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file静态模式

来源:互联网 发布:构造方法 java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8 13:52

来自:http://www.cnblogs.com/wind8961/p/5027931.html

静态模式
      makefile中,一个规则中可以有多个目标,规则所定义的命令对所有的目标有效。一个具有多目标的规则相当于多个规则。使用多目标可以使makefile文件变得简洁。
      静态模式规则是这样一个规则:规则存在多个目标,并且不同的目标可以根据目标文件的名字来自动构造出依赖文件。
      静态模式可以更加容易地定义多目标的规则,可以让我们的规则变得更加的有弹性和灵活。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语法:
  <targets ...>: <target-pattern>: <prereq-patterns ...>
            <commands>  
           ...   
  targets定义了一系列的目标文件,可以有通配符。是目标的一个集合。
  target-parrtern是指明了targets的模式,也就是的目标集模式。
  prereq-parrterns是目标的依赖模式,它对target-parrtern形成的模式再进行一次依赖目标的定义。 
  简单的解释一下:如果我们的<target-parrtern>定义成 “%.o”,意思是我们的<target>集合中都是以“.o”结尾的,而如果我们的<prereq-parrterns>定义成“%.c”,意思是对<target-parrtern>所形成的目标集进行二次定义,其计算方法是,取<target- parrtern>模式中的“%”(也就是去掉了[.o]这个结尾),并为其加上[.c]这个结尾,形成的新集合。 
  所以,我们的“目标模式”或是“依赖模式”中都应该有“%”这个字符,如果你的文件名中有“%”那么你可以使用反斜杠“\”进行转义,来标明真实的“%”字符
  看一个例子:
  objects = foo.o bar.o
  all: $(objects)
  $(objects): %.o: %.c
     $(CC) -c $(CFLAGS) $< -o $@
 
  上面的例子中,指明了我们的目标从$object中获取,“%.o”表明要所有以“.o”结尾的目标,也就是“foo.o bar.o”,也就是变量$object集合的模式,而依赖模式“%.c”则取模式“%.o”的“%”,也就是“foo bar”,并为其加下“.c”的后缀,于是,我们的依赖目标就是“foo.c bar.c”。而命令中的“$<”和“$@”则是自动化变量(见[makefile笔记]之七),“$<”表示所有的依赖目标集(也就是 “foo.c bar.c”),“$@”表示目标集(也就是“foo.o bar.o”)。
于是,上面的规则展开后等价于下面的规则:
  foo.o : foo.c
    $(CC) -c $(CFLAGS) foo.c -o foo.o
  bar.o : bar.c
    $(CC) -c $(CFLAGS) bar.c -o bar.o
 
  试想,如果我们的“%.o”有几百个,那种我们只要用这种很简单的“静态模式规则”就可以写完一堆规则,实在是太有效率了.

可以研究一下:

http://www.gnu.org/software/make/manual/html_node/Static-Usage.html

用的是大家经常用的例子:

objects = foo.o bar.o
all: $(objects)
$(objects): %.o: %.c
$(CC) -c $(CFLAGS) $< -o $@

我想,是否可以把它类比于通配符。 $(objects)里的内容都要是.o 格式。而每个 .o 都依赖于 .c。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