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能力从哪里来?

来源:互联网 发布:oracle java培训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14:29
 

此系列:独立思考能力从哪里来?》《独立思考之手动check》《独立思考能力之存疑

    一位高人(是真的水平很高)在《 上中学的时候被老师“雷”到的一件事情  》中写道:“教科书上说某地早在几百年以前就被我们天朝的军队占领过,因此,证明该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这老师很不屑的说了一句:按这个道理,是不是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地盘,1000年以后就可以说,1000年以前日本就占领过这里,所以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领土?我当时就被“雷”到了,思维简直就像受了地震。这是不再人云亦云,学着独立思考的开始。”
-=-=-=-=-=-= 不破不立  -=-=-=-=-=-=-=-=-=
    看到此处,首先觉得此位老师质疑得非常好,提出的思路也很有启发性。
    但也仿若看到很多少年在苦海无边的学海中,从来没有怀疑过什么,但等到了真实社会历练,接触到了很多“歪理邪说”,立马崩溃,从此再也不相信党,不相信自己以前受到的教育,这也是很多愤青的由来。
    那么,这样能产生独立思考能力吗?
    我认为是不能的。
-=-=-=-=-=-= 独立思考能力从何而来? -=-=-=-=-=-=-=-=
    独立思考能力(或针对此文,更贴切的说法是质疑精神)貌似和老师、和某一种“歪理邪说”对你的冲击(大多数理论或主义都是“歪理邪说”,在不同观点者看来)无关。
    那么独立思考能力or质疑精神从哪儿来?
    不是说有人猛然提出一个和教科书上说法不一样的思路,你就幡然顿悟,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独立思考,这个思路本身就不靠谱,相当于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莫非天上不掉下一个林妹妹,人们就不能跟谁青梅竹马了吗?这就是典型的用外部条件约束自己的想象力。
    对于某一个天赋很高的人,这样也许如同棒喝,一下子就醍醐灌顶悟道了。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量变才能质变。
    那么质疑精神从哪里来?
    那个帖子后面有位同学跟贴说得非常好:“我很庆幸我学生时代,在图书馆里翻过那么多邪恶的书籍。他们影响并改变了我太多太多。”
    就是这个道理。
    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来自于虚空的。
    它源自于你的博闻强记,来自于你的博览群书,来自于你的阅读口味,来自于你的阅读习惯。

    书读得多了,看到的荒诞不经的说法多了,看到的前后矛盾的“主义”多了,你的大脑就会活跃起来,就会自然而然地对某一种理论产生强烈的质疑。
    否则,你空有一个试图独立思考的愿望,却没有任何可以供你触类旁通的见识,你能提出什么质疑?
-=-=-=-= 量变产生质变 -=-=-=-=-=
    所以,不要迷信老师能带给你独立思考能力,不要迷信青春期突然跑出来一位良师益友就能把你的脑仁儿撬开灌输进去质疑精神,不要认为一旦你青春期没有质疑精神以后就再也不会有怀疑一切的决心。
    只要你多读书,建立多种多样的阅读口味和习惯,而不是像某些“XX后”们脑残到以至于只读郭敬明之类著作的话,你的大脑一定能够产生那种叫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东西。
-=-=-=-=- 越颠覆越坚定 =-=-=-=-=
    我还有一篇日志也是描述类似的道理,可以移步瞧瞧:
   《越颠覆越坚定

-=-=-=-= 没有人能教会你独立思考能力 –=-=-=-=

    没有阅读历史上积累那些旁门左道的书或知识,就算你想质疑,也不知从何下口,脑中空空荡荡,怎么质疑?
    我没有说读很多书就可以教会某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不是“教会的”!
    没有人能够教授你如何“独立思考”。
    原因很简单,有一位好老师,也许告诉你你应该怀疑一切,你应该独立思考,你应该不这么想应该那么想,但这真的就能让你拥有圆通无碍的智慧来处理以后岁月长河里遇到的每一桩咄咄怪事吗?
    抱歉,不能。
    独立思考能力,是你自己慢慢养成的。
    是量变从而质变。

-=-= 鸡生蛋蛋生鸡 -=-=-=-=-

    正华指出“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不爱思考,为什么喜欢读书?不爱思考的人,读书会怎么读书?看一肚子火车文学法制文学,就能独立思考?苏格拉底是爱思考和足够独立思考的人吧?他是读了很多书吗?

    读书并不比观察世界更高级,世界即知识,每个人都天天看。牛顿看苹果落地能思考为什么不飞上天(据说这个故事是假的,但是可以用来说明问题),普通人会吗?原始人折断树枝然后发现树枝就不能再连在一起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就不能断了挨着又恢复原样?或许有人去思考一下。这需要读书吗?”

    这确实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你认为通过训练,通过传授方法论,可以让人有独立思考能力。
    这个我不否认。这么做有可能批量产生。
    但你我说的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
    我看到了读书的功效。
    你看到了方法论的功效。
    但,教授方法论的方式,过于强调有好老师好导师。
    这个在中国不现实。
    几千万少年,嗷嗷待哺。强调训练和教授,等同于相信上帝存在可以感化他们。
    我更相信原生的力量。
    即人们自身的本来就潜藏的能力。
    设想这么一个环境,缺乏有良好训练的教师,缺乏能启发人类心智的老师,或者仅仅拥有试图启发心智的教员,但缺乏方法,那么你能做什么?
    书,大量的书。

    不要限制学生只看教科书,给予大量的课外读物阅读作业。
    即使你身为老师没有能力让学生醍醐灌顶,相信我,大量泛读,无拘束的、不带成见的阅读,也足以刺激一个人激发他潜在的求知欲、怀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http://www.5gme.com/attachment/200809/25/17103_1222325139v0ZM.jpg

【抛掉一切中间环节,直供即可】


-=-=-=-= 好奇心 [Updated 080925]=-=-=-=-=

    综合5GME热烈的讨论,提炼出各位好友提出的诸多词汇

  • 方法论
  • 思考方法
  • 自由意志
  • 洞察力
  • 明辨是非。

    有些术语是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如方法论和思考方法。
    有些术语说不上是独立思考能力的结果,还是什么,反正不是“因”,如明辨是非和洞察力。

    如果说独立思考能力真的有前提的话,okay,我认为是好奇心。

-=-=- Updated 20080926 -=-=-=

    辩证地看,独立思考能力的起源,未必全赖广泛阅读(后天养成),也未必单靠方法论的有意识培育(后天干预),也未必是天赋(先天)。它像是几种事物在恰当的时间聚合在一起于是生根发芽一般。
    我上文中所强调的,是中国国情教育体系下,独立思考能力最有可能生根发芽的一个途径。
    再比方说,文×革×前期包括后期,张×志×新式的人,是一大批人。当时的教育环境何其恶劣,舆论环境何其单一,一样萌发出了大批可以独立思考的人群。我认为这是一种“原生态”。它不需要方法论,不需要广泛阅读。只需要自由意志即可。当你看到的和你听到的不一致的时候,甚至不需要看到对立国家的言论,自由意志就会抬头。
    自由意志是不是天赋,我不知道。此处不讨论。

-=-=-=- Updated 20080926 –=-=-=-=

    另外一个读者认为,独立思考过程要警惕自己的偏见。
    偏见这东西确实不好办。
    人多数都有偏见,而且成见很深。
    比如keso的帖子《三言二拍:少跟我提客观》  中提及:

    每次我发一个帖子,总会有一部分人吵吵:不客观,不客观。废话,这是我个人的blog,所有的看法都是我个人的主观看法,想客观,你去读《人民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啊,在我的blog上JJYY个什么劲呢?

    但“偏见”或者严格意义上说“主观”,会影响独立思考吗?
    会,也不会。
    对于掌握了方法论的人,就不会。
    对于没有掌握思考方法论的人,除非他真诚地秉承怀疑精神,否则就算他博览群书,他主观上还只是在不断地验证自己的想法,排斥不同意见罢了,看再多的资料也没用,所以会。
也就是说,警惕自己的偏见,是独立思考过程中的良药。

    那么“警惕自己的偏见”,就划归方法论里吧。

20080924 郑昀@玩聚
http://www.5gme.com/attachment/200809/19/366_1221823566g5LQ.jpg

updated 20081002【此文非常好,可作为本文的一个注解。】

from 詹膑blog : 书籍的缺位,会让人变傻

    比如我,就有点傻了。我已经几次想写东西来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与人聊天时候我能对之夸夸其谈,但是落笔却无所适从。我觉得,这是很长一段时间缺少足够的阅读和写作的结果。

    keso前阵子写了一段东拉西扯:越来越蠢怪得着Google吗,言辞锐利。我无意去碰锋芒。但是,这个话题让我联想起来之前郑治讨论过的“浅阅读”问题:看完这篇博客,你素质下降了吗?浅阅读是有效的网络生存策略。之前他有和我聊过,我说,从一个教师的身份来说,我很是支持浅阅读降低思考能力的说法。

    我觉得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里面说的很有道理,书籍是一种线性阅读,一个单词的意义取决于上下和全篇,因此这个阅读过程是一个相对紧张,是一个逻辑过程。虽然在网络上阅读依然是文字,但是大量的跳转,让文字不再服从于整篇文章,而是被浏览,甚至,文章正在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多的零碎句子在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其次,书籍的写作是一个相对系统和逻辑的过程,它比单篇文章需要更多的论据,需要更多的展开,需要更强密的逻辑,甚至,书籍,看上去是一个小的体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在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我们逐步完成了思考的过程,培养了逻辑,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论或者方法论。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对网络的跳转式、印象式阅读很担忧,好吧,即便你说很杞人忧天。

    我认为网络和Google确实很好地解决了信息获取问题,但是充足的信息并不等于全部,信息处理能力会越来越重要——处理信息需要的是你的分析系统,逻辑,认识和方法。

    我想到了另外一段。前阵子看了方军写的“扯淡,是真理大敌,亦是商业大敌”,觉得很有趣味。当时正在带一些学生写毕业论文,其中一个很能聊,和同学,和我都能聊得很欢,但是他的话题也一样,从这里跳到那里,十分丰富。我不太适应,不知知道该聊什么,更关键是这段时间是我们专门约来讨论论文选题的。于是,我用“扯淡”这段文字来和他解释他可能处于这种状况。似乎,他认同。

    我们在信息面前毫无立场是值得担心的,比如我们今天会用A去反对B,明天却又以B来反对A,我们喜欢知道,知道,再知道,或者加上讨论(也许它是夸夸其谈)。我觉得,同样,这也是网络浅阅读、跳转阅读、印象阅读、灌水速度快于思考速度的结果——每种媒介的普及应用一定会带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乃至社会的变化。

    我十分认同keso在上文所说的“面对10岁的Google,我无法预测未来它会怎样,但在消除知识垄断,让知识平民化方面,它迄今做得不坏”。我十分喜欢网络以及超链接让知识变成了一个网络状的结构,让每一个单词和每一篇文章都处在一个极度丰富的语境之中,它会丰富我们的思考能力,改变我们的认知和方法。我相信,新一代人,在这种状况下依然会找到他们的方式和策略来应对,来思考,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担心永远都是可笑的。我每当看到大众文化上升阶段时,那些充满和担心或恐惧的论述时,都会忍不住发笑。甚至,我上面说的那个有些“扯淡”的学生,成功地用google完成了一篇论文,选题不错,完成得也像模像样。

    我依旧担心,书籍的缺位,会让人变傻。尤其是在最近收拾书籍时,看到一堆一堆的丛书,比如《新知文库》、《走向未来丛书》、《二十一世纪文库》时,就特别为那个时代人们在知识和智力上的野心倾倒。好吧,就算keso,我也执拗认为他是读过书的人,他今天的卓识和锐利应该来自他曾经读过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