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ava学习笔记之数据结构——单链表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音乐吧 点歌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12:47

前两天找工作面试过程中,被一家搞大数据的问到了二叉树、算法相关的,本来大学时就没学好,经过几年的工作,平时用的更少,一下子看着题简单,就是写不上来。

因为工作中总是一上来不管什么类型,就开始Array,ArrayList,HashMap,HashSet就搞起了,好像就没用过什么的别的结构。虽然明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是那种懒劲上来,别的都不管了。最近危机感非常重,因为慢慢发现虽然会的框架越来越多,配的越来越溜,数据库表设计也越来越规范,但是总感觉根基不稳。这种不稳的感觉来自于对框架底层的实现的漠视和数据结构的生疏。

数据结构学不好,则会导致在编码中一些场合选型错误,性能低下,内存大。框架吃不透,设计模式不精,则会导致系统模块间耦合性高,难以修改,做不了大项目。

所以决定重拾一下之前落下的知识,从0再学一遍。找了本书,就按书的目录来一篇一篇学习,记录。供日后自己随时查看。

第一篇是单链表。

单链表是个很简单,概念很容易理解的数据结构。就是每个节点只需要记录自己的值,和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好比幼儿园排队一样,老师说,每个同学你只需要记住你后面的同学是谁就可以了。这样这个队就能排起来了,每次小朋友只需要找到自己后面的人,让他站自己后面就可以了。

特点就是每次要找某个节点,都需要从头开始遍历,查询效率低,不如数组和ArrayList能记录节点的下标位置,根据下标位置直接就能找到。但是插入和删除时效率高,因为只需要在被插入的位置移动一个节点就可以了,而ArrayList则需要移动所有的在被插入位置的后面元素,会整体往后推一个位置。

下面来实现一个简单的单链表模型。

定义一个节点类Node,一个属性String用来存值,一个Node对象用来存下个节点。

package singlelink;/** * Created by wuwf on 2017/3/25. */public class Node {    private String data;    private Node next;    public Node(String data) {        this.data = data;        next = null;    }    public String getData() {        return data;    }    public void setData(String data) {        this.data = data;    }    public Node getNext() {        return next;    }    public void setNext(Node next) {        this.next = next;    }}

再定义一个LinkedList来代表这个单链表结构,里面有添加到末尾,添加到某个位置等方法

package singlelink;/** * Created by wuwf on 2017/3/25. * 单链表 */public class LinkedList {    private int size;    /*     * 头节点     */    private Node head;    public LinkedList() {        size = 0;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size;    }    public void print() {        if (size == 0) {            System.out.println("空列表");            return;        }        Node node = head;        while (node != null) {            System.out.println(node.getData());            node = node.getNext();        }    }    /**     * 在末尾追加一个节点     *     * @param node     */    public void add(Node node) {        if (node == null) {            return;        }        //如果链表为空,那新增的这个node就作为head        if (size == 0) {            head = node;        } else { //添加到末尾            Node last = head;            while (last.getNext() != null) {                last = last.getNext();            }            last.setNext(node);        }        size++;    }    /**     * 在某个位置插入一个节点     *     * @param index     * @param node     */    public void insert(int index, Node node) {        if (index < 0 || index > siz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越界");        }        if (node == null) {            return;        }        //插头部        if (index == 0) {            node.setNext(head);            head = node;        } else {            Node tempNode = head;            for (int i = 0; i < index - 1; i++) {                //取到要被插入的节点的父节点                tempNode = tempNode.getNext();            }            node.setNext(tempNode.getNext());            tempNode.setNext(node);        }        size++;    }}


LinkedList里定义了一个属性size来记录链表的总长度,里面不能存在null的值。

head代表第一个节点,如果head也为null,代表该链表为空的。

add方法是在末尾追加一个节点,这个比较好理解。做法就是从head到尾遍历,然后在尾节点setNext(新节点)即可。

insert方法解释一下,是在某个位置插入一个节点。做法是先找到要被插入的位置的上一个节点(父节点A),然后将新节点B作为A的next节点,再将原来的A的next作为新节点B的next即可。理解很容易,写成代码时还需要做一些越界和为空判断。

我只写了add和insert,只要这两个理解了,那么delete其实和add是一样的步骤。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