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笔记9——特征选择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本电影翻译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4 11:15

无限假设类H的情况

上一章针对包含有限个假设类的情况,我们已经证明了一些有用的理论。但是针对包含无限假设的假设类,我们是否能得出类似的结论?

假设给定一个假设类H,存在d个实数参数。因为我们使用电脑代表真实值的话,用双精度浮点数64bits(位)代表一个实数。这意味着在我们的学习算法中,假设我们使用双精度浮点数代表每个实数,那么共有264dbits(位)。因此,假设类是由最多有k=264d个不同的假设构成。

从上一章最后一小节中的引理得知,为了保证ε(h^)ε(h)+2γ不等式成立,那么在1σ的概率以下,有如下等式成立:


因此,训练样本的数量与模型中的参数的个数很有可能呈线性相关。

实际上我们依赖于64bits(位)的浮点数的出的这一结论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但是结论大致上是正确的:如果我们继续尝试对训练误差最小化,那么为了让包含d个参数的假设类可以“更好的”学习,我们需要与d个参数个数成线性数量的训练样本。

因为上述的论证并不完全令人满意,所以介绍下面的这个(更正式的)论证,证明过程省略。

Vapnik-Chervonenkis维

给定一个由d个点组成的集合S={x(i),...,x(d)},其中x(i)X,我们说一个假设类可以分散集合S,如果H可以实现集合的任意一种的标记形式(就是可以任意为d个点进行标记)。

如果H可以分散集合S,那么对于S中任意一种的标记形式,都可以在假设类中找到一个假设h对S中的d个样本进行完美预测。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假设H是一个包含了所有二维现行分类器的假设类,而S是一个包含了三个点的集合:


那么对于集合S有八种不同的标记方式:

而对于每一种标记方式,都可以在假设类中找到一个假设对能对这些标记完美的分类。所以根据定义,假设类H可以分散集合S。

那么对于更多点的集合S,假设类也能完美的分散吗?答案是不能。篇幅原因不给出证明过程,但直接给出结果:在二维的情况下,任意的现行分类器都不能分离四个点构成的集合。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VC维的定义。给定一个假设类H,其VC维表示为VC(H),表示能被H分散的最大集合的大小(如果H可以分散任意大小的集合,那么它的VC(H)无穷大)。

举个例子,如果H是所有二维分类器构成的假设类,那么它的VC维应为3。因为之前我们看到任意二维分类中的四个点的集合都不能被分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三个点的集合都能被分离,比如下面这中情况就无法分离:


但是这种情况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存在大小为3的集合可以被分散,那么VC维就等于3。但是绝对不可能等于4。

上述的理论可以推广到一般情况,对于任意维度,由n维线性分类器构成的假设类,那么它的VC维等于(n+1)。

那么由上述结论可得出定理

给定假设类H,让它的VC(H)=d,那么至少在1σ的概率下,针对假设类中所有的假设,有下面的结论成立:


因此,在至少在1σ的概率下,同样可得:


可将上述的公式写作如下的引理。

引理:为了保证ε(h^)ε(h)+2γ这个结论在1σ概率下成立,应该满足以下结论:m=Oγ,σ(d),m与Oγ,σ(d)呈线性关系。

这表明样本复杂度的上界由VC维决定。实际上,在大多数合理的假设类中,VC维与模型的参数数量成正比。所以也可以得出训练样本的数量与模型的参数的数量成线性关系。

模型选择

模型选择提供了一类方法可以自动在偏差和方差之间权衡。

一些模型选择的例子可能包括:1.θ0+θ1x,θ0+θ1x+θ2x2,…..,θ0+θ1x+...+θ10x10等等,本质上就是选择多项式的次数;2.在局部加权线性回归/其他加权中选择带宽函数;3.还包括在支持向量机中选择参数C(参数C控制了一种权衡关系:你希望你的样本会以多大的间隔被分隔?对于那些错误分类的样本惩罚力度是多少?)。

接下来会提出一个自动选择模型的方法

假设有一个包含有限个模型的集合,表示为H={M1,M2,M3...},集合中可以包括多项式函数,也可以包括带宽函数等,可以将集合中的函数离散成不同的值,然后选择一个具体的值。

那么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值呢?其实有很多中标准的方法。

其中一种称作保留交叉验证。给定一个训练集合,随机划分成两个子集。一个称之为训练子集,一个称之为保留交叉验证子集。训练子集用来训练模型,而保留交叉验证自己用来进行测试。最后选择具有最小测试误差的模型作为结果。

通常情况下70%的数据训练模型,剩下的30%进行交叉验证。最后还可以用100%的数据对选出的模型进行重新训练。

这一方法存在一个缺点:现实生活中训练数据很难获得,拿出30%的数据做模型选择不太实际。

那么接下来介绍几种保留交叉验证的变化方法,可以更高效的利用数据。

  • k重交叉验证
    算法思路如下:将数据划分成k份(k = 10比较常见),然后利用k - 1个部分进行训练,用剩下的一个部分做测试;最后对这k个误差求平均,得到这个模型的一般误差的估计。
    缺点:计算量大,为了验证模型需要训练k次。

  • 留1交叉验证
    算法思路如下:将数据划分成k份(k = 训练样本的数量m),留出一个样本,剩下的进行训练。对数据的利用效率比k重交叉验证要高,但计算量也会相应增多。所以,这种方法需要在样本数量很少的情况下使用。

关于模型选择还有一种特例:特征选择问题。举个例子,对于很多机器学习的算法来说,可能面对一个非常高维的特征空间,即输入特征x的维数可能非常高。那么这么多的特征如果都用上可能会存在过拟合的风险。那么如果能减少特征的数量,就可以减少算法的方差。

所以,在特征选择问题中,我们会从原始的特征中选出一个子集,我们认为这个子集对特定的学习问题来说是最为相关的,这样就拥有了一个更为简单的假设类。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特征选择呢?对于n个特征,会有2n个子集,在进行选取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启发式规则进行搜索。如果用简单的搜索方式在2n个子集中搜索,那么空间太大,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可能的子集进行枚举。

接下来提出几个搜索方法,用于便捷的进行特征选择:

1.前向选择算法

算法流程如下:

  • 初始化特征子集F=

  • 重复如下过程{

    (1) for i = 1,…n 尝试将特征i将入到F中,并对模型进行交叉验证

    (2) 令F=F (1)中找到的最好的特征
    }

  • 输出得到的最好的假设

2.后向选择算法

算法流程如下:

  • 初始化特征集F={1,2,...n}

  • 之后每次从F中删除一个特征(与前向选择算法一样,此处需要循环处理)

  • 输出得到的最好的假设

因为后向选择算法中初始特征集合包含所有的特征,如果特征维数很高,那么一开始用这个特征集合进行训练模型可能不妥。所以前向选择算法用的更多一些。

(前向与后向选择算法可以统称为封装特征选择算法。这种算法效果通常很好,比接下来要讲的这一类选择算法通常要好一些。但是这一封装算法需要很大的计算量。)

3.过滤特征选择算法

算法基本思想如下:对于每一个特征i,我们都要计算一些衡量标准,来衡量对y的影响有多大。可以通过计算与y的相关度来衡量,然后选择与y相关度最高的k个特征;另一种方式是,计算特征x与y的相互信息,用MI(xiy)来代替,有如下等式:


等式中所有的概率分布都可以用训练数据进行估计。等式同样可以这样表示:


其中KL距离用来度量不同的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KL距离是一种关于两个概率分布之间差异的一种度量标准。P(xi,y)代表两个变量x,y之间的joint概率分布。如果x,y相互独立,那么这两个概率相等,分布相同,KL距离为0;相反,如果x,y之间的依赖性很高,换句话说,如果x对y的值影响很大,那么KL距离将会很大。

之后,选择前k个特征。对特征验证的话可以选择交叉特征验证算法。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