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学习的几个基本原则

来源:互联网 发布:知乎 北京 中科院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7:07

作者|李笑来

我们脑子里每个概念都需要清楚的定义,一切的 “聪明” 都源自于清楚、准确、必要的概念(及其定义)。为了说清楚 “快速学习的基本原则” ,要先定义清楚 “快速学习” 竟指的是什么。

好玩的是,有些时候反向定义可能更有效,即:

定义 X 不是什么远比定义X 是什么来得更为清楚一些……

首先,快速学习不是肤浅地指很快地学习,而是指 “总体上很快”,或者是 “总体上比别人更快”,当然最好是 “总体上比过去的自己更快”…… 仅仅 “快” 本身,并不总是好事 —— 这就好像长跑者绝不会在第一个百米就冲刺,因为那样会很快导致力竭进而后继无力。我们追求的并不应该是“绝对的速度”,而应该是 “总体上的效率” 才对。

另外,快速学习不是指在短期之内学成某个技能,即所谓的 “速成”。学成任何技能,直至达到超乎常人的水平,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更准确地讲,是都需要很多的实践,而实践就是需要时间的。所以,“速成” 这个概念从来都是个伪概念(其实是没有存在必要的概念),甚至是个毒概念(害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且杀人不见血)。

你看,有时候我们弄清楚一个概念不是什么之后,至于它是什么甚至可能是不言自明的。

而快速学习的最基本原则只有一个:成为 “进取型” 选手,而非 “表现型” 选手。其他很多原则,本质上来看,都是基于这个最基本原则的,因为没有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后面的原则根本无法建立起来。

(0)培养自己的 “进取型人格”

根据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的理论,人分为两种观念模式(Mindset):

Fixed Mindset(固化观念模式):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智商基本上是固定的(天定的),后天的努力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Growth Mindset(成长观念模式)他们认为不管哪方面,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改善……

现就职于哥伦比亚商学院的 Heidi Grant Halvorson 博士在她的《成功:我们如何达成目标》一书中,基于 Carl Dweck  的理论,将人们分为两种:

Be-good Type(表现型人格):更关注当前的表现,常常因为害怕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

Be-better Type(进取型人格):更关注将来的结果,所以当前表现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努力……

在《原则》一书中,Ray Dalio 也表述了同样的区分,他罗列了五个最重要的选择(http://t.cn/RqJxt2u),第一条是这样的:


你看,一个人若是固化观念模式、表现型人格,那么他就更可能做出劣势选择,如果一个人是成长观念模式、进取型人格,那么他就更可能做出优质选择…… 这根本不是什么巧合。

最关键的点在于,无论是固化观念模式还是成长观念模式,都是养成的(cultivated trait)而不是天生的(born trait)—— 只不过,前者是出于被动于是任由外界左右,后者是出于主动于是越来越难以被外界左右。

在接触到 Carol Dweck、Heidi Grant Halvorson、Raydalio 的表述之前,我一直是这样划分人群的:

主动者(主动者常常是为自己做事的,所以在乎进步多于表现)

被动者(被动者常常是为别人做事的,所以在乎表现多于进步)

所以也有这样的划分(文末附加了一篇我在 2011 年写的文章《一辈子给自己打工》):

给自己打工的人(即便是别人给薪水,也要把工作做到对得起自己的地步…… )

给别人打工的人(反正是别人给薪水,所以,工作就做到自己觉得对得起那薪水的地步…… 当然,这样的人更容易高估自己和自己的能力…… 所以,总是做得很差却又觉得自己很辛苦)

同样的道理,在学校里,你会看到大量的人,为了父母学习而不是为了自己学习…… 这样的家庭,父母不是好领导,子女不是好战士。

话说,他们真应该认真读读新生大学的必读书籍《领导阶梯》—— 只可惜他们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会读,因为他们是被动的人,不会主动学习将来需要的技能,只等着某一天醒悟了却又来不及 —— 这是他们一生反复的模式(Repeated Pattern)……

再说一遍:

无论是固化观念模式还是成长观念模式,都是养成的(cultivated trait)而不是天生的(born trait)……

每一次的选择,都有积累效应。如果这一次你为了 “面子” 放弃了进步和进步的机会,那么下一次你会更倾向于如此选择,一天一天过去,不只是玻璃心(http://t.cn/Rq9QUyv),还是各种玻璃关节呢!反过来,如果某一次你想明白了,知道当前的表现不佳只是进步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于是再接再厉,持续追求进步,没多久你就能体会之前那次没有放弃的好处,进而固化自己的观念、思考模式、行为模式……

既然是养成而非天生的,每个人其实都是 “表现型” 和 “进取型” 的混合体,普遍来看,在自己 “天分” 好的部分是进取型(既然天分好就自然表现好,于是偶尔出错并不怕),在自己 “天分” 不好的地方是表现型(害怕表现不好就直接不做了)。每个人都是通过不断挣扎不断调整才在某个方面从 “表现型” 转变为 “进取型” 的 —— 而全方位变成 “进取型”,必然需要很久的努力(至少一两辈子罢)。

(1)习惯于试错

试错(trial and error)几乎是探索未知的唯一方法。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试错的:

Trial and error is a fundamental method of solving problems. It is characterised by repeated, varied attempts which are continued until success, or until the agent stops trying.

试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它的特点是直到成功之前不断重复各种各样的尝试…… 或者直到自己决定停止尝试。

人群之中,只有少数人习惯于使用试错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它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所谓的 “勇气” —— 当然,实际上是因为某个人是表现型人格,所以才觉得那么做需要勇气,对进取型人格来说,那只是正常而又必须的过程而已。

学习 = 犯错 + 改错

你看,学习过程从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犯错与改错构成的。不敢犯错,就不可能进步,因为没机会改错。

进而,人群之中只有少数人,有着这样的方法论:

快点失败,快点纠正,这样才能快点成功(Fail faster, correct faster, so that succeed faster... )

翻译一下,可能是一句特别 “诡异” 的中文:

早死早超生……

(2)放弃脆弱的完美主义

追求完美肯定是对的,但因此把自己变成玻璃人也肯定是不对的。很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不断试错不断改进去做事。做事一定有不完美的地方,做事一定有犯错的地方,做越大的事情可能犯越大的错误…… 如果一直不出错,那肯定不是做事,那是做梦。

没有人不追求完美。只可惜,完美并不存在。大不列颠语料库的统计数据表明,最常与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t)这个词一并出现的词汇是 “脆弱的”(vulnerable)—— 这不是偶然,这是人们在记录现实时自然而然出现的搭配。

为什么完美主义者常常是脆弱的呢?因为他们总是被现实打击,且不明就里,常常怨天尤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既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做咨询工作的人都有深刻的体验:越是没有常识的家伙要求越高——因为他不懂,所以可以随便提要求。同样,没有做好过事情的人,正因他们从未做好过,对所谓的 “做好”全凭想象,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于是,所有的症状都出现了:好高骛远、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纸上谈兵…… 因为他们不懂,所以他们不现实,而因为他们不现实,所以他们脆弱。他们很容易受伤,因为他们的要求太高,也因此总也做不到。 有时,这些人是故意这样的,尽管他们自己不愿意承认。把自己标榜成完美主义者,是他们抬高自己的手段。是他们不去做一些事的借口,他们把这个借口说出来的时候真叫个掷地有声:“做不好的事情我不做!” 然而,人就是这样,装得久了,就装得像了;装得太像太久,最后不管事实怎样,自己倒是先信了。这当然影响其后的决定和行为。

可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下子做好的,所以,他们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 “不做一些事情” 了,而是 “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做”,成就了所谓的 “一事无成”…… 好笑的是,即便到了这样的境地,这些人还能打肿脸充胖子,声称 “我没什么可后悔的”……

有一些真正优秀的人,被别人称为 “完美主义者”。可事实上,这种描述并不准确。更为准确一点的说法应该是 “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并且,他们一直在努力”。比如,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总是被称为 “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断追求完美是事实,可前提是他不仅有能力而且还坚持不懈。为了拍出《阿凡达》,他在拍完《泰坦尼克》之后准备了 14 年。为了追求完美的 3D 效果,他耗资 1400 万美元与日本索尼公司的研发总部合作开发出他理想中的拍摄设备。而为了最终能够拍好《阿凡达》,在此之前还先拍了另外一部 3D 电影《地心游记》当作练兵…… 即便之前的《终结者》大获成功,在拍《泰坦尼克》的时候,严重的超支已经令他在好莱坞失去信任,乃至于他要以“放弃片酬,只拿版税”才得以获得更多资金将《泰坦尼克》拍完。《泰坦尼克》大获成功,才使得卡梅隆有资本有能力拍摄后来的《阿凡达》—— 并且,耗费了 14 年时间。好莱坞的另外一个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也总是被称为 “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为了追求影片《盗梦空间》的完美效果,准备了 10 年。为了使自己真正驾驭宏大场面,在《盗梦空间》之前,连续接拍了两部《蝙蝠侠》——《开战时刻》与《暗黑骑士》。在确定自己的驾驭能力之后,才敢追求《盗梦空间》的完美效果。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大导演,也一遍一遍地在各个场合重复那句名言:“电影是缺憾的艺术”……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我们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更接近完美。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时时刻刻忍受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就算最终完成,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再往大了一点说,生活本身就不完美。谁的生活不是磕磕绊绊?谁在死去的时候没有一丝丝遗憾?现实就是如此,不接受不行。

(注:以上四段文字,写于 2011 年 2 月份)

不仅要放弃对自己的脆弱的完美主义,也要放弃对别人的脆弱的完美主义,这很重要。因为最终,无论是谁,都生活在一个社会之中,而不是“独立生存”。做到前者其实并不难,做到后者其实是许多人一生都没有意识到该做的事情 —— 虽然嘴里整天说,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3)改变自己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

成功与失败,只是对同一个 概念的正反定义。关键在于,这个定义真的是对的吗?真的是普适的吗?真的不需要因人而异吗?真的不需要升级吗?

同样是打篮球,我也喜欢,姚明也喜欢,难道要用同一个成功与失败的定义去衡量我们两个人吗?肯定不应该吧?因为若是必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那从一开始我就 “没资格” 打篮球啊!

在我看来,成功(失败)其实是个没多大必要存在的概念,因为这违背我们的现实:

现实是持续向前进行的……

现实不是 “快照”,更不是 “到此为止”。

真正有必要的概念,真正有意义的概念,其实是:成长。成长靠什么?其中的一个基本手段就是:一切都靠积累—— 这句话我写成了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

成长才是真正的需求,而且也必须把成长定义为自己的 “刚需”。YC 的创始人 Paul Graham 有一篇文章非常好,值得推荐给所有人看:

Startup = Growth

http://www.paulgraham.com/growth.html


这里有个中译版:


http://36kr.com/p/155310.html

失败并不可怕,成功只是一时的状态,所以它们都可以烟消云散,可成长却不同,它靠积累、它有方法论、它不依赖运气、它可实现可观察、它甚至可以传播…… 你看,《把时间当作朋友》、《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都是在传播成长方法论(进步方法论)。

(4)尽快开始行动

一切的技能,都只有在用起来之后才起作用。那句引起广泛 “共鸣” 的台词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是个伪问题(伪问题有时候也有真答案):

因为你不行动啊!少年!

只有行动才能引发改变 —— 就这么简单。

在写《七年就是一辈子》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定位有了个新的定义:

我其实一直是个行为艺术家……

因为我笃信某个原则之后,就会固执地按照那个原则行事,即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样那样的尴尬、这样那样的莫名其妙,我也不会妥协 ——因为我就想知道那么做许多年之后的结果究竟是什么?

注意:通过实践进步,在越是运气不起作用的领域越重要。但是,在运气因素效用很大的领域,“尽快开始行动” 并不适用。还记得这张图吗?


在运气因素效用很大的领域,“马上行动” 通常并不是最佳的策略,比如,民众在投资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敦促而做出错误决策……

再进一步,我想更正一下人们对 “拖延症” 这个概念的定义。我一直觉得这也是个特别莫名其妙的概念。市面上几乎所有关于 “治疗拖延症” 的书籍基本上都是赤脚医生(中国特有词汇)的水准,方不对症 —— 如果这个 “病症” 真的存在的话。如果你已经进化为进取型人格(参见第 0 个原则),那你根本不会拖延。有需要做的事情,你就去做了,你不怕你做得不够好 —— 因为你知道你终将做得足够好;你不会害怕失败 —— 你知道那只是一个过程中的必要存在;你甚至不怕还有很多技能尚不具备 —— 你知道你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所谓的不会,只不过是现在还不会…… 你还知道 “大不了先试错呗”。

还有另外一个概念 “执行力”,对很多人来说其实也需要重新审视。当我们 “缺乏执行力” 的时候,其实不是缺乏那个 “大家都没定义清楚的什么东西”,其实,用一个很清楚的陈述就够了:

如果你缺乏所谓的执行力,

那么,

其实只不过是你并不知道如何着手一步一步地做那件事儿。

“我缺乏执行力” 的说法,搞得好像是 “我其实会做,但就是缺乏执行力,所以一直没做”…… “我有拖延症” 的说法也一样,搞得好像是 “我其实会做,我就是有拖延症”……

就别再骗自己了罢!你就是不会做,你就是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你就是不知道哪个环节是真正的重点,你就是不知道具体的步骤应该是什么样子,你就是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你根本没有什么病(拖延症),你不知道、你不会的东西多了去了…… 然后你还不肯面对现实!所!以!你!才!不!知!所!措!

出路只有一个:

开始学、开始做、开始摸索、开始挣扎、反正是开始……

想当司机,需要先考个驾照,这没错,因为不合格的司机上路可能会影响他人的生命安全;想当律师或者医生,也要先考执照,也是同样的道理。可在不危害他人的情况下,运用自己尚不熟练的技能并不丢人,也不是犯罪。讲讲外语、弹弹琴、画个画、锻炼个身体…… 绝大多数技能的习得,绝大多数工作的实施,都是并不危害他人安全的,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行动的障碍呢?

(5)给自己打造一个 “望远镜”

有的人视力正常,有的人近视,有的人远视。可是人类是会造工具的,于是有的人有眼镜,有的人没有眼镜,有眼镜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视力调整到正常水平。而还有另外一些人,有望远镜,绝大多数人却没有。无论视力是否正常,都不大可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有望远镜就好了。

同样的道理,有的人可以高瞻远瞩,有的人却不可以 —— 这可不是一点点的差别,经常是天壤之别。

第 0 个原则里提到,人有为自己打工的(或为自己学习的),也有为别人打工的(或为别人学习的)…… 还有另外一个分法:

为了现在学习的人

为了将来学习的人

那些参加应试考试培训的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第一类人。他们学习的动力只有一个:

现在我需要什么了,于是 “才” 想起来应该去学什么了……

临时抱佛脚 —— 说的就是他们,一点都不可怜,他们的所有尴尬都是活该,因为当初他们也有过选择机会。这样的人占比巨大,至少 80% 以上。如果你的生活目标是成为顶层 20% 的人,那么很简单:把自己变成一个 “为了将来学习的人” 就可以了—— 有些时候,一句话足以改变人生,这是真的。

在新生大学里,《领导梯队》(The Leadership Pipeline)是三本社群成员必读书籍之一(另外两本是我的《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与 Ray Dalio 的《原则 —— Principles》)。把这本书当作必读书籍的用意就在于,99% 的人从未想过自己可以成为领导,所以觉得 “到时候再说”,而不是 “先好好学学,等机会来了的时候绝对可以把握”…… 事实上,这是大多数人 a) 缺乏远见;b) 认识肤浅 —— 99% 的人都会成为父母的,父母就是领导的一种,家庭教育失败,全都是 “领导” 的错误,千万别不信。

展望未来,是人生必需的重要能力 —— 不是图个高兴,其实是图个安心才对。能够现实地展望未来的人,最终都会出众。

绝大多数人只有悔青了肠子的昨天,焦头烂额的今天,至于明天么,天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这是他们的想法,而我们却明确地知道,这样的人,他们的明天只不过是同样焦头烂额的日子,同样是在他们的后天看来同样悔青了肠子的日子…… 日子一天一天就这样过去,然后青春都喂了狗……(引自贰佰的歌词)

所以要经常花很多时间考虑自己的未来,仅凭想象却又能做到清楚地看到自己将来应该是什么样子,需要什么样的技能,然后从现在开始就提前准备提前动手,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机会 —— 这才叫 “真诚热爱自己”。

参考阅读:《YC创业课(CS183B)学习笔记(33):切合实际地不断思考未来的人成功概率更高》或者到这里(http://zhibimo.com/books/xiaolai/growth)看全部 55 篇笔记。


(6)认真挑选自己的朋友

所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千古流传却其实不怎么被真正重视。

许多年前我自己就不太重视。我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要认真挑选朋友,我却真的没有把这个观念太当回事儿。现在回头看,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成长的年代里,其实选择有限,实际上是太有限了,乃至于如果挑的话,就没有朋友了……

只是我的运气比较好,并非刻意,自己就在很多方面养成了 “进取型人格”,虽然在很多方面并不是很完善,却能够在各个方面逐步摆脱 “表现型人格”,所以从未拒绝过学习,从未停止过进步。真是一个运气非常好的人生。因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所以,不知不觉中,我的朋友圈还是比较健康的,比较上进的,比较理智的……

然而这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之间的社交关系。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每个人一辈子能够接触到的人数明显大幅度增加。虽然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所以有没有互联网你一辈子能够深交的人数依然与过去相差无几(当然,有另外一个因素也需要认真考虑:人们普遍越来越长寿)…… 但,与过往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肯定有大不同的是,选择多了,多了无数倍。

经过这段时间的整理(每次写书,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大的操作系统深度清洁),我把自己挑选朋友的第一原则定为:

远离那些不可救药的表现型选手。

另外,也推荐读读这篇文章:《什么是朋友?》

甚至,“尽量只与进取型选手打交道” 都成了我自己创办的公司里的人力资源第一原则:招人的时候,重点看这个品质,只招进取型选手。

顺带说一下第二原则:尽量远离那些不懂得 “不给人添麻烦是一种美德” 的人。

参考阅读:《只要是搜索引擎能回答的就别问别人……》

环境对人的塑造效应是巨大的。在微信上,我有几千个联系人。有一天没事儿的时候,我找了个小朋友帮我把所有联系人的朋友圈都关掉,然后我再手动打开了两百多个在我看来属于 “进取型人格” 的联系人的朋友圈…… 信不信由你,瞬间觉得微信的朋友圈还是相当美好的!

另外一个打造更好的朋友圈的方法是:乐于分享。本质上,这是因为: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另外,可参考阅读

如何做好一场分享?

分享是一种能力,连被分享都需要实力

总结

(0)培养自己的 “进取型人格”

(1)习惯于试错

(2)放弃脆弱的完美主义

(3)改变自己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

(4)尽快开始行动

(5)给自己打造一个 “望远镜”

(6)认真挑选自己的朋友



原文地址:http://www.jianshu.com/p/aa8db5ea1f29