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设备驱动基本概念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开个进口食品店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12:15
一、Linux 系统的设备文件分为三类:块设备文件、字符设备文件和网络设备文件

· 块设备文件通常指一些需要以块(如512 字节)的方式写入的设备,如IDE 硬盘、SCSI硬盘、光驱等。

· 字符型设备文件通常指可以直接读写,没有缓冲区的设备,如并口、虚拟控制台等。

· 网络设备文件通常是指网络设备访问的BSD socket接口,如网卡等。


二、设备号

设备号包含主设备号和次设备号,主设备号表明某一类设备,一般对应着确定的驱动程序;次设备号一般是用于区分标明不同属性,例如不同的使用方法,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操作等,它标志着某个具体的物理设备。高字节为主设备号和底字节为次设备号。


三、Linux输入/输出系统层次结构




四、 驱动程序编译进内核的步骤

1. 将编写的源代码复制到 Linux 内核源代码的相应目录;

2. 在目录的 Kconfig 文件中增加新源代码对应项目的编译配置选项;

3. 在目录的 Makefile 文件中增加对新源代码的编译条目。


五、Kconfig和.config

分布在各目录下的Kconfig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内核配置数据库,每个Kconfig分别描述了所属目录源文件相关的内核配置菜单。在内核配置make menuconfig(或xconfig等)时,从Kconfig中读出配置菜单,用户配置完后保存到.config(在顶层目录下生成)中。 说简单点就是Kconfig生成配置菜单, 
然后配置完的参数会在.config中生成。
假如选择编译成内核模块,则会在.config中生成一个CONFIG_HELLO_MODULE=m的配置,假如选择内建,就是直接编译成内核映像,就会在.config中生成一个CONFIG_HELLO_MODULE=y的配置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