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cached和Redis缓存技术

来源:互联网 发布:hf213网络上是什么意思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2 09:49

Redis与Memcached的区别

网络模型

Redis:单线程的IO复用的网络模型
Memcached:多线程的非阻塞IO复用的网络模型

数据支持类型

Redis:key-value数据类型,还支持hash,list,set,zset等数据结构;
Memcached:key-value形式存储和访问数据,查询的时间复杂度降低到O(1)

内存管理

Redis采用的是包装的mallc/free方式来实现内存管理。
Redis使用现场申请内存的方式来存储数据,并且很少使用free-list等方式来优化内存分配,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存碎片,Redis根据存储命令参数,会把带过期时间的数据单独存放在一起,并把它们称为临时数据,非临时数据是永远不会被剔除的,即便物理内存不够,导致swap也不会剔除任何非临时数据(但会尝试剔除部分临时数据),这点上Redis更适合作为存储而不是cache。


Memcached使用预分配的内存池的方式,使用slab和大小不同的chunk来管理内存,Item根据大小选择合适的chunk存储,内存池的方式可以省去申请/释放内存的开销,并且能减小内存碎片产生,但这种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空间浪费,并且在内存仍然有很大空间时,新的数据也可能会被剔除。

Slab Allocation机制的原理:它首先申请一大块内存,并将其分割成各种尺寸的块Chunk,并把尺寸相同的块分成组Slab Class。其中,Chunk就是用来存储key-value数据的最小单位。每个Slab Class的大小,可以在Memcached启动的时候通过制定Growth Factor来控制。假定图中Growth Factor的取值为1.25,如果第一组Chunk的大小为88个字节,第二组Chunk的大小就为112个字节,依此类推。

数据存储及持久化

Redis:支持存储,除了以in-memory的形式存储,另外两种:
快照(snapshotting),只追加文件(append-only file, AOF)
Memcached:只能以in-memory的形式存储

数据一致性

Redis:提供了事务的功能,保证命令的原子性,中间不会被任何操作打断
Memcached:提供了cas命令,保证多个并发访问操作同一份数据的一致性

集群管理

Redis:服务器端构建分布式存储
Memcached:只能采用客户端实现分布式存储

Redis Cluster集群

Redis-Cluster采用无中心结构,每个节点保存数据和整个集群状态,每个节点都和其他所有节点连接。

其结构特点:

 1、所有的redis节点彼此互联(PING-PONG机制),内部使用二进制协议优化传输速度和带宽。 2、节点的fail是通过集群中超过半数的节点检测失效时才生效。 3、客户端与redis节点直连,不需要中间proxy层.客户端不需要连接集群所有节点,连接集群中任何一个可用节点即可。 4、redis-cluster把所有的物理节点映射到[0-16383]slot上(不一定是平均分配),cluster 负责维护node<->slot<->value。 5、Redis集群预分好16384个桶,当需要在 Redis 集群中放置一个 key-value 时,根据 CRC16(key) mod 16384的值,决定将一个key放到哪个桶中。

redis cluster节点分配

现在我们是三个主节点分别是:A, B, C 三个节点,它们可以是一台机器上的三个端口,也可以是三台不同的服务器。那么,采用哈希槽 (hash slot)的方式来分配16384个slot 的话,它们三个节点分别承担的slot 区间是:

  节点A覆盖0-5460;  节点B覆盖5461-10922;  节点C覆盖10923-16383.

获取数据:

如果存入一个值,按照redis cluster哈希槽的算法: CRC16(‘key’)384 = 6782。 那么就会把这个key 的存储分配到 B 上了。同样,当我连接(A,B,C)任何一个节点想获取’key’这个key时,也会这样的算法,然后内部跳转到B节点上获取数据

新增一个主节点:

新增一个节点D,redis cluster的这种做法是从各个节点的前面各拿取一部分slot到D上,我会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实验。大致就会变成这样:

节点A覆盖1365-5460节点B覆盖6827-10922节点C覆盖12288-16383节点D覆盖0-1364,5461-6826,10923-12287

同样删除一个节点也是类似,移动完成后就可以删除这个节点了。

Redis Cluster主从模式

redis cluster 为了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加入了主从模式,一个主节点对应一个或多个从节点,主节点提供数据存取,从节点则是从主节点拉取数据备份,当这个主节点挂掉后,就会有这个从节点选取一个来充当主节点,从而保证集群不会挂掉。
上面那个例子里, 集群有ABC三个主节点, 如果这3个节点都没有加入从节点,如果B挂掉了,我们就无法访问整个集群了。A和C的slot也无法访问。
所以我们在集群建立的时候,一定要为每个主节点都添加了从节点, 比如像这样, 集群包含主节点A、B、C, 以及从节点A1、B1、C1, 那么即使B挂掉系统也可以继续正确工作。
B1节点替代了B节点,所以Redis集群将会选择B1节点作为新的主节点,集群将会继续正确地提供服务。 当B重新开启后,它就会变成B1的从节点。
不过需要注意,如果节点B和B1同时挂了,Redis集群就无法继续正确地提供服务了。

Memcached常见面试题

链接

Memcached是如何工作的

关键词:二次哈希。
客户端可以把数据存储在多台memcached上。当查询数据时,客户端首先参考节点列表计算出key的哈希值(一致性哈希),进而选中一个节点;
客户端将请求发送给选中的节点,然后memcached节点通过一个内部的哈希算法(阶段二哈希),查找真正的数据(item)。

因此,Memcached的优势之一就是具有很好的水平可扩展性。

Memcached的cache机制

Memcached主要的cache机制是LRU(最近最少用)算法+超时失效。当您存数据到memcached中,可以指定该数据在缓存中可以呆多久。如果memcached的内存不够用了,过期的slabs会优先被替换,接着就轮到最老的未被使用的slabs。

为什么单个item的大小被限制在1M byte之内?

Memcached的内存存储引擎,使用slabs来管理内存。内存被分成大小不等的slabs chunks(先分成大小相等的slabs,然后每个slab被分成大小相等chunks,不同slab的chunk大小是不相等的)。chunk的大小依次从一个最小数开始,按某个因子增长,直到达到最大的可能值。
如果最小值为400B,最大值是1MB,因子是1.20,各个slab的chunk的大小依次是:slab1 – 400B slab2 – 480B slab3 – 576B …
slab中chunk越大,它和前面的slab之间的间隙就越大。因此,最大值越大,内存利用率越低。Memcached必须为每个slab预先分配内存,因此如果设置了较小的因子和较大的最大值,会需要更多的内存。

Memcached是原子的吗?

Memcached提供了gets和cas命令。如果您使用gets命令查询某个key的item,memcached会给您返回该item当前值的唯一标识。如果您覆写了这个item并想把它写回到memcached中,您可以通过cas命令把那个唯一标识一起发送给 memcached。
如果该item存放在memcached中的唯一标识与您提供的一致,您的写操作将会成功。
如果另一个进程在这期间也修改了这个 item,那么该item存放在memcached中的唯一标识将会改变,您的写操作就会失败。

Redis

主从复制

考虑如下一种场景:
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商品,一般都是一次上传,无数次浏览的,说专业点也就是”多读少写”。对于这种场景,我们可以使如下这种架构:
这里写图片描述

我们将一台Redis服务器作主库(Matser),其他三台作为从库(Slave),主库只负责写数据,每次有数据更新都将更新的数据同步到它所有的从库,而从库只负责读数据。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好处:

  • 读写分离,不仅可以提高服务器的负载能力,并且可以根据读请求的规模自由增加或者减少从库的数量;
  • 数据冗余,数据被复制成了了好几份,就算有一台机器出现故障,也可以使用其他机器的数据快速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在Redis主从模式中,一台主库可以拥有多个从库,但是一个从库只能隶属于一个主库。

原理

当一个从数据库启动时,会向主数据库发送SYNC命令,主数据库收到命令后会开始在后台保存快照(即RDB持久化过程),并将保存快照期间接收到的命令缓存起来。当快照完成后,Redis会将快照文件和缓存的命令发给从数据库,从数据库收到数据后,会载入快照文件并执行缓存的命令。以上过程称为复制初始化。复制初始化之结束后,主数据库每收到写命令时就会将命令同步给从数据库,从而保证主从数据库数据一致,这一过程称为复制同步阶段

乐观复制

Redis采用了复制的策略。容忍在一定时间内主从数据库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是两者的数据最终会保持一致。具体来说,Redis主从数据库之间的复制数据的过程本身是异步的,这意味着,主数据库执行完客户端的写请求后会立即将命令在主数据库的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而不会等待从数据库收到该命令后再返回给客户端。这一特性保证了复制后主从数据库的性能不会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个主从数据库数据不一致的时间窗口,当主数据库执行一条写命令之后,主数据库的数据已经发生变动,然而在主数据库将该命令传送给从数据库之前,如果两个数据库之间的连接断开了,此时二者间的数据就不一致了。从这个角度看,主数据库无法得知命令最终同步给了几个从数据库,不过Redis提供了两个配置选项来限制只有至少同步给指定数量的数据库时,主数据库才是可写的。

数据淘汰策略

  • volatile-lru: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server.db[i].expires)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
  • volatile-ttl: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server.db[i].expires)中挑选将要过期的数据淘汰;
  • volatile-random: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server.db[i].expires)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
  • allkeys-lru:从数据集(server.db[i].dict)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
  • allkeys-random:从数据集(server.db[i].dict)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
  • no-enviction(驱逐):禁止驱逐数据。

    注意这里的6种机制,volatile和allkeys规定了是对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淘汰数据还是从全部数据集淘汰数据,后面的lru、ttl以及random是三种不同的淘汰策略,再加上一种no-enviction永不回收的策略。

Redis 常见的性能问题都有哪些?如何解决?

1).Master写内存快照,save命令调度rdbSave函数,会阻塞主线程的工作,当快照比较大时对性能影响是非常大的,会间断性暂停服务,所以Master最好不要写内存快照。

2).Master AOF持久化,如果不重写AOF文件,这个持久化方式对性能的影响是最小的,但是AOF文件会不断增大,AOF文件过大会影响Master重启的恢复速度。Master最好不要做任何持久化工作,包括内存快照和AOF日志文件,特别是不要启用内存快照做持久化,如果数据比较关键,某个Slave开启AOF备份数据,策略为每秒同步一次。

3).Master调用BGREWRITEAOF重写AOF文件,AOF在重写的时候会占大量的CPU和内存资源,导致服务load过高,出现短暂服务暂停现象。

4). Redis主从复制的性能问题,为了主从复制的速度和连接的稳定性,Slave和Master最好在同一个局域网内。

事务

Redis中的事务(transaction)是一组命令的集合。事务同命令一样都是Redis最小的执行单位,一个事务中的命令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Redis事务的实现需要用到 MULTI 和 EXEC 两个命令,事务开始的时候先向Redis服务器发送 MULTI 命令,然后依次发送需要在本次事务中处理的命令,最后再发送 EXEC 命令表示事务命令结束。

当输入MULTI命令后,服务器返回OK表示事务开始成功,然后依次输入需要在本次事务中执行的所有命令,每次输入一个命令服务器并不会马上执行,而是返回”QUEUED”,这表示命令已经被服务器接受并且暂时保存起来,最后输入EXEC命令后,本次事务中的所有命令才会被依次执行,可以看到最后服务器一次性返回了三个OK,这里返回的结果与发送的命令是按顺序一一对应的,这说明这次事务中的命令全都执行成功了。

DISCARD

清除所有先前在一个事务中放入队列的命令,然后恢复正常的连接状态。如果使用了WATCH命令,那么DISCARD命令就会将当前连接监控的所有键取消监控。这个命令的运行格式如下所示:

DISCARD

这个命令的返回值是一个简单的字符串,总是OK。

WATCH

当某个事务需要按条件执行时,就要使用这个命令将给定的键设置为受监控的。这个命令的运行格式如下所示:

WATCH key [key ...]

这个命令的返回值是一个简单的字符串,总是OK。对于每个键来说,时间复杂度总是O(1)。

通过CAS操作实现乐观锁

Redis使用WATCH命令实现事务的“检查再设置”(CAS)行为。作为WATCH命令的参数的键会受到Redis的监控,Redis能够检测到它们的变化。在执行EXEC命令之前,如果Redis检测到至少有一个键被修改了,那么整个事务便会中止运行,然后EXEC命令会返回一个Null值,提醒用户事务运行失败。

例如,设想我们需要将某个键的值自动递增1(假设Redis没有INCR命令)。
首次尝试的伪码可能如下所示:

val = GET mykeyval = val + 1SET mykey $val

如果我们只有一个Redis客户端在一段指定的时间之内执行上述伪码的操作,那么这段伪码将能够可靠的工作。如果有多个客户端大约在同一时间尝试递增这个键的值,那么将会产生竞争状态。例如,客户端-A和客户端-B都会读取这个键的旧值(例如:10)。这两个客户端都会将这个键的值递增至11,最后使用SET命令将这个键的新值设置为11。因此,这个键的最终值是11,而不是12。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WATCH命令完美地解决上述的问题,伪码如下所示:

WATCH mykeyval = GET mykeyval = val + 1MULTISET mykey $valEXEC

由上述伪码可知,如果存在竞争状态,并且有另一个客户端在我们调用WATCH命令和EXEC命令之间的时间内修改了val变量的结果,那么事务将会运行失败。

们只需要重复执行上述伪码的操作,希望此次运行不会再出现竞争状态。这种形式的锁就被称为乐观锁,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锁。在许多用例中,多个客户端可能会访问不同的键,因此不太可能发生冲突 —— 也就是说,通常没有必要重复执行上述伪码的操作。

UNWATCH

清除所有先前为一个事务监控的键。如果你调用了EXEC或DISCARD命令,那么就不需要手动调用UNWATCH命令。这个命令的运行格式如下所示:

UNWATCH

这个命令的返回值是一个简单的字符串,总是OK。时间复杂度总是O(1)。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