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P算法详解及C++实现

来源:互联网 发布:知乎融资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4:19

**

一.KMP算法原理

**

本部分内容转自: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3/05/Knuth%E2%80%93Morris%E2%80%93Pratt_algorithm.html

字符串匹配是计算机的基本任务之一。

举例来说,有一个字符串”BBC ABCDAB ABCDABCDABDE”,我想知道,里面是否包含另一个字符串”ABCDABD”?

许多算法可以完成这个任务,Knuth-Morris-Pratt算法(简称KMP)是最常用的之一。它以三个发明者命名,起头的那个K就是著名科学家Donald
Knuth。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种算法不太容易理解,网上有很多解释,但读起来都很费劲。直到读到Jake
Boxer的文章,我才真正理解这种算法。下面,我用自己的语言,试图写一篇比较好懂的KMP算法解释。

1*************************
这里写图片描述

首先,字符串”BBC ABCDAB
ABCDABCDABDE”的第一个字符与搜索词”ABCDABD”的第一个字符,进行比较。因为B与A不匹配,所以搜索词后移一位。

2********************************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因为B与A不匹配,搜索词再往后移。

3**************************
这里写图片描述

就这样,直到字符串有一个字符,与搜索词的第一个字符相同为止。

4**************************
这里写图片描述

接着比较字符串和搜索词的下一个字符,还是相同。

5******************************
这里写图片描述

直到字符串有一个字符,与搜索词对应的字符不相同为止。

6*******************************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时,最自然的反应是,将搜索词整个后移一位,再从头逐个比较。这样做虽然可行,但是效率很差,因为你要把”搜索位置”移到已经比较过的位置,重比一遍。

7*****************************

一个基本事实是,当空格与D不匹配时,你其实知道前面六个字符是”ABCDAB”。KMP算法的想法是,设法利用这个已知信息,不要把”搜索位置”移回已经比较过的位置,继续把它向后移,这样就提高了效率。

8****************************
这里写图片描述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可以针对搜索词,算出一张《部分匹配表》(Partial Match
Table)。这张表是如何产生的,后面再介绍,这里只要会用就可以了。

9*****************************

已知空格与D不匹配时,前面六个字符”ABCDAB”是匹配的。查表可知,最后一个匹配字符B对应的”部分匹配值”为2,因此按照下面的公式算出向后移动的位数:

移动位数 = 已匹配的字符数 - 对应的部分匹配值

因为 6 - 2 等于4,所以将搜索词向后移动4位。

10*****************************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因为空格与C不匹配,搜索词还要继续往后移。这时,已匹配的字符数为2(”AB”),对应的”部分匹配值”为0。所以,移动位数 = 2 -
0,结果为 2,于是将搜索词向后移2位。

11*****************************
这里写图片描述

因为空格与A不匹配,继续后移一位。

12******************************
这里写图片描述

逐位比较,直到发现C与D不匹配。于是,移动位数 = 6 - 2,继续将搜索词向后移动4位。

13*************************
这里写图片描述

逐位比较,直到搜索词的最后一位,发现完全匹配,于是搜索完成。如果还要继续搜索(即找出全部匹配),移动位数 = 7 -
0,再将搜索词向后移动7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14********《部分匹配表》

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前缀”和”后缀”。
“前缀”指除了最后一个字符以外,一个字符串的全部头部组合;”后缀”指除了第一个字符以外,一个字符串的全部尾部组合。

这里写图片描述

“部分匹配值”就是”前缀”和”后缀”的最长的共有元素的长度。以”ABCDABD”为例,

- “A”的前缀和后缀都为空集,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 “AB”的前缀为[A],后缀为[B],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 “ABC”的前缀为[A, AB],后缀为[BC, C],共有元素的长度0;

  - “ABCD”的前缀为[A, AB, ABC],后缀为[BCD, CD, D],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 “ABCDA”的前缀为[A, AB, ABC, ABCD],后缀为[BCDA, CDA, DA, A],共有元素为”A”,长度为1;

  - “ABCDAB”的前缀为[A, AB, ABC, ABCD, ABCDA],后缀为[BCDAB, CDAB, DAB, AB,
B],共有元素为”AB”,长度为2;

  - “ABCDABD”的前缀为[A, AB, ABC, ABCD, ABCDA, ABCDAB],后缀为[BCDABD, CDABD,
DABD, ABD, BD, D],共有元素的长度为0。

15***************

“部分匹配”的实质是,有时候,字符串头部和尾部会有重复。比如,”ABCDAB”之中有两个”AB”,那么它的”部分匹配值”就是2(”AB”的长度)。搜索词移动的时候,第一个”AB”向后移动4位(字符串长度-部分匹配值),就可以来到第二个”AB”的位置。

**

二、next数组的求解思路

**
KMP算法的特点:

  • 一次右移多个字符
  • 避免已匹配的字符串重复比对

KMP算法是如何做到这两点的呢?KMP提前构造了一张查询表。美妙的是查询表的构建与文本串无关,使得我们可以根据模式串提前构造查询表,KMP也因此具有了预知功能,这是KMP能够提高效率的关键。

为什么next表的构建与文本串无关呢?如下图所示,在P[j]之前模式串与文本串完全相等(长度记作partial_match_length),因此,我们可以只考虑模式串。再进一步,前缀是由P[j]决定的,只需对每一个j构建next表(查询表),而j的取值范围不过是[0,M)。
这里写图片描述

j为模式串的索引,j == partial_match_length(例:j=3时考虑的是模式串中的前3个字符P[0,3))。以next[j] == 3为例,一次向右滑动partial_match_length - 3个位置,也就是说将P[next[j]]处的字符移动到P[j],即P[j] = P[next[j]],这一操作实现了一次右移多个字符。又因为相对于P[j]的前缀,其首部和尾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已知P[0,next[j])与P[j-next[j],j)完全匹配,即可从P[j]处重新开始比对。
令最大自匹配的真前缀和真后缀的长度为t; KMP算法能够快速滑过j-2t个字符,避免重复比对t个字符。

综上,模式串与文本串在某一位置匹配失败后,KMP算法能告诉我们应该将模式串中的哪个字符移动到比对失败处,并且从失败处重新开始比对。

既然next表决定了KMP算法的走向,那么next表应该如何构建呢?表中的每一项又有什么具体含义呢?
这里写图片描述

next[j]代表什么?next[j]的值是模式串中长度为partial_match_length的子字符串真前缀与真后缀完全匹配的最大长度。模式串中partial_match_length为0的子串(首字符的前缀),首字符的前缀为空,令next[0]=-1;

j=6,即partial_match_length=6,对应的子字符串为:ababab所有真前缀为:a,ab,aba,abab,ababa;所有真后缀为:babab,abab,bab,ab,b.可得真前缀与真后缀完全匹配的最大长度为4(abab),所以next[6]=4.

这里使用了一个小技巧:在模式串的左端设置一个哨兵,索引为-1,字符是一个通配符,能够匹配所有的字符。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保持算法逻辑上的统一;使算法更加简洁。

在计算next[j+1]时,当P[j]不等于P[next[j]]以及后续许多P[next of next of next of … next[j]],最后收敛于1+next[0],若next[0] == 0,P[next[0]] == P[0] != P[j],需要单独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算法的逻辑和实现都更加复杂。

以计算nextj+1:
P[6] == c != P[next[6]] == a, 计算P[next[next[6]]] == P[2] == a != c,计算P[next[next[next[6]]]] == P[0] == a != c,接着计算P[next[next[next[next[6]]]]] == P[-1] == c 推出next[7] = 1 + next[0],即next[7]=0;
观察这个计算过程, P[0] == a != c如果不设置哨兵,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体会一下设置少哨兵的妙处)

知道了next表的含义,接下来就该从代码的角度构建next表了:已知next[0,j],计算next[j+1],当P[j] == P[next[j]],next[j+1] = next[j] + 1;当P[j] != P[next[j]],依次比对P[j]与P[next[next[j]]]…最坏的情况收敛于P[j] == P [next[0]],此时next[j+1] = 1 + next[0];
next表的构建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int buildNext(String pat) {        int M = pat.length();        int j = 0;        int[] next = new int[M];        next[0] = -1;        while (j < M -1) {            if (0 > next[j] || pat.charAt(j) == pat.charAt(next[j])) {                next[++j] = ++next[j];            } else {                next[j] = next[next[j]];            }        }        return M;}

KMP算法很聪明,那么它是完美的吗?至少现在我们的KMP算法还有改进的空间。看下面一种情况:
这里写图片描述

当P[j] != T[I + j]时,用P[next[j]]替换P[j],观察上图可知多了三次不必要的比对,能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用来替换P[j]的P[next[j]]和P[j]相等,匹配会继续失败。

对于匹配失败处的字符,KMP能告诉我们它应该是什么,如果它也能告诉我们不应该是什么,那么上面例子中的三次不必要的比对就可以避免。

改进后的KMP算法如下:

public static int buildNextElevate(String pat) {        int M = pat.length();        int j = 0;        int[] next = new int[M];        next[0] = -1;        while (j < M -1) {            if (0 > next[j] || pat.charAt(j) == pat.charAt(next[j])) {                j++; next[j]++;                next[j] = pat.charAt(j) != pat.charAt(next[j]) ? next[j] : next[next[j]];//与前一版本的不同之处            } else {                next[j] = next[next[j]];            }        }        return M;}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