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王国---揭秘滇东自杞国(1)

来源:互联网 发布:历年三大产业 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2:51
云南,简称滇,于是,云南东部便称滇东。在滇东美丽而神奇的红土地上,磅礴着乌蒙山、三台山、拱王山、梁王山、牛首山、六韶山、大白草岭等七大山脉;其中拱王山海拔高达4344米。

    滇东,奔腾激越着红河、牛拦江、南盘江等三大江河,南盘江是世界上源头与源尾距离最近的一条江。

    滇东,镶嵌点缀着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阳宗海等众多的高原湖泊,五百里滇池为云南之最,而抚仙湖深151米,为中国最深的内陆湖。

    滇东,舒展铺陈着昆明、曲靖、陆良、蒙自、泸西、弥勒等数百个平坝,是滇东富足的鱼米之乡。

    滇东、奇特的山水和奇异的喀斯特地貌,打造了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有、秀丽壮阔的滇池、抚仙湖诸景,世界奇观石林,神奇甲天下的阿庐古洞,小桂林普者黑,罗平多依河瀑布群。

    画山秀水、地灵人杰的滇东,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演出了无数传奇故事。

    战国时,楚国大将庄 乔率三万楚军入滇和当地滇部落结合,以滇池为中心建立了古滇国。

    古滇国创造了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灿烂的古滇文明,七件塑铸青铜贮具器有多种人物活动,己被公认为世界少见的艺术珍品。故史学家评说,云南开疆拓土,庄跤第一人。

    秦时,李冰、常安开通了自四川宜宾,经石门关至曲靖的五尺道。西汉,唐蒙、司马相如续修,滇东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秦汉时,滇西称西夷,滇东称南夷,两地合称西南夷。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降服西南夷,特在都城长安西南仿滇池开挖昆明池,让士兵练习水战。杜甫有诗赞道: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杼虚夜月
石鲸麟甲动秋风

    公元前113年,汉王朝击溃匈奴主力,取得了漠南无王廷的决定性胜利,第二年便腾出手来进击南粤,此时史学家司马迁为中郎将,受汉武帝之命随军推行郡县制,南粤平定后汉军以得胜之师沿唐蒙小道回军首先平定了南夷,司马迁在滇东各县取定了第一个县名。从此,滇东便牢牢地焊接在了中华版图上。

    三国时,云南全部和贵州部份称为南中,为蜀国势力范围。公元221年,蜀帝刘备为报关羽张飞之仇率60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国大败。孙权釜底抽薪,乘机拉拢南中汉族大姓雍闿、孟获与夷帅高定等反蜀。公元223年春,蜀国氶相诸葛亮坚定地按照《隆中对》既定的“南抚夷越,北伐中原”的战略决策。率军南征,三月誓师成都,四月击杀雍闿、高定,五月渡过金沙江,六月曲靖一战,南军主将孟获被擒,大叫不服。诸葛亮又坚定地执行“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南征战略,让孟获整军再战。由此七擒七纵,直至时称漏江县的泸西,最后被捉,方才心悦诚服。

    诸葛亮平定南中,乃为南蛮作《图谱》,教授封建礼义纲常;还教夷人织蜀锦,这些蜀锦便被称为诸葛锦。同时,云南的战马、犀革、金银丹漆等战略物资又源源不断地运往成都,极大地充实了蜀国国力;云南劲卒万余家被迁入成都,编为五部,归孟获、孟琰率领。由于南蛮军作战勇敢,所当无前,被称为“飞军”,所以《出师表》中诸葛亮才满怀信心地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伐中原。在北伐中原的战争中,孟获等率领云南飞军屡立奇功,孟获官至中央级御史中丞;孟琰封为虎步监辅汉将军,爨习当 上了偏将军、领军、其内侄军功最大,被封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李恢之弟子球,受封羽林右都督,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危受命守卫成都,抗击偷渡阴平之邓艾父子,英勇战死于锦竹。

    三国群雄,组成了滇东历史星空中明亮耀眼的“三国星座”。

    两晋南北朝、隋唐,云南出现了滇东汉族大姓爨氏的割据。其区域廷袤二千余里,形成了“开门节度,闭门天子”的鼎盛局面。爨部的强大,引起了中原政权的恐慌。

    诗人张九龄任唐王朝右丞相、参知政事期间代皇帝发布政令。制定了“北和突厥,南联南诏,东引契丹,西拒土番”的周边政策。公元748年,唐王朝支持南诏,乘两爨大鬼主内讧,打败爨部,并以兵胁迫西爨白蛮迁20万户于宝山。爨部五百年,在滇东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盘江文明,其代表为两块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文物的“小爨”、 “大爨”碑。

    小爨碑即爨宝子碑。其碑词典雅,音韵流畅,落笔刚健,古拙凝重。被康有为称赞为“朴厚古茂,奇姿百出,正书古石之第一。”清末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撰联云:

奉东晋大亨环宝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大爨即爨龙颜碑。碑文为滇东文人爨道庆所撰,其文词藻酣畅,文辞古雅。书法虽未著名,但其书法艺术深得中国书法家之高度赞赏。清人阮福说:“此为刘宋以来录碑诸家所未见,实为元朝碑版之冠。”康有为把它列为“中国神品第一,”并题诗赞道:

铁石纵横体势奇
相斯笔法熟传之
汉经以后音尘绝
惟有龙颜碑第一

    然而,走进唐宋,从西爨被迁的公元748年至元朝建立的五百余年间,滇东的文明史便空前地寂寞起来,似乎只能听见三十七部帮助通海节度史段思平攻灭南诏建立大理国和攻克昆明、杀死大领主高明清时的几声呐喊,似乎只见三十七部会盟碑还闪着萤萤之光,我们在查阅滇东各县志书时,其五百年历史均是一片恼人的白茫茫。难道一个在唐天宝之前尚“邑落相望、牛马蔽野”的西爨故地,随着西爨的被迫西迁而倒退到诸葛亮所说的“不毛之地?”难道之前有着千年文明史,之后又产生了早于哥伦布七十年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大航海家郑和,《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伟大的音乐家聶耳,彝家将罗炳辉,彝家将、抗日名将张冲,抗日英烈陆军上将王甲本、唐淮源等传奇英雄的滇东。竟出现了五百年历史的断裂?

    然而,我们决不相信眼前的空白,坚信一个真理,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便会有人类的文明史。作为滇东土著居民的彝族,他们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于是,我们举起探索的火把,启动发现之旅,走进文山书海,走进滇东大地,于黄昏的晚霞中踽踽独行,一片一片地收拾秋风落叶,一块一块地捡拾文明碎片,历经十八年的艰辛苦索,终于,从千年古道下揭开了一个天大的密秘——与南宋、金国、西夏、大理同时代,在滇东曾建立过一个文明古国自杞国。通过自杞国的研究,又揭破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桩最大最奇的历史冤案——一个立国160年的滇东自杞国,在《宋史》、《元史》和《南诏野史》中均没有一点痕迹,只有断麟残甲般的文明碎片和不屈的灵魂,还蠕动在当年与自杞国打交道的南宋官员的笔记和类书中,让我们去费力地解读。

    那么,自杞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国?是谁对它施以最残酷的灭国灭史政策?自杞国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一切答案都在编钟般沉雄的滇东山山水水中。



  第二集  虎踞龙盘自杞国


    唐时,爨部分为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西爨居于今天的曲靖、马龙、昆明、晋宁、澄江、安宁、陆丰等滇池富庶区;东爨乌蛮居于今天的昭通、会泽、嵩明、寻甸、师宗、泸西、弥勒、元江等林谷地带。南诏打败爨部,迁西爨白蛮20万户于宝山,仿佛一夜之间,一个繁华的西爨故地便千里无鸡鸣,万户萧疏鬼唱歌,荡然兵荒矣!补充这个荒凉空间的是乌蛮的西迁南移。

    东爨乌蛮因语言不通,散居林谷,免于迁徙。初时,乌蛮只有七大部落,迁入富庶的西爨故地后,至北宋,便发展成为浩浩荡荡的三十七蛮部,史称东爨乌蛮三十七部。居于泸西地区的阿庐部也发展成为弥鹿部,之后又析为师宗、弥勒、吉输等部。

    公元902年,南诏国内乱,郑买嗣、赵善政、杨干贞相继篡位,政权,先后变更为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请其舅爨判借兵东方三十七部攻南诏。这是爨部向南诏复仇的绝妙机会。于是三十七部皆助之,会兵十万于曲靖,以董迦罗为军师,遂攻灭南诏,建立大理国。云南史学家方国瑜评说:而在此后的二三百年中,大凡云南境内的兵事,三十七部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于是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两宋时期的滇东历史,基本上是三十七部史。

    那么,大理政权与滇东三十七部的关系如何?蒋彬《南诏源流纪要》载:“将兴兵,思平励众云,尔等协力,我得国必报之,减尔赋粮米,宽尔徭役三载。”段思平得国后,便兑现了他的诺言,封其舅爨判为巴甸侯;祠通海秀山山神;免三十七部徭役三年;赦国中凡有罪又无子孙者。三十七部得到了实惠,大理政权得到了稳固。这是水能载舟时期。
然而,大理国晚期,由于封建领主们的腐败、贪婪与横征暴敛,导至宫廷内乱,于是便进入了水能覆舟时期。

    公元1094年,国王段庆义为其权臣杨义贞所杀,杨自称广安皇帝。仅四个月,鄯阐(昆明)领主高升泰起兵灭杨氏,立庆义之子寿辉,后又废之,又立其弟段正明,后又篡其位,改大理国为“大中国”。但是,其他领主不服,特别是三十七部不服,传到其子高泰明,只得把王位归还段氏,公元1096年,复立段正淳,史称“后理国”。在整个后理国时期,高家世代为相,权倾满朝,被称为“高国主”,大理国名存实亡。

    高氏作为新兴封建领主,一朝得势便加紧了对人民的盘剥与掠夺,特别是加紧了对三十七部土地的侵吞与蚕食;高升泰之弟高升智封于东都鄯阐(昆明),其子孙分领晋宁、嵩明、昆阳、禄丰、罗次诸郡。又在三十七部地设东川、石城(曲靖)、阿阳、秀山四郡。随后,高升智夺取了世为乌蛮所居的易门,而磨弥部世居的交水(沾益)则被高护军赶走首领蒙兰霸为私邑,部落之民全部沦为高家农奴。这样,一个以东都鄯阐为龙头,以东川,石城,阿阳、秀山四郡为足的大土蚕已吞食了乌蛮的大片土地,正凶猛地向三十七部腹地推进,三十七部的生存权受到了最严峻的挑战。

    是让后理国各个击破,分而食之?还是握成铁拳,迎而抗之?于是,具有强烈抗争精神的阿庐部中的师宗、弥勒、吉输等部以泸西金马爵册为都城,以老本土弥鹿川(师宗、泸西、弥勒)为根据地联合滇东三十七部,共同举起了反抗的旗帜——自杞国

    一径自杞国之首倡,四面八方立时闻风而动,黔西南立了罗殿国;文山广南自立为特磨道;红河江外和尼部自立为罗孔道;元江地区独立为白衣道;西双版纳号称景龙金殿国。于是,《护法明公德运碑》惊叹道:“俄然,四夷八蛮判逆‘中国’,涂路如蝟毛。”

    自杞国立国时间当在大理国内乱稍后的公元1100年的北宋末期。

    三十七部是自杞国的基本部落,并且是在反抗后理国的压迫侵吞后建立的,所以,当自杞国被灭国灭史后,史学家们记录自杞国反抗大理国的战争称为“三十七部起义”。

    公元971年,滇东一些部落即爆发了一次大起义,遭到大理的残酷镇压。

    公元1106年,爆发了以杨允贤为首的广大人民大起义,三十七部即响应之。

    公元1109年,三十七部起义,反抗鄯阐(昆明)领主的残酷统治和强占各部落土地。

    公元1111年,三十七部大起义,高泰明征之,子高明清领兵助之。

    公元1147年,三十七部大起义,攻克东都鄯阐(昆明),杀死大领主高明清。

    昆明,为隋之昆州,唐初个改称昆川,南诏打败爨部,为有效控制未迁之乌蛮,公元765年,南诏王阁罗凤派其子凤伽异在此筑拓东城,意即“开拓东方”。以后,拓东改名鄯阐,宋大理时为高氏镇守。昆明作为南诏,大理之东都,历400年的经营,已变成了高城坚墙,而被自杞国攻克,并杀死大领主高明清,说明自杞国40余年的发展,已经具备攻克大城市的实力。

    昆明之战,是自杞国西征战略中的关健战役,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自杞国与大理国频繁战争的总结。自此以后百余年,两国之间的战争变得稀少起来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两国已势均力敌起来,谁也吃不了谁;更重要的是,中原宋、金的严重对立,给云南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大机遇。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