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工具的Coverage代码覆盖率详解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百度文库财富值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5:22

如果某个文件覆盖率低(即未使用代码比例很高),通常意味着用户加载了太多不必要的代码(要么真的是无用代码,要么是当前时点还没执行到的代码),有性能常识的同学不难推断出,这会导致页面的完全加载时间、或单页应用的启动时间变慢,在慢速网络下的性能损耗会尤其明显;此外,更多代码的解析、编译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硬件资源消耗,在低端设备上也会存在明显的性能问题。

在笔者看来,Coverage 数据至少能从下面 2 个方面指导我们进行 WEB 应用的优化:

除移死代码

以 Coverage 数据为参考,我们能了解页面重无用代码的比例到底有多大。现实世界中,很多工程师可能是在遗留代码库上工作,并且遗留代码库存在的时间还很长,那么很可能这个代码库中存在大量的无用代码,但是谁也不敢删除他们,因为 JS 这门语言的动态性,你不能粗暴的把哪些看起来“没有被使用”的代码直接删掉,除非你很清楚所有的代码执行路径,很显然这对于大型应用或者遗留代码库来说是不现实的。

怎么移除死代码呢?我们可以依赖打包工具,比如 UglifyJS 在压缩代码时支持直接删除死代码的配置项。而 Webpack 2 中引入了Tree Shaking 的特性,能够自动把项目中没有用到的代码从打包中去掉,但是这种优化仅限于被 export 的代码。总而言之,死代码要尽可能想办法去掉,Coverage 工具能提供一个判断基准。

懒加载代码

如果能删的死代码都删了,但是 Coverage 数据还是居高不下,那么你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就像前文所说,JS 是动态语言,可能部分代码在页面加载时并没有用到,但是用户后来的操作会触发这些代码的执行,为什么不让这些代码在需要的时候再加载呢?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了,这就是懒加载的技术。

使用 Webpack 打包且没有对配置做特别调优的话,它默认会把所有依赖打包成一个巨大的文件,很容易出现首次加载覆盖率很低的情况,在 Webpack 中实现懒加载可以参考 Code Splitting 和 bundle-loader,具体的配置细节这里不展开讲。使用懒加载之后可以极大的减少页面初次下载的代码,从而提高性能。需要注意的是,懒加载优化需要在模块数量和模块大小之间把握一个平衡,否则过多的模块懒加载反而对性能不利,因为每个 HTTP 请求也是有额外开销的。


全文请查看

转载: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9013738?utm_source=weekly&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email_weekly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