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实战》第二章:k-近邻算法(1)简单KNN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开店品牌怎么填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3 17:55

收拾下心情,继续上路。

最近开始看Peter Harrington的《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


的中文版《机器学习实战》。准备在博客里面记录些笔记。

这本书附带的代码和数据及可以在这里找到。


这本书里代码基本是用python写的,而且经常用到numpy等一些常用的库。

这个时候当然是直接装个 anaconda 比较方便。IDE的话,pycharm是个不错的选择。


好了废话不多说,咱们开始吧。

第一章《机器学习基础》是些绪论,就跳过吧。从第二章《k-近邻算法》开始。

------------------------------------------------------------------------------------------------

k-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s algorithm,KNN)

(1)是个【分类】算法。是个最简单、最基础的算法。

(2)基本思想:通过测量特征值之间的距离(欧氏距离)给数据进行分类。

(3)详细点儿说:

a.训练样本集中的每条数据都有一个标签

b.输入一条待分类的数据。把它的每个特征和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距离比较

c.选择最相似(距离最短)的前k条数据,看这k条数据哪个标签最多,就把待分类的数据分到哪个标签下。

4)优点:精度高、对异常值不敏感

 缺点:复杂度高

 适用范围:数值型 / 离散型 数据

------------------------------------------------------------------------------------------------

第一个例子很简单。每条数据就2个特征(2维),就叫特征1和特征2好了。

然后每条数据配一个标签,标签的种类有2种:A和B。


第一步是导入数据,这个数据呢我们就直接从代码里拿到手,后面的例子会从文件里抠出来,而且会做些预处理。

#!/usr/bin/python#coding:utf-8from numpy import *import operatordef createDataSet():group = array([[1.0, 1.1], [1.0, 1.0], [0, 0], [0,0.1]])labels = ['A', 'A', 'B', 'B',]return group, labels

作用很简单,就是把数据存在group里,把标签存在labels里。

要注意的是,group其实是个矩阵,它的类型是numpy包里的array。往后的数据集都是用矩阵,也就是array类型来表示。labels则是个常见的list类型。

group是个4*2的矩阵,代表有四条数据,每条数据有2维。接下来这段代码就是用于分类的函数。

def classify0(inX, dataSet, labels, k):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diffMat = tile(inX, (dataSetSize,1)) - dataSetsqDiffMat = diffMat**2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1)distances = sqDistances**0.5sortedDistIndices = distances.argsort()classCount={}for i in range(k):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tIndices[i]]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0) + 1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ritems(), key = operator.itemgetter(1),reverse=True)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解释一下。

classify0 接受四个参数:

(1)inX: 待分类的数据。例:[0,0]
(2)dataSet: 训练集矩阵。例:
    [[1.0, 1.1],
     [1.0, 1.0],
     [0.0, 0.0],
     [0.0, 0.1]]
(3)labels: 训练集对应的标签。例: ['A', 'A', 'B', 'B',]
(4)k: k邻近的k

第2行:shape 是 array的每一维的大小,比如上面那个矩阵,是4*2的,shape[0]就是4,也就是说dataSetSize是数据集的数据条数4。

第3行:tile() 作用是按行 / 列复制array。例:tile(inX, (4,1))将[0,0] 复制为:

    [[0, 0],
     [0, 0],
     [0, 0],
     [0, 0]]
再按矩对应元素阵减去dataSet,之后得到:

diffMat
    [[-1.0, -1.1],
     [-1.0, -1.0],
     [-0.0, -0.0],
     [-0.0, -0.1]]

第4~6行:矩阵的每一行,平方,求和,开方,求欧氏距离。分别得到:

sqDiffMat

    [[ 1.  ,  1.21],
     [ 1.  ,  1.  ],
     [ 0.  ,  0.  ],
     [ 0.  ,  0.01]]

sqDistances

    [2.21,  2.0,  0.0,  0.01]

distances

    [1.49, 1.41, 0.0, 0.1]

第7行:用 argsort 得到这四个距离的大小次序:[2, 3, 1, 0]。意思就是下标2的排第1,下标3的排第2,下标1的排第3,下标0的排第4


接下来就是统计标签。把距离最小的前k条数据的标签拿出来计数,并从大到小排序,决出最有可能的标签

classCount 是个字典,键是标签(A或B),值是标签的计数。

通后得到 classCount:{'A': 1, 'B': 2}

然后按值的大小排序,得到 sortedClassCount :[('B', 2), ('A', 1)]

取 sortedClassCount[0][0] 就是 'B'


主函数:

if __name__ == "__main__":group,labels = createDataSet()print classify0([0, 0], group, labels, 3)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