了解MNIST和softmax回归(softmax regression)的相关知识,你可以阅读这个快速上手教程。

当我们开始学习编程的时候,第一件事往往是学习打印"Hello World"。就好比编程入门有Hello World,机器学习入门有MNIST。

MNIST是一个入门级的计算机视觉数据集,它包含各种手写数字图片:

它也包含每一张图片对应的标签,告诉我们这个是数字几。比如,上面这四张图片的标签分别是5,0,4,1。

在此教程中,我们将训练一个机器学习模型用于预测图片里面的数字。我们的目的不是要设计一个世界一流的复杂模型 -- 尽管我们会在之后给你源代码去实现一流的预测模型 -- 而是要介绍下如何使用TensorFlow。所以,我们这里会从一个很简单的数学模型开始,它叫做Softmax Regression。

对应这个教程的实现代码很短,而且真正有意思的内容只包含在三行代码里面。但是,去理解包含在这些代码里面的设计思想是非常重要的:TensorFlow工作流程和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因此,这个教程会很详细地介绍这些代码的实现原理。

MNIST数据集

MNIST数据集的官网是这份代码,然后用下面的代码导入到你的项目里面,也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到你的代码文件里面。

import 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input_data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

下载下来的数据集被分成两部分:60000行的训练数据集(mnist.train)和10000行的测试数据集(mnist.test)。这样的切分很重要,在机器学习模型设计时必须有一个单独的测试数据集不用于训练而是用来评估这个模型的性能,从而更加容易把设计的模型推广到其他数据集上(泛化)。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样,每一个MNIST数据单元有两部分组成:一张包含手写数字的图片和一个对应的标签。我们把这些图片设为“xs”,把这些标签设为“ys”。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都包含xs和ys,比如训练数据集的图片是mnist.train.images ,训练数据集的标签是 mnist.train.labels

每一张图片包含28X28个像素点。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字数组来表示这张图片:

我们把这个数组展开成一个向量,长度是 28x28 = 784。如何展开这个数组(数字间的顺序)不重要,只要保持各个图片采用相同的方式展开。从这个角度来看,MNIST数据集的图片就是在784维向量空间里面的点, 并且拥有比较部分,其中有关于softmax的可交互式的可视化解释。)

对于softmax回归模型可以用下面的图解释,对于输入的xs加权求和,再分别加上一个偏置量,最后再输入到softmax函数中:

如果把它写成一个等式,我们可以得到:

我们也可以用向量表示这个计算过程:用矩阵乘法和向量相加。这有助于提高计算效率。(也是一种更有效的思考方式)

更进一步,可以写成更加紧凑的方式:

实现回归模型

为了用python实现高效的数值计算,我们通常会使用函数库,比如NumPy,会把类似矩阵乘法这样的复杂运算使用其他外部语言实现。不幸的是,从外部计算切换回Python的每一个操作,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开销。如果你用GPU来进行外部计算,这样的开销会更大。用分布式的计算方式,也会花费更多的资源用来传输数据。

TensorFlow也把复杂的计算放在python之外完成,但是为了避免前面说的那些开销,它做了进一步完善。Tensorflow不单独地运行单一的复杂计算,而是让我们可以先用图描述一系列可交互的计算操作,然后全部一起在Python之外运行。(这样类似的运行方式,可以在不少的机器学习库中看到。)

使用TensorFlow之前,首先导入它: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我们通过操作符号变量来描述这些可交互的操作单元,可以用下面的方式创建一个:

x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None, 784])

x不是一个特定的值,而是一个占位符placeholder,我们在TensorFlow运行计算时输入这个值。我们希望能够输入任意数量的MNIST图像,每一张图展平成784维的向量。我们用2维的浮点数张量来表示这些图,这个张量的形状是[None,784 ]。(这里的None表示此张量的第一个维度可以是任何长度的。)

我们的模型也需要权重值和偏置量,当然我们可以把它们当做是另外的输入(使用占位符),但TensorFlow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表示它们:Variable 。 一个Variable代表一个可修改的张量,存在在TensorFlow的用于描述交互性操作的图中。它们可以用于计算输入值,也可以在计算中被修改。对于各种机器学习应用,一般都会有模型参数,可以用Variable表示。

W = tf.Variable(tf.zeros([784,10]))b = tf.Variable(tf.zeros([10]))

我们赋予tf.Variable不同的初值来创建不同的Variable:在这里,我们都用全为零的张量来初始化Wb。因为我们要学习Wb的值,它们的初值可以随意设置。

注意,W的维度是[784,10],因为我们想要用784维的图片向量乘以它以得到一个10维的证据值向量,每一位对应不同数字类。b的形状是[10],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把它加到输出上面。

现在,我们可以实现我们的模型啦。只需要一行代码!

y = tf.nn.softmax(tf.matmul(x,W) + b)

首先,我们用tf.matmul(​​X,W)表示x乘以W,对应之前等式里面的,这里x是一个2维张量拥有多个输入。然后再加上b,把和输入到tf.nn.softmax函数里面。

至此,我们先用了几行简短的代码来设置变量,然后只用了一行代码来定义我们的模型。TensorFlow不仅仅可以使softmax回归模型计算变得特别简单,它也用这种非常灵活的方式来描述其他各种数值计算,从机器学习模型对物理学模拟仿真模型。一旦被定义好之后,我们的模型就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运行:计算机的CPU,GPU,甚至是手机!

训练模型

为了训练我们的模型,我们首先需要定义一个指标来评估这个模型是好的。其实,在机器学习,我们通常定义指标来表示一个模型是坏的,这个指标称为成本(cost)或损失(loss),然后尽量最小化这个指标。但是,这两种方式是相同的。

一个非常常见的,非常漂亮的成本函数是“交叉熵”(cross-entropy)。交叉熵产生于信息论里面的信息压缩编码技术,但是它后来演变成为从博弈论到机器学习等其他领域里的重要技术手段。它的定义如下:

y 是我们预测的概率分布, y' 是实际的分布(我们输入的one-hot vector)。比较粗糙的理解是,交叉熵是用来衡量我们的预测用于描述真相的低效性。更详细的关于交叉熵的解释超出本教程的范畴,但是你很有必要好好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来有效地确定你的变量是如何影响你想要最小化的那个成本值的。然后,TensorFlow会用你选择的优化算法来不断地修改变量以降低成本。

train_step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0.01).minimize(cross_entropy)

在这里,我们要求TensorFlow用梯度下降算法(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以0.01的学习速率最小化交叉熵。梯度下降算法(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TensorFlow只需将每个变量一点点地往使成本不断降低的方向移动。当然TensorFlow也提供了其他许多优化算法:只要简单地调整一行代码就可以使用其他的算法。

TensorFlow在这里实际上所做的是,它会在后台给描述你的计算的那张图里面增加一系列新的计算操作单元用于实现反向传播算法和梯度下降算法。然后,它返回给你的只是一个单一的操作,当运行这个操作时,它用梯度下降算法训练你的模型,微调你的变量,不断减少成本。

现在,我们已经设置好了我们的模型。在运行计算之前,我们需要添加一个操作来初始化我们创建的变量:

init = tf.initialize_all_variables()

现在我们可以在一个Session里面启动我们的模型,并且初始化变量:

sess = tf.Session()sess.run(init)

然后开始训练模型,这里我们让模型循环训练1000次!

for i in range(1000):  batch_xs, batch_ys = mnist.train.next_batch(100)  sess.run(train_step, feed_dict={x: batch_xs, y_: batch_ys})

该循环的每个步骤中,我们都会随机抓取训练数据中的100个批处理数据点,然后我们用这些数据点作为参数替换之前的占位符来运行train_step

使用一小部分的随机数据来进行训练被称为随机训练(stochastic training)- 在这里更确切的说是随机梯度下降训练。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用我们所有的数据来进行每一步的训练,因为这能给我们更好的训练结果,但显然这需要很大的计算开销。所以,每一次训练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数据子集,这样做既可以减少计算开销,又可以最大化地学习到数据集的总体特性。

评估我们的模型

那么我们的模型性能如何呢?

首先让我们找出那些预测正确的标签。tf.argmax 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函数,它能给出某个tensor对象在某一维上的其数据最大值所在的索引值。由于标签向量是由0,1组成,因此最大值1所在的索引位置就是类别标签,比如tf.argmax(y,1)返回的是模型对于任一输入x预测到的标签值,而 tf.argmax(y_,1) 代表正确的标签,我们可以用 tf.equal 来检测我们的预测是否真实标签匹配(索引位置一样表示匹配)。

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gmax(y,1), tf.argmax(y_,1))

这行代码会给我们一组布尔值。为了确定正确预测项的比例,我们可以把布尔值转换成浮点数,然后取平均值。例如,[True, False, True, True] 会变成 [1,0,1,1] ,取平均值后得到 0.75.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float"))

最后,我们计算所学习到的模型在测试数据集上面的正确率。

print sess.run(accuracy, feed_dict={x: mnist.test.images, y_: mnist.test.labels})

这个最终结果值应该大约是91%。

这个结果好吗?嗯,并不太好。事实上,这个结果是很差的。这是因为我们仅仅使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不过,做一些小小的改进,我们就可以得到97%的正确率。最好的模型甚至可以获得超过99.7%的准确率!(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看看这个关于各种模型的<a rel="nofollow" href="http://rodrigob.github.io/are_we_there_yet/build/classification_datasets_results.html" "=""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45, 133, 202); text-decoration: none;">性能对比列表。)

比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个模型中学习到的设计思想。不过,如果你仍然对这里的结果有点失望,可以查看下一个教程,在那里你可以学习如何用TensorFlow构建更加复杂的模型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TensorFlow运作方式入门

代码:mnist.py构建一个完全连接(fully connected)的MINST模型所需的代码。Yann LeCun网站中关于MNIST的介绍 或者<a rel="nofollow" href="http://colah.github.io/posts/2014-10-Visualizing-MNIST/" "=""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45, 133, 202); text-decoration: none;">Chris Olah对MNIST的可视化探索。

下载

run_training()方法的一开始,input_data.read_data_sets()函数会确保你的本地训练文件夹中,已经下载了正确的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解压并返回一个含有DataSet实例的字典。

data_sets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FLAGS.train_dir, FLAGS.fake_data)

注意fake_data标记是用于单元测试的,读者可以不必理会。

数据集目的data_sets.train55000个图像和标签(labels),作为主要训练集。data_sets.validation5000个图像和标签,用于迭代验证训练准确度。data_sets.test10000个图像和标签,用于最终测试训练准确度(trained accuracy)。

了解更多数据有关信息,请查阅此系列教程的数据下载 部分.

输入与占位符(Inputs and Placeholders)

placeholder_inputs()函数将生成两个tf.placeholder操作,定义传入图表中的shape参数,shape参数中包括batch_size值,后续还会将实际的训练用例传入图表。

images_placeholder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shape=(batch_size,                                                       IMAGE_PIXELS))labels_placeholder = tf.placeholder(tf.int32, shape=(batch_size))

在训练循环(training loop)的后续步骤中,传入的整个图像和标签数据集会被切片,以符合每一个操作所设置的batch_size值,占位符操作将会填补以符合这个batch_size值。然后使用feed_dict参数,将数据传入sess.run()函数。

构建图表 (Build the Graph)

在为数据创建占位符之后,就可以运行mnist.py文件,经过三阶段的模式函数操作:inference(), loss(),和training()。图表就构建完成了。

1.inference() —— 尽可能地构建好图表,满足促使神经网络向前反馈并做出预测的要求。

2.loss() —— 往inference图表中添加生成损失(loss)所需要的操作(ops)。

3.training() —— 往损失图表中添加计算并应用梯度(gradients)所需的操作。

推理(Inference)

inference()函数会尽可能地构建图表,做到返回包含了预测结果(output prediction)的Tensor。

它接受图像占位符为输入,在此基础上借助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s)激活函数,构建一对完全连接层(layers),以及一个有着十个节点(node)、指明了输出logits模型的线性层。

每一层都创建于一个唯一的tf.name_scope之下,创建于该作用域之下的所有元素都将带有其前缀。

with tf.name_scope('hidden1') as scope:

在定义的作用域中,每一层所使用的权重和偏差都在tf.Variable实例中生成,并且包含了各自期望的shape。

weights = tf.Variable(    tf.truncated_normal([IMAGE_PIXELS, hidden1_units],                        stddev=1.0 / math.sqrt(float(IMAGE_PIXELS))),    name='weights')biases = tf.Variable(tf.zeros([hidden1_units]),                     name='biases')

例如,当这些层是在hidden1作用域下生成时,赋予权重变量的独特名称将会是"hidden1/weights"。

每个变量在构建时,都会获得初始化操作(initializer ops)。

在这种最常见的情况下,通过tf.truncated_normal函数初始化权重变量,给赋予的shape则是一个二维tensor,其中第一个维度代表该层中权重变量所连接(connect from)的单元数量,第二个维度代表该层中权重变量所连接到的(connect to)单元数量。对于名叫hidden1的第一层,相应的维度则是[IMAGE_PIXELS, hidden1_units],因为权重变量将图像输入连接到了hidden1层。tf.truncated_normal初始函数将根据所得到的均值和标准差,生成一个随机分布。

然后,通过tf.zeros函数初始化偏差变量(biases),确保所有偏差的起始值都是0,而它们的shape则是其在该层中所接到的(connect to)单元数量。

图表的三个主要操作,分别是两个tf.nn.relu操作,它们中嵌入了隐藏层所需的tf.matmul;以及logits模型所需的另外一个tf.matmul。三者依次生成,各自的tf.Variable实例则与输入占位符或下一层的输出tensor所连接。

hidden1 = tf.nn.relu(tf.matmul(images, weights) + biases)
hidden2 = tf.nn.relu(tf.matmul(hidden1, weights) + biases)
logits = tf.matmul(hidden2, weights) + biases

最后,程序会返回包含了输出结果的logitsTensor。

损失(Loss)

loss()函数通过添加所需的损失操作,进一步构建图表。

首先,labels_placeholer中的值,将被编码为一个含有1-hot values的Tensor。例如,如果类标识符为“3”,那么该值就会被转换为: 
[0, 0, 0, 1, 0, 0, 0, 0, 0, 0]

batch_size = tf.size(labels)labels = tf.expand_dims(labels, 1)indices = tf.expand_dims(tf.range(0, batch_size, 1), 1)concated = tf.concat(1, [indices, labels])onehot_labels = tf.sparse_to_dense(    concated, tf.pack([batch_size, NUM_CLASSES]), 1.0, 0.0)

之后,又添加一个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操作,用来比较inference()函数与1-hot标签所输出的logits Tensor。

cross_entropy = tf.nn.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ogits,                                                        onehot_labels,                                                        name='xentropy')

然后,使用tf.reduce_mean函数,计算batch维度(第一维度)下交叉熵(cross entropy)的平均值,将将该值作为总损失。

loss = tf.reduce_mean(cross_entropy, name='xentropy_mean')

最后,程序会返回包含了损失值的Tensor。

注意:交叉熵是信息理论中的概念,可以让我们描述如果基于已有事实,相信神经网络所做的推测最坏会导致什么结果。更多详情,请查阅博文《可视化信息理论》(<a rel="nofollow" href="http://colah.github.io/posts/2015-09-Visual-Information/" "=""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45, 133, 202); text-decoration: none;">http://colah.github.io/posts/2015-09-Visual-Information/)

训练

training()函数添加了通过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将损失最小化所需的操作。

首先,该函数从loss()函数中获取损失Tensor,将其交给tf.scalar_summary,后者在与SummaryWriter(见下文)配合使用时,可以向事件文件(events file)中生成汇总值(summary values)。在本篇教程中,每次写入汇总值时,它都会释放损失Tensor的当前值(snapshot value)。

tf.scalar_summary(loss.op.name, loss)

接下来,我们实例化一个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负责按照所要求的学习效率(learning rate)应用梯度下降法(gradients)。

optimizer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FLAGS.learning_rate)

之后,我们生成一个变量用于保存全局训练步骤(global training step)的数值,并使用minimize()函数更新系统中的三角权重(triangle weights)、增加全局步骤的操作。根据惯例,这个操作被称为 train_op,是TensorFlow会话(session)诱发一个完整训练步骤所必须运行的操作(见下文)。

global_step = tf.Variable(0, name='global_step', trainable=False)train_op = optimizer.minimize(loss, global_step=global_step)

最后,程序返回包含了训练操作(training op)输出结果的Tensor。

训练模型

一旦图表构建完毕,就通过fully_connected_feed.py文件中的用户代码进行循环地迭代式训练和评估。

图表

run_training()这个函数的一开始,是一个Python语言中的with命令,这个命令表明所有已经构建的操作都要与默认的tf.Graph全局实例关联起来。

with tf.Graph().as_default():

tf.Graph实例是一系列可以作为整体执行的操作。TensorFlow的大部分场景只需要依赖默认图表一个实例即可。

利用多个图表的更加复杂的使用场景也是可能的,但是超出了本教程的范围。

会话

完成全部的构建准备、生成全部所需的操作之后,我们就可以创建一个tf.Session,用于运行图表。

sess = tf.Session()

另外,也可以利用with代码块生成Session,限制作用域:

with tf.Session() as sess:

Session函数中没有传入参数,表明该代码将会依附于(如果还没有创建会话,则会创建新的会话)默认的本地会话。

生成会话之后,所有tf.Variable实例都会立即通过调用各自初始化操作中的sess.run()函数进行初始化。

init = tf.initialize_all_variables()sess.run(init)

sess.run()方法将会运行图表中与作为参数传入的操作相对应的完整子集。在初次调用时,init操作只包含了变量初始化程序tf.group。图表的其他部分不会在这里,而是在下面的训练循环运行。

训练循环

完成会话中变量的初始化之后,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训练的每一步都是通过用户代码控制,而能实现有效训练的最简单循环就是:

for step in xrange(max_steps):    sess.run(train_op)

但是,本教程中的例子要更为复杂一点,原因是我们必须把输入的数据根据每一步的情况进行切分,以匹配之前生成的占位符。

向图表提供反馈

执行每一步时,我们的代码会生成一个反馈字典(feed dictionary),其中包含对应步骤中训练所要使用的例子,这些例子的哈希键就是其所代表的占位符操作。

fill_feed_dict函数会查询给定的DataSet,索要下一批次batch_size的图像和标签,与占位符相匹配的Tensor则会包含下一批次的图像和标签。

images_feed, labels_feed = data_set.next_batch(FLAGS.batch_size)

然后,以占位符为哈希键,创建一个Python字典对象,键值则是其代表的反馈Tensor。

feed_dict = {    images_placeholder: images_feed,    labels_placeholder: labels_feed,}

这个字典随后作为feed_dict参数,传入sess.run()函数中,为这一步的训练提供输入样例。

检查状态

在运行sess.run函数时,要在代码中明确其需要获取的两个值:[train_op, loss]

for step in xrange(FLAGS.max_steps):    feed_dict = fill_feed_dict(data_sets.train,                               images_placeholder,                               labels_placeholder)    _, loss_value = sess.run([train_op, loss],                             feed_dict=feed_dict)

因为要获取这两个值,sess.run()会返回一个有两个元素的元组。其中每一个Tensor对象,对应了返回的元组中的numpy数组,而这些数组中包含了当前这步训练中对应Tensor的值。由于train_op并不会产生输出,其在返回的元祖中的对应元素就是None,所以会被抛弃。但是,如果模型在训练中出现偏差,loss Tensor的值可能会变成NaN,所以我们要获取它的值,并记录下来。

假设训练一切正常,没有出现NaN,训练循环会每隔100个训练步骤,就打印一行简单的状态文本,告知用户当前的训练状态。

if step % 100 == 0:    print 'Step %d: loss = %.2f (%.3f sec)' % (step, loss_value, duration)

状态可视化

为了释放TensorBoard所使用的事件文件(events file),所有的即时数据(在这里只有一个)都要在图表构建阶段合并至一个操作(op)中。

summary_op = tf.merge_all_summaries()

在创建好会话(session)之后,可以实例化一个tf.train.SummaryWriter,用于写入包含了图表本身和即时数据具体值的事件文件。

summary_writer = tf.train.SummaryWriter(FLAGS.train_dir,                                        graph_def=sess.graph_def)

最后,每次运行summary_op时,都会往事件文件中写入最新的即时数据,函数的输出会传入事件文件读写器(writer)的add_summary()函数。。

summary_str = sess.run(summary_op, feed_dict=feed_dict)summary_writer.add_summary(summary_str, step)

事件文件写入完毕之后,可以就训练文件夹打开一个TensorBoard,查看即时数据的情况。

MNIST TensorBoard

注意:了解更多如何构建并运行TensorBoard的信息,请查看相关教程Tensorboard:训练过程可视化。

保存检查点(checkpoint)

为了得到可以用来后续恢复模型以进一步训练或评估的检查点文件(checkpoint file),我们实例化一个tf.train.Saver

saver = tf.train.Saver()

在训练循环中,将定期调用saver.save()方法,向训练文件夹中写入包含了当前所有可训练变量值得检查点文件。

saver.save(sess, FLAGS.train_dir, global_step=step)

这样,我们以后就可以使用saver.restore()方法,重载模型的参数,继续训练。

saver.restore(sess, FLAGS.train_dir)

评估模型

每隔一千个训练步骤,我们的代码会尝试使用训练数据集与测试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评估。do_eval函数会被调用三次,分别使用训练数据集、验证数据集合测试数据集。

print 'Training Data Eval:'do_eval(sess,        eval_correct,        images_placeholder,        labels_placeholder,        data_sets.train)print 'Validation Data Eval:'do_eval(sess,        eval_correct,        images_placeholder,        labels_placeholder,        data_sets.validation)print 'Test Data Eval:'do_eval(sess,        eval_correct,        images_placeholder,        labels_placeholder,        data_sets.test)

注意,更复杂的使用场景通常是,先隔绝data_sets.test测试数据集,只有在大量的超参数优化调整(hyperparameter tuning)之后才进行检查。但是,由于MNIST问题比较简单,我们在这里一次性评估所有的数据。

构建评估图表(Eval Graph)

在打开默认图表(Graph)之前,我们应该先调用get_data(train=False)函数,抓取测试数据集。

test_all_images, test_all_labels = get_data(train=False)

在进入训练循环之前,我们应该先调用mnist.py文件中的evaluation函数,传入的logits和标签参数要与loss函数的一致。这样做事为了先构建Eval操作。

eval_correct = mnist.evaluation(logits, labels_placeholder)

evaluation函数会生成tf.nn.in_top_k 操作,如果在K个最有可能的预测中可以发现真的标签,那么这个操作就会将模型输出标记为正确。在本文中,我们把K的值设置为1,也就是只有在预测是真的标签时,才判定它是正确的。

eval_correct = tf.nn.in_top_k(logits, labels, 1)

评估图表的输出(Eval Output)

之后,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循环,往其中添加feed_dict,并在调用sess.run()函数时传入eval_correct操作,目的就是用给定的数据集评估模型。

for step in xrange(steps_per_epoch):    feed_dict = fill_feed_dict(data_set,                               images_placeholder,                               labels_placeholder)    true_count += sess.run(eval_correct, feed_dict=feed_dict)

true_count变量会累加所有in_top_k操作判定为正确的预测之和。接下来,只需要将正确测试的总数,除以例子总数,就可以得出准确率了。

precision = float(true_count) / float(num_examples)print '  Num examples: %d  Num correct: %d  Precision @ 1: %0.02f' % (    num_examples, true_count, precision)

深入MNIST

TensorFlow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用来做大规模数值计算的库。其所擅长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以及训练深度神经网络。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学到构建一个TensorFlow模型的基本步骤,并将通过这些步骤为MNIST构建一个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这个教程假设你已经熟悉神经网络和MNIST数据集。如果你尚未了解,请查看新手指南.

安装

在创建模型之前,我们会先加载MNIST数据集,然后启动一个TensorFlow的session。

加载MNIST数据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已经准备了<a rel="nofollow" href="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tensorflow/tensorflow/master/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input_data.py" "=""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45, 133, 202); text-decoration: none;">一个脚本来自动下载和导入MNIST数据集。它会自动创建一个'MNIST_data'的目录来存储数据。

import input_data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

这里,mnist是一个轻量级的类。它以Numpy数组的形式存储着训练、校验和测试数据集。同时提供了一个函数,用于在迭代中获得minibatch,后面我们将会用到。

运行TensorFlow的InteractiveSession

Tensorflow依赖于一个高效的C++后端来进行计算。与后端的这个连接叫做session。一般而言,使用TensorFlow程序的流程是先创建一个图,然后在session中启动它。

这里,我们使用更加方便的InteractiveSession类。通过它,你可以更加灵活地构建你的代码。它能让你在运行图的时候,插入一些计算图,这些计算图是由某些操作(operations)构成的。这对于工作在交互式环境中的人们来说非常便利,比如使用IPython。如果你没有使用InteractiveSession,那么你需要在启动session之前构建整个计算图,然后启动该计算图。

import tensorflow as tfsess = tf.InteractiveSession()

计算图

为了在Python中进行高效的数值计算,我们通常会使用像NumPy一类的库,将一些诸如矩阵乘法的耗时操作在Python环境的外部来计算,这些计算通常会通过其它语言并用更为高效的代码来实现。

但遗憾的是,每一个操作切换回Python环境时仍需要不小的开销。如果你想在GPU或者分布式环境中计算时,这一开销更加可怖,这一开销主要可能是用来进行数据迁移。

TensorFlow也是在Python外部完成其主要工作,但是进行了改进以避免这种开销。其并没有采用在Python外部独立运行某个耗时操作的方式,而是先让我们描述一个交互操作图,然后完全将其运行在Python外部。这与Theano或Torch的做法类似。

因此Python代码的目的是用来构建这个可以在外部运行的计算图,以及安排计算图的哪一部分应该被运行。详情请查看基本用法中的计算图表一节。

构建Softmax 回归模型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建立一个拥有一个线性层的softmax回归模型。在下一节,我们会将其扩展为一个拥有多层卷积网络的softmax回归模型。

占位符

我们通过为输入图像和目标输出类别创建节点,来开始构建计算图。

x = tf.placeholder("float", shape=[None, 784])y_ = tf.placeholder("float", shape=[None, 10])

这里的xy并不是特定的值,相反,他们都只是一个占位符,可以在TensorFlow运行某一计算时根据该占位符输入具体的值。

输入图片x是一个2维的浮点数张量。这里,分配给它的shape[None, 784],其中784是一张展平的MNIST图片的维度。None表示其值大小不定,在这里作为第一个维度值,用以指代batch的大小,意即x的数量不定。输出类别值y_也是一个2维张量,其中每一行为一个10维的one-hot向量,用于代表对应某一MNIST图片的类别。

虽然placeholdershape参数是可选的,但有了它,TensorFlow能够自动捕捉因数据维度不一致导致的错误。

变量

我们现在为模型定义权重W和偏置b。可以将它们当作额外的输入量,但是TensorFlow有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变量。一个变量代表着TensorFlow计算图中的一个值,能够在计算过程中使用,甚至进行修改。在机器学习的应用过程中,模型参数一般用Variable来表示。

W = tf.Variable(tf.zeros([784,10]))b = tf.Variable(tf.zeros([10]))

我们在调用tf.Variable的时候传入初始值。在这个例子里,我们把Wb都初始化为零向量。W是一个784x10的矩阵(因为我们有784个特征和10个输出值)。b是一个10维的向量(因为我们有10个分类)。

Before Variables can be used within a session, they must be initialized using that session. This step takes the initial values (in this case tensors full of zero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specified, and assigns them to each Variable. This can be done for all Variables at once.

变量需要通过seesion初始化后,才能在session中使用。这一初始化步骤为,为初始值指定具体值(本例当中是全为零),并将其分配给每个变量,可以一次性为所有变量完成此操作。

sess.run(tf.initialize_all_variables())

类别预测与损失函数

现在我们可以实现我们的回归模型了。这只需要一行!我们把向量化后的图片x和权重矩阵W相乘,加上偏置b,然后计算每个分类的softmax概率值。

y = tf.nn.softmax(tf.matmul(x,W) + b)

可以很容易的为训练过程指定最小化误差用的损失函数,我们的损失函数是目标类别和预测类别之间的交叉熵。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sum(y_*tf.log(y))

注意,tf.reduce_sum把minibatch里的每张图片的交叉熵值都加起来了。我们计算的交叉熵是指整个minibatch的。

训练模型

我们已经定义好模型和训练用的损失函数,那么用TensorFlow进行训练就很简单了。因为TensorFlow知道整个计算图,它可以使用自动微分法找到对于各个变量的损失的梯度值。TensorFlow有大量内置的优化算法 这个例子中,我们用最速下降法让交叉熵下降,步长为0.01.

train_step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0.01).minimize(cross_entropy)

这一行代码实际上是用来往计算图上添加一个新操作,其中包括计算梯度,计算每个参数的步长变化,并且计算出新的参数值。

返回的train_step操作对象,在运行时会使用梯度下降来更新参数。因此,整个模型的训练可以通过反复地运行train_step来完成。

for i in range(1000):  batch = mnist.train.next_batch(50)  train_step.run(feed_dict={x: batch[0], y_: batch[1]})

每一步迭代,我们都会加载50个训练样本,然后执行一次train_step,并通过feed_dictx 和 y_张量占位符用训练训练数据替代。

注意,在计算图中,你可以用feed_dict来替代任何张量,并不仅限于替换占位符

评估模型

那么我们的模型性能如何呢?

首先让我们找出那些预测正确的标签。tf.argmax 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函数,它能给出某个tensor对象在某一维上的其数据最大值所在的索引值。由于标签向量是由0,1组成,因此最大值1所在的索引位置就是类别标签,比如tf.argmax(y,1)返回的是模型对于任一输入x预测到的标签值,而 tf.argmax(y_,1) 代表正确的标签,我们可以用 tf.equal 来检测我们的预测是否真实标签匹配(索引位置一样表示匹配)。

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gmax(y,1), tf.argmax(y_,1))

这里返回一个布尔数组。为了计算我们分类的准确率,我们将布尔值转换为浮点数来代表对、错,然后取平均值。例如:[True, False, True, True]变为[1,0,1,1],计算出平均值为0.75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float"))

最后,我们可以计算出在测试数据上的准确率,大概是91%。

print accuracy.eval(feed_dict={x: mnist.test.images, y_: mnist.test.labels})

构建一个多层卷积网络

在MNIST上只有91%正确率,实在太糟糕。在这个小节里,我们用一个稍微复杂的模型:卷积神经网络来改善效果。这会达到大概99.2%的准确率。虽然不是最高,但是还是比较让人满意。

权重初始化

为了创建这个模型,我们需要创建大量的权重和偏置项。这个模型中的权重在初始化时应该加入少量的噪声来打破对称性以及避免0梯度。由于我们使用的是ReLU神经元,因此比较好的做法是用一个较小的正数来初始化偏置项,以避免神经元节点输出恒为0的问题(dead neurons)。为了不在建立模型的时候反复做初始化操作,我们定义两个函数用于初始化。

def weight_variable(shape):  initial = tf.truncated_normal(shape, stddev=0.1)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def bias_variable(shape):  initial = tf.constant(0.1, shape=shape)  return tf.Variable(initial)

卷积和池化

TensorFlow在卷积和池化上有很强的灵活性。我们怎么处理边界?步长应该设多大?在这个实例里,我们会一直使用vanilla版本。我们的卷积使用1步长(stride size),0边距(padding size)的模板,保证输出和输入是同一个大小。我们的池化用简单传统的2x2大小的模板做max pooling。为了代码更简洁,我们把这部分抽象成一个函数。

def conv2d(x, W):  return tf.nn.conv2d(x, W, strides=[1, 1, 1, 1], padding='SAME')def max_pool_2x2(x):  return tf.nn.max_pool(x, ksize=[1, 2, 2, 1],                        strides=[1, 2, 2, 1], padding='SAME')

第一层卷积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实现第一层了。它由一个卷积接一个max pooling完成。卷积在每个5x5的patch中算出32个特征。卷积的权重张量形状是[5, 5, 1, 32],前两个维度是patch的大小,接着是输入的通道数目,最后是输出的通道数目。 而对于每一个输出通道都有一个对应的偏置量。

W_conv1 = weight_variable([5, 5, 1, 32])b_conv1 = bias_variable([32])

为了用这一层,我们把x变成一个4d向量,其第2、第3维对应图片的宽、高,最后一维代表图片的颜色通道数(因为是灰度图所以这里的通道数为1,如果是rgb彩色图,则为3)。

x_image = tf.reshape(x, [-1,28,28,1])

We then convolve x_image with the weight tensor, add the bias, apply the ReLU function, and finally max pool. 我们把x_image和权值向量进行卷积,加上偏置项,然后应用ReLU激活函数,最后进行max pooling。

h_conv1 = tf.nn.relu(conv2d(x_image, W_conv1) + b_conv1)h_pool1 = max_pool_2x2(h_conv1)

第二层卷积

为了构建一个更深的网络,我们会把几个类似的层堆叠起来。第二层中,每个5x5的patch会得到64个特征。

W_conv2 = weight_variable([5, 5, 32, 64])b_conv2 = bias_variable([64])h_conv2 = tf.nn.relu(conv2d(h_pool1, W_conv2) + b_conv2)h_pool2 = max_pool_2x2(h_conv2)

密集连接层

现在,图片尺寸减小到7x7,我们加入一个有1024个神经元的全连接层,用于处理整个图片。我们把池化层输出的张量reshape成一些向量,乘上权重矩阵,加上偏置,然后对其使用ReLU。

W_fc1 = weight_variable([7 * 7 * 64, 1024])b_fc1 = bias_variable([1024])h_pool2_flat = tf.reshape(h_pool2, [-1, 7*7*64])h_fc1 = tf.nn.relu(tf.matmul(h_pool2_flat, W_fc1) + b_fc1)

Dropout

为了减少过拟合,我们在输出层之前加入dropout。我们用一个placeholder来代表一个神经元的输出在dropout中保持不变的概率。这样我们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启用dropout,在测试过程中关闭dropout。 TensorFlow的tf.nn.dropout操作除了可以屏蔽神经元的输出外,还会自动处理神经元输出值的scale。所以用dropout的时候可以不用考虑scale。

keep_prob = tf.placeholder("float")h_fc1_drop = tf.nn.dropout(h_fc1, keep_prob)

输出层

最后,我们添加一个softmax层,就像前面的单层softmax regression一样。

W_fc2 = weight_variable([1024, 10])b_fc2 = bias_variable([10])y_conv=tf.nn.softmax(tf.matmul(h_fc1_drop, W_fc2) + b_fc2)

训练和评估模型

这个模型的效果如何呢?

为了进行训练和评估,我们使用与之前简单的单层SoftMax神经网络模型几乎相同的一套代码,只是我们会用更加复杂的ADAM优化器来做梯度最速下降,在feed_dict中加入额外的参数keep_prob来控制dropout比例。然后每100次迭代输出一次日志。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sum(y_*tf.log(y_conv))train_step = tf.train.AdamOptimizer(1e-4).minimize(cross_entropy)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gmax(y_conv,1), tf.argmax(y_,1))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float"))sess.run(tf.initialize_all_variables())for i in range(20000):  batch = mnist.train.next_batch(50)  if i%100 == 0:    train_accuracy = accuracy.eval(feed_dict={        x:batch[0], y_: batch[1], keep_prob: 1.0})    print "step %d, training accuracy %g"%(i, train_accuracy)  train_step.run(feed_dict={x: batch[0], y_: batch[1], keep_prob: 0.5})print "test accuracy %g"%accuracy.eval(feed_dict={    x: mnist.test.images, y_: mnist.test.labels, keep_prob: 1.0})

以上代码,在最终测试集上的准确率大概是99.2%。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会了用TensorFlow快捷地搭建、训练和评估一个复杂一点儿的深度学习模型。



卷积神经网络

注意: 本教程适用于对Tensorflow有丰富经验的用户,并假定用户有机器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概述

对CIFAR-10 数据集的分类是机器学习中一个公开的基准测试问题,其任务是对一组大小为32x32的RGB图像进行分类,这些图像涵盖了10个类别:
飞机, 汽车, 鸟, 猫, 鹿, 狗, 青蛙, 马, 船以及卡车。

CIFAR-10 Samples

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参考技术报告

目标

本教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用于识别图像的相对较小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这一过程中,本教程会:

  1. 着重于建立一个规范的网络组织结构,训练并进行评估;
  2. 为建立更大规模更加复杂的模型提供一个范例

选择CIFAR-10是因为它的复杂程度足以用来检验TensorFlow中的大部分功能,并可将其扩展为更大的模型。与此同时由于模型较小所以训练速度很快,比较适合用来测试新的想法,检验新的技术。

本教程的重点

CIFAR-10 教程演示了在TensorFlow上构建更大更复杂模型的几个种重要内容:

  • 相关核心数学对象,如修正线性激活、局部响应归一化;
  • 训练过程中一些网络行为的移动平均值的计算函数,以及在评估阶段使用这些平均值提高预测性能;
  • 实现了一种机制,使得队列,将磁盘延迟和高开销的图像预处理操作与模型分离开来处理;

我们也提供了模型的多GPU版本,用以表明:

  • 可以配置模型后使其在多个GPU上并行的训练
  • 可以在多个GPU之间共享和更新变量值

我们希望本教程给大家开了个头,使得在Tensorflow上可以为视觉相关工作建立更大型的CNN模型

模型架构

本教程中的模型是一个多层架构,由卷积层和非线性层(nonlinearities)交替多次排列后构成。这些层最终通过全连通层对接到softmax分类器上。这一模型除了最顶部的几层外,基本跟tensorflow/models/image/cifar10/.

文件作用cifar10.py建立CIFAR-10的模型。cifar10_multi_gpu_train.py在多GPU上训练CIFAR-10的模型。cifar10.py. 完整的训练图中包含约765个操作。但是我们发现通过下面的模块来构造训练图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代码复用率:
  1. 模型输入: 包括inputs() 、 distorted_inputs()等一些操作,分别用于读取CIFAR的图像并进行预处理,做为后续评估和训练的输入;
  2. 模型预测: 包括inference()等一些操作,用于进行统计计算,比如在提供的图像进行分类; adds operations that perform inference, i.e. classification, on supplied images.
  3. 模型训练: 包括loss() and train()等一些操作,用于计算损失、计算梯度、进行变量更新以及呈现最终结果。

模型输入

输入模型是通过 inputs() 和distorted_inputs()函数建立起来的,这2个函数会从CIFAR-10二进制文件中读取图片文件,由于每个图片的存储字节数是固定的,因此可以使用Reading Data。

图片文件的处理流程如下:

  • 图片会被统一裁剪到24x24像素大小,裁剪中央区域用于评估或近似的白化处理,使得模型对图片的动态范围变化不敏感。

对于训练,我们另外采取了一系列随机变换的方法来人为的增加数据集的大小:

  • 对图像进行图像的亮度;
  • 随机变换Images页的列表中查看所有可用的变换,对于每个原始图我们还附带了一个队列中。

    模型预测

    模型的预测流程由inference()构造,该函数会添加必要的操作步骤用于计算预测值的 logits,其对应的模型组织方式如下所示:

    Layer 名称描述conv1实现rectified linear activation.pool1局部响应归一化.conv2rectified linear activation.norm2max pooling.local3基于修正线性激活的全连接层.softmax_linear进行线性变换以输出 logits.

    这里有一个由TensorBoard绘制的图形,用于描述模型建立过程中经过的步骤:

    练习inference的输出是未归一化的logits,尝试使用tf.softmax()修改网络架构后返回归一化的预测值。

    inputs() 和 inference() 函数提供了评估模型时所需的所有构件,现在我们把讲解的重点从构建一个模型转向训练一个模型。

    练习: inference() 中的模型跟多项式逻辑回归,又被叫做softmax 回归。Softmax 回归在网络的输出层上附加了一个1-hot encoding的权重衰减损失。模型的目标函数是求交叉熵损失和所有权重衰减项的和,loss()函数的返回值就是这个值。

    在TensorBoard中使用Training中看看其他方法),其学习率随时间以指数形式衰减。

    CIFAR-10 Learning Rate Decay

    train() 函数会添加一些操作使得目标函数最小化,这些操作包括计算梯度、更新学习变量(详细信息请查看GradientDescentOptimizer)。train() 函数最终会返回一个用以对一批图像执行所有计算的操作步骤,以便训练并更新模型。

    开始执行并训练模型

    我们已经把模型建立好了,现在通过执行脚本cifar10_train.py来启动训练过程。

    python cifar10_train.py

    注意: 当第一次在CIFAR-10教程上启动任何任务时,会自动下载CIFAR-10数据集,该数据集大约有160M大小,因此第一次运行时泡杯咖啡小栖一会吧。

    你应该可以看到如下类似的输出:

    Filling queue with 20000 CIFAR images before starting to train. This will take a few minutes.2015-11-04 11:45:45.927302: step 0, loss = 4.68 (2.0 examples/sec; 64.221 sec/batch)2015-11-04 11:45:49.133065: step 10, loss = 4.66 (533.8 examples/sec; 0.240 sec/batch)2015-11-04 11:45:51.397710: step 20, loss = 4.64 (597.4 examples/sec; 0.214 sec/batch)2015-11-04 11:45:54.446850: step 30, loss = 4.62 (391.0 examples/sec; 0.327 sec/batch)2015-11-04 11:45:57.152676: step 40, loss = 4.61 (430.2 examples/sec; 0.298 sec/batch)2015-11-04 11:46:00.437717: step 50, loss = 4.59 (406.4 examples/sec; 0.315 sec/batch)...

    脚本会在每10步训练过程后打印出总损失值,以及最后一批数据的处理速度。下面是几点注释:

    • 第一批数据会非常的慢(大概要几分钟时间),因为预处理线程要把20,000个待处理的CIFAR图像填充到重排队列中;

    • 打印出来的损失值是最近一批数据的损失值的均值。请记住损失值是交叉熵和权重衰减项的和;

    • 上面打印结果中关于一批数据的处理速度是在Tesla K40C上统计出来的,如果你运行在CPU上,性能会比此要低;

    练习: 当实验时,第一阶段的训练时间有时会非常的长,长到足以让人生厌。可以尝试减少初始化时初始填充到队列中图片数量来改变这种情况。在cifar10.py中搜索NUM_EXAMPLES_PER_EPOCH_FOR_TRAIN并修改之。

    cifar10_train.py 会周期性的在保存模型中的所有参数,但是不会对模型进行评估。cifar10_eval.py会使用该检查点文件来测试预测性能(详见下面的描述:评估模型)。

    如果按照上面的步骤做下来,你应该已经开始训练一个CIFAR-10模型了。TensorBoard提供了该功能,可以通过cifar10_train.py中的ExponentialMovingAverage了解如何实现。

    评估模型

    现在可以在另一部分数据集上来评估训练模型的性能。脚本文件cifar10_eval.py对模型进行了评估,利用inference()函数重构模型,并使用了在评估数据集所有10,000张CIFAR-10图片进行测试。最终计算出的精度为1:N,N=预测值中置信度最高的一项与图片真实label匹配的频次。(It calculates the precision at 1: how often the top prediction matches the true label of the image)。

    为了监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的改进情况,评估用的脚本文件会周期性的在最新的检查点文件上运行,这些检查点文件是由cifar10_train.py产生。

    python cifar10_eval.py

    注意:不要在同一块GPU上同时运行训练程序和评估程序,因为可能会导致内存耗尽。尽可能的在其它单独的GPU上运行评估程序,或者在同一块GPU上运行评估程序时先挂起训练程序。

    你可能会看到如下所示输出:

    2015-11-06 08:30:44.391206: precision @ 1 = 0.860...

    评估脚本只是周期性的返回precision@1 (The script merely returns the precision @ 1 periodically)--在该例中返回的准确率是86%。cifar10_eval.py 同时也返回其它一些可以在TensorBoard中进行可视化的简要信息。可以通过这些简要信息在评估过程中进一步的了解模型。

    训练脚本会为所有学习变量计算其tf.name_scope()通过添加一个范围前缀来提供该唯一名称。比如,第一个tower中的所有操作都会附带一个前缀tower_0,示例:tower_0/conv1/Conv2D

  • 在一个tower中运行操作的优先硬件设备。 tf.get_variable()访问。可以查看恭喜你! 你已经完成了CIFAR-10教程。 如果你对开发和训练自己的图像分类系统感兴趣,我们推荐你新建一个基于该教程的分支,并修改其中的内容以建立解决您问题的图像分类系统。

    练习: 下载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翻译:KK4SBB


字向量和词向量的表示

在本教程我们来看一下tensorflow/g3doc/tutorials/word2vec/word2vec_basic.py查看到一个最简单的实现。这个基本的例子提供的代码可以完成下载一些数据,简单训练后展示结果。一旦你觉得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简单版本,你可以查看向量空间模型 (VSMs)将词汇表达(嵌套)于一个连续的向量空间中,语义近似的词汇被映射为相邻的数据点。向量空间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有着漫长且丰富的历史,不过几乎所有利用这一模型的方法都依赖于 潜在语义分析), 和 预测方法 (e.g. Baroni et al.,不过简而言之:基于计数的方法计算某词汇与其邻近词汇在一个大型语料库中共同出现的频率及其他统计量,然后将这些统计量映射到一个小型且稠密的向量中。预测方法则试图直接从某词汇的邻近词汇对其进行预测,在此过程中利用已经学习到的小型且稠密的嵌套向量

Word2vec是一种可以进行高效率词嵌套学习的预测模型。其两种变体分别为:连续词袋模型(CBOW)及Skip-Gram模型。从算法角度看,这两种方法非常相似,其区别为CBOW根据源词上下文词汇('the cat sits on the')来预测目标词汇(例如,‘mat’),而Skip-Gram模型做法相反,它通过目标词汇来预测源词汇。Skip-Gram模型采取CBOW的逆过程的动机在于:CBOW算法对于很多分布式信息进行了平滑处理(例如将一整段上下文信息视为一个单一观察量)。很多情况下,对于小型的数据集,这一处理是有帮助的。相形之下,Skip-Gram模型将每个“上下文-目标词汇”的组合视为一个新观察量,这种做法在大型数据集中会更为有效。本教程余下部分将着重讲解Skip-Gram模型。

处理噪声对比训练

神经概率化语言模型通常使用softmax function 来最大化当提供前一个单词 h (代表 "history"),后一个单词的概率  (代表 "target"),

当 score(w_t,h) 计算了文字 w_t 和 上下文 h 的相容性(通常使用向量积)。我们使用对数似然函数来训练训练集的最大值,比如通过:

这里提出了一个解决语言概率模型的合适的通用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实际执行起来开销非常大,因为我们需要去计算并正则化当前上下文环境 h 中所有其他 V 单词 w' 的概率得分,在每一步训练迭代中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使用word2vec模型时,我们并不需要对概率模型中的所有特征进行学习。而CBOW模型和Skip-Gram模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使用一个二分类器(逻辑回归)在同一个上下文环境里从 k 虚构的 (噪声) 单词  区分出真正的目标单词 。我们下面详细阐述一下CBOW模型,对于Skip-Gram模型只要简单地做相反的操作即可。

从数学角度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对每个样本最大化:

其中  代表的是数据集在当前上下文 h ,根据所学习的嵌套向量  ,目标单词 w 使用二分类逻辑回归计算得出的概率。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在噪声分布中绘制比对文字来获得近似的期望值(通过计算负抽样,而且使用这个损失函数在数学层面上也有很好的解释:这个更新过程也近似于softmax函数的更新。这在计算上将会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当计算这个损失函数时,只是有我们挑选出来的 k 个 噪声单词,而没有使用整个语料库V。这使得训练变得非常快。我们实际上使用了与Levy et al.,比如说把目标单词左边的内容当做一个‘上下文’,或者以目标单词右边的内容,等等。现在我们把目标单词的左右单词视作一个上下文, 使用大小为1的窗口,这样就得到这样一个由(上下文, 目标单词) 组成的数据集:

([the, brown], quick), ([quick, fox], brown), ([brown, jumped], fox), ...

前文提到Skip-Gram模型是把目标单词和上下文颠倒过来,所以在这个问题中,举个例子,就是用'quick'来预测 'the' 和 'brown' ,用 'brown' 预测 'quick' 和 'brown' 。因此这个数据集就变成由(输入, 输出)组成的:

(quick, the), (quick, brown), (brown, quick), (brown, fox), ...

目标函数通常是对整个数据集建立的,但是本问题中要对每一个样本(或者是一个batch_size 很小的样本集,通常设置为16 <= batch_size <= 512)在同一时间执行特别的操作,称之为t-SNE 降纬技术。当我们用可视化的方式来观察这些向量,就可以很明显的获取单词之间语义信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当我们第一次发现这样的诱导向量空间中,展示了一些特定的语义关系,这是非常有趣的,比如文字中 male-femalegender 甚至还有 country-capital 的关系, 如下方的图所示 (也可以参考 Collobert et al.或者 tensorflow/g3doc/tutorials/word2vec/word2vec_basic.py)。Skip-Gram模型有两个输入。一个是一组用整型表示的上下文单词,另一个是目标单词。给这些输入建立占位符节点,之后就可以填入数据了。

# 建立输入占位符train_inputs = tf.placeholder(tf.int32, shape=[batch_size])train_labels = tf.placeholder(tf.int32, shape=[batch_size, 1])

然后我们需要对批数据中的单词建立嵌套向量,TensorFlow提供了方便的工具函数。

embed = tf.nn.embedding_lookup(embeddings, train_inputs)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每个单词的嵌套向量,接下来就是使用噪声-比对的训练方式来预测目标单词。

# 计算 NCE 损失函数, 每次使用负标签的样本.loss = tf.reduce_mean(  tf.nn.nce_loss(nce_weights, nce_biases, embed, train_labels,                 num_sampled, vocabulary_size))

我们对损失函数建立了图形节点,然后我们需要计算相应梯度和更新参数的节点,比如说在这里我们会使用随机梯度下降法,TensorFlow也已经封装好了该过程。

# 使用 SGD 控制器.optimizer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learning_rate=1.0).minimize(loss)

训练模型

训练的过程很简单,只要在循环中使用feed_dict不断给占位符填充数据,同时调用 session.run即可。

for inputs, labels in generate_batch(...):  feed_dict = {training_inputs: inputs, training_labels: labels}  _, cur_loss = session.run([optimizer, loss], feed_dict=feed_dict)

完整地例子可参考 tensorflow/g3doc/tutorials/word2vec/word2vec_basic.py.

嵌套学习结果可视化

使用t-SNE来看一下嵌套学习完成的结果。

Et voila! 与预期的一样,相似的单词被聚类在一起。对word2vec模型更复杂的实现需要用到TensorFlow一些更高级的特性,具体是实现可以参考 Mikolov and colleagues,数据集下载地址为:tensorflow/models/embedding/word2vec.py.

超参数的选择对该问题解决的准确性有巨大的影响。想要模型具有很好的表现,需要有一个巨大的训练数据集,同时仔细调整参数的选择并且使用例如二次抽样的一些技巧。不过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教程的范围。

优化实现

以上简单的例子展示了TensorFlow的灵活性。比如说,我们可以很轻松得用现成的tf.nn.sampled_softmax_loss()来代替tf.nn.nce_loss()构成目标函数。如果你对损失函数想做新的尝试,你可以用TensorFlow手动编写新的目标函数的表达式,然后用控制器执行计算。这种灵活性的价值体现在,当我们探索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时,我们可以很快地遍历这些尝试,从中选出最优。

一旦你有了一个满意的模型结构,或许它就可以使实现运行地更高效(在短时间内覆盖更多的数据)。比如说,在本教程中使用的简单代码,实际运行速度都不错,因为我们使用Python来读取和填装数据,而这些在TensorFlow后台只需执行非常少的工作。如果你发现你的模型在输入数据时存在严重的瓶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自行实现一个数据阅读器,参考 新的数据格式。对于Skip-Gram 模型,我们已经完成了如下这个例子 tensorflow/models/embedding/word2vec_optimized.py。请自行调节以上几个过程的标准,使模型在每个运行阶段有更好地性能。

总结

在本教程中我们介绍了word2vec模型,它在解决词嵌套问题中具有良好的性能。我们解释了使用词嵌套模型的实用性,并且讨论了如何使用TensorFlow实现该模型的高效训练。总的来说,我们希望这个例子能够让向你展示TensorFlow可以提供实验初期的灵活性,以及在后期优化模型时对模型内部的可操控性。

原文地址:btpeter 校对:waiwaizheng


递归神经网络

语言模型

此教程将展示如何在高难度的语言模型中训练循环神经网络。该问题的目标是获得一个能确定语句概率的概率模型。为了做到这一点,通过之前已经给出的词语来预测后面的词语。我们将使用 PTB(Penn Tree Bank) 数据集,这是一种常用来衡量模型的基准,同时它比较小而且训练起来相对快速。

教程文件

本教程使用的下面文件的目录是 models/rnn/ptb:

文件作用ptb_word_lm.py在 PTB 数据集上训练一个语言模型.reader.py读取数据集.

下载及准备数据

本教程需要的数据在 data/ 路径下,来源于 Tomas Mikolov 网站上的 PTB 数据集http://www.fit.vutbr.cz/~imikolov/rnnlm/simple-examples.tgz

该数据集已经预先处理过并且包含了全部的 10000 个不同的词语,其中包括语句结束标记符,以及标记稀有词语的特殊符号 (<unk>) 。我们在 reader.py 中转换所有的词语,让他们各自有唯一的整型标识符,便于神经网络处理。

模型

LSTM

模型的核心由一个 LSTM 单元组成,其可以在某时刻处理一个词语,以及计算语句可能的延续性的概率。网络的存储状态由一个零矢量初始化并在读取每一个词语后更新。而且,由于计算上的原因,我们将以 batch_size 为最小批量来处理数据。

基础的伪代码就像下面这样:

lstm = rnn_cell.BasicLSTMCell(lstm_size)# 初始化 LSTM 存储状态.state = tf.zeros([batch_size, lstm.state_size])loss = 0.0for current_batch_of_words in words_in_dataset:    # 每次处理一批词语后更新状态值.    output, state = lstm(current_batch_of_words, state)    # LSTM 输出可用于产生下一个词语的预测    logits = tf.matmul(output, softmax_w) + softmax_b    probabilities = tf.nn.softmax(logits)    loss += loss_function(probabilities, target_words)

截断反向传播

为使学习过程易于处理,通常的做法是将反向传播的梯度在(按时间)展开的步骤上照一个固定长度(num_steps)截断。 通过在一次迭代中的每个时刻上提供长度为 num_steps 的输入和每次迭代完成之后反向传导,这会很容易实现。

一个简化版的用于计算图创建的截断反向传播代码:

# 一次给定的迭代中的输入占位符.words = tf.placeholder(tf.int32, [batch_size, num_steps])lstm = rnn_cell.BasicLSTMCell(lstm_size)# 初始化 LSTM 存储状态.initial_state = state = tf.zeros([batch_size, lstm.state_size])for i in range(len(num_steps)):    # 每处理一批词语后更新状态值.    output, state = lstm(words[:, i], state)    # 其余的代码.    # ...final_state = state

下面展现如何实现迭代整个数据集:

# 一个 numpy 数组,保存每一批词语之后的 LSTM 状态.numpy_state = initial_state.eval()total_loss = 0.0for current_batch_of_words in words_in_dataset:    numpy_state, current_loss = session.run([final_state, loss],        # 通过上一次迭代结果初始化 LSTM 状态.        feed_dict={initial_state: numpy_state, words: current_batch_of_words})    total_loss += current_loss

输入

在输入 LSTM 前,词语 ID 被嵌入到了一个密集的表示中(查看 矢量表示教程)。这种方式允许模型高效地表示词语,也便于写代码:

# embedding_matrix 张量的形状是: [vocabulary_size, embedding_size]word_embeddings = tf.nn.embedding_lookup(embedding_matrix, word_ids)

嵌入的矩阵会被随机地初始化,模型会学会通过数据分辨不同词语的意思。

损失函数

我们想使目标词语的平均负对数概率最小

实现起来并非很难,而且函数 sequence_loss_by_example 已经有了,可以直接使用。

论文中的典型衡量标准是每个词语的平均困惑度(perplexity),计算式为

同时我们会观察训练过程中的困惑度值(perplexity)。

多个 LSTM 层堆叠

要想给模型更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添加多层 LSTM 来处理数据。第一层的输出作为第二层的输入,以此类推。

类 MultiRNNCell 可以无缝的将其实现:

lstm = rnn_cell.BasicLSTMCell(lstm_size)stacked_lstm = rnn_cell.MultiRNNCell([lstm] * number_of_layers)initial_state = state = stacked_lstm.zero_state(batch_size, tf.float32)for i in range(len(num_steps)):    # 每次处理一批词语后更新状态值.    output, state = stacked_lstm(words[:, i], state)    # 其余的代码.    # ...final_state = state

编译并运行代码

首先需要构建库,在 CPU 上编译:

bazel build -c opt tensorflow/models/rnn/ptb:ptb_word_lm

如果你有一个强大的 GPU,可以运行:

bazel build -c opt --config=cuda tensorflow/models/rnn/ptb:ptb_word_lm

运行模型:

bazel-bin/tensorflow/models/rnn/ptb/ptb_word_lm \  --data_path=/tmp/simple-examples/data/ --alsologtostderr --model small

教程代码中有 3 个支持的模型配置参数:"small", "medium" 和 "large"。它们指的是 LSTM 的大小,以及用于训练的超参数集。

模型越大,得到的结果应该更好。在测试集中 small 模型应该可以达到低于 120 的困惑度(perplexity),large 模型则是低于 80,但它可能花费数小时来训练。

除此之外?

还有几个优化模型的技巧没有提到,包括:

  • 随时间降低学习率,
  • LSTM 层间 dropout.

继续学习和更改代码以进一步改善模型吧。

原文:Warln 校对:<a rel="nofollow" href="https://github.com/wanghong-yang" "=""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45, 133, 202); text-decoration: none;">HongyangWang


原文地址:

http://wiki.jikexueyuan.com/project/tensorflow-zh/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