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教育哪个好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7 09:46

前言

近日初阅,《孙子兵法》,感触至深,收益良多。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军政大贾,莫不精研。吾一小辈,虽无亲历,却有感慨,孙武所言,字字千钧,摘录批注,略有添省,于此为记。


这是一部兵书,但实际上是一部战略学巨作,虽然过去了两千多年,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但是这部书依然没有过时,其影响所至,已远远超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乃至人生各个方面都可以在这部书中找到答案。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


第一篇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势者,因地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这是十三篇之首,开明宗义地陈述了宏观的战略思想,运筹帷幄。

道是指师出有名,法是指严明的军法,奖罚有度。

曹操注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虚实结合,可采用随机策略,或者考虑对方心态,需知彼。孙膑以添兵减灶之计诱杀庞涓于马陵道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能而示之不能。

先评估实力,强则进,弱则退,不要生刚。


第二篇 作战篇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


这一篇的内容对当代社会的参考性非常强,战争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后勤工作非常重要,需要精细策划好再行动,尤其是进攻方,消耗巨大,因此进攻方要求速胜,在可承受的损失下,越快越好,越拖越不利。同样,作为防守方就可以拖。而且一次性出发,就要准备充分,兵力动员上,不再多次征召,粮食也不再多运,并且因粮于敌,尽量以战养战,因敌之资,益己之强。战争是为了胜,而不是为了久。不轻易言战,战则必胜。鼓舞士气,使其怒,赏以财货,诱其多劳。


第三篇 谋攻篇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


这一篇内容,也深刻的反映出了兵家的哲学思想,那就是“慎战”,战争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能避免则避免,兵不血刃。孙子所说的“不战”、“非战”绝不是指不用武力、放弃武力、反对战争,而是指以武力作为后盾,首先通过实战谋略和巧妙用兵来造成强大的威势,力争不通过直接的战争而迫使敌人降服,当这一目标不能实现时,伐兵、攻城也是可以使用的。大陆对于台湾的政策,正是参考了这一点战略思想。

对于倍则分之,可以这样理解,我有2你有1,我拿出0.5根你的0.5对峙互相牵制,我用我的1.5的局部优势兵力占去吃掉你剩下的0.5,本来2倍的优势变成了3倍的优势。当然3对1之后还可以继续分之,逐个击破。另外多余出的兵力一般用于支援、奇兵。

当与敌人相比处于绝对劣势时,孙子认为不要固守,暂时的退却和委曲求全是明智的,是卷土重来的前提,但是退却和委曲求全同样需要高超的指挥技巧。归纳来说就是有什么牌打什么牌,野心要与实力相匹。昔日汉高祖刘邦出嫁公主与匈奴和亲,国家获得了几十年的民生喘息机会,最终汉武帝灭匈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在当代也能找到例子,美国轰炸南斯拉夫中国大使馆时,正是中美历史以来国力差距最大的时刻,虽然主战派呼声很高,但是还是要忍,因为打不过。退让的技巧还有很多,我很佩服昔日的大宛国的政治手段,汉朝部队攻下大宛后,立了当地一个跪舔汉朝的贵族当皇帝,汉朝部队撤退后,第二年这个皇帝被其他贵族看不惯,被杀了,汉武帝震怒准备再伐之,但是大宛立刻派出使臣,继续对汉朝称臣,并携子来质,每年进贡两匹马,汉朝当时连年征战,也难以强行征讨大宛,而对方又给了一个台阶下,最终化解一场危机,此后汉朝再也没有涉足大宛的政治。

这一章最后还讲了独立的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君臣互信的重要性。昔日朝鲜战争的麦克阿瑟、杜鲁门,燕国乐毅伐齐连克70城后因君主换帅而被反攻,秦赵的长平之战赵王以赵括易廉颇,岳飞抗金受限等等,无不说明了君臣互信的重要性。

因此,提前获知自己和对方的这些条件,就基本能判断出能否取胜了。


第四篇 形篇


胜可知,而不可为。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张预曰:己有备则胜可知,敌有备则不可为。

胜利是不能强求的,自己伺机待发,等待对方出现致命的弱点,然后动于九天之上一击毙命。

防守时,如果想打防守反击,就要隐匿实力,藏于九地之下,让本来就弱小的敌人来攻击自己。

常胜将军的秘诀在于,只挑能胜的仗打,没有把握取胜的仗不打,等待时机、创造战机,根据敌我实力判断,只打能胜的仗,若不能胜,就据守,等待对方露出破绽。


第五篇 势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这一篇讲了军队管理的重要性,和指挥的重要性,指出要出奇制胜,蓄势待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势如激流、鸷鸟、弩。出奇制胜的关键在于毁形匿情,收锋芒、避实就虚,虚实结合。当然这是建立在自己的实力本来就比对方强的情况下,所谓弱生于强,正是因为强大,才能装作弱小,不然就是真的弱小了。这里还有一些哲学思想,在合围的时候往往会给对方留一条突破口,让对方误以为自己是活棋,实际上那也是死棋,但是这样做可以避免激发对方破釜沉舟的意志。可以靠佯败调动对手。总之就是通过掌控局势的主动权。如马陵之战,减灶诱敌。

还有要任势,随机应变,择人而任势,范蠡有子犯法,让小儿子带千金去楚国找庄生,是因为他从小就骄奢,舍得花钱。


第六篇 虚实篇


攻其所必救。


掩盖真实意图,避实击虚。

牵制,攻其所必救,围魏救赵。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言少而易击也。

虽敌众我寡,可以局部多打少,占据优势。


第七篇 军争篇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稳住,避其锋芒,对抗时要在对方士气弱我方士气强的时候冲击,这里再次强调了围师必阙。


第八篇 九变篇


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尽快摆脱困境,进入进退自如的状态。

张预注曰:纵之而无所损失,克之而无所利,则不须击也。拔之而不能守,委之而不为患,则不须攻也。

要有大局观,不必锱铢必较。如蒙古、朝鲜这种缓冲区的存在,典型的纵之无所损,克之无所利。古代南部边疆的热带雨林也是如此。

趋役诸侯的这些说法,全都是0和博弈,看看就好,打铁还需自身硬。

最后将的五个弱点,每一个都合乎情理而且非常致命。要勇猛但是不能恋战拼杀。要注意生存但是不能一味贪生怕死。要雷厉风行但是不能急躁。保持廉洁但是要经得起诽谤讽刺。最后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矫枉过正,不可“圣母心”。


第九篇 行军篇


兵非益多也。


第十篇 地形篇


针对具体的地形给出具体的策略,比如可以采用引蛇出洞的战略。这里涉及到具体的作战地形,我没有注解太多。


第十一篇 九地篇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勿告以。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只下命令,不须解释,士兵需要绝对的服从。这里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对此存疑,不到万不得已,没有退路的时候,不能这样做,走投无路的时候才选择让自己深陷死地


第十二篇 火攻篇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全书唯一重复了两遍的一句话: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慎战,慎战,慎之又慎。


第十三篇 用间篇


无所不用间也。


孙子拿用间篇压轴,说明了情报的重要性,其中他指出若干种用间方式,但是最最强调了反间。反间计的精髓在于将计就计,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将对方间谍实为我所用。周瑜对蒋干用的反间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杜牧对反间的解释很到位: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后语

很惊叹2500年前古人的政治智慧之高,社会发展之成熟。这部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古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中锤炼出来的,孙武是在一种怎样的格局下才能写出这样的有超前视角的书来,很佩服

文中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这些思想令我十分震撼,虽然以前很早就知道这些名言,但是上下文连贯的通读下来,我感受到了这些哲学思想的伟大,我发现正如杜牧所说:“其孙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军事上胜败之道、存亡之理,究其原因,皆可寻迹于《孙子兵法》。这部书中的很多指导思想,至今还在为我们所用,大到治国,小到治家。

最后,能读懂原著,也是非常的开心啊,我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